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事实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序言

解释这个世界的角度多种多样,其中有一种就是从反事实的角度出发,解释哪些物理事件可能发生,哪些不可能发生,而本书就展现了严肃对待这种解释会产生多大的力量。这本具有革命意义的作品叙述严谨、理性,同时也具有极高的人文价值。

从传统概念上说,物理学以及更一般意义上的科学,仅仅是基于已经发生的事件,讨论这个宇宙中一定(或者很可能)会发生的事,对因果关系、自由意志、人为选择等无形之物则秉持漠视态度,认为这些只是心理工具,乃至神秘学内容。传统科学概念甚至会认为,温度、信息、计算等基本实验室概念无法与对自然的精准描述相容,只是因为贴合人类感官体验而使用起来比较方便。本书主旨则与此大相径庭。

上面提到的传统科学观念并不正确。它们武断地限制了我们认识世界的能力,之所以长期成为主流,完全是因为先入为主和习惯成自然。好在,如今的人们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理论科学中,都普遍蔑视了这样的观念——尽管常常带着愧疚。某事件不与传统概念相容,并不意味着它与精确的科学描述也不相容。只不过,在这类情形中,精确的科学描述需要脱离传统概念,也就是需要引入反事实。一件事物只有在允许对立状态存在的情况下,才能储存信息。如果计算机内存中的所有变化在工厂内生产时就早已被设定好,那么它一定毫无用处,因为用户无法用它来储存任何信息。把这里的“工厂”换成宇宙大爆炸,结论也仍然成立。

在这本书中,你将会看到,摆脱传统概念,将反事实引入基础物理学,并赋予其与事实陈述同等重要的地位,为什么具有这么大的魔力。反事实是如何令科学之光照亮许多此前黑暗的地方的?它是如何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科学本身和我们自身,又是如何催生意义更深远的科学发现的?如此种种,都是你将在本书中读到的内容。

不过,反事实的意义还不止于此。反事实不仅能提供新解释,而且它本身也是新的解释模式的基础。19世纪和20世纪初,人们不仅发现了大量新的科学解释,而且还发明了许多新的解释和认知模式,例如自然选择主导下的进化论、力场、时空弯曲、量子叠加,以及计算的普适性。而在最近的几十年里,没有任何全新的认知模式出现。虽然我们的确发现了新的基本粒子——比如希格斯粒子的发现就无疑是实验和理论解释的双重胜利,但物理学家并没有发现任何解释物理现象的新模式。要知道,就在20世纪上半叶,我们推翻了此前广为接受的粒子概念,转而使用了更深刻、更具说服力的新概念。

虽然物理学大师的数量远不如从前,但在过去几十年里,物理学界仍旧取得了无可比拟的成就。无论按照什么标准衡量,科学发现的整体速率无疑都大大提升了。然而,另一方面,有关自然本质的发现却少得多了。尤其是在基础物理学领域,探索变革性想法的尝试越来越少——至于全新的认知模式,就更是无人敢尝试探索了。

这种现象出现的原因多种多样,而且多多少少有些偶然因素。然而,它带来的总体效应是,科学界形成了一种谨慎且厌恶风险的文化。科学家普遍偏爱渐进式创新,而非根本性创新,普遍从事突破性没那么大,但可以预见结果的研究。而对于深入自然本质的进步,从业人员普遍秉持悲观主义和宿命论。

有一种观点认为,物理学已经摘取了所有“低垂的果实”,接下来要做的不过是麻木且机械式地收获剩下的部分。另一种观点认为,人类目前的智力发展水平,还无法理解比现有最前沿理论(比如量子力学和广义相对论)更基础的东西。对于这两种观点,我都无法赞同。相反,现实情况是,在人类对自然最为深刻的认识中,从来不曾出现比如今更多的显而易见的矛盾、偏差以及悬而未决的问题。当然,随之而来的还有探索这些问题的更加激荡人心的光明前景。要想达成这幅愿景,有时就需要我们使用一些完全不同的解释模式。

《反事实》一书基于作者奇亚拉·马尔莱托与我共同提出的科学及哲学观念,通过大家都能懂的语言,介绍了一种全新的反事实解释模式。这种模式为解决物理学内外的多个知名难题提供了新工具和新方法。在本书中,奇亚拉·马尔莱托用一种举重若轻的方式,宣扬了一种新兴理论。这个理论包含了一套与时俱进的新自然法则的主体——相关原理不仅会影响到下一代热机和纳米机器人的生产制造,而且还会深刻影响人工智能。这部作品以极大的热情和准确的语言探讨了上述这些议题,文章主体以非虚构角度阐释问题,但其间还穿插着一些短小精悍的虚构小故事——这种形式很容易让读者联想起侯世达(Douglas Hofstadter)的《哥德尔、埃舍尔、巴赫》——从而更好地阐述主旨,同时也为读者留下了足够的自我思考空间。

在奇亚拉对反事实的介绍中,你会发现,她以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如信息和知识定律这样的新概念,以及像功和热这样的老术语。《反事实》一书完全可能丰富你对世界的认识,以及对认识本身的认识。

戴维·多伊奇(David Deuts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