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第五卷)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那些年,鲁迅购藏的古钱

张积

从《鲁迅日记》所见的购藏古钱、古钱谱以及近些年刊布的鲁迅《泉志》遗稿[1]来看,鲁迅先生完全称得上是一个深度的古钱爱好者。

一九一二年五月五日,鲁迅随供职的教育部从南京北迁,来到新的首都北京工作、生活,直到一九二六年八月二十六日离京南下方告结束,时间长达十五年。先生来到北京的第二天(五月六日),开始住进位于宣武门外南半截胡同的山会邑馆(后改称绍兴会馆),到一九一九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搬出,住进西直门内公用库八道湾十一号自购的住宅,时间是七年半。先生购藏古钱就是在这段时间进行的。

山会邑馆(绍兴会馆)坐落在南半截胡同北口,距著名的菜市口很近,离名闻遐迩的琉璃厂也不远。民国初年的琉璃厂,虽说其繁盛景象已经远逊于清朝乾嘉时期,不过还是麇集着不少书籍铺、书画铺、碑帖铺、古董铺、南纸店、裱褙店和铜墨盒店、笔砚店等店铺,对于京城的文化人仍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在距离琉璃厂不远的宣武门城门瓮城两侧的空地上,还分布着专卖各种旧货与古董的“小市”[2],也很能吸引各色人士的游踪。当时,先生只身住在会馆,教育部里的事务也并不算繁忙,宣武门一带的小市,是上下班常要经过的地方,而琉璃厂则是休息日打发寂寞时光的场所,皆频频光顾。

就日记看,鲁迅购藏古钱始于一九一三年八月十六日,止于一九一九年六月二十一日。对于长达五年零十个月的购藏经历与购买品种,先生基本上都记入了当日的日记。虽说往往是戋戋数字或寥寥数语,但这些记载的价值是值得珍视的。它们是先生记述自己在北京生活的真实文字,可以看出先生当时的心境、兴趣和交游。它们也是记述民初厂甸商业活动极为珍贵的史料,对考察、研究当时北京商业历史大有裨益。只是在鲁迅研究的众多论著中,关注先生购藏古钱和详解先生所购古钱品目的文字尚不多见。本文谨依《鲁迅日记》购藏古钱的记载,着重疏释先生所购古钱的时代、品目、形制等信息,以追寻先生当年购藏古钱的踪迹,解索先生购藏古钱的价值取向。钱学深渊,所知浅陋,作此尝试,谨表对于先生的高山仰止之情。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九一三年八月十六日:“午后往璃琉 [琉璃] 厂,在广文斋买古泉十八品,银一圆。”——《鲁迅全集》15《日记(一九一二—一九二六)》,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75—76页(以下只标页码)。

这是鲁迅先生在琉璃厂购买古钱的首度尝试。广文斋,是琉璃厂一家专卖古钱的店铺。邓云乡先生曾介绍过此店,说:“琉璃厂那时有专门卖古钱的店家,有名的 ‘广文斋古钱铺’,创始于清代咸丰五年,一直到30年代中叶才歇业。它的创始人刘三戒,绰号就叫 ‘古钱刘’。”[3]“古泉”,即古钱,先生用字习惯以“泉”代“钱”。“十八品”,品,类也;表明这十八枚古钱品类不一,而非同时同式。“银一圆”,指用银元一元买下。日记未记下这十八枚古钱究竟属于何朝何品,不过从先生日后的购钱活动来看,这首度尝试是愉快的。它开启了先生长达六年的购藏古钱的历程,把先生带入了迷人的古钱世界。

一九一三年八月十八日:“往琉璃厂广文斋买古泉二十一品,银二元六角。又赴直隶官书局买《古今泉略》一部十六册,十二元;《古金待访 [问] 录》一部一册,四角。”——第76页

在广文斋买过古钱“十八品”之后的第三天,先生再次登堂,又在广文斋买下“古泉二十一品”。先生初收古钱,兴致盎然,只是又未记下“二十一品”具体的名目。

我国使用货币的历史极为悠久。迟至春秋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内涵丰富、形态多样的金属铸币。秦始皇统一全国以后,主要以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统一了全国的货币。从此,我国的货币历史掀开了崭新的一页。历朝历代铸行了众多的币种,而收藏古钱与研究古钱也蔚然成风。早在南朝萧梁时,顾烜就推出著录钱币的专书《钱谱》。宋代以降,钱币谱录益多。自来市场上的钱币是真伪相混,精粗不一。既然打算购藏古钱,就应当了解、掌握专门的钱币知识。或许就是出于这样的考虑,先生此日又到琉璃厂的直隶官书局[4]买下两部著名的钱谱:

《古今泉略》三十四卷,清代安徽望江人倪模撰。倪氏生活于乾嘉时代,喜收藏,多著述,尤以此编最著声誉。全书分钱图与文字两部分,著录古钱币四千多品,考校精详,镌刻工美,昔人誉其为“实图谱中最精美之本”[5]。先生以十二银元的大价得之,可见书好,价亦高。《古金待访 [问] 录》四卷,《补遗》一卷,《续录》二卷,清代浙江钱塘人朱枫撰。“访”应作“问”,二〇〇五年版《鲁迅全集》加以校正。朱氏生活于康雍时期,酷嗜钱币收藏。此书汇集他自己与其他人所藏的先秦刀布类钱币,既著以图录,又加以考释。由于朱氏对刀布钱币的产生时代仍然停留在太昊、葛天氏、神农、黄帝、少昊的错误认识上,昔人对其书的看法是:“其图可取,其文不可取。”[6]显然评价不高。此书仅一册,以银元四角得之[7],价钱还是合适的。可以想见,先生买到这两部钱谱以后,自会翻检阅读,钻研领会,从而指导自己日后的购钱实践。

一九一三年八月二十四日:“下午往青云阁理发,次游琉璃厂,复至宣武门外,由大街步归,见地摊有 ‘崇宁折五’钱一枚,乃以铜元五枚易之。”——第76页

青云阁,是位于前门观音寺街的一个三层楼大商场(从杨梅竹斜街可进入其后门),先生常来此购物、理发、品茗。此日下午,先生“游琉璃厂”无所得,在“复至宣武门外,由大街步归”时,于一个地摊购得“崇宁折五”钱一枚。这是宋徽宗时期的一种年号钱。“折五”,指此钱可当五枚崇宁小平钱(一文钱)使用。宋徽宗赵佶是中国艺术史上不世出的宗师,也是中国钱币史上划时代的人物。他在位时期发行的年号钱,最受后世钱币爱好者称赞的是“崇宁”钱与“大观”钱。据说“崇宁通宝”、“崇宁元宝”与“大观通宝”、“大观元宝”的钱文,俱为宋徽宗瘦金体御书,加之铸造精美,自来极受收藏者的宝爱。先生以“铜元五枚易”[8]得一枚“崇宁折五”钱,可称幸遇。不过“崇宁”的通宝、元宝与重宝三种钱,都有折五钱,不知先生这枚究竟是哪一种。

一九一三年九月五日:“午后步小市,买古泉三枚。”——第78页

惜不详其品目。

一九一三年九月七日:“下午至青云阁,又赴留黎厂买古泉六种,共银二元。”——第78页

留黎厂,即琉璃厂(下同,不再说明)。花银元二元,得古钱六种,价钱已不便宜了,惜未记细目,不得其详。

一九一三年十月五日:“往留黎厂李竹齐观古泉,买得‘齐小刀’二十枚,价一元;‘平阳币’二枚,‘安阳币’一枚,‘’一枚,共一元;又史思明 ‘得壹元宝’一枚,价二元。”——第82页

李竹齐,是琉璃厂另一家专营古钱及其他古董的店铺。[9]此日先生在此店收获甚丰,买到的古钱有刀币、布币和圜钱三个类别。

齐小刀,指战国时期齐国刀币的一个类型。齐国刀币品类各别,以刀身文字来说,就有“齐法化”“齐之法化”“安阳之法化”“节墨之法化”“齐返邦长法化”,以及刀身异于前列各刀的“明”字刀等。以刀币的形状来说,“齐法化”数种大而长,刀背曲折处明显;而“明”字刀小而短,刀背曲折处不明显。先生所购的这二十枚齐刀,既称为“小刀”,应该是“明”字刀。一次购买二十枚齐刀,足见先生对之是多么喜受。而“价一元”,指银元一元,实不算太贵。

平阳币,是战国时期的平首布。平首布又叫实首布,是继空首布之后而出现的一种货币,它分为尖足布、方足布和圆足布三类:尖足布以其足部呈尖角状而得名,体型较大;方足布以其足部呈方整形得名,其形制比尖足布小得多;圆足布以其足部呈圆状得名,形制有大小二式,钱文多是“离石”“蔺”等。“平阳”,是铸于钱币正面的文字,以纪铸钱地点。据王毓铨先生考证,战国时期韩、赵、魏、卫诸国都有名叫平阳的地方[10],赵国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多铸方足布及圆足布。先生未记所买“平阳”布究系方足布还是圆足布,不过以后世方足布远多于圆足布及圆足布价格颇高的情形来推断,先生此枚极有可能是方足布。

安阳币,也是战国时期的平首布币,有方足布,也有圆足布。王毓铨先生说当时齐国、赵国与秦国都有名叫“安阳”的地方。[11]齐国铸过“安阳”刀币,赵国是流行布币的地方,秦国是流行圜钱的地方。先生既言“安阳小币”,则知所买必为赵国安阳所铸的平首布。至于究为方足布或圆足布,从民国时期圆足布绝少于方足布的市场情形来推断,应当是一枚方足布。

,此钱与“平阳币”“安阳币”一起以一银元买下,显然也是布币。丁福宝《古钱大辞典》著录此钱凡六品,看钱拓皆为平首布;钱文二字,清人多以为从左读,释为“贝丘”,其地在齐国西北。[12]今人或释为“齐贝”。[13]

得壹元宝,据《新唐书·食货志》“史思明据东都,亦铸得壹元宝钱,径一寸四分,以一当开元通宝之百”的记载,知此钱是安史之乱时期叛臣史思明所铸的铜钱。其钱外廓宽大,制作精美,而存世量则远少于史思明时期所铸的另一种钱——“顺天元宝”。因此,过去钱币界曾有“顺天易得,得壹难求”的说法。此枚铜钱,先生以银元二元的大价才能得到,也表明它的稀缺与珍贵。

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七日:“午后寄二弟书二包,……又小包一,内摩菰一斤,古泉二十四枚:‘齐小刀’十二,‘明月泉’一,‘小泉直一’一,‘常平五铢’二,‘五行大布’一,‘周元厌胜泉’一,‘顺天’、‘得壹’各一,‘建炎’、‘咸淳’各一,‘绍兴’二也。”——第90页

先生是孝子,也是慈兄,总以高堂母亲和兄弟为重。只身在北京的头几年,先生有一个习惯,总会隔一段时间把在北京买下的书籍、拓片、古玩及南方少见的食物等寄回家里,由当时在绍兴工作的二弟周作人收下,与家人一同分享。此日先生即给周作人寄回三个包裹:“两包”书籍与一个“小包”。这“小包”中是“摩菰(即蘑菇)一斤”和前几次买到的部分古钱。小包中的古钱,有的在日记中有记载,有的则是首次披露。这说明先生所购藏的古钱,其实并未全部记入当日的日记之中。此日日记的文字与前此颇为简略的记法不同,较详细地列出了所寄二十四枚古钱各自的名称与数目:

“齐小刀”与“得壹元宝”前已述及,而下列各品则是首次提到:

明月泉,是战国中晚期燕国套钱(共三枚)中的一种,另外两种是“一化”钱和“明四”钱。这套钱俱为圆形方孔。“明月”,现在有人释为“明化(货)”[14],也有人释为“召刀”[15]。其正面无内外廓,素背,直径约为二点五厘米。其样式表明,圆形方孔型并非秦国“半两”钱所独有,燕国也有过这样的钱型。

小泉直一,是王莽新朝改制时期第三次进行货币改革所推出的“货泉六品”中的第一品。其他五品是:“么泉一十”“幼泉二十”“中泉三十”“壮泉四十”和“大泉五十”。“小泉直一”,为圆形方孔,直径仅六分,是“六泉”中最小的一枚,钱文表示它只当汉五铢钱一枚。王莽的币制改制完全失败了,不过当时推出的各种钱币因其造型古秀,制作精美,而王莽竟荣获后人赐给的“第一造钱手”的美谥。“六泉”中除“大泉五十”数量较多外,其他五种都不容易遇见。先生能入手“小泉直一”,还是很幸运的。

常平五铢,北齐文宣帝天保四年(553)颁行,为北齐唯一一种钱币[16]。它圆形方孔,钱文为篆体,对读(即按上下右左的顺序来读),造型隽秀,制作精工,版别多样,属于中古时期钱币的精品。

五行大布,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颁行,以一当五。钱文篆体,对读,造型古朴典雅。北周除“五行大布”钱外,另外铸行“布泉”与“永通万国”两种钱,皆造型秀丽,铸工精致,为后世钱币收藏者所宝重。

周元厌胜,周元,全称应是“周元通宝”,是五代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颁行的铜钱。据《新五代史·周本纪》记载,铸造此钱时,因铜料不足,周世宗下诏悉毁天下铜佛像以铸钱。有人以毁掉佛像不祥加以劝阻,世宗回答说:“吾闻佛说以身世为妄,而以利人为急。使其真身尚存,苟利于世,犹欲割截,况此铜像,岂有所惜哉!”在周世宗坚决支持下,“周元通宝”大量问世。此钱的钱文为端庄的隶体,对读,体式古雅,也成为后来两宋钱式的重要典型。后世称此钱为“佛钱”,渲染它有“助产”“治病”的神功,人们也将它作为日常佩戴之物,于是身价大增,觅求不易。厌胜,厌,音压,制伏妖邪、以求吉祥之意。“厌胜钱”,大约在王莽时期开始出现,以后成为一种祛除妖邪、安康吉祥的民俗,日益流行。此种钱是在铜钱背面铸上特别的花纹图案,以显“厌胜”之功,品种繁多。因“周元通宝”有“佛钱”之目,故以它做成的厌胜钱也比较流行。

顺天,此指“顺天元宝”,是唐代叛臣史思明继“得壹元宝”之后推出的另一种铜钱。其形制、大小几同于“得壹元宝”,存世量较多,比“得壹元宝”易得。

建炎,此指宋高宗建炎年间(1127—1130)颁行的年号钱。宋高宗朝颁行过“建炎” “绍兴”两种年号钱。“建炎”钱有“通宝”“元宝”和“重宝”三种,版别甚多,存世量多寡不同。先生这枚“建炎”钱究属哪种宝货与哪种版式,不详。[17]

咸淳,此指宋度宗咸淳年间(1265—1274)颁行的“元宝”年号钱。宋度宗只以“咸淳”年号铸钱,而“咸淳”之后的“德祐”“景炎”“祥兴”三个年号皆未铸新钱,故“咸淳元宝”是南宋最后一种铜钱,比较珍贵。它分为小平钱与折二钱两种,不知先生所藏是哪一种。

绍兴,此指宋高宗绍兴年间(1131—1162)颁行的年号钱,有“元宝”与“通宝”两种,样式同于“建炎”钱。“绍兴元宝”只见铜钱,有小平、折二、折三之分。“绍兴通宝”,铜钱与铁钱皆有,也有小平、折二、折三之分。不知先生所收二枚究为何品何式。[18]

一九一四年正月一日:“午后……遂至留黎厂游步,以半元买货布一枚,又开元泉一枚,背后有 ‘宣’字。”——第99页

货布,是王莽第四次货币改革与“泉货”一同推出的钱币。此钱采用先秦平首平肩方足布式样而加以改进,基本长度为五点五至五点八厘米,“货布”二字篆体,笔画纤细修长,气度稳健,钱型与钱文浑然一体,古朴隽雅,是古钱中不可多得的珍品。

开元,此指“开元通宝”钱。此钱始铸于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它的问世,结束了五铢钱的使用历史,开启了我国货币史的新时代。“开元通宝”四字相传是唐初书法名家欧阳询的手笔,加之此钱成色足,制作精,有唐一代,鼓铸不断,版别很多。唐武宗会昌五年(845),重新颁行新钱,钱文仍取“开元通宝”,只是钱背面一律铸一个字以纪铸钱地点。先生所收的背有“宣”字的一品,“宣”应作“宜”,指四川宜州,二字形近易误。会昌“开元”钱共有二十三品,昔人视为“套子钱”,许多收藏者终生以之,期望成龙配套,然而收齐不易,“宜”字钱尤为少见。

一九一四年正月十日:“过石驸马大街骨董店,选得宋、元泉十三枚,以银一元购之。”——第100页

石驸马大街,在宣武门内大街以西,今名新文化街。先生在此街的一个古董店以一银元购得宋、元铜钱十三枚,价钱也算合适,惜名目不详。

一九一四年三月一日:“下午出骡马市闲步,次至留黎厂,买小币四枚,曰 ‘梁邑’、‘戈邑’、‘长子’、‘襄垣’,又 ‘万国永通’一枚,共二元。”——第108页

骡马市,指菜市口东的骡马市大街。先生从山会邑馆到琉璃厂,须经过此街。此日花二银元所购的五枚古钱,前四枚是战国布币,后一枚是北周的圆形方孔钱:

梁邑,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平首方足小布。“梁邑”二字纪地,有的自右读,有的自左读。梁,指魏国首都大梁,即今河南开封。

戈邑,是春秋战国时期郑国或宋国[19]的平首方足布。分大小两种,实为二等制布币。“戈邑”二字,有的自右读,有的自左读。背文铸有“一八化”或“一八”,即“一半货”或“一半”之意,只当半个布币使用。先生此枚钱背文如何,不详。

长子,是战国时期赵国方足小布,“长”字在右,“子”字在左,“长”的右边有“邑(阝)”旁。“长子”,地望在今山西省长子。

襄垣,是战国时期赵国或魏国的平首方足小布。“襄垣”二字自右读。相传襄垣城由赵国的赵襄子所筑,故名,其地望在今山西省襄垣北。

万国永通,是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79)铸行的货币,以一当十,与“五行大布”并行。钱文是篆体,上下两字是“永通”,右左两字是“万国”,对读,应当读作“永通万国”。此钱形态雅丽,篆法秀美,铸造工致,为钱币史上的名品。

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往留黎厂李竹泉家买圆足布一枚,文曰 ‘安邑化金’;平足布三枚,文曰 ‘戈邑’,背有 ‘’字,曰 ‘兹氏’,曰 ‘',又 ‘’字圆币二枚,共三元五角。”——第120页

李竹泉,即鲁迅前一年已经逛过的“李竹齐”(见前引一九一三年十月五日日记),据前揭材料可能应作“李竹庵”。先生这次以三银元五角买到的六枚古钱也很有价值:

安邑化金,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平首布,有方足布与圆足布之别。先生买到的是圆足布,其存世量远少于方足布。据当今钱币学家的看法,此种“安邑”布,其实是三枚一套的三等套钱,其钱文分别是:“安邑二釿”“安邑一釿”和“安邑半釿”。[20]安邑,地望在今山西省夏县,是当时一个著名的铸币地。安邑化金,今人释作“安邑半釿”,意思是此钱只当“安邑一釿”的一半。

戈邑,上文提及,先生已买过一枚,只是未记背文,此枚则记其背文为“”。旧钱谱多释其背文作“一八”。王毓铨先生则认为,“八”应释作“半”[21],“一八”,即一半。

兹氏,是战国晚期魏国铸行的平首方足布。兹氏,地望在今山西省汾阳。

,是战国时期赵国的平首布,有方足布,也有圆足布。先生买到的是方足布。,即“蔺”,地望在今山西省离石县。

,战国晚期赵国货币,有“”字布币,又有“”字圜钱。先生记其为“‘’字圆币”,显是圜钱,即圆形圆孔钱。,地望在今河北省长垣西北。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五日:“午后同齐寿山、常毅箴、黄芷涧游小市,买 ‘大泉五十’两枚、‘直百五铢’、‘半两’各一枚,直一百五十文。”——第139页

齐寿山、常毅箴、黄芷涧三人都是先生在教育部的同事。先生此次以制钱一百五十文(即十五枚铜元)买到四枚古钱,算得上是价廉物美了。

大泉五十,王莽“六泉”之一,直径一寸二分,是“六泉”中最大的一枚,可当五铢钱五十枚,存世量较大。

直百五铢,三国蜀汉政权颁行,一枚可当五铢钱一百枚,实为一种虚价钱。圆形方孔,钱文篆体,对读,版式不一。有些钱背面铸有阳文“為”字,是铸钱地点“犍为”的简称。先生未记此钱背文,或许是光背钱。

半两,战国时期秦国始铸,直至西汉文帝时仍继续铸行的圆形方孔钱。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在全国发行半两钱,从而废除了战国时期流行于各国的形色不一的钱币,实现了货币的统一。汉武帝时鉴于汉半两盗铸严重,成色不足,甚至有的薄小如榆荚,引致物价腾贵,市场混乱,遂以强有力的手段颁行五铢钱,打击私铸,最终以五铢钱终结了半两钱的历史。先生这枚半两钱究竟属秦还是属汉,不详。[22]

一九一四年十一月二十日:“午后之小市买古泉七枚,直铜元三十,有端平折三一枚佳。”——第140页

以三十铜元(即制钱三百文)买到的这七枚古钱,先生未记其他六枚的名目,只记其中一枚为“端平折三”钱,并给予“佳”字好评。

端平,此指铸于南宋理宗端平年间(1234—1236)的年号钱。此钱有元宝、通宝、重宝三类,币材亦分铜、铁两种,版别甚多。因铁钱往往锈饰严重,市场上极稀见,先生这枚“端平折三”钱应该是铜钱,只是究属何类,不详。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五日:“午后同常毅箴之小市,买古泉二枚,正书 ‘唐国通宝’一枚,‘洪化通宝’一枚,共五铜元。”——第142页

以五铜元(即制钱五十文)从“小市”购得的这二枚古钱,前此未见先生记载,应是首次入手:

唐国通宝,是五代十国时期南唐的国号钱,始铸于李璟交泰年间(958—960)。钱文对读,有篆、隶、真(正)三体,版式较多,皆形制美观,工艺颇精,属于五代十国钱中的上品。先生这枚钱,钱文正书,应是小平钱。

洪化通宝,旧钱谱列为僭伪钱。清初平西王吴三桂在云南揭旗反清,建立割据政权。他死后,其孙吴世璠继位,改元洪化(1678—1681),并铸行洪化通宝。此钱只有小平钱,或光背,或背面铸“工”“户”“一厘”等字。先生未记这枚钱的背文,可能是光背。

一九一四年十二月六日:“下午往留黎厂买南宋泉五枚(庆元折三,背 ‘五’‘六’各一枚,绍定折二背 ‘元’字一枚,咸淳平泉背 ‘三’字一枚,又一)价五角。”——第143页

这五枚钱都是南宋钱,价钱是银元五角,表明当时市场上南宋钱的价格是比较低的。

庆元折三,此指南宋宁宗庆元年间(1195—1200)颁行的折三年号钱。它分通宝与元宝两种。通宝的币材有铜、铁之分,而铁钱也有小平、折二、折三之别;钱文旋读(按上右下左的顺序读),多见正书,字体秀丽;背文纪年,或纪监名。铜钱背文纪年,小平、折二自“元”至“六”,折三自“四”至“六”。元宝未见铜钱,只有折五大铁钱。推断先生这二枚背文为“五”“六”的“庆元”钱,是“庆元通宝”折三钱。

绍定折二,此指南宋理宗绍定年间(1228—1233)铸行的折二年号钱。有通宝与元宝两种,币材也有铜、铁之分。通宝分为小平、折二、折三等型,钱文正书,多见对读。铜钱背文纪年,自“元”至“六”;铁钱背文多纪年、纪地。元宝未见铜钱,仅见折三铁钱,也非常罕见。先生这枚背铸“元”字的绍定折二钱,应是绍定通宝铜钱。

咸淳,此为南宋度宗年号钱,已见上述。先生明确记载这二枚背文“三”字钱为“平泉”,自然是小平钱。

一九一五年正月二十八日:“午后游小市,买折二嘉熙通宝一枚。夜杨莘士赠古泉六枚,又小铜器一枚,似是残蚀弩机。”——第158页

嘉熙通宝,是南宋理宗嘉熙年间(1237—1240)铸行的年号钱。此钱既有通宝,又有重宝,币材也分铜、铁两种。通宝的钱文为正书,对读,有小平钱与折二两式,背文纪年,自“元”至“四”。先生这枚嘉熙通宝折二钱,背文如何,不详。

杨莘士是先生在教育部的同事,过从较密。一九一三年他到陕西出差时曾为先生购买过古物,后来数次向先生赠送古代石刻拓本。此次又赠送“古泉六枚”与“小铜器一件”。惜先生未记其目,六枚古钱的时代与体式不详。

一九一五年二月六日:“至留黎厂买《吉金所见录》一部四本,二元;……”——第159页

《吉金所见录》十六卷,山东莱阳人初渭园(尚龄)编纂。初氏是清代乾嘉时期著名的钱学家,此书著录古钱始于周初迄于明代,兼收日本、安南、高丽等国钱与厌胜钱,凡一千二百一十种,选择严格,评断精审。《泉说》评价它“能一扫旧谱沿讹之陋,最为善本”[23],可谓推举备至。可见,先生购买钱谱,择别极为精严。

一九一五二月十五日:“午后往厂甸,……在摊上买……宋、元泉四枚,泉四百五十。”——第160页

此日是春假休息日,逛厂甸的游人甚多,先生匆匆一阅,还是在一个地摊上买了“宋、元泉四枚”,费“泉四百五十”。那么,先生花掉的是银元还是制钱(先生以铜元说制钱)?依《鲁迅日记》记购物价钱的行文习惯,“泉××”,例指银元。如一九二三年八月十八日日记:“上午收二月分俸泉四元,即付工役作夏赏。”这个“泉”字就指银元。然而,若以此文例也把“泉四百五十”看作银元,似不合事理了。颇疑此“泉”字恐涉上文的“宋、元泉四枚”的“泉”字而误。因为地摊上卖四枚宋、元铜钱,再珍稀也绝难卖出银元四百五十元的高价,而先生以往即便在钱铺也从无花过这么大的价钱购藏古钱的先例,就更别说在地摊上了。因此,此文“泉四百五十”的货币单位应该指制钱的“文”,而不应指银元。在地摊上以制钱四百五十文(即铜元四十五枚)买宋、元古钱四枚,这才符合行情和先生购买古钱的接受程度。

一九一五年二月二十一日:“午后至季自求寓还《墨经正义》及《南通方言疏证》,又同至厂甸,以铜元二十枚买 ‘壮泉四十’一枚,系伪造品。”——第161页

季自求名天复,是周作人的同学,当时住在宣外南通州会馆,曾向先生赠送过碑刻拓片。此日下午先生先至季寓还所借书,之后一同去逛厂甸,买下这枚“壮泉四十”。

壮泉四十,系王莽“泉货六品”中的一种,极稀见。先生花铜元二十枚就能买下,如是真品,似不应如此便宜。先生清楚此钱的情形,所以认定它是“伪造品”。那么,既然知道它是“伪造品”,为何还要买下呢?恐怕还是因为此钱稀见,遇之不易,且价钱也不贵,即便是赝品,买一枚购存也好。

一九一五年二月二十三日:“下午同稻孙、季巿游厂甸,买 ‘大布黄千’二枚,其直半元。”——第161页

稻孙,指钱稻孙,是先生在教育部的同事。“季巿”,指许寿裳,也是先生在教育部的同事与挚友。此日下午他们三人同逛厂甸,先生以银元“半元”之价买到“大布黄千二枚”。

大布黄千,是王莽改制期间第三次改革货币与“泉货六品”同时推出的“布货十品”中的一品。“布货十品”的名目是:小布一百、幺布二百、幼布三百、序布四百、差布五百、中布六百、壮布七百、第布八百、次布九百和大布黄千。“十布”取“货布”的式样,钱体从“小布”至“大布”渐次变长变大,造型古朴,钱文秀逸,极富艺术性。黄千,即衡千,也就是当千,意指一枚可当五铢钱一千枚。它是“十布”中最大的一枚,长度有二寸四分;钱文为铁线篆,体势修长,姿态妩媚,充分展现了王莽时期篆体字的曼妙之美。先生显然非常喜欢此钱,竟一次买下二枚。

一九一五年二月二十八日:“午后往厂甸……又入骨董肆,买直百小泉一枚,似铁品,又大平百金鹅眼泉一枚,‘百金’二字传形,又汉元通宝平泉一枚,共价一元。”——第162页

先生此次逛琉璃厂真是大有收获。一则买到一面汉代“十二辰”铜镜和一面唐代“端午”铜镜,二则购得三枚稀见的古钱:

直百钱,是三国蜀汉政权后期铸行的货币。钱文“直百”二字,横读,意指一枚可当五铢钱一百枚,显然是一种虚价钱。此钱形体薄小,铸工草率,大者直径一点六至一点九厘米,小者直径一点三至一点五厘米,故先生径称其为“小泉”。先生怀疑此钱是铁钱,未言根据。刘备父子的蜀汉政权,曾铸有直百五铢、直百和蜀五铢三种钱币;先生前已有直百五铢,此则又得直百,三种已有其二了。

太平百金,是东汉末或三国初的一种钱币,具体为哪个政权所铸,迄今未有定论。钱文对读,有篆隶二体。或作“太平百钱”,比太平百金钱更为多见。“鹅眼”,指南朝出现的薄小劣质钱。“传形”,是钱币界的术语,钱文左右移位或钱文反书都叫传形。太平百金(钱)钱,其“百金”二字亦多有传形。传形钱属于钱币的异品,也是钱币爱好者热衷收藏的品类。

汉元通宝,是五代后汉隐帝始铸于乾祐元年(948)的国号钱。式样全仿唐初的开元通宝,只是把“开”字改为“汉”字。“汉”字也有两体:一体的“氵”为正书,一体的“氵”为行书。不知先生此枚钱的“汉”字,是什么字体。[24]

一九一五年三月十一日:“午后同常毅箴游小市,买三古泉共铜元八枚。”——第163—164页

虽不详在小市所买这三枚古钱是何朝何品,不过仅花铜元八枚(即制钱八十文),倒为上文推测“泉四百五十”是制钱而非银元提供了一个旁证。

一九一五年七月三十一日:“下午往留黎厂买 ‘三字齐刀’三枚,直二元。”——第181页

此日是休息天,先生上午办别的事情,下午则逛琉璃厂,收获是买到一枚“三字齐刀”:

所谓“三字齐刀”,就是指刀身有“齐法化”[25]三字的战国齐刀币。先生对齐刀币素有兴趣,之前已买过“齐小刀”二十枚,现在又用二个银元买下“三字齐刀”三枚。

一九一五年九月五日:“往留黎厂买 ‘至正泉’二枚,箭簇三枚,唐造像拓本一枚,共一元。”——第186页

此次逛琉璃厂,先生以一银元之价买到三样(古钱、箭簇和唐造像拓本)六件小古董,而“至正”钱,则系头一次记载。

至正,即指“至正通宝”,是元顺帝至正年间(1341—1368)铸行的年号钱。钱文对读,正书,字体法度严谨,端庄清秀,铸工精致。常见者为背面分纪五个蒙古八思巴文字,即对应汉字表示地支的寅、卯、辰、巳、午,以表示至正十年庚寅至十四年甲午五年间所铸铜钱。种类繁杂,版式至多;先生此枚究属哪种版别,不详。[26]

一九一五年九月六日:“寄二弟信(六十五)并小包二,内……宋、元泉三枚,……”——第186页

此日先生给身在绍兴的二弟周作人寄了两小包物品,其中有宋、元钱币三枚。先生以前曾买过几枚宋、元钱,昨天又新入手一枚“至正通宝”。当然,此次所寄究为哪三枚宋、元钱,不详。

一九一五年九月三十日:“上午寄二弟信,……又寄小包一,内…… ‘大泉五十’一枚,‘至元通宝’二枚。”——第189页

先生此日寄给二弟周作人的包裹中有王莽“货布六泉”中的“大泉五十”一枚和“至元通宝”二枚:

大泉五十,系购于去年十一月五日,当时购下二枚,见当天日记;而二枚至元通宝何时购入未见记载,或许就包含在前此提到的“宋、元泉”中。至元通宝为蒙元铜钱。元世祖与元顺帝两朝都有过至元年号,都曾铸过至元通宝。元世祖时铸造的至元通宝面文分汉文与八思巴文二体,版别较多,大小不一,存世无多,颇为稀见。元顺帝时铸造的至元通宝,大小分为小平、折二、折三、当十四几等,而小平钱背文有纪“玉”字者,有饰星月文者,而当十四钱背文则铸有八思巴、察合台和西夏三种文字;皆文字工整,铸造精美。先生这二枚至元通宝究属何朝何式,不详。[27]

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六日:“午后往留黎厂买 ‘白人’、‘甘丹’刀等五枚,二元,……”——第194页

白人、甘丹刀,是先生前此未曾记载过的品种,都属于战国时期赵国的刀币。白人与甘丹皆是地名,在赵刀上尤为多见。白人的地望,在今河北省隆尧县境内;甘丹,即邯郸,是赵国的首都。本来刀币主要流行于齐国及燕国,不过后来赵国也仿照齐刀与燕刀而铸造刀币。赵国以白人、甘丹为代表的刀币,刀背无明显的弧势,属于直刀,加之刀身轻小,刀首圆钝,富有艺术气习,颇宜于把玩。

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下午往留黎厂买货布四枚,布泉一枚,又方足小币五枚,‘大中折十’泉一枚,共三元。”——第195页

此日先生逛琉璃厂以银元三元买下十一枚古钱:

货布,是王莽改制时期颁行的新式货币,先生前已买过,此次遇见又入手四枚,看得出先生对此钱的喜爱已经到了遇见必买的程度。

布泉,是圆形方孔钱,钱文“布泉”二字为篆体,笔画娟秀,横读。历史上有两个时期曾铸行过此钱。王莽首铸此钱,型制美观,属于古钱币中的珍品。北周武帝保定元年(561)再铸此钱,以一当五,外形则与王莽“布泉”难以区别。钱币学家认为,区别两种布钱的奥秘在于观察篆体“泉”字的竖画:王莽钱“泉”字竖画有断隙,而北周“泉”字竖画贯通,没有间隙。

方足小币,自然是先秦布币,惜未记钱文,不得其详。

大中折十,是指“大中通宝”中以一当十的大钱。它是朱元璋称吴国公时于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始铸的铜钱,大小分为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五等。折二以上钱背,有的是光背,有的则纪铸钱的局名与钱的价值。钱文结构严谨,体势庄严,铸工精致,自来受到收藏者的喜爱。先生未记此枚钱的背文,应是光背。

一九一六年二月二十日:“午后往留黎厂……买 ‘宅阳’及 ‘匋昜’方足小币共五枚,一元。”——第217页

这两种小币前此未见先生记载,可能是初次入藏之品:

宅阳币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平首方足布,钱体不大。钱文“宅阳”二字,是地名。宅字在右,阳字在左,其地春秋时期属郑国,战国时期属魏国,在今河南省郑州东。

匋昜币也是战国晚期的平首方足小布。钱文的“匋昜”,匋字在右,昜字在左。是地名,即陶阳,其地本属齐国,后属秦国,秦昭王时魏冉被封为穰侯,后来以陶邑益封,可能就是此地,在今山东境内。

一九一六年七月二十一日:“上午得西泠印社函并《古泉丛话》一册,……”——第235页

据本月十四日日记,先生此日曾向杭州西泠印社去函并汇款八元及邮券三角邮购书籍,二十一日先生收到寄件,其中就有《古泉丛话》一册。此书四卷,晚清时期钱塘人戴熙著。前三卷自周迄明,兼及外国,后一卷补论刀布。全书以介绍古来钱币家的交游逸事为主,不专在考证钱制。在众多的钱谱类书籍中,此书风格独特,颇得好评。这是先生继《古今钱略》《古金待问录》和《吉金所见录》之后购买的第四部钱谱名著。[28]

一九一八年六月二十七日:“午后往留黎厂……又买古币四枚,一元。”——第331页

此日以银元一元之价买古币四枚,惜未记其品目。

一九一八年八月八日:“午后往留黎厂买 ‘小泉直一’一枚,‘布泉’二枚,小铜造象二坐,无字,共券六元。”——第336页

小泉直一,王莽“六泉”之一,前文已作解释。一九一三年十二月七日先生寄给周作人的古钱当中,已有此钱,此次遇见又买下一枚。“布泉”,既是王莽钱,也是北周钱,前文也作过解释。先生于一九一五年十一月十三日已经买过此钱一枚,这次遇见又买下二枚;不过,所买到底是王莽钱还是北周钱,无法判断。

一九一八年八月十四日:“寄徐以孙先生信并专拓片一束,‘龟鹤齐寿’泉、吕超墓竟拓各一枚。”——第337页

徐以孙名维则,浙江绍兴人,时在北京大学工作,喜金石之学,富收藏,与先生多有交往。一九一七年在浙江山阴出土《吕超墓志》,陈古遗曾赠先生拓本1张,漫漶难读。一九一八年六月二日“午后得徐以孙信并《吕超墓志》拓片一枚”。此拓本较清晰,先生据此完成《吕超墓志》校写本并发表。后来又撰成《吕超墓志铭跋》一文,今收入《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

龟鹤齐寿泉,据清代金石学家刘喜海考证,是宋代的厌胜钱。版别多样,大小有殊,常见的一种,直径一寸七分,面文为楷书“龟鹤齐寿”四字。先生日记中未见收藏过此钱的记载,不知先生赠予徐氏此钱的钱拓,系自己藏品所拓,还是得自他人。

吕超墓竟拓,是指民国六年与吕超墓志一同出土的“吴郡郑蔓竟”铭文拓片。竟字同“镜”。先生亦曾撰有《吕超墓出土吴郡郑蔓竟考》一文,今亦收入《鲁迅全集》第八卷《集外集拾遗补编》。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二十七日:“午后往留黎厂买 ‘安邑’币二枚,券三元。”——第348页

一九一四年六月六日,先生曾买过一枚“安邑化金”,是平首圆足布,而这次所购二枚安邑币,依钱文“安邑”二字来推断,应当是平首方足布,即类似于上文提到的宅阳币和匋昜币。[29]

一九一九年六月廿一日:“午后往留黎厂买尖足小币五枚,券五元。”——第371页

尖足小币,是春秋战国时期由空首尖足布演变而来的平首尖足小币,正面文字多为“离石”“晋阳”“兹氏”“蔺”等数十种,多纪今太行山西麓地区的地名,当为战国赵国所铸。惜先生未记下所买五枚布币的具体文字。

这是《鲁迅日记》中记载先生购藏古钱的最后一则文字。由于搬离会馆,住到了西直门内八道湾,先生再逛琉璃厂与宣武门一带的小市就不再便当了。尽管先生后来还是一再到琉璃厂买东西,但毕竟次数大减了。这恐怕是先生此后结束购藏古钱的一层原因。

再一层原因恐与家庭支出大、收入紧张有关系。住到八道湾十一号以后,先生就彻底结束了单身生涯,和母亲、妻子朱安及二弟周作人一家六口(周氏夫妇与一儿二女及妻弟)、三弟周建人一家四口(周氏夫妇与一儿一女)住到一起。虽说那时表面看先生的收入不算低,但是当时北洋政府经常欠薪,每月并不能实额发放薪俸,加上购买八道湾房子的大笔费用(多向朋友举债)及家人看病的大笔支出,先生的经济压力就大起来了。沉重的生活担子压在肩上,先生势不能再像过去那样悠然而轻松地逛厂甸花钱,而需要多兼课,多译书、编书,多撰文来换钱,以贴补家用。了解先生生活的人都知道,先生每年购买图书的花费是很大的,购藏古钱与之不能相比。尽管如此,对于花钱极其节俭的先生来说,不急之需还是能省则省。

第三层原因恐与先生加入《新青年》团体以后,逐渐从以前情绪的低沉状态转向为改造国民性而呐喊、为民主和科学而奋斗的振奋状态有关系。住在会馆抄录碑文、考校旧籍、购藏古钱,无不表现出先生当时在袁世凯专制政府统治下心情的苦闷、寂寞、徬徨,对政治感到失望,便以古物为逃避之所。迨先生接受钱玄同邀请,答应为《新青年》撰文,慷慨精神复又展现出来。一九一八年《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以后,先生的创作热情便一发而不可收,小说创作与杂感创作进入了一个勃发期,旧的金石苑也就再难让先生沉迷其中了。

于是,代替购藏古钱旧生涯而来的是先生开始了崭新的生活。也许中国后来少了一个杰出的钱币学家,但是中国最终诞生了鲁迅这个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这是先生之幸,更是中华民族之幸。

(张积,历史学博士,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退休教师)


[1]鲁迅先生的《泉志》稿今藏于国家图书馆,以前知之者甚少。原无标题,整理者拟名《泉志》,以《鲁迅泉志稿手迹》之名,用影印方式收入由南宋钱币博物馆编、屠燕治校释,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年刊行的《鲁迅泉志稿图释》一书中。该手稿用雕版印叶式样的稿纸抄写,共13大叶,每半页9行。内容起于唐代“开元通宝”,迄于南明“永历通宝”,历记唐、五代、宋、辽、金、元、明各朝铜钱的名称、版别、珍稀等信息,共有文字1963字,著录古钱名目达1312种。这是鲁迅先生整理、研究祖国古钱的一次重要尝试。

[2]小市,原称晓市、鬼市,意思是天刚破晓时就开市。清初即已出现,一直持续到民国时期。地点在宣武门城门瓮城两侧的空地上,分东小市与西小市。鲁迅先生所逛的应是西小市。邓云乡所著《鲁迅与北京风土·五 生活杂摭》中,专列《小市》一节,对民国北京小市情况言之最详,见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05—210页。

[3]见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18页。

[4]直隶官书局即直隶书局,孙殿起在《琉璃厂书肆三记》中曾介绍说:“宋魁文,字星五,南宫县人,边囗囗,字义元,交河人,刘春霖,字慰琴,满城人,于宣统元年开设,并在天津、保定各有分号。民国囗年三人分手,……北京为宋星五所有。”见孙殿起编《琉璃厂小志》第三章《书肆变迁记》,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120页。

[5]见丁福宝《古钱大辞典》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310页。

[6]见丁福宝《古钱大辞典》上册,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286页。

[7]关于《鲁迅日记》所记购物用钱的货币单位,邓云乡先生曾解释说:“在先生的日记中,记有 ‘泉、券、银、元、角、分、枚、文’八种货币单位名称:泉是钱,银是银元,元、角、分指银元及其辅币单位。枚、文都是铜元的叫法。券是指钞票,而且是指不能十足兑现的钞票。”见邓云乡《鲁迅与北京风土·五、生活杂摭》,文史资料出版社1982年版,第211页。

[8]对鲁迅先生所用的铜元(即清末民初的铜元),邓云乡先生介绍说:“清代末年,各省设铜元局铸铜元,所谓 ‘当十铜元’,即一个铜元等于十个制钱的价值,……北京叫铜元,单叫曰 ‘枚’,一个当十铜元叫一枚铜元,一个当二十铜元叫一大枚。五大枚,即五个当二十铜元,等于十小枚,又等于一百文制钱。”见前揭邓氏书,第213页。据此,先生此处所记的“铜元五枚”,应是5枚当10铜元,即制钱50文。

[9]关于李竹齐,据吴凤岗1976年12月10日给鲁迅研究室的函件称:“一九七六年十月访问原琉璃厂 ‘云松阁’主人李尧臣之子李庆裕老先生(现年七十九岁),他是鲁迅先生当年所熟识的人,《鲁迅日记》一九二五年四月三日曾提到他。《文物参考资料》一九五六年十期《鲁迅先生对历史文物的研究》一文中也介绍了李和鲁迅的事迹。据李说鲁迅常去他家开的文物店购物,他家门上的横匾是 ‘李竹庵’三字,是他祖父的名字。两横匾是何人题字,已记不清。窗上的横匾是 ‘云松阁’三字,是店名。据告云松阁古玩店在西琉璃厂路南一百四十九号,一间门面,门靠西,窗靠东。门东西两边各悬一长匾,文字相同:‘云松阁收买古钱’。此外,琉璃厂当时并无李竹齐或李竹庵其人其店。”见鲁迅研究室编《鲁迅研究资料》第2辑,文物出版社1977年版,第432页。按:鲁迅笔下也记过“李竹庵”。《鲁迅日记》1924年9月18日日记云:“在李竹庵家买玉屯大小二枚,二元。”然据邓云乡先生考证,鲁迅先生当年去琉璃厂买古董的铺子是“松云阁”,而非“云松阁”。先生日记提到的“云松阁”其店与李庆裕其人,皆与购买花木树苗有关。“松云阁”与“云松阁”似是两家字号,一为古玩铺,一为花厂。详见前引邓氏书,第19页注文。

[10]见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第四章《钱布下》中所列表,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69页。

[11]见王毓铨《中国古代货币的起源和发展》,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第五章《刀货》,第101页、第四章《布钱下》中所列表,第68页。

[12]详见前揭丁福宝《古钱大辞典》上册之“图录”,第353页,下册之“释文”,第1196页。

[13]按:《鲁迅泉志稿图释·四 鲁迅钱币日记》释为“夕(齐)贝”,第250页。

[14]见高英民、张金乾《中国古代钱币略说》,地质出版社1996年版,第84页。

[15]见《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第267页。

[16]按:前揭《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将此钱注为“五代十国”,显误,第267页。

[17]按:《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所配钱图为“建炎通宝”,不知何据,第267页。

[18]按:《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所配钱图为“绍兴元宝”,亦不知何据,第267页。

[19]不过,高英民、张金乾在《中国古代钱币略说》中论及方足布的铸造时说:“平首方足布由春秋时期的平肩弧足空首布演变而来,因其面文所标明的城邑多在三晋及周王室辖地,因此这类布钱属于三晋及周王室铸币。”第20页。

[20]据高英民、张金乾的看法,此种“安邑”圆足布实为釿布,见上揭氏著书,第29页。

[21]王毓铨先生说:“李佐贤把它分为二字读作 ‘八匕’自然是错了,但刘心源把它读作 ‘分’也不对。这个字乍看起来很象金文的分()字,其实这是个 ‘半’字。”见前揭王书,第9页。

[22]按:《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所配“半两”钱图,注为“汉代”,不知何据,第272页。

[23]见前揭丁福宝《古钱大辞典》上册,第292页。

[24]按:《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为“汉元通宝”所配钱图为行书“氵”,不知何据。第279页。

[25]王毓铨先生说:“所说三字齐刀当是 ‘齐法化’刀,四字者当是 ‘齐之法化’刀。”见前揭王书,第102页。

[26]按:《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为“至正通宝”所配钱图为八思巴文“寅”字,亦不知何据,第279页。

[27]按:《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为“至元通宝”所配钱图为面文八思巴文“至元通宝”,即元世祖朝所铸钱,不知何据,第297页。

[28]鲁迅先生所购古钱类书籍,除文中所述四种钱谱外,尚有《四朝钞币图录》和《古泉精选拓本》,分别见于1915年9月21日日记与1918年6月22日日记。《四朝钞币图录》,是罗振玉编辑刊行的金、元、明、清四朝纸钞与钞版图录的汇辑;《古泉精选拓本》二册,则由神州国光社石印刊行。先生为购藏、研究古钱所做的文献储备,于此尽见。

[29]按:《鲁迅泉志稿图释·五 鲁迅钱币日记图注》为安邑币所配钱图为平首圆肩圆裆平足、面文为“安邑二釿”布币。安邑釿布,有安邑半釿、安邑一釿与安邑二釿三等币,何以知先生此钱为“安邑二釿”币?第2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