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为娇脏,需从多方面呵护
肺癌是中国(乃至世界)第一大癌,也是中国死亡率极高、死亡人数最多的癌。更好地解决肺癌诊疗及康复问题,是几乎所有肿瘤医生的夙愿!孙丽红教授主编的《生了肺癌,怎么吃》样稿被放在书桌上,我急迫地看了,十分欣慰!这毕竟对人类更好地抵御肺癌贡献了力量,而且是“中国式”的“接地气”之力量,自然想多说几句。
孙丽红教授是笔者多年前所带的在职攻读博士,主攻的就是饮食营养与癌症防治。当时,她已在上海中医药大学从事与饮食健康相关的教学工作多年,她一边出门诊,一边做课题,所做的博士课题就是常见癌种与饮食营养的关系。研究后明确得出结论:城市里的许多癌症,特别是肠癌、肺癌、乳腺癌等,很大程度上就是吃得不适合所诱发出来的!
博士毕业后孙丽红教授一直从事营养学教研工作,同时在全国各地奔走,研究、讲学及科普等,她希望通过饮食调控的方法来帮助芸芸众生防范肿瘤,远离癌症。在当时,关注此问题者寥寥无几,且她的结论是借助实证性研究得出的,不仅填补了国内相关研究之空白,而且,说服力颇强,社会影响颇大。故这些年来,孙丽红教授一直是这个领域的佼佼者、引头羊及影响广泛的领导者。特别是她还致力于现代媒体(包括各地电视台等)的科普宣传,让普罗大众知晓相关知识的同时,也使她成为癌症营养饮食领域当之无愧的“网红”。
言归正传,关于肺癌要说的话很多。比如说,接受本人系统诊疗的第一个患者就是位肺癌患者,我经常在各种场合回忆起他。我之所以会对肿瘤感兴趣,就是因为这次亲身经历。我毕业留校不久,1978年底接待了一个来自家乡义乌的患者,他是当地的一个领导,被确诊生了肺癌。他知道我是上山下乡插队落户义乌的,专程来找我。并用当时时兴的政治术语说,我“是贫下中农培养的”,“接受‘再教育’出来的,有义务回报家乡”,要求我帮他联系看病。非常遗憾,跑了几家上海大医院都不接受。因为当时社会定见——十个癌症九个埋,还有一个不是癌。谁都对癌症没有兴趣,谁也不愿意接受这类患者。那时,医疗没有竞争氛围,而且,医院都是公立的,服务极其一般。潜意识里大家都认为此人必死无疑,何必自找麻烦。没法,我实话实说。没想到他就是不走,赖在我处。也许知道回去就一切都完了……当时居住条件很差,因此得想办法打发他回去,他还有冠心病,我就找了个非常有名的老中医给他看冠心病,但只说是冠心病(不敢说有肿瘤,一说肺癌,老中医肯定不看),因为他们语言不通,由我翻译。该老中医很有名,给国家领导看过病。而针对肺癌我则在老中医的方子中给他调整几味药(因为我也是医师),他兴冲冲地回去了。以后就书信联系(那时电话联系不可能),给他不断地调整处方。结果,1978年底的晚期肺癌患者,居然活到1989年后才失去联系的,整整活了11年!此事让我这个喜欢哲思的医师想了很多——他为什么能活这么久?不是谁都认为肺癌必死无疑的吗?当时我根本不认为能医好他!也许认为是名中医的光环“笼罩”了他!从这个案例出发,我逐渐认识到,对癌症,人类认知本身需纠正,思路需调整,针对癌的治疗措施,还有不少方面须优化及完善。可以说,正是肺癌的正反例证,促使自己极想在癌症领域探索。
肺癌是笔者临床诊治最多的疾病。在统计的数据库里,我们诊治肺癌患者逾6400例,当然,治疗效果不见得都好,但至少有这么多患者需要我们救治。因此,对于肺癌笔者特别感慨,我有位好朋友就是死于肺癌。他军人转业,原本喝酒厉害,世纪之交急性肝损伤,经中西医抢救过来后,酒喝得少了,抽烟仍很厉害。笔者力劝,不听,结果肝病缓解18年后,被晚期肺癌盯上了。我们努力诊治了两年多,最后还是走了。笔者常感内疚,如当时坚持劝烟,也许不至于如此。因为肺癌是比较可防可控的。美国的大样本数据表明:通过控制烟,调整饮食,已大幅度减少了肺癌的发生率及死亡率。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明了。
肺癌是一个欲说还休的话题。我有一位忘年交在脑海中始终挥之不去,他原本是中部某省的领导,2000年前后确诊为晚期肺癌,烟瘾很大,据说他办公室的墙壁都被烟熏黄了。开始找我时,他情绪非常低落,穿着军大衣,一声不吭,因为没法手术,化疗只做了一两次就受不了;放疗几次就自动停了。然后,就用中医药,控制得很好。2007—2008年时,状态非常好,成为当地康复楷模。2008年以前我去该省,包括附近城市等,他都派车给我全程服务。但2008年后,我突然发现他反应迟钝了,餐桌上老是冲着我傻笑。后确诊为阿尔茨海默病,结果2016年中期他走了,死于阿尔茨海默病。后几年我去看他时,令人伤感不已。也正因为他,近年我开始特别关注阿尔茨海默病。其实,生过癌的人,特别是做过化疗或放疗的,需特别防范认知障碍问题。这方面,我觉得人们都必须提高警惕。
肺癌与其他癌不一样,因为中医认为“天气通于肺”,即肺是与外界气体直接接触交换的。所以,特别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影响。而且,肺癌患者的康复是个漫长的过程。在这漫长过程中,生活方式的优化调整就非常重要了!对此,孙丽红教授写的《生了肺癌,怎么吃》就有可能是该病患者的康复宝典及枕边指南了。
讲到肺癌,还想补充两个问题:一是肺癌患者特别怕“干”,尤其是北方患者往往对温度很敏感,但对湿度却不敏感;其实,干(湿度低)了后就易诱发咳嗽。中医学叫“燥邪伤肺”,“秋燥咳嗽”。因此,肺癌患者环境因素中要着重考虑湿度因素,最好将其维持相对湿度在50%~60%,以避免燥邪伤肺,诱发感染、咳嗽等。当然,有个简单的对应措施——长期喝新鲜的芦苇根、茅草根、百合等,把它们当茶饮喝,会有一定的帮助。
还有就是肺癌诊断的扩大化问题。其实,这个问题美国人早在2013年已提出来。我在《癌症只是慢性病》一书中也谈到了。目前,临床开过肺的癌症患者中,回顾性研究认为有近60%的手术是不一定必要的:既可能是开不了的,也可能是没有必要开的或者不开长期效果可能更好。特别是那些原本既不抽烟、又没临床症状而偶然发现的磨玻璃结节[肺磨玻璃结节(GGN)、肺磨玻璃影(GGO)]。现有最新资料表明:中国有几亿例磨玻璃结节患者,暂先不讲几亿例确凿与否,因为这没法系统调查。但至少有权威数据表明:50岁以上城市女性,约30%有磨玻璃结节;男性则约50%有磨玻璃结节,且往往是多发的。关于这磨玻璃结节究竟怎么看,争议颇大:有人主张尽快手术;有人不以为然,强调观察为宜。主张及时手术的人以部分结节开出来就是原位肺腺癌为例,认为宽容不得;但也有认为即使原位肺腺癌对人也没太大伤害;动不动就手术,伤害更大,属于滥杀无辜。这问题医界争论了很久。至少,本人是不太主张动不动就手术的,除非你嗜烟多年,临床出现症状,否则,观察是最好的治疗方法。我们临床几十年,已阻止了许多这类患者动手术,长期效果不错。有的患者在中医药等综合手段调理下,两三年后结节变淡甚至消失了。且以自己为例,世纪之交时我肺上也发现磨玻璃结节,8毫米大小,现已多年,相安无事。因为我早就戒烟,且无症状,充其量定期复查,一两年做次CT检查即可。为此,近期有学术机构还专门约我写论文讨论此事。我把磨玻璃结节、肺原位腺癌放在惰性肿瘤背景下一起思考,坚持认为若无抽烟史,暂无临床症状,不妨观察治疗为上策[1]。了不起观察时间可以缩短点,不行,再手术也无妨。
最近,世界卫生组织(WHO)得出新结论,把这种肺原位腺癌移出了肺腺癌范畴,重新命名为肺的“腺体前驱病变”。这不是名称上的咬文嚼字,而是观念上带有根本性的变革,让人们不再看到“肺腺癌”而惶恐不已!其实,这真的呼应了奥巴马时期美国专家的睿见。在讨论肺癌饮食的专著中,我觉得有必要不厌其烦地强调:今天,即便是出现了磨玻璃结节,不妨换个思路,多听各方专家意见,可以以观察为主,从容应对。
如果说几十年我们临床治疗肿瘤有所贡献的话,也许,最重要的不是说治好了多少人,而是力劝很多没有抽烟史、没临床症状,仅仅因磨玻璃结节而惶恐不安于手术者,建议他先观察观察,改变生活方式,包括惶恐情绪,很多人因此就免除了手术之伤,有的人2~3年后肿瘤居然消失了;至少绝大多数几年下来,没有任何问题,最终心宽从容地优雅生活着,也退回了“癌症患者”这顶帽子。
总之,肺癌领域通过管控饮食营养,优化膳食结构,降低其发病率及死亡率,并非天方夜谭,空穴来风!而是有扎实的事实依据及专业背书的!故孙丽红教授的这本书可谓防控肺癌的“葵花宝典”,值得芸芸大众认真学习、奉行。
上海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华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前任会长
中国健诺思医学研究院创始人
何裕民
2021年6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