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国际上,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已走过了所谓的概念炒作期,进入了稳步发展的平台期。实践证明,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为主力军的过程分析技术为发达国家的工业信息化与自动化的深度融合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它所提供的快速、实时测量信息可使工业生产过程保持最优化的控制,在显著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降低生产成本和资源消耗,从而优化资源配置,给企业带来了丰厚的经济回报。
近十年来,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在我国发展十分迅速,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有60余个团队在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工作,每年近红外光谱仪器(包括便携式、实验室型和现场在线型)销售的总量近300台。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每年会有大批的新研发人员和应用者加入到近红外光谱分析队伍。因此,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相关的参考资料有迫切的需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外出版了多种近红外光谱方面的专著和译著,但这些专著的专业性强,难以满足各领域研究人员、工程技术人员和领导管理干部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及其相关信息的需要。本书以大专院校、研究院所和工作在各生产一线的即将从事或刚刚从事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技术人员或管理领导者为对象,也兼顾长期从事近红外光谱的科研和应用人员的需求,期望通过本书的介绍能够对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方方面面有系统的了解和掌握,为读者提供通俗、全面的近红外光谱相关技术资料和信息,成为读者随时可以翻阅、经常查考的工具书,力争使其成为选择和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的管、产、学、研、用人员的必备工具性参考书。
本书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组织,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近红外光谱分会承办,编写采用由近红外技术应用专家、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学者和教授、以及国内外知名仪器公司的高层技术主管“三结合”的开放编写模式。邀请的撰稿人都是从事近红外光谱实际工作的中青年专家。书稿拟成之后,采取编委之间相互评审方式,对各章内容进行审校,几易其稿,以达到博采众长、兼收并蓄的效果。尽管如此,由于时间仓促,加之近红外光谱技术日新月异,书中定有不足和不妥之处,衷心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本书共分为12章,编写人员如下:第1章褚小立、燕泽程;第2章刘慧颖、刘丰秋、褚小立、燕泽程;第3章王家俊、张军、褚小立、石冬冬、杨增玲;第4章冯艳春、肖雪、吴志生;第5章朱大洲、赵武善、张椿雨、张良晓、张晓;第6章褚小立;第7章杨增玲、石冬冬、韩鲁佳、樊霞、赵武善、赵丽丽;第8章韩东海、王加华、周学秋;第9章宋春风;第10章张垒、邓勇、骆清铭;第11章闵顺耕、王冬;第12章杜一平(国内外学术团体、国外知名学者)、刘慧颖(国内研究团队)、肖雪和卢福洁(国内外出版物)、褚小立(国内外标准)。此外,支持本书编写的单位还有仪器信息网、ABB公司、布鲁克公司、步琪公司、波通公司、福斯公司、金宏利公司、珀金埃尔默公司、聚光公司、万通公司、赛默飞世尔公司、双利合谱公司等仪器厂商。
本书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几乎所有的近红外光谱专著,引用了国内外大量公开发表的文献,在此向原编著者表示感谢。本书能顺利出版,还要感谢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的资助以及机械工业出版社各位编辑所付出的辛勤劳动。
愿本书的出版能为促进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