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藏医药浴疗法的文化背景
藏族先民自古以来就在青藏高原上繁衍生息,对于水的文化认知与积累一脉相承,形成了独特的认知体系和应用传统,深刻地打上了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化烙印。总体而言,藏族水文化先后经历了自然崇拜、苯教文化和佛教文化三个阶段,最终形成了丰富多样、底蕴深厚的藏族水文化,为藏医药浴疗法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深厚的土壤。
一、自然崇拜下的水文化
万物有灵的观念是人类文明早期信仰的共同特征,每个民族在童年时期通过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及其联系,认为万事万物的背后都存在一个强大的神灵,他们能以不同的方式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在丰富的水资源面前,藏民族对水这种自然现象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并在生产和生活的各种细节中展现出对水神的崇拜。
在当代藏族地区很多民俗中,仍然保存着大量水神崇拜的遗存。很多地区将水神称为“鲁”族,与山、雷、石等神灵相对应。在高原农耕地区,藏民通过祭祀或祈祷的方式表达对水神的崇拜,以祈求风调雨顺。在河谷聚居的藏民通常会在河边挂起风马旗、燃桑叶,以祈求水神保佑,或在牛圈、羊圈中洒水以及摆放冰块,以祈祷牛羊肥壮。沿湖而居的藏民则选择祭海、转湖等多种方式祭祀湖神,尤以纳木错、玛旁雍错和青海湖的祭祀习俗最为典型。有些地区还会在藏历新年专程去河边凿冰,带回家中祈求水神降临赐福。
在藏族人民普遍的观念中,泉水是最为纯洁的水质,可作为饮用水。而传统观念认为泉水是由“鲁”族赐予的,是上苍赐给芸芸众生的恩惠。而泉水作为饮用水的专供水源,在取水时需要异常谨慎小心,绝不允许在泉水中打闹嬉戏,更不允许在泉水中洗头、洗脚、洗澡,严禁在泉水中洗涤衣物、洗涤牛羊五脏六腑等污染水源的物质。在藏族习俗中,河水则可以用来洗涤不净衣物、冲刷各种污垢,但不适于作为饮用水。这些对水神的敬畏和崇拜,实质上从一开始就包含了对环境卫生的认知和融合,甚至是以水神崇拜的方式,严格传承和传播关于水的健康知识。
二、苯教文化中的水文化
苯教文化兴起之后,作为自然崇拜对象的神灵被加以系统化整理,水神也成为苯教诸神之一。在苯教信仰体系中,“赞”神居于天上,“年”神居于地上,“鲁”神则居于地下,这种信仰体系,不仅提高了水神在诸神之中的地位,也突显了水在苯教文化中的重要性。据《十万龙经》记载,“鲁”居于大海、湖泊、江河、沼泽、瀑布、水池、山岩、土地、树林等与水相关的地方,可随意变化为鱼、蛇、蛙等精灵。他们的职能也各有所司,或保护人类,赐福民众,或带来干旱、瘟疫等灾难,人间四百零四种疾病都与此类神灵有关。
此外,在苯教文化的哲学视角中,宇宙是因风、火、水、土等元素凝聚而生,水性因湿且重,发挥凝结沉积的作用;生命是由土、水、火、风、空五大精华聚合而成,水亦具有混合连接的作用。藏文史书《郎氏家族》对此描述为:世间土、水、火、风、空五大精华形成一枚巨大的卵,外壳生成白神岩,内层卵液变成白螺海,卵中间温热的卵液里产生六道有情。藏医《四部医典》对这个观点进一步引用和发挥,认为“众生身体均由五源生,所生疾病均由五源致,所生药物仍由五源生”,还专门强调“水源”生成血液、舌、味觉等。由此可见,苯教文化认为水是世界本源之一,也是生命的主要构成要素,并为藏医学组胚、生理、病理、药理等基础理论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来源。
三、佛教文化中的水文化
当佛教文化在藏族居住区逐步发展之后,佛教中保存的南亚水文化和藏民族固有的水文化进一步融合,水的文化地位进一步提高,各种自然存在的水都被进一步神圣化,雪山、湖泊等水的各种形态转而成为朝圣的对象,圣山、圣水、圣地遍布藏族居住区,更加深刻地影响了藏民族生活的各个层面,其核心观念源于水的“清洁”“平静”特质。围绕这一内核,水不仅被用于供奉、洁净等藏传佛教的各种仪式,还被赋予了清除有形污秽、净化心灵的意义。这种源于自然、自外而内的净化过程,也因此成为藏族沐浴纳祥的民俗精神起点,并且直接沐浴还成为一种净化身心的民俗活动。
一则藏族沐浴习俗的神话传说也显示了佛教文化的影响:有一年秋天发生了瘟疫,人畜大批死亡,后来观音菩萨派仙女从玉池取来神水,倒入江河湖泊中。藏族人民在这个晚上都梦见一个患病的姑娘在拉萨河里沐浴,她不但治好了疾病,而且变得更加美貌可爱。于是人们纷纷下河洗澡,瘟疫从此就被消除了。这个传说,不仅提示了佛教沐浴文化的精神,还充分强调了沐浴的医疗价值。
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不仅浴佛成为重要的佛教节日,沐浴自身也成为藏族重要的民间节日。并认为,初秋之水有一甘、二凉、三软、四轻、五清、六不臭、七饮不伤喉、八喝不伤腹的特点,因此认为初秋是沐浴的最好时节。每到夏秋季节,佛教的信徒便会扶老携幼来湖边朝圣,或转湖祈祷,或沐浴心灵,消除贪、嗔、痴、怠、嫉五毒。根据藏族历法,太阳运行到第10宿43度时,即藏历八月交节,澄水星出现,水即为甘露,此时入水沐浴,即可祛除疾病与罪恶,犹如药水。在藏民俗信仰中,澄水星照射过的水即为甘露。
西藏地区一般冬长夏短,冬春寒冷,无法下水,夏季山洪暴发,河水混浊。只有在夏末秋初之际,才是沐浴的最佳时节。特别是秋季嘎玛日佳(金星)出现时更是泡浴的最佳时期,这是因为在《八支》中记载“阳光使水为热性,月光又使其寒性,日佳(金星)照耀更无毒”。《西藏志》记载“七月十三日,其俗将凉棚房下于河沿,遍延亲友,不分男女,同浴于河,至八月初五始罢,云:七月浴之则去病疾”。在此期间,人们在河中沐浴洗澡游泳,也洗衣洗被,祛病纳祥,欢乐嬉戏。这个节日即是藏族民俗中的重要节日“沐浴节”,也称药水节。这种民俗活动在西藏被认为至少已存在了七八百年的历史,并通过广泛传播和世代传承,使沐浴养生的医疗价值深入人心,成为整个民族医学经验的重要来源。
因此从历史角度来看,丰富的自然水资源孕育了底蕴深厚的藏族水文化,而藏族的水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虽呈现了不同的理念和形态,但其对水的敬畏和景仰一脉相承,各种关于水的科学认知也在这一过程中被不断积累,逐步融入各种宗教仪轨和民俗活动之中。在这一独特的文化背景下,独具特色的藏医药浴疗法得以萌生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