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战胜环境
现在,我相信大家已经开始接受“主观意识能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这一主张了。你甚至可能会迫不及待地承认,只需将单个电子从能量波坍缩为粒子,观察者就可以对亚原子世界以及某个特殊事件产生影响。到了此时,你可能也已对我之前讨论过的那些与量子物理相关的科学实验开始进入——那些实验证明,意识在某种程度上能够直接支配微观原子世界,因为这些元素基本上是由意识和能量构成的。这是量子物理在起作用,对吗?
不过,你可能对另一个概念依然怀着观望、存疑的态度,那就是——你的意识对生活有着真实、显著的影响力。你可能会这样问自己:怎样才能用意识影响那些更大的事件,进而改变我的人生?怎样才能将电子坍缩为我想在未来某个时刻拥有的、被称为“人生新体验”的具体事件?如果你对自己在一个更广阔的现实世界里创造逼真体验的能力心存疑虑,我一点都不会感到惊讶。
我的目标,就是让你从理论上明白、在实际行动中看到,“意念可以影响现实”这个观点或许有一定的科学基础。不过,对于那些持有怀疑态度的人,我希望你能接纳这样的可能性:你思考的方式会直接影响着你的生活。
不断重温熟悉的意念与感受,你就会重复创造同一个现实
如果你能把这种范式当作一种可能性来接受,那么,从纯理性的角度,你就应该同意,下面这种说法也是可能的:要创造出不同于个人世界中那些已经习惯了的东西,你必须改变自己日常习惯化的思考和感受方式。
否则,在不断重复和昨天、前天相同的思考和感受方式的前提下,你只能继续创造出和现有生活相同的环境,体验同样的情绪,而这些情绪会影响你,让你用与这些情绪相匹配的方式思考。
在此,我要冒险请求大家允许我将这种情形和那个众所周知的仓鼠轮做一下比较。当你不断思考自己的问题时(有意或者无意),只会给自己制造出更多相似的困难。而且,也许你之所以会如此频繁地“思考”那些问题,是因为一开始就是你的思维导致了它们的出现;你的麻烦之所以“感觉”如此真实,就是因为你在不断地重温那些最初导致这些问题的感受。如果你坚持要用与现有生活环境一致的方式去思考和感受,就相当于再次肯定了那个“特定”的现实,让它不断卷土重来。
所以,在接下来的新章节中,我要讨论的重点,就是你为了完成改变需要去理解的内容。
要改变,就要超越环境、身体与时间
大部分人在生活中都专注于三个元素:他们的环境、身体以及时间。他们不只是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三个元素上,还以与它们一致的方式思考。但是,为了打破你的存在习惯,你必须用超越现有生活环境的方式思考,超越你存储在身体里的各种感受,让自己生活在一个新的时间轴上。
如果你想改变,就必须在意念里存有一个理想的自我——一个你可以模仿的榜样,这个榜样与存在于今日这个特殊环境、身体、时间中的“你”不一样,要优秀得多。历史上的每一个伟人都知道如何做到这一点,而一旦你掌握了下面提到的概念与技巧,就能让自己的人生变得同样伟大。
在本章中,我们的重点是如何战胜你的环境,并为接下来的两章奠定一些基础。在接下来的两章里,我们要讨论的是如何战胜你的身体与时间。
记忆构成了我们的内在环境
在我们开始讨论如何打破你的存在习惯之前,我想请大家暂时动用一下你们的常识。相信很多人都有反复用同一种方式来思考和感受的模式,那么,这种模式究竟是如何开始的呢?
我只能用讨论大脑的方式来回答,因为大脑是我们思考和感受的起点。当前的神经科学理论告诉我们,大脑是用来反映环境中我们所“知道”的一切的器官。我们在生活中接触到的所有信息,都以知识和经验的形式,被存储在大脑的神经突触连接中。
我们和认识的“人”之间的关系、拥有及熟悉的各种“东西”、在不同“时间”去过的“地方”,以及过往人生中五花八门的“经验”,都如同软件配置一样,被安装在我们的大脑里。就连我们一生中记住并不断重复的大量行为和举止,也都被深深地镌刻在大脑灰质那错综复杂的褶皱里。
所以,我们在各种具体的“时间”和“地点”与“人”和“物”发生的所有个人经验,都可以通过组成大脑的神经元(细胞核)网络体现出来。
那么,我们把这些在不同的地点和时间所经历的人和物的“记忆”统称为什么呢?那就是我们的“内在环境”。在极大程度上,我们的大脑就等同于我们的环境,它是我们个人生活的记录,是过往人生的投影。
处于清醒状态的时候,随着与这个世界中的各种刺激进行的常规互动,外在环境激活了我们大脑中不同的神经回路。这是一种近乎自动化的反应,其导致的结果就是,我们开始以与环境一致的方式思考(然后反应)。当环境引发我们思考时,熟悉的神经细胞网络就会激发出那些已被设定在大脑里的过往相关经验。基本上,我们就会自动地按照从过往记忆中得来的、熟悉的方式思考。
如果你的意念决定了你的现实,而你持续地思考同样的意念(这是环境的产物和反映),就会日复一日地持续制造同样的现实。这样一来,你的内在意念和感受与你的外在生活完美契合,因为正是你的外部现实——带着所有的问题、条件和环境——影响着你内在现实中思考与感受的方式。
熟悉的记忆提醒我们再现同样的经历
每一天,当你接触同样的人(例如你的老板、配偶和子女),做同样的事情(开车上班、完成日常工作、做同样的锻炼),去同样的地方(你最喜欢的咖啡店、常去的百货店以及工作单位),看到同样的物体(你的车、房子、牙刷……甚至自己的身体),那些和你所了解的世界相关的熟悉记忆就会“提醒”你去复制同样的体验。
我们完全可以说,环境其实控制着你的意识。既然“意识”的神经科学定义就是大脑的活动,那么,你根据外部环境,不断提醒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你就是在反复地重现同样的意识水平。你的身份就变成了由外界的一切来定义,因为你认为自己等同于那些构成外在世界的所有元素。如此一来,你就是在用等同于现实的意识在观察现实,所以,你将量子场中无限的概率波坍缩成的事件只反映了你曾在生活中产生过的意识。你创造了更多雷同。
你可能认为,自己的环境和意念并不是那样严格意义上的相似,你的现实也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复制的。但是,当你考虑到大脑是过往的全记录,意念是自身意识的产物时,你就会承认,从某种意义上说,你可能总是在用过去的思维思考。当你用与记忆相匹配的相同大脑硬件进行反应,就是在创造与过往相同的意识水平,因为你的大脑自动激发了业已存在的神经回路,用来反映你已知、已体验因而可以预测的一切。根据量子法则(顺便说一下,此时它依然在对你起作用),你的过去正在此时变成你的未来。
推断一下:当你从过往记忆出发去思考时,只能创造出同过往一模一样的经历。生活中所有的“已知”导致你的大脑用熟悉的方式去思考和感受,也因此创造出可知的结果,而你则继续按照自己熟悉的经验,再次肯定同样的人生。由于你的大脑等同于你的环境,所以,每天早上,你的感官会将你和同样的现实连接起来,开启同样的意识流。
从外界接收到的所有感官输入(即视、嗅、听、触、味),将你的大脑调整到与现实中所熟悉的一切同步的思考模式。当你睁开眼睛,就会知道躺在旁边的那个人是你的配偶,因为你们共同拥有的过往经历告诉了你。当你听到门外的犬吠声,就知道那是你的狗想要出门了。背上有个地方很疼,你记得这和昨天感觉到的疼痛是一样的。通过回忆在这个维度、这个特定的时间与空间中的那个你,你将熟悉的外界与心目中的自己联系起来。
我们的日常:与过往自我建立连接
每天早晨,当那些唤醒记忆的感官将我们和现实接通,提醒我们自己是谁、身在何处时,大部分人会做什么呢?哦,我们会通过一整套高度习惯化、无意识的自动化行为,与过往的自己保持连接状态。
例如,你可能会按照一套自动化的程序,每天在床的同一侧醒来,用同一种方式披上睡衣,照照镜子记起自己是谁,然后去冲个澡。然后,你会进行修饰、打扮,让自己的模样看起来符合每个人的预期,然后用和往常一样的方式刷牙。你用最喜欢的杯子喝咖啡,吃你习惯的早餐麦片粥。你穿上总穿的那件夹克,下意识地拉上拉链。
接下来,你不假思索地开车上班,走的是你习惯走的快速路。在单位做一些驾轻就熟的工作。你见到同样的人,刺激你产生同样的情绪,这让你对这些人、工作和生活产生和以往同样的意念。
随后,你抓紧时间回家,这样就可以赶紧吃饭,可以赶紧看你喜欢的电视节目,可以赶紧上床,可以赶紧将这一切重做一遍。这一整天,你的大脑有过变化吗?
在每一天都想着同样的意念、做出同样的行为、体验同样的情绪时,你为什么还会私下里盼望生活会出现什么不同呢?这不是很疯狂吗?我们都会成为这种有限生活的牺牲品,不是此时就是彼刻。现在,你明白是为什么了吧?
在前面的例子中,可以肯定地说,你每天都在复制同样的意识水平。如果量子世界表明环境是我们的意识的延伸(意识与物质是同一的),那么,只要你的意识保持不变,你的生活就会保持现状。
因此,如果你的环境保持不变,反应时的思考方式不变,那么,根据现实世界的量子模型,你不就只能创造出更多雷同吗?不妨用这样的方式去思考:输入保持不变,输出也必然保持不变。所以,你怎么可能创造出什么“新”东西呢?
硬连接:被固化的思维模式
如果你每天都过得千篇一律,持续地激发相同的神经模式,我就必须向你提及另一个可能的后果了。每一次当你对熟悉的现实情境做出反应,不断重建相同的意识(也就是说,激发相同的神经细胞,让大脑进入相同的工作模式)时,都是在对你的大脑进行“硬连线”,让它与个人现实中那些惯例条件相吻合,而不管这些条件是好还是坏。
神经科学中有一种理论被称为“赫布理论”(Hebb’s law)。这一理论的基本原理就是认为“同时激发的神经细胞会彼此连接在一起”。赫布理论表明,如果你反复激发相同的神经细胞,那么在每一次被激发的时候,它们都能够很轻松地联合起来一起放电。最后,这些神经元之间会发展出长期持续的关系。
所以,当我使用“硬连接”这种说法时,意思是神经元集群在被用同样的方式激发了多次之后,就会自发组织起来,形成一种具有持久关系的特殊组合模式。这些神经元网络被激发的次数越多,就越有可能形成静态路由活动。一段时间之后,无论你经常重复的意念、行为或感受是什么,都会变成一种机械的、无意识的习惯。当环境对你的意识所产生的影响达到了这种程度时,你的生活环境就会变成你的习惯。
所以,如果持续思考相同的意念,做同样的事情,感受同样的情绪,你就会将自己的大脑固化为一种有限的模式,成为对有限现实生活的直接反映。结果,你会每时每刻都轻松自然地在大脑中不断复制同样的意识。
如此简单的响应周期会导致你的大脑——继而你的意识——进一步强化那个存在于外部世界中的特殊现实。在对外部世界做出反应时,你激发相同神经回路的次数越多,大脑等同于个人世界的概率就越大。而你也将在神经化学上变得与个人生活中的种种条件密不可分。久而久之,你的思维会被桎梏,最终形成定势,因为你的大脑只有一组有限的回路能被激发,这组回路随后会形成一种非常具体、特殊的心理特征。这种心理特征被称为你的“人格”。
你的存在习惯是如何形成的
作为神经习惯化造成的结果,内在意识和外在世界这两种现实似乎变得密不可分了。例如,如果你永远无法停止考虑相同的问题,你的意识和你的生活就会合而为一。此时,客观世界已经沾染了主观意识中的感知色彩,使得现实也因此不断地顺应这种主观色彩。你就会在梦境的幻觉中迷失自己。
你可以把这种现象称为成规旧例,我们每一个人都免不了落入这样的窠臼,但事实不止如此:不只行为,还有你的态度、感受都会变得不断重复。从某种意义上说,当你变成环境的奴隶时,就形成了自己的存在方式。你的想法变得与生活中的各种条件一致,因而,作为量子观察者的你,正在形成一种只会让这些条件在你的具体现实中再次得到确认的意识。你所做的一切就是在回应那个你所熟知的、一成不变的外在世界。
你确确实实地变成了外在环境作用下的结果。你容许自己放弃了对自身命运的掌控。完全不同于比尔·默里(美国喜剧明星)在电影《偷天情缘》(Groundhog Day)中所饰演的角色,你对自己、对生活的单调乏味毫无反抗。更糟的是,并不是什么神秘未知力量将你置于这个循环怪圈,你并非受害者——因为你自己就是这个怪圈的缔造者。
幸运的是,既然制造这个怪圈的人就是你自己,那你也可以选择终止它。
现实的量子模型告诉我们,要改变人生,就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我们思考、行动和感受的方式。我们必须改变自己的存在状态。因为我们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方式本质上就是我们的人格,正是我们的“人格”创造了我们的“个人现实”(personal reality)。所以,为了创造新的个人现实、新的人生,我们必须创造一个新的人格,成为另一个人。
所以,改变就意味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要超越当前的情景,超越我们所处的环境。
伟大就是抓住梦想、脱离环境
在探讨如何让思想超越环境,进而打破你的存在习惯之前,我想给大家一些提醒。
高瞻远瞩,让思想超越现实是完全可能的,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就有很多这类先驱者的名字,有男人也有女人,例如,马丁·路德·金、小威廉·华莱士、居里夫人、圣雄甘地、托马斯·爱迪生以及圣女贞德等。他们每一个人的脑子里都有一个关于未来现实的概念,这个现实作为一种可能性存在于量子场中。梦想中的景象超越了感官知觉,鲜活地存在于充满无限可能的内在世界中,而且,在一段时间之后,他们每一个人的梦想都变成了现实。
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都拥有一个比自己本身庞大得多的梦想、愿景或目标;都相信一种未来的命运,这种命运在他们的意识世界中显得如此真实,以至于他们开始把它当作业已发生的现实而活在其中。他们无法看到、听到、尝到、嗅到或触到它,却可以完全沉浸其中,并以符合这种还未到来的潜在现实的方式行事。换言之,他们表现得似乎梦想已经成为现实。
例如,在19世纪早期,印度沦为帝国主义的殖民地,这个现实让印度民众士气低迷。尽管如此,甘地依然相信另外一种当时并不存在的现实。他全身心地、坚定不移地支持平等、自由与非暴力的概念。
尽管甘地坚信所有人都是自由、自主的,但当时印度陷入暴力统治并被英国牢牢掌控的现实与他的信念大相径庭。在那个时期,人们持有的传统信念与他的希望与抱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虽然在投身于改变印度的运动之前,甘地根本就不曾在现实中体验过自由的滋味,但他从来没有在任何逆境面前动摇并放弃自己的理想。
在一段漫长的时间里,很多来自外界的反馈都在提醒甘地,他所做的一切并没有改变世界。但是,他极少让环境中的各种条件左右自己的存在方式。他相信,有一种未来是自己在现阶段还无法用感官去亲眼目睹、亲身体会的,但这种未来在他的意识中是如此鲜活、真实,他根本不能用除此之外的任何一种方式生活。他的身体存活在当下,而他的意识却拥抱着未来。他深深明白,自己的思考、行动和感受方式将会改变当前环境中的各种条件。最后,这种努力有了结果,现实终于开始发生改变。
当我们的举止符合自己的意愿,当我们的行动等于自己的意念,当我们的意识与身体共同进退,当我们的言语与行为保持一致……每个人都会拥有巨大的能量。
历史上的巨人:为何他们的梦想会被斥为荒谬
历史上最伟大的人物,是那些不需要环境给予即时反馈,也能毫不动摇地投身于为未来命运奋斗的人。即使一直都没有得到任何感官迹象或实物证据,证实自己想要的改变业已发生,他们也丝毫不受影响。他们一定每天都在提醒自己,那个他们倾注了全部心力的现实是存在的。他们的思想领先于当前的环境,因为这个环境已经无法操控他们的思维。不错,他们确实领先于自己的时代。
还有另外一个基本元素是这些杰出人物所共有的——在他们的头脑中,对自己希望看到的改变有一个清晰、明确的概念。
他们中有一些人,在自己的时代里可能被斥为“不切实际”。事实上,他们的确是彻头彻尾地不切实际,他们的梦想也是一样。他们用意念、行为以及情绪去热情拥抱的事件是不现实的,因为那个梦想中的现实尚未发生。那些无知、尖酸的人可能还会说,他们的愿景完全就是nonsense(荒唐之言),这些唱反调的人可能并没有说错——这些关于未来现实的愿景确实是non- sense(无感之物),它们存在于一个超越感官知觉之外的现实中。
再举一个例子,圣女贞德曾被认为莽撞、愚钝,甚至被认为脑子不正常。她的想法是对那个时代的普遍信仰的挑战,这使她变成了对当时政治系统的一个威胁。但是,当她的想法变成了现实,她就被看成了正直、美好的象征。
当一个人怀着超越了当时环境的梦想时,是很伟大的。接下来,我们会看到,战胜环境与战胜身体、战胜时间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甘地的例子中,他丝毫不因外在世界(环境)的影响而动摇,不担心当前的感受以及未来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一切(身体),不在意为了实现自由梦想还要奋斗多久(时间)。他只知道,所有这些因素迟早都会在自己坚定的意念面前折腰。
有没有这样一种可能,对所有这些历史巨人而言,他们的想法在意识的实验室里萌芽生长,逐渐蓬勃茁壮,一直到让他们的大脑认为这些体验业已发生?你是否也能仅靠意念就改变自己?
心理演练:意念如何变成经验
神经科学已经证明,我们可以仅靠改变思考方式(也就是不改变环境中的任何东西),就改变自己的大脑——我们的行为、态度与信仰也会因此发生改变。通过心理演练(反复在想象中进行某个活动),大脑中的神经回路就可以自发组织在一起,将我们的目标反映出来。我们可以让自己的意念变得极其真实,真实到足以让大脑发生改变,使一切看起来如同想象中的事件已经变成了物质现实一般。所以,我们可以在外部世界的任何体验真实发生前,就改变自己的大脑。
举一个例子吧。在《进化你的大脑》一书中,我探讨了一种现象:在5天时间内,让被试每天用两小时的时间心理演练用单手弹钢琴(绝对没有实际碰触琴键),结果显示,这些人产生了与那些在相同时间内用相同的手指真实触碰琴键的被试们几乎一样的大脑变化。功能性脑部扫描显示,所有的被试都激活并扩展了大脑同一个特殊区域内的神经元集群。用心理演练的方式来练习音阶与和弦的实验组,与用身体进行真实活动的对照组,生成的神经回路在数量上基本相同。
这项研究说明了很重要的两点:(1)我们可以只靠改变思想就改变大脑,当我们真正凝神专注时,大脑并不能区分内部意念与外在体验之间的不同;(2)我们的意念可以变成经验。
在你努力摆脱旧习惯(消除旧的神经连接)、建立新习惯(生成新的神经连接)时,这个概念是成败的关键。所以,让我们进一步探讨一下,同样的学习效果,是如何在那些只做心理演练,却从未用手指触碰过任何琴键的人身上发生的。
无论我们是用身体还是心理在学习某种技能,都离不开四种能改变大脑的因素:学习知识、接受手把手地实践指导、注意和重复。
“学习”的过程就是在建立突触连接,“实践指导”就是让身体参与进来以获取新的经验,这会进一步丰富我们的大脑。当我们同时还给予“注意”并一再“重复”新的技能时,我们的大脑就会发生改变。
正是因为遵循了这样的原则,亲身练习了音阶与和弦的对照组生成了新的神经回路。
使用心理演练的实验组同样遵循了这一原则,只不过他们的身体从没有真正参与。他们可以很轻松地在头脑中设想自己弹钢琴的情境。
记住,这些被试在反复地进行心理演练后,大脑表现出了与真正弹奏钢琴的被试相同的神经连接的改变。新的神经元网络(神经网络)成功建立,这表明,这些神经连接实际上已经参与了钢琴弹奏练习,尽管被试的身体并没有真正的弹奏体验。我们可以这样说,这些被试的大脑先于“弹奏钢琴”这一物理事件一步,提前“存在于未来”。
因为人类拥有扩容的额叶,拥有让意念比其他任何东西都更真实的独特能力,所以我们的前脑能够很自然地把来自外在环境的东西“降低存在感”,除了专注的意念,其他任何东西都不会得到处理。这种内部处理程序让我们可以深入自己的心理想象,直到使大脑在尚未经历真实事件的情况下就修改其神经连接。如果我们可以不受环境控制地改变意识,并坚定、专注而持久地拥抱自己的理想,大脑就会走在环境的前面。
这就是心理演练,一种打破我们自身存在习惯的重要工具。如果我们反复地思考某样东西,将其他的一切都置之度外,就一定会迎来这样的时刻:意念变成了经验。当这种情况发生时,我们的神经硬件(大脑)就会被设置成把意念当作经验来反映的模式。这就是我们的思考改变大脑进而改变意识的那一刻。
成功打破自身存在习惯的关键,就是要深刻理解“神经系统的改变完全可以在与环境没有任何实质接触的情况下发生”这一理念。思考一下前面提到的钢琴实验,是否具有更深刻的含义?如果我们将同样的心理演练程序用于所有想做的事情,就能够在拥有任何具体经验之前改变自己的大脑。
如果在某个渴望的未来事件发生之前,你就能够对大脑施加影响,促使它发生改变,那么,你也一定能够建立恰当的神经回路,使自己的行为与目标一致——虽然这个目标尚未变成现实。通过不断对更好的思考、行为与存在方式进行心理演练,你会将需要的神经硬件“安装”好,使自己做好迎接新事件的生理准备。
事实上,你能做的远远不止这些。我在本书中提到的“神经硬件”是个类比的说法,指的是大脑的物理结构、生理解剖,以及它的神经元。如果你不断地安装、加强、优化自己的神经系统硬件,这种重复操作就会最终形成一个神经网络——实际上,这是一个软件程序。就像电脑软件一样,这个程序(如一种行为、态度或情绪状态)将由此进入自动运行状态。
现在,你已经把自己的大脑调整到了准备接受全新经验的模式,而且,坦白地说,你也清楚自己能够应对这种挑战。如果你改变意识,大脑就会随之改变;而当你改变大脑时,意识也同样会发生改变。
因此,当时机来临,可以去证实一个与环境中的现有条件相反的想象时,你很可能已经准备好以执着、坚定的信念去思考、去行动了。事实上,对自己在一个未来事件中该如何表现,你规划得越多、越清晰,就能越轻松自如地进入一种新的存在方式。
那么,你是否会相信这样一个未来:虽然还无法用自己的感官去看到或体验到它的存在,但你已经在意识中对它进行了足够充分的思考,使你的大脑发生了实质的改变,如同这个未来已经确实发生过了,尽管这个物理事件在你的外在环境中还没来得及发生。如果答案是肯定的,你的大脑就不再只是对过去的记录,而是变成了指向未来的地图。
现在,大家已经知道,改变思考方式可以改变大脑,那么,我们是否有可能改变自己的身体,让它们“看起来”似乎也在预期情境真实出现前就已经有了相关的体验?请继续关注下面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