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序言二
邹治波[1]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的重大举措,是我国与沿线国家“共商、共建、共享”和平与发展之路的重要合作平台,外交将在此伟大蓝图构建中发挥开拓、通融、助推和引导作用,时代和使命要求我国应有与这种作用相适应的外交思维、外交战略和外交方式。
首先,我国应持大国思维、大国胸怀和大国心态。怀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志,我国应着眼长远、坚定目标,保持持久耐力和定力,不为一城计利,不为一时所迷,不与大国争强锋,不与小国争微利。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基于各国发展目标、形态和文化、政策等的差异,不免会遭到一些误解、怀疑甚至阻挠。对此,我国应以一种开放透明、和善包容、合作共赢的心态和理念,与有关国家充分协商、协调、协作,消除误解、化解阻力,取得对方的理解、融入和支持,要让各国感受到对其经济发展和民生带来的实实在在的益处,感受到“一带一路”的正能量。正如习主席所说:“要以我国发展为契机,让更多国家搭上我国发展快车,帮助他们实现发展目标。我们要在发展自身利益的同时,更多考虑和照顾其他国家利益。要坚持正确义利观,以义为先、义利并举,不急功近利,不搞短期行为。”
其次,我国应有与“一带一路”建设相对应的外交战略。“一带一路”是一条横跨亚欧大陆、穿越几大文明区涉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世界上最大的经贸文化线,其建成将对地缘政治和世界战略格局带来深远影响,各国特别是大国对此怀有复杂心态、采取不同政策。对此,外交上我国需采取对域外大国开放协调、对域内大国平等协作、对中小国家怀柔合作的策略,构建一个域外大国不杯葛、域内大国相配合、中小各国均支持的政治外交格局。这种格局将给“一带一路”倡议,创造一个安全、平稳、有效实施的国际和地区环境。正如习主席所说:“要统筹我国同沿线国家的共同利益和具有差异性的利益关切,寻找更多利益交汇点,调动沿线国家积极性。”
最后,在外交方式上应基于“一带一路”建设的特点,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立体外交模式。政府是暂时的,人民是永恒的;政策是一时的,文化是长久的。只有得到沿线国家人民的理解和支持,“一带一路”才能得到当地政府、政策的配合与合作,“一带一路”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为此,我国应坚持大外交思路和思想,围绕“一带一路”建设,采取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立体外交模式,做好各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工作,争民心、顺民意。为此,应大力开展民间交往、交流,特别要抓好对智库、媒体这两个对民众影响大的方面的工作。正如习近平主席所说:“真正要建成‘一带一路’,必须在沿线国家民众中形成一个相互欣赏、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的人文格局。民心相通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人文基础。要坚持经济合作和人文交流共同推进,注重在人文领域精耕细作,尊重各国人民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加强同沿线国家人民的友好往来,为‘一带一路’建设打下广泛社会基础。”
作为专门从事世界经济和国际政治研究的智库与学术研究机构,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将“一带一路”作为所重点研究领域之一,从战略、安全、外交、经贸等多个方面进行深度研究,并与沿线国家智库合作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包括举办“一带一路”专题国际研讨会、人员交流、研究合作等。迄今为止,所里的研究人员已经出版或发表了大量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学术论文、研究报告、时事评论,并参与国家相关部门的决策咨询活动,接受海内外媒体的许多采访,形成了相应的学术与社会影响力,一些政策建议被国家有关部门采纳。为了充分展示相关研究成果,并推动“一带一路”研究,我们决定推出“世经政丛书之一带一路系列”,交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第一部为《“一带一路”与“亚欧世纪”的到来》,汇集了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研究员自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出台以来所发表的相关成果,按照研究的对象进行了分类。薛力在深入思考“一带一路”建设中面临的问题,并提出了自己的应对思路,分别从全球、地区、双边和国别各个层面,分析了中国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外交环境,探究了中国应持的外交方略和对策。其研究结论对实施“一带一路”外交,对企业“走出去”,以及对“一带一路”民间交流等,都有较多教益和帮助。
第二部为《“一带一路”:中外知名学者的剖析》,汇集十几个国家知名学者的几十篇文章或学术论文,展示他们眼中的“一带一路”,评估已经取得的成果,提出问题和挑战,并就未来“一带一路”建设给出改进建议。这些将有助于读者了解中外对“一带一路”的理解和看法。
第三部为《“一带一路”与改革开放》,是薛力研究员研究“一带一路”的第二部个人著作,系2016年5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发表相关成果的集成。在这本书中,他分析了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一带一路”对中国的意义与中国外交方略调整、全球与区域治理、双边关系与国别研究。这些研究提出了一些富有新意的观点,如:“一带一路”建设意味着中国进入了新改革开放阶段,其主要特点是,中国从“开放自己”到“既开放自己也开放别人”;周边外交已经成为中国外交的优先方向,为此,中国有必要制定针对周边不同次区域的外交方略;伊朗成为什叶派国家的主要原因是,伊朗人在伊斯兰化过程中试图保持自己的“雅利安人”身份,等等。他的这些见解丰富了读者对“一带一路”的认识。
第四部为《“一带一路”与企业行为:研究与实践》。当前,“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深入实施,企业处在“一带一路”建设的第一线,是“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实践者,并体现着“一带一路”建设的主要成就。习近平主席说,“一带一路”是世纪工程,因此,“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坚实的脚印和可持续进展。为此,我们精选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国企业,来展现它们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取得的成就与面对的挑战。考虑到“一带一路”建设中金融支持的重要性,我们也邀请一些金融机构展现它们对“一带一路”建设的参与和贡献。同时,我们还邀请一批有过海外园区与项目调研经验的学者,从学术层面展示“一带一路”建设的成就与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希望本书有助于读者从研究与实践两个层面,加深对“一带一路”的理解。
第五部为《“一带一路”与文明交流》,是薛力研究员关于“一带一路”研究的第三部个人文集,主要汇集了他在2018年和2019年期间发表的部分成果。全书包括四个部分,第四部分为22篇英文文章,前三个部分研究主题分别为全球治理、区域治理、双边关系、国别研究。这些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比如,所谓的逆(反)全球化应该被看作全球化进程中的涡流;不同文明对于世界秩序有不同的主张,世界正在进入文明间交流、互鉴、竞争、合作的时代,中华文明的优点将在此过程中凸显;中美关系并没有发生质变,因为双方是对手不是敌人,双方处于“冷缠斗”状态;中俄结盟弊大于利,双方也没有结盟的意愿;长期奉行“与强者为伍”的外交方略让日本受益匪浅。作为国内研究“一带一路”有影响的学者之一,薛力提出的这些观点值得借鉴。
中国有一句名言,即“要致富先修路”。而要修好“一带一路”,则需修好民心之路。民心相通则一通百通。我坚信,“一带一路”建设将始于人文归于文化。也就是说,对于中国而言,“一带一路”始于沿线国的了解、理解、接受、支持与合作,待“一带一路”建成通达之后,最终将归于沿线国乃至更多国家的接纳、融合、欣赏、向往与推动。对沿线国家来说,则是获得按照自己意愿发展的机遇与有利条件,搭上中国发展的快车,通过改进基础设施、提升制造业能力、强化与外界的交往,多方面地增进国民的福利。“一带一路”倡议由中国首先提出,但其成功有赖于沿线国家的互相理解与共同努力。“一带一路”的成果,也将由沿线国家共享。中国的进一步发展需要沿线国家的配合与支持,而沿线国家的发展也是中国所乐见的。
历史将见证,“一带一路”的建设将创造一个共同发展繁荣、命运休戚与共的美好未来!
[1] 邹治波,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