无痛自律:八种拖延类型,对症下药变高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教条型”

解决策略

教条型:因为要做的事太多而拖延。

教条型大脑的特征

教条型大脑的特征是,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但就是拖着不做。列出待办事项只会让这类人注意到工作量之多,光是列出待办事项就累倒了,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要做的事总是堆积如山。他们把“不做不行啦”当成口头禅,却又总是因为什么都没完成而苦恼。

大脑时刻都在对我们的行为做出预测,并依据实际行动结果修正预测的偏差。正因如此,我们的行动才能顺利进行。但是,如果一边念叨着“不做不行啦”,一边没有任何行动,大脑就无法修正预测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偏差,从而不能预测下一个行为,导致我们什么都没做。

教条型大脑避免拖延的对策要点

· 完成该做的事之后,口头描述自己做了什么。

· 不在工作环境中堆放杂物。

· 创造便于行动的动线。

· 不要想还有什么没做,想想明天要做什么。

· 在说“不做不行啦”之前,先确定好工作场所、需要的物品等。

教条型实验

1

╳ 画掉待办清单上的事,一身轻松

〇 画掉清单上的待办事项是辅助工作的手段,不是目的

教条型的人容易将“列出待办事项”和“逐一画掉清单上的事项”作为目标。他们总会一边列清单一边想象:“要是能干脆利索地把眼前的事都处理完,那该多有成就感啊。”

但令人意外的是,真的做完工作时,他们却并没有多大的成就感。才完成了一项工作而已,他们已经开始思考下一项工作了。树立目标明明是为了改善拖延,可他们却看不到已经完成了的工作。

完成该做的事当然非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完成这项工作带给我们的提升。如果我们只想通过画掉清单上的待办事项而获得成就感,就会沉迷于列出更长的清单,同时还会觉得尽管清单上的事项画了又画,可要做的事还是堆积如山。

拖延是大脑针对不清晰的未来所产生的一种保护机制。

大量的实验结果表明,教条型的人即使变得不再拖延,也不认为自己“能麻利地完成工作”。我在研究其他课题的时候发现,其实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当拖延出现时,我们会觉得这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当它消失不见后,我们又会觉得它似乎从未出现过。

所以,不要以画掉待办清单上的事项为目的,试着用语言描述“完成这项工作之后会怎么样”,这样可以帮助自己弄清完成这项工作之后可以实现什么、有哪些提升。

教条型实验

2

╳ 对开始一项新工作感到抵触

〇 把新的行为穿插在日常行为之间

进行一项新的行为可能会伴随风险,所以大脑会让身体保持高代谢的状态,时刻准备应对可能出现的麻烦。于是,我们会感到心跳变快、呼吸急促,这就是我们会在开始一项新工作时感到不安和抵触的原因。

相反,做平时习惯的事情时,大脑和身体不会进入高代谢状态,而是会保持稳定。大脑高速运转时消耗的能量非常大,所以总是希望可以节省能量。比起抵御风险,大脑更喜欢维持稳定。因此,在完成一项不习惯的工作之后,我们可以做一些自己熟悉的事情,恢复稳定的心情和状态。

我们可以灵活运用这一机制,把新的行为安插在日常行为之间。

比如,如果你觉得洗澡很麻烦,总是拖着拖着时间就晚了。那么,你可以试着把“放洗澡水”这个行为安排在“回到家”和“放下包”这两个行为之间。

回到家,放洗澡水,放下包,浴缸蓄满水,马上洗澡。

这样可以让晚上余下的时间变得更长、更充实,感觉会很棒。把新行为安插到一连串的习惯动作之间,不让大脑发现你在进行一项新行动。

早上起床后、下班回家后以及洗澡之后所做的事,往往容易成为日常习惯。在这些时间点插入的新行为,不需要做太多准备就能顺利完成,而且这些新行为也会慢慢融入日常生活之中。

教条型实验

3

╳ 把待办工作摆在桌子上

〇 打造一处没有杂物的空间

试着打造一个专属空间,让自己能够在有需要的时候马上开始工作。完成工作后,再把那里复原。

光是看到桌子上乱七八糟的就没了干劲儿,相信大家都有过这样的体会吧。的确,桌面的整洁度也会影响工作状态。大脑的运行机制是,看到桌子,记住桌子上有什么、是怎么摆放的,然后据此规划下一项工作如何展开。所以,桌子上放的东西越少,大脑就越容易安排接下来的行动。

桌子上放的东西太多,会搞不清什么东西在什么地方。对大脑来说,“搞不清”=“风险过高”,这会让小脑扁桃体变得活跃。小脑扁桃体在受到外部刺激后,会判断这个刺激是否有害,并使身体处于可以与之对抗的状态。当小脑扁桃体受到的视觉刺激风险过高时,身体会进入极高的代谢状态,导致呼吸困难、肩膀僵硬、手足无措。大脑会记下这种状态,从而导致拖延。

话虽如此,始终保持桌面整洁的难度还是很大的。所以,可以试着打造一处收拾得干干净净、什么都不放的空间,把工作时必需的物品都拿到这个地方,完成工作之后再把东西都拿走。

在家办公的话可以选择折叠桌,在公司时可以选一间没人使用的会议室,诸如此类。选择一个平时没有堆放东西的地方,可以更顺利地帮你完成这个实验。

教条型实验

4

╳ 难以保持专注

〇 规划动线

试着改变房间的陈设和物品摆放的位置,打造出便于自己行动的路线。

假设你的包里装着考试所需的教材,如果你到家后把包放在客厅,它就会一直被放在那里,而把教材从包里拿出来就成了一个“新行为”。

试一试到家之后直接把包拿到书桌或用于学习的桌子旁边,从包里拿出教材,翻开书,然后再把包放下。完成这些之后你想做什么都可以,有人可能会直接开始学习,也有人不会。试试看会有什么结果吧!

说不定教材的内容原本就是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一翻开书,不知不觉就读了下去。将自己的行为引导到这一步,大脑可以得到关于学习的数据,之后的学习计划也会更容易制订。

这仅仅是一个小实验,不需要高喊口号:“从今天开始,到家之后我要马上坐到书桌旁边学习!”放轻松,就像在给新入职的员工介绍公司日常工作流程那样,告诉大脑:“到家之后,先把教材放到桌子上。”

这个实验在需要把工作带回家处理和复习备考等情况下同样适用。

如果工作环境准备妥当,就相当于这项工作已经开始了,对大脑而言就不再是一个“新行为”。

这个实验证实,只要避免为新行为做准备而产生的负担,我们就不会觉得将要做的事“太麻烦”了。

教条型实验

5

╳ 睡前反省

〇 将早上作为一天的结束

你是否也曾在晚上准备睡觉时,开始反省“啊,我今天什么也没完成”?将睡觉作为一天的结束,脑海中容易涌现后悔和反省等情绪,即便懊恼,也找不到解决办法,于是第二天早上又会重复前一天的情况。

我们只有在清醒的时候才有意识,所以习惯把清醒的时间当作一天。但是对大脑来说,完整的一天还包含晚上睡觉的时间。试一试配合大脑对时间的划分,将睡醒后作为一天的结束。

这样调整后,你会有一些新发现。

将入睡作为一天的结束,因为在睡前反省了这一天“什么都没做”,第二天一睁开眼睛就面临着“这也没做,那也没弄”的情况,新的一天就要从处理此前堆积的工作开始。一睁开眼,赶工的压力迎面袭来,会让你觉得“起床好烦啊”“好想再睡一会儿啊”,甚至会真的再躺回去睡个回笼觉。

然而,如果将早上睡醒作为一天的结束,就可以把注意力转向如何迎接新的一天。为了第二天可以从早上开始就精力充沛,我们可能会在睡觉前采取一些提高睡眠质量的措施。睡觉时大脑会自动整理信息,睡醒后工作会变得更顺畅,有时还会灵光一现,找到更好的工作方法。因为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所以会转变成“今天要如何度过呢”的思维,这比一睁开眼就压力满满可要轻松多了。

教条型实验

6

╳ 清空待办事项

〇 少往待办清单上添加待办事项

不要想着如何完成工作,而应该思考怎么才能不增加工作量。

如果以完成工作为目标,那你的待办事项清单上可能会再次出现这项工作。随着清单上的项目增多,冗长的列表会让大脑觉得风险很大。所以,试着思考怎样才能不让这项工作再次出现在清单上。

比如,你需要给某人发邮件,如果将“收到邮件后马上回复”作为一个连续的动作,你的清单上就不会出现“发邮件”这个待办事项了。

再比如,需要报税的时候,申报日期一确定,马上添加到日程里;网上购物时,将某一天作为“采购日”,要么一天之内买完,要么只逛不买,这样就能保证不会在网上购物这件事上花费过多时间。

如果以不增加待办清单上的项目数量为目标,那么待办清单就会不断升级。不重复出现相同的项目,可以促进行为模式的改变,这才是待办清单的意义所在。

列待办清单时,请这样问问自己:“这些项目中,哪个是可以不列出来的?哪个是下次还需要列的?怎样优化才能让这个项目不再出现?”

运用自问自答的方法,一起改善行为模式吧。

教条型实验

7

╳ 有了干劲儿再行动

〇 让讨厌的工作变得可以预测

教条型的人往往会在义务感的驱使下工作,所以“该做的事”容易变成“讨厌的事”。即便如此,他们也会因为“不得不做”而行动起来。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要做的事情太多,不知道该从哪儿开始”或者“不知道应该按什么顺序工作”,就会疲于行动。

因此,开始一项工作前,为了方便大脑预测,要事先确定好工作的地点、需要的东西、工作时间、工作姿态、工作时穿的衣服等。

削减可选项,能提高大脑预测的精度。面对一个无法预测的事件时,能确定的不变项越多,就越能提高行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