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痛经
学习目标
掌握痛经的分类、病因病机、鉴别诊断、辨证论治。
示教医案
李某,女,20岁。初诊日期:2020年10月20日。
主 诉: 经行腹痛半年。
现病史: 患者14岁初潮,周期30天,经期5天,量少,色暗,伴血块,经行第一、二天小腹疼痛剧烈,需口服止痛片后痛经才缓解。末次月经:2020年9月26日,经期6天,量少,色红,伴血块,第一、二天腹痛。刻下:经行小腹冷痛,喜暖,经量少夹血块,经前一周乳房胀痛,纳可,便调,寐安,舌淡红,苔薄白,脉细。
婚育史: 未婚,否认性生活史。
辅助检查: 子宫、卵巢超声检查正常。
诊 断: 原发性痛经。
中医辨证: 寒凝血瘀,不通则痛。
治 法: 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 药:
柴胡6克
当归15克
赤芍9克
川芎10克
延胡索15克
没药9克
肉桂6克
小茴香6克
生蒲黄15克
五灵脂6克
制香附9克
乌药6克
日1剂,水煎服
二 诊: 服药1周后,10月26日行经,腹痛较前缓解,量增多,经色红,血块减少,6天净。诉乳胀,腰酸乏力,夜寐欠佳。舌脉同前。中医辨证同前,月经净后治以疏肝健脾,温经散寒。
方 药:
熟地黄10克
当归15克
白芍10克
川芎10克
玫瑰花6克
茯苓15克
茯神15克
炒白术10克
酸枣仁15克
淫羊藿15克
巴戟天12克
怀牛膝9克
日1剂,经净后水煎服
三 诊: 服药2周后,诉腰酸、夜寐较前好转。舌淡红,苔薄白,脉细。中医辨证同前,此时正值经前期,继续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 药:
柴胡6克
当归15克
赤芍9克
川芎10克
延胡索15克
没药9克
肉桂6克
小茴香6克
生蒲黄15克
五灵脂6克
制香附9克
乌药6克
日1剂,水煎服
四 诊: 服药1周后,11月25日行经,腹痛明显缓解,未服止痛片,经量增多,经色红,血块少,6天净。中医辨证同前,月经净后继续治以疏肝健脾,温经散寒;经前治以温经散寒,化瘀止痛。连续治疗3个月后患者痛经明显缓解。
病案分析
痛经属中医学“经行腹痛”范畴,中医学认为其发生与素体因素及经期、经期前后特殊的生理环境有关。非行经期间,冲任气血平和,致病因素不能引起冲任、胞宫瘀滞或不足,不发生疼痛。在经期或经期后,血海由满盈而泻溢,胞宫气血由气盛血旺至经后暂虚,气血变化急骤,致病因素乘时而作,使气血运行不畅,胞宫经血流通受阻,以致不通则痛;或致冲任胞宫失于濡养不荣而痛。发病机制常见于气滞血瘀、寒凝血瘀、湿热瘀互结、气血虚弱、肝肾不足。治疗原则以调理冲任气血为主,可分阶段进行:月经期行气和血止痛治其标,由通着手,虚则补而通之,实则泻而通之;平时审证求因以治本,以调为法,调气和血,调理冲任。同时兼顾素体情况,或调肝,或温经,或益肾,或扶脾,使之气顺血和,冲任流通,经血畅行则无痛虑。如何尽快制止疼痛、预防和减少复发及重度痛经的治疗等问题,成为治疗上的难点。
本案治疗继承蔡氏妇科的学术思想,认为痛经乃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强调“求因为主,止痛为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法。常用柴胡、延胡索、蒲黄、五灵脂等理气活血、化瘀止痛。平时审因论治治其本,注意调补气血或滋补肝肾。本案痛经,治疗上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分期施治。经前期与经期以通为主,予以行气活血、温经止痛法,达气血通调而痛止,常用药如柴胡、延胡索、制没药、生蒲黄、乌药、五灵脂、制香附等;经后审因论治以治其本,予以调补气血、温经散寒。同时注重疏肝和对脾胃的调护,通过辨证论治,调节机体功能,巩固疗效,减少复发。经过周期序贯治疗后,患者痛经明显缓解。
问题讨论
1.痛经如何分类?
痛经分为原发性痛经和继发性痛经两大类。
(1)原发性痛经:是指不伴有其他明显盆腔疾病的单纯性、功能性痛经。其发生机制有子宫收缩异常、前列腺素(prostaglandin,PG)合成和释放过多,血管紧张素和催产素参与、精神因素、紧张、压抑、焦虑和抑郁等都会影响对疼痛的反应和主观感受。原发性痛经主要发生在年轻女性有排卵的月经周期,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数小时或刚来时发生,可以持续48~72小时。这种疼痛与分娩时的疼痛相似,有耻骨上绞痛,可以伴有腰骶部痛,疼痛放射至大腿,可伴有恶心、呕吐和面色苍白,偶有晕厥,严重者可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2)继发性痛经:是指由盆腔器质性疾病导致的痛经,发病年龄往往较大,但如果是由于子宫畸形引起的痛经,患者年龄也可以较小。疼痛常在月经来潮前1~2周开始,持续至月经干净后数天。子宫肌瘤、盆腔粘连和盆腔静脉淤血引起的痛经症状往往较重,且有进行性加重的趋势。盆腔粘连和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在非经期性交时往往有下腹痛。临床常见于处女膜闭锁、阴道横隔、宫腔粘连、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及子宫腺肌症等。前列腺素合成代谢异常与继发性痛经疼痛有关。
2.痛经需与哪些疾病相鉴别?
痛经的腹痛症状在临床上应与以下两类疾病相鉴别。妊娠类疾病,如异位妊娠、宫内妊娠流产;非妊娠类腹痛疾病,如子宫内膜异位症、黄体破裂、卵巢囊肿蒂扭转、卵巢囊肿破裂、盆腔炎性疾病及急性阑尾炎。
3.痛经如何辨证论治?
痛经辨证首先要根据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性质及疼痛程度,明察病位,分清寒热、虚实,在气、在血。一般痛在小腹正中,多为胞宫瘀滞;痛在少腹一侧或两侧,病多在肝;痛连腰骶,病多在肾。经前或经行之初疼痛多属实,月经将净或经后疼痛者多属虚。掣痛、绞痛、灼痛、刺痛,疼痛拒按多属实;隐痛、空痛、按之痛减多属虚;坠痛虚实兼有;绞痛、冷痛,得热痛减多属寒;灼痛,得热痛剧多属热。胀甚于痛,时痛时止多属气滞;痛甚于胀,持续作痛多属血瘀。
治疗上根据证候在气、在血与寒热、虚实的不同,以止痛为核心,以调理胞宫、冲任气血为主,或补气,或活血,或散寒,或清热,或补虚,或泻实。经期重在调血止痛以治标,及时缓解,控制疼痛;平素辨证求因以治本。
(1)寒凝血瘀证:经前期或经期,小腹冷痛拒按,得热痛减,或周期后延,经血量少,色暗有块;畏寒肢冷,面色青白;舌暗,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化瘀止痛。
方药:少腹逐瘀汤(肉桂、小茴香、干姜、当归、川芎、赤芍、蒲黄、五灵脂、没药、延胡索)。
(2)气滞血瘀证: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拒按,月经量少,经行不畅,紫黯有块,块下痛减,胸胁、乳房胀痛;舌紫黯,或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行气活血,化瘀止痛。
方药:膈下逐瘀汤(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枳壳、延胡索、五灵脂、乌药、香附、牡丹皮、甘草)。
(3)湿热蕴结证: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或胀痛不适,有灼热感,或痛连腰骶,或平时小腹痛,经前加剧,月经量多或经期长,色黯红,质稠或有血块;平素带下量多,色黄稠臭秽,或伴低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濡数。
治法:清热除湿,化瘀止痛。
方药:清热调血汤(黄连、牡丹皮、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红花、桃仁、延胡索、莪术、香附)加车前子、败酱草、薏苡仁。
(4)气血虚弱证: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喜按,月经量少,色淡质稀;神疲乏力,头晕心悸,面色苍白,失眠多梦;舌质淡,苔薄,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调经止痛。
方药:圣愈汤(人参、黄芪、熟地黄、白芍、当归、川芎)。
(5)肝肾亏损证:经期或经后,小腹绵绵作痛,喜按,伴腰骶酸痛,月经量少,色淡暗,质稀;头晕耳鸣,面色晦暗,失眠健忘,或伴潮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沉细。
治法:补养肝肾,调经止痛。
方药:益肾调经汤(巴戟天、杜仲、续断、乌药、艾叶、当归、熟地黄、白芍、益母草)。
知识拓展
1.痛经诊疗思路
痛经诊断应根据病史、B超检查、血清癌抗原-125(CA125)或癌抗原-199(CA199)进行综合判定,有性生活的女性还应结合双合诊检查,辨别属于原发性痛经还是继发性痛经。轻度痛经予以生活、饮食、精神调理,重度痛经予以西药镇痛解痉治疗或避孕药管理(有避孕要求者)。对于继发性痛经或渐进性加剧的痛经应排除盆腔器质性疾病,必要时辅助宫腔镜、腹腔镜等检查,同时排除其他内、外科疾病。中医学治则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经期以通调气血为主,非经期辨证论治,以治本为主。
2.痛经的西医治疗
(1)一般治疗:平素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注重经期保暖,避免受寒;保持精神愉悦;疼痛难以忍受时适当镇痛、镇静、解痉治疗。
(2)药物治疗:前列腺素合成酶抑制剂(如吲哚美辛栓、布洛芬)有效率达70%。月经来潮前1~2天开始服用,连续服药至疼痛消失后停药。短效避孕药可抑制排卵,减少前列腺素(PG)合成及子宫收缩,缓解疼痛,适用于要求避孕者。如妈富隆、优思明、优思悦、达英35等。子宫内膜异位症常用药物有口服避孕药、地诺孕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激动剂(gonadotropin releasing hormone agonist,GnRH-a)、孕三烯酮、左炔诺孕酮(曼月乐)环等。
(3)手术治疗:扩张宫颈术、神经节切除术、子宫切除术等。
3.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经验
理气活血为痛经用药之基本法则,药物选择上以甘淡辛平或微温为宜,常配对用药,以增其效。如柴胡、延胡索;赤芍、白芍;蒲黄、五灵脂;延胡索、川楝子;香附、郁金;血竭、三七等。寒痛用艾叶、小茴香、炮姜、肉桂、乌药、吴茱萸、高良姜、细辛;胀痛用香附、川楝子、延胡索、川芎、木香;瘀痛用川芎、延胡索、三七、当归、没药、蒲黄、五灵脂、桃仁、益母草;热痛用赤芍、川楝子、红藤等。
4.膜样痛经的治疗
膜样痛经多见于未婚年轻女性,腹痛多发于行经的第1~3天,有大小不等的瘀血块及膜状块物随同经血脱落而出,块出痛减。气血凝滞,不通则痛是关键。治当理血化膜,理气化瘀止痛。朱南孙教授之化膜汤(蒲黄、赤芍、三棱、莪术、青皮、山楂、乳香、没药、血竭末),自月经中期起服,连服至经来潮,经量多者,蒲黄、山楂炒炭用,去三棱、莪术,加三七末、炮姜炭、花蕊石。
名家经验
(1)蔡氏妇科认为痛经乃虚实夹杂之证,治疗强调“求因为主,止痛为辅”;主张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原发性痛经以辨证为主,虚实为要;对于原发性痛经的治疗,蔡小荪教授宗“血以通为用”“通则不痛”原则,以理气活血、温散疏通药物为主,止痛药物为辅,并注意顾护精血。因女子以血为本,以通为用,若一味攻伐,必伤精血,虽取效一时,但气机失畅,瘀血不去,病难根治。同时遵《素问·调经论》“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之法则,治疗此病主张经行时以通为贵,以益气养血、调经止痛为法。拟四物调冲汤为基础方,药物组成为:丹参、当归、香附、白芍、牛膝、延胡索、红花、川芎等。临证常用温经止痛法、化瘀止痛法、清瘀止痛法、逐瘀化膜法,强调行经前即开始服用。
(2)何氏妇科主张温散疏通,理气活血,调经止痛。提倡三步一参法,即经前防、经期治、经后固、西医参。经前一周治以温理气血,常用当归、炒白芍、桂枝、香附、葫芦巴、炒茴香、艾叶、吴茱萸、炒枳壳等。膜样痛经者可加血竭、煅花蕊石、山楂等;经期采用温经散寒、暖宫止痛,常用附子、干姜、肉桂、乳香、没药、延胡索、炒川楝子、木香、乌药或制川乌、草乌等;经后选用养血温胞、调和营血的药物,如炒当归、炒白芍、川芎、续断、艾叶、熟地黄、狗脊、陈皮等。继发性痛经部分需要手术干预,如子宫内膜异位症之巨大卵巢巧克力囊肿者。
古籍精选
《景岳全书·妇人规》:“经行腹痛,证有虚实。实者或因寒滞,或因血滞,或因气滞,或因热滞;虚者有因血虚,有因气虚。然实痛者,多痛于未行之前,经通而痛自减;虚痛者,于既行之后,血去而痛未止,或血去而痛益甚。大多可按可揉者为虚,拒按拒揉者为实。”
《傅青主女科·行经后少腹疼痛》:“何以虚能作疼哉?盖肾水一虚,则水不能生木,而肝木必克脾土,木土相争,则气必逆,故尔作疼。治法必须以舒肝气为主,而益之以补肾之味,则水足而肝气益安,肝气安而逆气自顺,又何疼痛之有哉?”
《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证并治》:“带下经水不利,少腹满痛,经一月再见者,土瓜根散主之。”
《妇人大全良方·月水行或不行心腹刺痛方论》:“若经道不通,绕脐寒疝痛彻,其脉沉紧,此由寒气客于血室,血凝不行,结积血为气所冲,新血与故血相搏,所以发痛。譬如天寒地冻,水凝成冰。益温经汤及桂枝桃仁汤、万病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