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建北方四季膏方辨证论治体系
南方用作冬令进补的膏方主要以补肾为主,要掌握肾中阴阳平衡,水火既济,肾精化肾气即可。笔者根据北方地域特点,将南方进补的膏方扩展为四季膏方,那么北方四季膏方的辨证方法和组方原则是什么?在多年的膏方实践中,她摸索出东北四季膏方的辨证方法与组方原则,概括为“三辨三衡”。临床应用“三辨”,即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诊断方法是膏方成功的基础;熟练用药达到药方配伍平衡,药方与患者体质、病、证平衡,药方与季节时令平衡,即“三衡”是医师辨证论治水平的体现,也是膏方疗效的保证。
1.膏方的辨证方法——三辨
(1)辨体质
体质现象是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是在人群生理共性的基础上,不同个体所表现出的生理特殊性。体质受先天禀赋、年龄、性别、生活条件及情志所伤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体质是决定患者在相对长的时间内机体功能保持稳定的基本要素。要准确地把握体质和疾病的因果关系,具有某种体质的人,容易患何种疾病是有一定规律的,掌握各种体质特征的发病规律,便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及时治疗疾病。体质的确定是有效并且安全用药的基础,也是膏滋方处方用药的重要参照体系,因膏方服用的周期长,如果不针对体质用药,常常会出现副作用。
辨体质的方法有很多,有王琦教授九种体质分类法、黄煌教授辨体法、赵进喜教授六经体质分类法等,笔者最常用的是六经辨证法,按三阴三阳分类体质分型有太阳体质、阳明体质、少阳体质、太阴体质、少阴体质、厥阴体质。同时,参考王琦教授九种体质分类法。
(2)辨病
西医讲病,中医讲证。病是人体在致病因素作用下,导致生命现象发生异常自始至终的全过程。主要指西医学微观诊断的疾病。“病”是有一组具有临床特征的症状构成,病各自有不同的演变规律。膏方应用的方法也随着现代中医事业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传统的中医从宏观的唯象辨证,向微观、微量的方向发展,并为阐明“证”的实质,提供了许多新的物质基础和客观指标。许多有识之士在临床探索中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如已故的中医药大家姜春华,在20世纪60年代初就以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他说:“既要为病寻药,又不废辨证论治,为医者须识病辨证,才能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国医大师朱良春教授也说:“辨证论治是中医临床的特色,也是中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方法。但是,医学总是在不断向前发展的,我们应当不断丰富和发展辨证论治的内涵。因为中医在宏观、定性、动态方面的研究是有其独到之处的,但是在微观、定量、静态方面的研究则有所不足。所以,我们要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还要注意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才能进一步提高疗效。”可见,将“辨病论治”纳入中医理论框架结构之中,有着坚实的临床实践基础,也是对近几十年来中医临床研究成果的理论概括和升华。围绕疾病进行治疗,即辨病论治,具有针对性强、全面把握的优点。辨病是对疾病发生、发展全过程的纵向认识,有助于抓住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中的基本病理变化。
(3)辨证
证是病因作用下发生的综合临床表现,是疾病连续的全过程的一个“横断面”,具有阶段性。中医辨证很重视整体,关注患者的体质、禀赋、性格、情志、环境、地域、气候、社会、经济状况等,并从“天人合一”的观点出发进行辨析。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和特色。膏方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临床应用原则离不开中医基本理论,开膏方既要辨病也要辨证。病是产生证的根源,证是疾病反映出来的现象。“证”和“病”是一种因果关系,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辨病是前提,辨证是手段。辨证是基于疾病核心病机的分类和细化;脱离了辨病,单靠辨证就会割舍疾病的总体特征。临床如能交叉运用病证并辨的方法,可以从不同的侧面更好地揭示疾病的本质。围绕辨证论治展开治疗针对疾病用药,无疑可以提高临床疗效。
体质因素决定病机的从化。所谓“从化”,即言病情随体质而变化。不同体质的人会患不同的疾病,体质是病发生、发展的基础,正因为有这种体质,才患上这种病,正因为患上这种病,才表现这种证。因此,辨体质是辨病、辨证的基础,辨病是与辨证紧密联系的环节,辨证是决定选方用药的关键。把这种辨证方法称为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辨证模式。以其重视体质,最能体现“治病求本”的精神,辨病强调西医疾病发生、发展的基本病机,重视辨方证,强调有是证用是方,用药针对性强,最能突出中医治病个体化治疗的优势。
2.膏方组方原则——三衡
阴阳贵乎平衡,人体的生命活动是以体内阴阳气血为依据的,阴阳脏腑气血平衡,人体才能健康无恙,延年益寿,故《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反之,阴阳失衡是疾病产生的原因,是人体衰老的根源,治疗原则当以调整阴阳气血,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应用膏方的目的是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防治疾病,增年益寿。膏方选方用药时要注意三个平衡。
(1)药方配伍平衡
药物配伍原则:冬令进补的膏滋方一般以补肾为主,肾为水火之脏,内含肾阴肾阳,补肾时要注意阴阳平衡,纯阴无阳则无以运化,纯阳无阴则阳无所依附。补肾时应遵循张景岳所说:“善补阳者,必于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善补阴者,必于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膏方多由30~50味中药组成,每味药量多在200g左右,膏方内多含补益气血阴阳的药物,其性黏腻难化,若纯呆补,每每会妨碍气血,留邪内闭,导致脾胃呆滞,并易出现上火现象。故配方用药必须动静结合,至为关键。即补品为“静药”,必须配以辛香走窜之“动药”,动静结合,才能补而不腻。笔者在制定膏方时,总于众多滋腻补品中加入健脾运胃之药,既可消除补药黏腻之性,又可协助脾运吸收之功。故膏方中药物配伍原则应补泻药兼用,动静药结合,寒凉药并用,众药本身就具有动态平衡。
药物组方原则:膏方是由多味药物组成,药物组成的原则是什么?简单放大剂量或套用某方加减的方法只适合于单纯疾病的患者,在使用了辨体质、辨证、辨病三位一体的诊断方法的复杂性疾病患者,必须选用大方复方治疗。大复方的构成借鉴了方剂学理论中君臣佐使药的原则,将“药”在方中的属性延伸至“方”在膏方中的属性。其主要构成方法是:由辨体质、辨证、辨病三位一体的诊断方法进行诊断之后,确定1~2方组成膏方的君方,1~2方组成臣方,佐使方则由反制方、2~3味引经药、5~6味消导药等组成,再酌加两味胶类药构成全方。在祛除了重叠的药物后,药味总量恰好在30~50味。很多学者应用了此法,笔者在十年前应用散剂治疗慢性病时应用此法,取得了很好的临床疗效,应用膏方时延用了此法,临床证实此法确实是一种简单便捷的方法。
(2)药方与患者体质、病、证平衡
药方要和患者的体质、西医疾病、中医证候相对应。膏方的组方原则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一剂好的膏方应建立在准确的辨证论治的基础之上。在辨体质、辨病、辨证“三位一体”的辨证模式指导下,选方用药要在辨体质的基础上,对证论治,并兼顾西医疾病,才能有针对性。选方用药,要在患者体质、方证、西医疾病中找到切入点、平衡点。膏方多由复方组成,其组成看似庞杂,实属井然有序。医家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拟定膏方,结合不同禀赋与耗损而选用相应药物,随病加减,辨证施治,并非蛮补,其功效优于市售之补膏。
(3)药方与季节时令平衡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根据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原则,冬季服用的膏方多为补剂,且多为补肾之剂。其他季节的膏方多为治病的膏方。四时之气的升降浮沉对疾病会有不同的影响,如金元医家李东垣主张“临病制方”“随时用药”的组方理念,他在《脾胃论·脾胃将理法》中提出:“春时有疾,与所用药内加清凉风药,夏月有疾加大寒之药,秋月有疾加温气之药,冬月有疾加大热之药,是不绝生化之源也。”用药与四时相应,以适应温、热、寒、凉、升、降、浮、沉的规律,不绝生化之源,受这种思想的影响,结合每个季节的易发病证,则可以在不同的时令,根据病情及气候,采用相应的四时用药法,随证应变,也可以用膏方的形式来防治疾病。故此类患者的膏方不仅仅局限于冬令时节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