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目十一 黄疸
【考点突破攻略】
要点一 黄疸的概念
血清总胆红素浓度升高致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称黄疸。总胆红素在17.1~34.2μmol/L,虽然浓度升高,但无黄疸出现,叫隐性黄疸;总胆红素浓度超过34.2μmol/L,则可出现皮肤、黏膜、巩膜黄染,称为显性黄疸。
要点二 胆红素的正常代谢途径
1.来源 血中胆红素主要来源于血红蛋白。正常情况下,衰老的红细胞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释放出血红蛋白并分解为胆红素、铁、珠蛋白。此时的胆红素为不溶于水的、非结合状态的胆红素,称为非结合胆红素或游离胆红素(UCB),非结合胆红素随血流到达肝脏。
2.肝内转变 游离胆红素在肝细胞内与葡萄糖醛酸结合形成葡萄糖醛酸胆红素,称为结合胆红素(CB)。结合胆红素为水溶性,增多时可通过肾小球滤过,从尿中排出。
3.排泄 进入毛细胆管的结合胆红素随胆汁经胆道进入肠道,在肠道内细菌的作用下,还原为无色的尿胆原(又称粪胆原)。大部分尿胆原自粪便排出。小部分尿胆原在肠内被重吸收入血液,经门静脉回肝脏,大部分在肝细胞内再变成结合胆红素,随胆汁排入肠道,形成“胆红素的肠-肝循环”;其中小部分回肝的尿胆原则经体循环由肾脏排出,遇空气被氧化为尿胆素。
要点三 各型黄疸的病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1.溶血性黄疸
(1)病因:①先天性溶血性贫血:如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蚕豆病等。②后天获得性溶血性贫血: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误输异型血、新生儿溶血;非免疫性溶血性贫血,如败血症、疟疾、毒蛇咬伤、毒蕈中毒、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2)临床表现:黄疸较轻,呈浅柠檬色。急性溶血时,起病急骤,出现寒战、高热、头痛、腰痛、呕吐,尿呈酱油色或茶色。严重者出现周围循环衰竭及急性肾功能衰竭。慢性溶血常反复发作,有贫血、黄疸、脾肿大三大特征。
(3)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清总胆红素增多,以非结合胆红素为主,结合胆红素基本正常或轻度增高,尿胆原增多,尿胆红素阴性,大便颜色变深。具有溶血性贫血的改变,如贫血、网织红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尿、骨髓红细胞系增生旺盛等。
2.肝细胞性黄疸
(1)病因: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癌、钩端螺旋体病、败血症、伤寒等。
(2)临床表现:黄疸呈浅黄至深黄色,有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甚至出血等肝功能受损的症状及肝脾肿大等体征。
(3)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清结合及非结合胆红素均增多。尿中尿胆原通常增多,尿胆红素阳性。大便颜色通常改变不明显。有转氨酶升高等肝功能受损的表现。
3.胆汁淤积性黄疸(阻塞性黄疸)
(1)病因:①肝外梗阻:如胆道结石、胆管癌、胰头癌、胆道炎症水肿、胆道蛔虫、胆管狭窄等引起的梗阻。②肝内胆汁淤积:胆汁排泄障碍所致,而无机械性梗阻,常见于内科疾病,如毛细胆管炎型病毒性肝炎、药物性胆汁淤积、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妊娠期特发性黄疸等。
(2)临床表现:黄疸深而色泽暗,甚至呈黄绿色或褐绿色。胆酸盐反流入血,刺激皮肤可引起瘙痒,刺激迷走神经可引起心动过缓。粪便颜色变浅或呈白陶土色。
(3)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清结合胆红素明显增多。尿胆原减少或阴性,尿胆红素阳性。尿色深,大便颜色变浅。反映胆道梗阻的指标改变,如血清碱性磷酸酶及总胆固醇增高等。
[常考考点]溶血性黄疸、肝细胞性黄疸和阻塞性黄疸的鉴别。
要点四 黄疸的问诊要点及临床意义
1.病史及诱因 疟疾、误输异型血等出现的黄疸多为溶血性黄疸;有肝炎病史或肝炎密切接触史,或长期使用对肝脏有害的药物,或长期从事对肝脏有害的毒物接触史者,容易发生肝脏损害,出现肝细胞性黄疸;有胆石症、胆道蛔虫症、肝结石、胆道肿瘤等胆囊疾病者,多出现阻塞性黄疸。
2.病程 黄疸快速出现者常见于急性病毒性肝炎、急性中毒性肝炎、胆石症、急性溶血等;黄疸持续时间长者见于慢性溶血、肝硬化、肿瘤等;黄疸进行性加重者,要考虑胰头癌、胆管癌、肝癌;黄疸波动较大者常见于胆总管结石等。
3.年龄 新生儿黄疸常见于生理性黄疸、新生儿溶血性黄疸、新生儿败血症及先天性胆道闭锁等。儿童与青少年时期出现的黄疸要考虑先天性与遗传性疾病。病毒性肝炎也多见于儿童及青年人。中年人出现黄疸常见于胆道结石、肝硬化、原发性肝癌。老年人多考虑肿瘤。
4.伴随症状 黄疸伴有右上腹绞痛的多见于胆石症;伴有上腹部钻顶样疼痛的见于胆道蛔虫症;伴有乏力、食欲不振、厌油腻、肝区疼痛的见于病毒性肝炎;黄疸伴有进行性消瘦的应考虑肝癌、胰头癌、胆总管癌、壶腹癌等;黄疸伴有腹痛、发热的应考虑急性胆囊炎、胆管炎等。
[常考考点]黄疸常见的伴随症状。
【知识纵横比较】
三种类型黄疸的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