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地位作用及适用对象
一、地位
(一)中医综合素养是中医药教育的基础
中医综合素养是中医学生必备的基本素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对高等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着力培养信念执着、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为了响应“健康中国”战略,为实现国家“十三五”中医药发展目标提供人才和智力的支持,在新一轮的高等医药教育改革中,必须深化“教育供给侧改革,深入开展中医药人才培养模式的综合改革与实践,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培养中医信念坚定、专业理论基础扎实、临床实践能力强、创新能力强,适应中医发展方向的综合性中医药人才。
(二)中医综合素养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
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中医学是一门传统学科,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胆创新,中医学的传承需要大批高素质、专业型和创新型人才,这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家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核心。在深入推进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背景下,我们不仅要重视专业知识的学习和临床技能的实践,还要重视中医综合素养的提高,培育出各方面综合发展的中医人才,使医学生在未来能够成为具有高超“医术”与高尚“医德”的合格医生,让中医药得到更好地传承。
二、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中医药文化自信
党的十九大提出“坚定文化自信”。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中医学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国古代诸子百家思想的推动下,传统中医崇尚淡泊名利、慈悲为怀的气度,在此环境的影响下,渐渐出现了扁鹊、孙思邈、李时珍等著名医家的学术思想和学术著作,这些中国古代医家正是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为指导,形成了自身的学术思想,并应用于临床诊疗过程中。学习中医综合素养,能够更多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有利于传承中医经典文化,符合党和国家政策的要求;同时,传统文化源远流长,长期的底蕴积淀有助于形成坚定的中医药文化自信,奋发学习,成为有理想、有道德、守诚信、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大健康事业做出贡献的优秀中医人。
(二)有助于提高对中医药的兴趣
只有爱好中医,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才会坚持不懈地努力钻研中医专业知识,将毕生的精力投入到中医药事业中去。学习中医综合素养有助于提高交流协作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适应社会环境,促进成才;也有助于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分析、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自觉主动并轻松愉快地完成中医知识的学习。
学习中医综合素养能够更深刻地认识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现状,认识社会对中医药人才的需求,增强社会责任感,促进为献身中医药事业而发奋图强。
(三)有助于树立良好的医德医风
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医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学习中医综合素养可以意识到自己的使命,意识到自己是有教养、有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的中医人才。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提到:为医者必须要有医德,充分发扬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大医”修养的两个方面乃是“精”与“诚”。“精”是指医术精湛,“诚”是指医德高尚。所谓医者必须“以德为先”,习医之人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大慈恻隐之心”即医者仁心,要设身处地地为患者考虑,“见彼苦恼,若己有之”。西医学之父威廉·奥斯勒曾说:“行医是一种使命而非行业,这项使命要求于你们的,是用心要如同用脑。”“用心”是指医学对生命的敬畏、对患者的尊重;“用脑”是指医学对真理的探索、对创新的追求。
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中医人才在入职后将面临巨大的职业风险,在这样的医疗背景下,医德医风显得尤为重要。重视中医综合素养,能够成为具有人文精神、德艺并重的优秀中医人才,将“为人”的思想与“为医”的使命相结合,使“大医精诚”的崇高精神得到更好的传承,促进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四)有助于提高临床应变能力
中医综合素养有助于提高临床实践中的应变能力。未来将会面对各种不同的患者,因此必须有扎实的医学素养,将基础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理论是不断更新的,它来源于临床实践,又服务于临床实践。要重视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学会从临床中发现问题,再从理论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将理论运用于实践,更好地服务临床;同时,从临床问题中反思理论的不足之处,更新理论知识,从而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由此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从而成为一名能解决问题的实践型医生。
(五)有助于提高科研创新能力
中医综合素养可以帮助意识到强化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创新能力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医药事业的发展需要创新。临床医学科研是一种创新,它是指将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的医学科学研究,通过一系列有针对性的临床观察、剖析和总结,阐明疾病的病因、病机、预防、治疗及各类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预后等方面的问题,是一种探索疾病本质的创新性活动。同病异治、异病同治,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复杂多变,临床医师想要做到不误诊、不漏诊,就要将理论知识与临床疾病的防治精准结合,依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制定切实可行的治疗方案,这一切都建离不开创新思维和科研思维。
创新能力和科研能力是专业基础知识、临床实践能力和综合素养的集中体现,有助于运用循证医学的模式思考中医,探索有价值的临床现象和新规律,挑战现有的学术观点,力争在理论或方法上有所创新。
三、适用对象
(一)中医学徒
中医学徒应在掌握医学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具备中医药传统思维方式、实践能力与人文精神,形成完整的中医理论体系,同时注重中医综合素养的提高。形成一套行之有效、学有所得的中医师承模式,是中医药发展的突破口,也是中医药继承创新的推动器。
(二)中医药院校师生
中医药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和道德伦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它们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医传统又独特的价值体系。目前,高等医学教育要求中医学生不仅要掌握中医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高度的责任心,具备各方面的综合素质。如果中医药院校在教学实践中过多强调医术的重要性,而忽略了学生素质的培养,毕业后的学生在中医行业从业时可能会“走得快”,但不一定会“走得远”。
中医药人才承载着中医药事业发展的未来和希望,在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深入推进的大背景下,如何让医教协同进一步深化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培养、让中医药更好地传承,是中医教育界的紧迫课题。
(三)中药师
中医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有其自身的特色和特点,药师向患者提供科学的药学知识,对治疗的最终完成效果作用很大。由此,药师的相关素养与医疗机构的药学服务水平息息相关,广大患者也迫切需要专业素质优良、医药融通、有社会责任感的复合型中医药技术人才。
(四)中医编辑
中医编辑是中医药相关稿件出版前的重要“把关人”。由于中医理论深奥,语言晦涩难懂,所以中医编辑不仅要有较高的职业素养、较深的文字修养和较强的前瞻能力,还需要具备传统文化基础、深厚的古文功底和系统的中医知识等中医综合素养。
(五)中医外宣翻译者
中医外宣是一项跨越语言、文化、国界的宣传活动,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任重而道远,需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中医外宣翻译是指与中医药相关且具有对外宣传性质的翻译活动,比起其他外宣材料,中医外宣材料的难度更大,任何错译、漏译都可能带来严重的后果。做好中医外宣翻译对中医药的国际化发展十分关键,因此外宣翻译对译者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译者需掌握中医药相关的知识,具备中医药综合素养,与时俱进、积极进取,充分了解源远流长的中医药文化,将其传播于世界各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