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像传(修订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同乡会

甲午战争的失败,使国人深感屈辱。痛定思痛,思欲作为,向东邻日本学习的风气因而更盛,留日学生数量大增。1902年秋,浙江籍官费、自费留学生及在日本游历或侨居的浙籍人士101人在东京组织浙江同乡会。会上决定出版月刊杂志《浙江潮》。鲁迅拍摄同乡会这张合影时还留有辫子,盖在学生制服帽子之下。鲁迅后来回忆东京清国留学生情态的文字让人忍俊不禁:

1902年秋,浙江籍留日学生101人,在东京组织同乡会,会后合影留念。第四排左起第十四人为鲁迅

上野的樱花烂漫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1)

鲁迅平时常拿辫子盘头取笑。他的同学沈瓞民有一位朋友,叫王立才,平时喜欢和沈瓞民一起到鲁迅的住处闲谈,听到鲁迅讽刺“富士山”,自嘲说,幸亏自己已经把“富士山”夷平,不然也要被嘲笑了。但他反以“富士山”来称呼鲁迅,因为鲁迅头上仍然有辫子。周围熟识的人就跟着这么叫起来。于是,鲁迅有了诨名“富士山”。

浙江同乡会中,有鲁迅熟识的许寿裳、厉绥之、张邦华等。有的是鲁迅在南京的同学,有的是绍兴小同乡。张邦华就是南京陆师学堂的同学;厉绥之是浙江钱塘人,此时与鲁迅同在日本弘文学院学习,毕业后同时改学医学。《浙江潮》第一期上刊登了《浙江留日学生题名录》,从中可以看到很多后来成为革命者或各界名流的名字。清朝统治中国以后,浙江一向是反清思想的重镇。鲁迅敬佩的革命家章太炎从青少年时代起就培养了反清革命志向。另一位革命志士绍兴人陶成章(1878—1912),与章太炎一起创建和领导光复会,对辛亥革命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同乡会刊物《浙江潮》的编辑者中有两位姓蒋的——蒋方震、蒋智由——比较活跃。蒋方震(1882—1938),字百里,笔名飞生,浙江海宁人,16岁进秀才,曾做塾师,后入杭州求是书院深造。甲午年因中国战败深受刺激,决定弃文习武。1901年东渡日本,进成城学校,再入陆军士官学校第三期。在士官学校,蒋百里和同班蔡锷、张孝准成绩出众,有“中国三杰”之称。毕业典礼上,蒋百里以第一名的成绩荣获日本天皇颁赠的“神圣之剑”,使日本同学为之侧目。中国留学生包揽前三名,令学校当局十分尴尬,竟做出了此后“把中国学生和日本学生分隔开来”的决定。1906年蒋百里毕业回国,任沈阳督练公所参议,后赴德国学习。1910年任禁卫军管带。辛亥革命后任浙江都督府总参议。1912年任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校长。1916年反对袁世凯称帝,至广州任两广都司令部出师计划股主任。1917年在北京任总统府顾问。1920年考察欧洲后回国,从事新文化运动,并任浙江省议员。1923年与胡适等组建新月社。1925年担任吴佩孚军总参谋长。1930年因参与唐生智反对蒋介石的活动被捕入狱,1931年获释。1935年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高等顾问,同年冬赴欧洲考察,1936年12月回国。抗日战争爆发后,奉政府之命赴德国寻求援助。1938年转往法国考察,同年回国,任陆军大学代理校长。同年11月4日病逝于广西宜山。蒋百里曾先后被赵尔巽、段祺瑞、袁世凯、黎元洪、吴佩孚、孙传芳、唐生智、蒋介石等军政首脑聘为参谋长或顾问。他精心研究军事理论及世界军事状况,勤于著述,有“军事思想家和军史学家”“军事战略家”“兵学泰斗”之誉。他对文学也颇有涉猎,20年代初期在北京参与“文学研究会”的创立。鲁迅虽然没有参加“文学研究会”,但和蒋百里同为《小说月报》的撰稿人。有一次他写信给二弟周作人,评价新一期的杂志说:“《小说月报》也无甚好东西。百里的译文,短如羊尾,何其徒占一名也。”(2)说明蒋百里那时也从事翻译工作。

蒋智由(1866—1929),字观云、星侪、心斋,原名国亮,号因明子,浙江诸暨人。早年求学于杭州紫阳书院,能诗善文,工书法。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以廪贡生应京兆乡试中举,授山东曲阜知县(未赴任)。他同情、支持康有为、梁启超变法。戊戌变法失败,他赋《卢骚》诗云:“世人皆欲杀,法国一卢骚。民约倡新义,君威扫旧骄。力填平等路,血灌自由苗。文字收功日,全球革命潮。”传诵一时。梁启超曾把他与黄遵宪、夏穗卿并称为近世“诗界三杰”。光绪二十八年(1902),蒋智由与蔡元培、叶瀚等在上海成立号称“第一革命团体”的中国教育会,后参加光复会,任爱国女校经理。不久自费留学日本,任《新民丛报》主编,发表《中国兴亡问题论》等评论,颇为时人所重。他担任《浙江潮》编辑后不久,就与梁启超共组政闻社,任《政论》主编,鼓吹君主立宪。徐锡麟、秋瑾领导反清起义失败后被杀,东京中国留学生特别是浙籍学生群情激愤。周作人回忆说:

当时绍兴籍留学生开了一个会议,本来没有什么善后办法,大抵只是愤慨罢了,不料蒋观云已与梁任公组“政闻社”,主张君主立宪了,会中便主张发电报给清廷,要求不再滥杀党人。主张排满的青年们大为反对。蒋智由辩解说,猪被杀也要叫几声,又以狗为例。鲁迅答说,猪才只好叫叫,人不能只是这样便罢。当初蒋观云有赠陶焕卿诗,中云“敢云吾发短,要使此心存”,鲁迅常传诵之,至此乃仿作打油诗云:“敢云猪叫响,要使狗心存。”(3)

有一次,鲁迅和许寿裳去拜访蒋智由,蒋智由谈论起服装问题,抱怨自己身上的西式服饰不好,而大赞清朝官员的红缨帽有威仪。鲁迅出来对许寿裳说“观云的思想变了”。此后就很少与蒋智由往来。鲁迅还给蒋智由取了一个绰号“无威仪”。(4)

《浙江潮》1903年2月17日正式发行。彩色封面上澎湃的潮水象征“革命潮汹涌”。杂志开辟社说、学术、大势、谈丛、杂录、记事、小说、文苑等门类。发刊词说:

我浙江有物焉,其势力大,其气魄大,其声誉大,且带有一段极悲愤极奇异之历史,令人歌,令人泣,令人纪念。至今日,则上而士夫,下而走卒,莫不知之,莫不见之,莫不纪念之。其物奈何?其历史奈何?曰:昔子胥立言,人不用而犹冀人之闻其声而一悟也。乃以其爱国之泪,组织而为浙江潮。

…………

抑吾闻之地理与人物,有直接关系在焉。近于山者其人质而强,近于水者其人文以弱。地理之移人盖如是其甚也。可爱哉,浙江潮!可爱哉,浙江潮!挟其万马奔腾排山倒海之气力,以日日激刺于吾国民之脑,以发其雄心,以养其气魄。二十世纪之大风潮中,或亦有起陆龙蛇挟其气魄以奔入于世界者乎?西望葱龙,碧天万里,故乡风景,历历心头。我愿我青年之势力,如浙江潮。我青年之气魄,如浙江潮。我青年之声誉,如浙江潮。吾愿吾杂志亦如之,因以名,以为鉴,且以为人鉴,且以自警,且以祝。(5)

《浙江潮》共出十二期,自第五期开始由鲁迅在弘文学院的同学许寿裳接编。许寿裳回忆说:“我刚接编《浙江潮》,便向他拉稿。他一口答应,隔了一天便缴来一篇《斯巴达之魂》。他的这种不谦让、不躲懒的态度,与众不同,诺言之迅和撰文之迅,真使我佩服!”(6)

《斯巴达之魂》,载《浙江潮》第五期和第九期,根据古希腊历史故事改编,歌颂了公元前480年古希腊斯巴达勇士抗击侵略军的爱国尚武精神。在杂志的第八期上,鲁迅发表了《说鈤》,是中国较早评介居里夫人及镭的发现的论著之一(鈤即镭)。文章还介绍了19世纪末X射线发现者伦琴(W. K. Röntgen,1845—1923)及其后一些物理学家、化学家的贡献。

鲁迅在《浙江潮》第五期上还发表了从日译本转译的法国雨果的短篇小说《哀尘》,并作《〈哀尘〉译者附记》,署名“庚辰”。这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外国文学作品译文。原作是雨果《随见录》中的《芳梯的来历》,自叙其1841年目睹一个女子被迫害的情景:女子被富家恶少欺侮,稍一反抗,即被判罚。鲁迅在译后记中对小说主人公的遭遇寄予同情:“嗟社会之陷阱兮!莽莽尘球,亚欧同慨;滔滔逝水,来日方长!”此外,鲁迅翻译的法国科幻小说《地底旅行》的第一、二回也发表于《浙江潮》第十期。

鲁迅积极参加同乡会活动。1903年1月底,他与陶成章、许寿裳等二十多名绍兴籍留日学生在东京牛込区清风亭召开绍兴同乡恳亲会,并联名发出《绍兴同乡公函》,劝导绍兴乡人出国留学,吸取外国先进的文化科学技术,以挽救危亡的祖国。信中说:“遭世多变,刿心怵目于危亡之将及,而我槃槃五岳,灏灏江河,东南带海,西北控山之大陆一片土,将沦陷于异族。即我稽山镜水金宝玉堂,亦将销沉霸气,暗郁无色,呜呼,岂不痛哉!”他们呼唤乡人“求智识于宇内,搜学问于世界”,想方设法来日本留学,以新知识、新观念“惊醒我国人之鼾梦,唤起我国人之精神”。(7)

1907年11月3日,鲁迅还参加了浙江留日学生在东京召开的苏浙铁路拒款大会。


(1)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鲁迅全集》第2卷。

(2) 鲁迅1921年7月31日致周作人信,《鲁迅全集》第11卷。

(3) 周遐寿《鲁迅的故家·鲁迅在东京》,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

(4)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杂谈名人》,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3年版。

(5) 《浙江潮》发刊词,《浙江潮》第一期。

(6)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浙江潮〉撰文》。

(7) 《绍兴同乡公函》,原件藏绍兴鲁迅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