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自序
作为一名工作超过十年的心理咨询师,我出生在河南,在武汉读书和工作了十一年,现于深圳独立执业。
我一开始学的是生物学,硕士读的是心理学,硕士毕业后在一家心理医院从事心理治疗的工作,后来又回母校武汉大学,读了哲学专业的博士。博士毕业之后,我就到了深圳发展。作为一名咨询师,我的来访者在十岁到六十六岁这个区间。虽然是八〇后,但我也算得上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临床咨询师了。我的求学、咨询经历与此书所讨论的内容是有关系的。
为什么要创作这本书呢?
本书内容来自我在一个平台上所讲授的一门课程。很多朋友经常问我:“如果我不能在你这里接受咨询,那么我应该如何通过你来帮助我自己呢?你看了那么多有心理困扰的人,有没有一些系统的想法,来让我们可以有一个反向操作、避免困扰的机会?”
首先是我的朋友们,他们对我有这样的期待。其次,就是一些朋友的朋友,他们知道我专门做心理咨询与治疗,所以相比较他们的朋友而言,我在这方面应该更有发言权。
其实这样的想法已经持续了很久,每次当我想回答他们问题的时候,我总是在想:普遍性的东西,其实我心里是有的。你看到一个人或者是很多人,他们用无数种方法作茧自缚,或者把自己的人生过得很糟,那么我们就知道,如果沿着他们的这些路继续往前走,肯定是会不自在的,甚至会走到一条绝路上面去。
错误当中其实藏着很多智慧。如果我们能够有一个反向操作、引以为鉴的思路,能够规避这些错误和风险,那么其实我们的人生会很自然地渐入佳境,逐渐获得一个自在的心境。
我这本书的中心思想是自在。我们知道,“自在”这个词其实它可大可小,一些高僧大德他们可以说获得了大自在。这种大自在对于我们这些在俗世生活的人而言,很多条件都是不具备的。我在这里所讲的其实是一个小自在的说法。
以往很多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重心,在“自我”上面放得有点过了头。实际上,最终我们也变成了自我的奴隶。从自我到自在之间,其实有一条很长的路。
在这里我倒不是说自我这件事情不重要,其实很多时候我们在临床上从事的就是一个修补自我、重新发展自我的过程,但我不认为它是终点。如果你把它视为终点的话,那么这样一条路有可能会变得很窄,甚至越走越窄。
所以我希望把自己这十多年来,与青少年、中年人,甚至部分老年人的工作经验,提炼出一个系统来。这个系统就是以自在为核心,用自在来成就自我、克服自恋,帮助大家在各种各样的生活景况当中,比方说工作职场、家庭、一些社会圈子里边,能够适应得更好,而且又不会有太大的内在冲突。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这本书的适用人群是非常广的。甚至所有人看了这本书后,哪怕他们并没有百分之百地去应用,我相信也会从中有所获益。
为什么呢?尽管这本书是由我来写的,但其实我是我的来访者的“学生”。他们毫无保留地告诉我什么叫作使自己过得越来越不自在,什么叫作自我设限、自我设阻,什么叫作使自己成为某些看不见的力量的奴隶。
其实他们有很多沾满了眼泪的故事,有些不仅仅是眼泪,甚至是沾满了鲜血。我相信他们愿意告诉我这些故事,或许在内心的深处也传递出一种想法:如果我在这些人生遭遇中得到什么的话,其实就是我在其中所获得的智慧。我也希望别人能够尽早从这些牢笼和陷阱里边走出来。
当一个人获得了自在,哪怕是小自在,其实是非常受益的。一个自在的人会自然而然地使身边的人自在起来。有些时候,大家在一个群体当中,不知道怎么的可能就会引发一个过程:我们都把自己不自在的部分投到这个团体中来,最终这个团体变得令人非常难以忍受。
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团体就是家庭。有时候,我们真的会让家庭变成一个随时可以伤人的东西。但是我的解决之道并不是简单地去离开这个家庭,因为获得小自在的人也有在家庭当中自在的能力。
一些人在咨询的时候会问我:“张老师,我究竟要不要离婚?我究竟要不要换工作?”很多时候我不会提出任何建议,因为这些想法背后其实包含了很多来访者不知道的东西。尽管他不知道,但是他受这些东西的影响。所以说,总的药方其实只有一个——不断地觉知。
说到觉知,你可能会想:我要觉知什么?觉知是一个很抽象的东西。其实在临床的心理咨询与治疗当中,有很多可以促进觉知、深化觉知的技术。这些技术其实不仅仅适用于遭受了严重心理困扰的人群,它其实对于正常人也可以作为一种心理保健的方法。我在这本书中不光会提供一系列的新视角,也会提供一系列的工具包,但愿能够使此书真正变成一门通往自在的自助课程。
当然,前提是我们想要自在。我想,大家只要被这个词所吸引,肯定是遭遇了一定程度的不自在。这些不自在可大可小,可能是一些青春期适应性的问题、一些职场方面的障碍,或者是婚姻和家庭当中的不愉快,又或是一些中年危机。这些问题的背后其实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不自在。
我们想追求自在,其实是存在思路的。这些思路就是我要在此书中给大家一一呈现的。
首先,非常影响我们自在的是我们自己的家庭。我们原先的家庭叫作原生家庭,在原生家庭里,很多东西的确是影响了我们的情感,影响了我们的愿望,影响了我们的价值观。我们会把很多从家庭当中习得的东西带到社会当中,带到职场里,带到新的家庭当中来。
第二个其实就是我们的情绪和欲望的体系。我们如果想不受制于家庭,你可能会想:这样好办,只要我不成家,或者离我的原生家庭尽可能远一点,这样的话,我是不是就能够获得自在呢?结果你会发现,有一些人离家已经很远了,可能有半个地球那么远,但他仍然生活在很多的冲突里。在这个时候,其实是由于他内在的情绪部分和欲望部分仍然处于未知当中。我们对自身情绪和欲望未知的程度越高,它们对于我们日常生活中行为的影响其实就越大。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
我们要在这个世界当中跟周围的人互动,就要做到知己知彼。很多时候我们“知己”的程度越高,其实我们“知彼”就会变得越来越轻松。
那么,对于我们自己而言,所要了解的非常重要的东西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的情绪系统和欲望系统。
我自己在临床咨询过程当中,对这些情绪和欲望的系统做了一番梳理和总结。这里有我个人的一些思考,所以除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心理学,也包含了我对中国传统文化,比方说儒释道的一些思考和实际的修习。
这些内容其实可以帮助我们学会:如何通过认知自己的情绪,从而可以悦纳自己的情绪;从被我们的欲望所指使,到变成我们欲望的主人。这样一来,我们其实就在内外两个方面有了自在的前提。
有了内外两方面的前提之后,如果我们的确还是遭遇了一些心理方面的困扰,我还会介绍一个模型来帮助大家。这个模型是我在临床当中不断总结所发现的,叫作ABCRS模型。至于具体内容,我在这里要先卖一个关子。
在最后,其实就是我们对于自在要有一个良好的愿望。我们需要在自己生活当中的每一天逐渐培植这样的愿望,无论在顺境还是逆境当中,这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你内心有了对自在越来越强烈的追求,这个追求便会使心发生转向。当你转向自在的时候,你会发现你的心其实已经不一样了。
希望大家和我一起走过这一段自在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