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涝灾害疾病中医药防治手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洪涝灾害后的中医急救与疾病预防

第一章 溺水急救

第一节 什么是“溺水”

“溺水”是洪涝灾害期间非常容易出现的情况,是洪涝灾害期间导致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实际上,“溺水”(指水的环境)为民间通俗说法,在医学上严格称为“淹溺”(指发病过程),因为患者淹溺的环境,不但有“水”的作用,还有其他溶质的作用,故在抢救这些患者时,应注意环境的影响;不慎跌入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还可能引起皮肤、黏膜损害,甚至全身中毒。

一、“溺水”的分类

1.淹溺(submersion)

淹溺又称溺水,是指人淹没与浸润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溺水的概念,是指经历了与淹没和浸润于水有关的危难过程,需要进行现场生命支持,或进行急救观察治疗的情况。

淹溺可分为致命性淹溺和非致命性淹溺,造成死亡至少有13种原因,主要分为四类:①呼吸道相关损伤。②胃进水相关损伤。③溶质的影响,包括海水、淡水、冰水和泥浆、粪水的差异,以及过敏反应等。④淹溺后并发症:癫痫发作、颈髓损伤、减压病、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等。

2.水中获救(water rescue)

水中获救指游泳期间经历一定程度的危难,但意识仍清醒的,患者可能得到其他人的帮助,只表现为短暂、轻微的症状,如咳嗽,但很快好转,常被留在岸边休息,一般不被送至医院进一步诊断、治疗。

3.淹溺性心搏骤停(drowning cardiac arrest,DCA)

淹溺性心搏骤停是淹溺最严重的临床过程,指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发生呼吸停止和(或)心搏停止的临床急症。其特点是发生突然、抢救困难、病死率高,但可以预防,常于游泳、船只沉没、潜水、意外及自杀等情况下发生。

4.溺死(drowning)

淹溺的严重情况为溺死,是一种“致死”性事件。溺死通常是指溺水后24小时内死亡的患者,即溺水后在复苏现场、急诊科或医院内经历心搏骤停,并复苏无效、宣布死亡的溺水事件。如果死亡发生在溺水24小时后,可定义为溺死相关死亡(drowning-related death)。

5.近乎溺死或溺闭(near-drowning)

近乎溺死或溺闭指溺水后存活超过24小时,并需积极救治一种以上溺水相关并发症的患者,并发症可能包括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神经性并发症等。不过,目前溺死、溺死相关死亡、近乎溺死或溺闭等定义还存在争议,因为溺死与近乎溺死通常不能依据时间(24小时)来区分。

二、淹溺的判断

淹溺时,由于人淹没于水中,水、水中污泥和杂草堵塞呼吸道,或因反射性喉、气管、支气管痉挛,引起窒息或缺氧,导致呼吸、心搏停止。水大量进入血液循环,可引起血浆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伤;当不慎跌入粪坑、污水池和化学物贮槽时,还可引起皮肤和黏膜损伤,以及全身中毒。若急救不及时,4~7分钟即可造成呼吸和心搏骤停而死亡,故必须争分夺秒地进行自救和互救。救治之前,先要准确地判断淹溺。

洪涝灾害期间,凡发现个体困在洪水中,被水冲击,均应考虑淹溺的发生。在静止的水中,发现拍水挣扎、头部在水中异常起伏,或头面部朝下静息漂浮时,应该考虑溺水发生。需要立即通知附近救生员或拨打报警(急救)电话,组织现场人员开展救援。

判断淹溺,首先要了解淹溺的临床表现。

落水时间短者,或人体吸入水量2.2mL/kg时,可出现轻度缺氧现象,表现为口唇、四肢末端青紫,面部肿胀,四肢发硬,呼吸浅表。人体吸入水量在10mL/kg以上者,1分钟内即出现低氧血症,或落水时间长者,可出现严重缺氧。表现为面色青紫,口鼻腔充满血性泡沫或泥沙,四肢冰冷,昏迷,瞳孔散大,呼吸、心搏停止。溺死者多呈面色青紫、两眼红肿,口腔、气管、胃及肺内有很多水泡沫,上腹部膨隆,皮肤肿胀,全身冰冷。另有一种溺水者,因落水后惊慌而迅速昏迷,或因冷水强烈刺激,而引起喉头痉挛和声带关闭,导致呼吸、心搏停止,虽肺内进水不多,亦可致死。

淹溺会出现心搏停止,心搏停止又称为心搏骤停,因心搏骤停发生的即刻,心电表现绝大多数为心室纤颤,故称为室颤性心搏骤停;继发于呼吸停止的心搏骤停称为窒息性心搏骤停。心搏骤停即刻有四种心电表现,即心室颤动(VF)、无脉搏室速(VT)、无脉搏电活动(PEA)和心电静止(asystole),心搏骤停后,体循环几乎立即停止,数秒钟内意识丧失,意识丧失前后多有抽搐、青紫、口吐白沫等表现,称为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十余秒后出现叹息样呼吸,30~60秒呼吸停止;如果呼吸突然停止,一般在数分钟后意识丧失,心搏停止。

第二节 溺水急救

洪涝灾害期间,溺水发生率很高,而救治条件又非常有限,因为交通阻隔、设施毁坏,“溺水”者很难在第一时间送到医疗机构接受专业的医疗救治,因而洪涝灾害期间的相互救助非常关键,可以极大降低溺水死亡的发生。溺水急救需要掌握以下要领。

一、评估现场安全,利用各种可能的手段帮助溺水者脱离水体

洪涝灾害期间,水下情况复杂,盲目下水,可能造成进一步伤亡。因此,施救者应该在通知专业救援队伍之后,利用附近船只、可漂浮物体和可及的救生圈、竹竿、树枝、绳索等救生装备进行救援。对被卷入离岸流的个体,应该指导其向与水岸平行的方向移动,对于水下情况相对简单,可在充分利用救生装备的基础上,考虑(但仍不推荐)直接下水,游泳至溺水者处,安全接近溺水者,从其背侧实施救援,避免被其抓抱而产生意外。

所有施救者必须明确一点,自身安全必须放在首位。入水后游到溺水者面前3~5米,先大口吸气,然后潜入水底,从溺水者背后施救。万一被溺水者缠住,应设法摆脱。摆脱方法:深吸一口气憋住呼吸,把溺水者压下水底;溺水者此时为了吸气,必定踩于施救者肩上,可趁此机会,顶住溺水者数秒,使其头部露出水面,顺畅换气。因为水情不同,水下可能有很多未知因素,目前不推荐非专业人员下水,不推荐多人手拉手下水,不推荐头部扎水跳水。应尽可能采用岸上救助法。

二、帮助溺水者脱离水体后,正确实施急救

对清醒的溺水者,在脱离水体后,需要监测病情,注意保温。对失去意识或者意识不清的溺水者,应迅速判断呼吸和循环征象(脉搏、肢体活动、发声等),若没有呼吸或呼吸异常,应该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并实施心肺复苏(按压、通气以及电除颤),直至患者恢复心跳(清醒、出现自主动作等)。即使不具备心肺复苏技能,也要尽己所能,积极救治,即使只是一些听过的急救方法,如背着行走、颠簸溺水者等,也均可尝试,用于溺水者的救治。对于溺水后心搏骤停的患者来说,不管使用什么方法,只要积极救治,使心脏恢复跳动的概率,都会比完全放任、等待、无所作为大得多。如果条件允许,对于明确溺水的患者,无论病情轻重,均应到医院进一步常规观察、诊疗,防止潜在或后续损害的发生。

三、溺水自救

1.水中自救

当人落水之后或发生淹溺时,最重要的是屏住呼吸,全身放松,除去身上重物,保存更多的体力。如果身体沉入水中,落水者应立即采取如下动作:双臂掌心向下,从身体两侧类似鸟类飞翔动作,顺势向下划水,同时双足类似爬楼梯动作,用力交替向下蹬水;当身体上浮时,应冷静地采取头向后仰、面向上方的姿势,争取先将口鼻露出水面;一经露出水面,立即呼吸,此时呼气要浅,吸气宜深,尽可能使自己的身体浮于水面;同时踩水,避免身体再次下沉。如果淹溺发生在游泳池深水区域,或底部坚硬的水域及河床,落水者可在触底时用脚蹬地,以加速上浮,浮出水面立即呼救,坚持到救援人员到达施救。如果淹溺发生时,被水草或水下杂物缠住,应深吸气后屏气,再潜入水中,同时用双手慢慢解脱杂物缠绕。此时切忌挣扎,以减少身体耗氧量,延长水下耐受时间。发生呛水时,应保持冷静,克制咳嗽感,先在水面上闭气,静卧片刻,再将头抬出水面,边咳嗽边调整呼吸动作,待气管内的水排干净后,呼吸就会恢复正常。

2.肌肉痉挛性收缩自救

肌肉痉挛性收缩俗称“抽筋”,是一种突然发生的情况,较为常见,原因多为水温较低、过度疲劳、过度呼吸等;常发生部位为腓肠肌,手指、足趾、大腿、上臂等处也时有发生。应依据不同的部位,采取不同的方法自救:①腓肠肌或足趾。紧握患肢足趾,并用力向上拉,使发生痉挛的下肢伸直,并用另一侧下肢踩水,一侧上肢划水,帮助身体上浮。②大腿。使肌肉痉挛性收缩的大腿弯曲。③腹直肌。腹直肌抽筋即腹部(胃部)处抽筋,弯曲下肢,靠近腹部,用手抱膝,随即向前伸直。

3.遇漩涡时自救

漩涡通常是在流速较快的水流遇到障碍物时产生的,通常位于障碍物下游。故接近障碍物(如水坝、河道突然变窄等)时,应尽量远离障碍物;如果已经接近漩涡,应立刻放平身体,俯卧浮于水面上,沿着漩涡边,用爬泳的方法,借力顺势快速摆脱漩涡,身体必须平卧在水面上,切不可直立踩水或潜入水中;如果不慎已经进入漩涡,并被拽入水下,则应立即屏气,然后尽量蜷缩身体,双手抱头,尽可能避免要害部位撞在障碍物上;当旋转解除后,立即在水下睁眼观察周围情况,并迅速划水,使自己上浮。

4.汽车内淹溺自救

汽车内淹溺时有发生,最重要的自救策略是寻找正确的自救方法,避免被困;并第一时间拨打救援电话,报告自己的方位。

自救措施:①当车辆落水时,应选择手动操作,提前打开门锁及车窗。②车辆刚落水时,车内外大气压几乎相等,此时车门容易打开。有证据证明,在车辆最初入水的30秒至2分钟,是最佳逃生时间。③如果车门已经无法打开,可尝试寻找车内重物,如工具箱中的榔头、千斤顶、便携式破窗器等,把车窗砸碎逃生。如果无法砸碎车窗玻璃,应抬高头部,便于得到空气,同时放松身体,平静呼吸,保存体力,冷静等待,直到车辆进水几乎达车顶时,再打开车门逃生。

四、淹溺性心搏骤停的急救

无反应的溺水者一旦被移出水中,施救者即应开放气道,给予2~5次能见到胸廓抬起的人工呼吸,普通施救者应根据基础生命支持指南,立即进行胸外按压及通气循环支持。

1.判断患者意识

急救人员在患者身旁快速判断有无损伤和反应,可轻拍或摇动患者的肩部,并大声呼叫“您怎么了”。如果患者有头颈部创伤,或怀疑有颈部损伤,要避免造成脊髓损伤,对患者不适当的搬动,可能造成截瘫。

2.判断患者呼吸和脉搏

一旦患者呼吸异常(停止、过缓或喘息),即可认定出现心脏泵血功能机械活动的突然停止,应该立即予以心肺复苏。

3.启动急救医疗服务体系

对于第一反应者来说,如发现患者无反应、无意识及无呼吸,只有一人在现场,对成人要通过免提功能,先拨打当地急救电话(120),自己马上开始实施抢救。

4.胸外按压的技术标准

按压频率100~120次/分钟,按压深度成人不少于5cm,但不超过6cm,每次按压后胸廓应完全回复,按压与放松比大致相等。尽量避免胸外按压中断,按压分数(即胸外按压时间占整个心肺复苏时间的比例)应≥60%。

按压时,患者应仰卧,平躺于硬质平面,术者位于其旁侧。若胸外按压在床上进行,应在患者背部垫以硬板。按压部位在胸骨下半段,按压点位于双乳头连线中点。用一只手掌根部置于按压部位,另一手掌根部叠放其上,双手指紧扣,手指不接触胸壁,以手掌根部为着力点进行按压。身体稍前倾,使肩、肘、腕位于同一轴线上,与患者身体平面垂直。用上身重力按压,按压与放松时间相同。每次按压后,胸廓完全回复,但放松时手掌不离开胸壁。按压暂停间隙,施救者不可双手倚靠患者。

儿童心肺复苏标准的操作流程与成人大致相同,主要差别是胸外按压的深度,儿童应控制在大约5cm,至少身体前后径的1/3。在实施双人儿童心肺复苏时,按压与通气比应为15∶2(成人为30∶2)。高质量心肺复苏的标准与成人相同。

5.开放气道

无反应的溺水者一旦被移出水中,口鼻内的泥沙、水草要及时清理,但没有必要试图清除吸入气道中的水分而延误心肺复苏,这是因为大多数溺水者只吸入中度的水分,而且吸入的水分很快被吸收,进入血液循环或肺泡内,因此水分不会成为气道阻塞物。有些患者根本没有吸入任何东西,可能出现了喉痉挛或呼吸窒息。

6.人工呼吸

人工呼吸时,每次通气必须使患者的肺脏膨胀充分,见胸廓上抬为度,切忌过度通气。口对口呼吸要确保气道通畅,捏住患者的鼻孔,防止漏气。施救者用口把患者的口完全罩住,呈密封状,缓慢吹气,每次吹气应持续1秒,确保通气时可见胸廓起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