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慢性疾病(简称慢病)是指一种长期存在的疾病状态,临床常表现为进行性的组织器官结构的病理改变或功能异常,其特点是起病隐匿、病因复杂、病程长,疾病后期的致死率、致残率高。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慢病与不良生活方式密切相关。因此,国家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强调,积极构建符合我国人民健康需求的慢病管理模式。慢病管理应时而兴。
慢病管理的历史或许并不长,但疾病预防、疾病管理思想的历史却源远流长。在我国浩瀚的中医学文献中,可以很容易地发现疾病管理的思想火花。如《周易·系辞》曰:“君子安其身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君子修此三者,故全也。”蕴含了调节情绪以防病的思想。《礼记·缁衣》说:“心以体全,亦以体伤。”蕴含了养护、管理形体对精神状态的积极作用。《吕氏春秋·达郁》提出:“精气,欲其行也……病之留、恶之生也,精气郁也。”明确了疾病产生的原因,提出的管理之法是使精气、血脉通利流畅为佳。古代医学名著《黄帝内经》更是将疾病预防管理思想推到一个新高度:“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其思想已经包含了健康风险评估和控制。
虽然现代医学慢病管理模式在不断变革和改进以更适合病人的个体需求,然而由于其自身的因素,针对病因的单一对抗预防措施远远不能满足疾病预防和养生保健的需求。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工作压力增大、不合理膳食增多等因素使人类的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导致诸多慢性疾病如慢性肝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对人体健康的影响越来越明显。与此同时,环境污染导致的生态环境的变化,对健康正在产生严重影响。全球化、城市化、人口流动加剧带来的种种客观压力,也导致人们经常处于应激状态、亚健康状态和精神空虚状态,也影响了慢性疾病的康复。
以上这些都给疾病的防控带来了新的挑战。我们国家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推广中医“治未病”理论,发挥其疾病防控的作用,就有了新的时代意义。
中医几千年来积累的丰富内容和手段、历代医家积累的临床宝贵经验、中医学经典理论和古今医案的证据,为实现现代中医慢病管理模式的建立提供了方法上的可能性。《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中提出,要“注重发挥中医药在临床治疗、预防保健、养生康复等方面的优势和特点,为拓展服务领域、提升防治能力和学术水平服务”,同时将“养生保健与疾病预防方法”和“个体化诊疗方案及其评价方法”的研究列为优先发展领域。而《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提出,到2020年,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推广“治未病”理念作为普及中医药服务的重要途径,被寄予厚望。
然而,无论当前现代医学慢病管理模式,抑或中医慢病管理模式,涵括的内容主要是慢病高危因素的管理、常见症状的管理、常见检查的管理、常用药物的管理、生活方式的管理以及管理效果的评价等,未能完全满足慢病管理“对患者个人或者患者群相关疾病的各种健康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评估、预测并进行计划、预防和控制、并有效地利用有限的卫生资源来满足健康需求以达到最大的健康效果”的核心要求。
我们在长期临床及慢病管理实践中,体会到慢病管理模式应该更加强调全程化,并根据社会和患者的需求而不断变革和改善,以更科学和有效的方式为慢病患者提供服务,并提出了“肝病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之慢病管理系列”。
“肝病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之慢病管理系列”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时空角度,充分继承了中医学的天人合一、天人相应思想,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人与社会的统一及五脏六腑的整体相关,同时充分吸收并融合了现代科学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提升了关于自然生命、人体健康、疾病的认识及应对方法,建立了以辨证论治为主导的、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融“预测、预防、治疗、康复、保健”为一体的疾病诊疗模式,将人置于天地之间,置于时空之中,进行辨治与管理。
其中,五运六气学说是“慢病管理系列”实现“预测”“预防”等的主要指导思想。针对每年的运气特点,结合患者体质、病情特点等,探求病因、病位、病性及病势,辨别时运、体质、证候,对患者未来一年的情况进行预测,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而针对性制订防治结合、管治结合、治养结合的个体化慢性肝病中医特色慢病管理方案,是“慢病管理系列”发挥“治疗”“康复”“保健”等作用的主要手段。通过中医学的五形人、九种体质判定,对患者进行体质辨识,并针对不同的体质情况,给予情志、饮食、运动、生活起居等方面的建议及调整方案,进而采用中医“话疗”形式,对患者进行中医健康理念疏导、健康教育等亦宣亦治的医学干预。“慢病管理系列”从时空的角度出发,揭示了生命的整体性、动态性、开放性、自相似性、自组织性的本质,与现代医学相比,能更好地体现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诊疗模式。
本书将详尽论述“肝病多维立体系列疗法体系”的慢病管理系列部分,以冀为广大医学同行、营养师、医学生,甚至患者朋友在疾病管理的道路上,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并起抛砖引玉之作用,共同促进中医慢病管理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