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读经典
经者,如织锦之经线,即主线也,无经则无以成章。经典者,传世之重典也。古典医籍,是先贤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总结其精华,付诸文字而形成的成功之作。这些典籍在后世的传播过程中,历经数千年,为无数医家所诵读。含英咀华,大浪淘沙,于汗牛充栋之作中滤取最为珍贵者,奉为圭臬以传世、授徒,为业医之司南,是为经典著作。
中医学传承至今,为业内公认之重要经典有四,统称“四大经典”。一曰《黄帝内经》(含《素问》与《灵枢》),一曰《伤寒论》,一曰《金匮要略》,一曰“温病学”。前三者皆皇皇巨著,而“温病学”并非一部专著,其所以被称为经典者,乃因明、清两代瘟疫频发,在临床救治实践中,优秀著作相继问世,自成体系,从而形成了温病学派。其中以吴又可、叶天士、薛生白、俞根初、吴鞠通、王孟英等为代表,其著作各有千秋。高等中医药院校成立以来,将其汇集整理,编辑为《温病学》讲义,几经修订,一版再版,培养了大批中医人才,取得了巨大成绩。因此,这一学科被称为“温病学”。“温病学”虽非一家之专著,然其集诸家之长,理、法、方、药自成体系,故约定俗成地被视为“四大经典”之一。
除四大经典外,中医药学各领域、各学科之专业著作中,亦不乏佼佼者,对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均具重大指导意义,亦可称之为经典,如《脾胃论》《本草纲目》等。
通观中医学之经典著作,其所以被称为经典,都体现着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之特点。如《黄帝内经》总结了秦汉以前,中医学的辉煌成就,形成了中医学的完整理论体系,为中医学理论之渊薮,闪耀着中国古典哲学的光辉,乃中华文明巨著“三坟”之一。《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为东汉末年张仲景所著,乃第一部中医临床学与外感热病学之巨著,奠定了中医学辨证论治的基础。作者在《伤寒论》序言中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可见,仲景之著作,是在继承、守正基础上的创新,是中医学术的一次全面整理、发扬与创新,是一次大的飞跃。温病学派诸家之作,更体现了在《黄帝内经》《伤寒论》基础上的创新、发展。如《温病条辨》“上焦篇”辛凉平剂、轻剂、重剂三方银翘散、桑菊饮、白虎汤的临床应用;“中焦篇”下法中六个加减承气汤的辨证组方原则;“下焦篇”“复脉辈”的选裁与《伤寒论》复脉汤的传承等。由此可见,中医学的发展过程,就是在守正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的过程。这种传承之路历久弥新,是我们今后仍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的必由之路。
经典之读法,因人、因时而异。以本人之经历,在学生时代,因尚未进入临床,故对经典之理解仅限于字面,仅限于老师的讲授。因而,此时应以记忆、背诵为主,即储备知识,厚积而待日后薄发。作为临床医生,则应带着临床中所遇到的问题于经典中求索答案,此时对经典的理解、领悟与学生时期必有不同,自有一番新境界矣。总而言之,认真研读中医学的经典著作,确能振聋发聩,给人以启迪,且有常读常新之感。因此,我将“读经典”视为每日例行之功课,在三年跟师期间,在导师指导下,总结自己读经典之心得体会,撰写了论文12篇,载入本篇,以就正于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