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道:神针十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讲 “刺神治病”的源头

“刺神治病”起于何时,出于何书,现无据确考。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粗守形,上守神,神乎神,客在门,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刺之微,在速迟。”

“粗守形,上守神”即是说低劣的医生只知刺“形”治病,而高明的医生则知道在“形”中刺“神”治病。

“神乎神,客在门”,即是说“神”非常神奇,就像贵客位于“形”之中。

“未睹其疾,恶知其原”,即是说不知道疾病,但能知道病因。

“刺之微,在速迟”,即是说医生“刺神”水平的高低,差距在于快慢。言外之意,“神”是可被刺中的。

该段经文之意,即是说:低劣的医生只知道刺“形”治病,而高明的医生则知道在“形”中刺“神”治病。“神”非常神奇,就像贵客位于“形”之中,不知病名,但能知道病因。“神”是可被刺中的。医生刺“神”水平的高低,唯一差距只是快和慢。

据此认为,该段经文即是我国古代“刺神治病”最早的文字记载。

《灵枢·九针十二原第一》曰:“往者为逆,来者为顺。明知逆顺,正行无问。逆而夺之,恶得无虚;追而济之,恶得无实。迎之随之,以意和之。针道毕矣。”

我认为该段经文之意是,在刺神的时候,能使“气至”消退的方向简称“逆”;能使“气至”出现的方向简称“顺”。知道逆顺之理,就大胆去刺,再不要问了。针逆而退之,还能不使“气至”的程度减弱吗?针推而进之,还能不使“气至”的程度增加吗?将针退或进,可调整“气至”的程度,这就是“刺神”之道。

又云:“凡用针者,虚则实之,满则泄之,宛陈则除之,邪胜则虚之。《大要》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

该段经文分为两段:

第一段是讲凡用针者都必须做到以下四点。

“虚则实之”,即是在针刺时,针尖在虚空处,一定要变为实。具体刺法是,在针刺的过程中如没有突然出现异常感(气至现象)则视为虚;如突然出现异常感(气至现象)为实。此标志着已刺中了“神”。

“满则泄之”,即是在刺时针尖处气至太满了,应泄出一些。如在针刺时,患者突然出现抽、麻、胀、痛异常感,程度比较明显或受不了,应将针微往后迎,使异常感减退或消失。实为刺中“神”的程度太强了,将针往后退,减少其程度。

“宛陈则除之”,即是在针刺时,遇到阻力刺不进去了(可能是碰到骨、瘢痕等),应改变方向再刺。

“邪胜则虚之”,“邪胜”即是在针刺时突然出现明显疼痛等异常感,患者常说痛,受不了。将针往后退,即可使异常感减弱或消失。有的患者需要将针退到皮下,再往内刺。

这四点是刺“神”的基本方法,也称原则。

第二段是《灵枢》引用《大要》的一段经文。《大要》是古经文,有说源于上古。

“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其意即是针在穴位中已近“神”的深度时,再微微往内推,如突然出现抽、麻、胀、痛等异常感,即表示针尖到达实处,简称“实”。实为刺中了“神”。反之,即是“疾而徐则虚”。

“言实与虚,若有若无;察后与先,若存若亡;为虚与实,若得若失”,三句经文表述的是相同意思,皆指“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此说非常少见,或者说是难得一见。我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是刺中“神”的特殊现象。

“持针之道,坚者为宝,正指直刺,无针左右”,其意即是手指紧握针柄,垂直刺入穴位。

以上所说,即是“刺神治病”起源的概要。因时间久远,无法确认具体年代,推测约有五千年,有待研究证明。

此时,并不知道“神”是什么,更不知道刺“神”为什么能治病,却开创了“刺神治病”的时代。

img
img
img
img
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