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是诗的国度,唐诗则是我国诗歌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将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推向了高峰。唐诗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发展和人际交往有着特殊作用,是其他文化形式无法取代的。唐诗更是唐代文学的代表样式,闻一多先生曾说:“一般人说唐诗,我却要说‘诗唐’,诗唐者,诗的唐朝也,懂得了诗的唐朝,才能欣赏唐诗。”[1]由此可见唐诗之于大唐王朝的重要性和对唐代文化传播的重要影响,唐诗也成了一代又一代学人关注的研究热点。近年来唐诗的研究层面不断地向纵深拓展,研究视角也不断地发展变化,研究方法更是不断地推陈出新。可以说唐诗研究承前启后,渐趋广深,呈现出蓬勃兴旺的新气象。
唐诗数量众多,体裁丰富,艺术精湛,影响广泛。本书结合中国诗歌发展史,从题材内容分类入手对唐诗经典作品进行理论探讨和品评鉴赏,让读者对唐诗学诸问题有比较深入的认识和掌握,从而为读者赏读唐诗和深入研究唐诗提供门径。同时,也将起到传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提高读者人文素养的作用。
本书之所以选择分类品鉴的方式,是受我国传统诗歌分类方法的启示。我国古人很早就有诗歌题材分类的意识,尤其在选本学上更是成绩斐然。比如南朝梁代萧统所编《昭明文选》中的诗歌分类:从题材上分为述德、咏史、游仙、招隐、行旅、军戎等;从体制上分为乐府、杂歌等;从功能上分为劝励、献诗、挽歌、咏怀等。萧统虽然有诗歌的分类意识,但是由于分类标准不一,导致很多诗篇杂合在一起,但却为后世选本学提供了思路。明代敖英的《类编唐诗七言绝句》在分类时存在将诗歌题材(吊古、送别、征戍等)和功能(记行、写怀等)合一的倾向[2]。这种分类方法基于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虽然符合古代学术实用性、功能性的基本特点,但把题材和功能(表达方式)在单一向度上混合起来不甚合理。此外,古人的诗歌分类还常有交叉重合的现象,如敖英将闺情和宫词分为两类,虽然二者书写场合有别,但由于其书写对象和表达情感的相似性,在现代学术视野下完全可以将其合并为闺情宫怨一类。
从唐至清,历代选家编选的多种唐诗选本,对唐诗的广泛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学界唐诗研究方面的学术成果堪称丰硕,但唐诗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从传承和普及上来看却相对滞后。影响较大的唐诗选本虽然层出不穷,不过能在现代社会真正可推广、可普及的还是有些寥落。
最为熟悉的当首推蘅塘退士孙洙编选的《唐诗三百首》,该选本被誉为“中国古今诗词选本之首”。但此书秉承中国文学温柔敦厚的诗学传统,很少选录那些反映社会矛盾的诗,比如李绅的《悯农二首》、杜甫的《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就未入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唐诗思想深度和艺术厚重度的全面呈现。1980年,金性尧注《唐诗三百首新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唐诗三百首新注》增加了诗人简介,在注释方面有选择地吸收前人注解和当代人研究唐诗的最新成果,还加上作者自己的独到见解,是目前较为流行的新注本。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第一本《唐诗选》是马茂元编选的,1960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选本吸取了孙洙《唐诗三百首》的选编经验,在选诗标准方面有所突破,兼顾了唐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该选本选录诗人126位,诗作500余首,编排上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除大家、名家外,也兼顾小家,较为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艺术特征和发展脉络。此书后经其受业门人刘初棠、赵昌平缀补完成,于1999年再版,备受读者欢迎。
1978年,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又选录一本《唐诗选》,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选本选录诗人130多位,诗630多首,编排上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该选本最大的特点是分期选诗,把唐诗发展分为八个时期,有利于弥补传统“四唐分期”时代先后与诗歌价值高下不尽吻合的缺陷,选诗时有意提升了白居易、李商隐等中晚唐诗人的地位。
萧涤非、程千帆、马茂元、周汝昌、周振甫、霍松林等共同编撰了《唐诗鉴赏辞典》,1983年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唐诗鉴赏辞典》选录诗人190多位,诗1000多首,编排上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该书的特点是将工具性和普及性融为一体,既可以作为学习唐诗的工具书,又是一本唐诗鉴赏的普及读物。它既不同于一般的辞典,也有别于以往出版的唐诗赏析读本。
潘百齐编著的《全唐诗精华分类鉴赏集成》,1989年由河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唐诗分类编选、鉴赏研究的工具书,收录418位诗人的2706首诗,分55部222门1175类,鉴赏文章500篇。
何严等编著的《新编唐诗三百首》,1991年由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该书将选录的333首诗分别归类到抒怀、讽喻、离情、旅游、边塞军旅、田园隐逸、咏史怀古、哀怨、咏物、节令等10个类别。
竞鸿等编的《全唐诗精华》,1994年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出版,是近年来所出的收诗最多、分类最细的唐诗选本。全书共收诗约6000首,厘为30大类,即天象物候、山水胜迹、时序节令、花草树木、鸟兽虫鱼、帝后宫闱、忧国论政、战争动乱、边塞域外、民生疾苦、市井田园、人物风采、感时抒怀、咏史怀古、立志修身、科第仕宦、羁旅情怀、亲情伦理、婚姻爱恋、友谊交际、隐逸燕居、庭苑器物、旅行观赏、宴集游乐、诗文书画、乐舞伎艺、生老病死、感旧伤悼、宗教神话、哲理箴言。在每一大类中又划分为若干小类,如“天象物候”类里共分为雨、雪、风、云雷、月五个小类。全书共列出小类129种。
关于唐诗分类研究方面的比较有影响的成果有张浩逊先生的《唐诗分类研究》,28万字,1999年10月由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将唐诗题材分为17类:山水诗、田园诗、边塞诗、送别诗、咏史怀古诗、咏物诗、悯农诗、科举诗、省试诗、宫怨诗、酬谢诗、赠内诗、哲理诗、咏杨妃诗、侠义诗、节令诗和咏马诗等。作者意在勾勒其概貌,追踪其演变,把握其美学品格。
刘洁的《唐诗审美十论》,2003年5月由民族出版社出版。该书从唐诗的题材类别入手,分别论述了唐代的宫怨诗、闺怨诗、边塞诗、山水诗、咏史诗、送别诗、爱情诗、悼亡诗、乐舞诗、题画诗10类不同题材诗歌的审美特征,一题一论,各论之间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又有内在的联系。全书通过大量的作品实例,具体论述各类题材诗歌的发展演变,侧重分析每类诗在唐代所形成的独特美感,揭示和探索形成唐诗之美的奥秘。
刘学锴的《唐诗选注评鉴》,2013年由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该选本选录诗人130多位,诗600多首,编排上以诗人时代先后为序。该选本集选诗、注释、集评、鉴赏为一体,在体例上有明显新创;对典故的注释,多征引典故出处的原文,与一般的选本明显不同;笺评汇聚历代疏解评论,读者可借此开阔眼界与思路,得到多方面的启发;鉴赏文,以全面细致切实为主要特点,在疏解诗意、再现诗境的同时对全诗的艺术风貌及特色做一些点评。
上述这些关于唐诗的选本和分类研究的成果对我写作此书有很大启示。本书立足于以往的唐诗选本,选出精华中的精华,故谓之经典。然后再将所选经典进行分类择要取之进行品鉴,意在撰写一部从选诗数量和质量上既能较好地反映唐诗的思想艺术成就,又能适应不同读者需要的唐诗分类品鉴选本。每类题材所选诗篇从唐诗接受史角度考量,以读者的可读、乐读性为出发点,还参照了基础教育古诗文及必读书目和全民阅读的价值取向,力求贴近现代人的生活,共选取85位诗人233首诗。书中所选的诗人以一流诗人为主体,兼及二流、三流诗人,这些诗人的简要情况只在第一次出现时进行介绍。233首诗皆是耳熟能详、众口皆诵、流传广泛的经典篇目。
全书共分为九章,选取唐代最具时代特色的交游别离、羁旅思乡、闺情宫怨、爱情婚姻、悼亡感怀、咏物言志、咏史怀古、山水田园、边塞征战等九大类诗歌。本书在分类上既考虑到唐诗题材内容的广泛性,又以展现唐诗风貌的大类为主,不求全责备。分类标准尽量一致,遇到交叉问题做明确说明。由于唐诗内容丰富,非单一性的题材分类所能缚得住的,故而每类题材仍旧会略有交叉。交叉不是重复、矛盾,而是侧重点不同,这也正是唐诗内容丰富多彩的标志。比如交游别离诗一章中,恋人别、夫妻别就与爱情婚姻诗、悼亡感怀诗有交叉,闺情宫怨诗也与爱情婚姻诗有关,这种情况本书在分类时以其所表现的主要内容进行归类,像元稹的《遣悲怀》三首、《离思五首》等是典型的悼亡题材诗,虽然关涉爱情婚姻,但本书将其放在悼亡诗一章中进行品鉴,在爱情婚姻诗中不再赘述。李商隐的《无题》诗,以爱情为主题,即便与悼亡有关,也只在爱情婚姻诗中品读。
羁旅思乡诗和交游别离诗中文人举子赴任迁谪别类诗有交叉,和边塞征战诗中戍边战士厌战思乡念亲也有交叉,这种情况往往以诗歌所呈现的主体内容为着眼点进行分类归属,或者是对选诗做出必要的说明。比如在羁旅思乡诗中涉及“战乱远役者羁旅思乡”的情况,在选诗上侧重战乱思乡,涉及远役的思乡诗则只是提及篇目,并说明在边塞征战诗一章重点探讨。在交游别离诗中涉及夫妻别、恋人别,这部分内容将会在爱情婚姻诗、悼亡感怀诗中重点探讨。
边塞征战诗中,常常抒发征人思妇的相思之情;闺情宫怨诗中,常常揭示造成思妇爱情婚姻家庭悲剧的“频年不解兵”的社会现象。边塞征战诗中有闺情,闺情宫怨诗中有边愁,正因为如此,有人认为可以将闺怨诗看作边塞诗的一个分支,因为闺怨诗的内容大多与征战行役有关,而战争行役又是牵动千家万户的重大社会问题。由此说来,征妇怨就具有了一定的社会性和现实意义。但这种说法只是针对一部分征妇怨诗而言,不能代表全部的闺怨诗。本书在涉及此类交叉现象时还是遵从该诗的主体内容来判定归到哪类进行品鉴。
本书在梳理分析各类题材诗歌发展流变的基础上,挖掘其繁荣发展的原因,并对每类诗歌的代表性篇目进行品鉴,突出每类诗的主体特征、情感指向和艺术技巧等问题。从品鉴方面看,本书对每类诗的常用意象进行了专节探讨,便于读者掌握唐诗意境。品鉴内容突出重点,每章中文本细读式品鉴三四首诗,辅以提纲挈领式品鉴或名句点评互为补充,详略得当,相得益彰。本书既广泛吸收古今中外学人的唐诗研究成果,又有撰者自己的体悟和评鉴。探幽发微,以期深入挖掘唐代各类题材诗歌的审美风尚和文化价值,引导读者穿越历史隧道去欣赏唐人的生活和唐代的文化艺术。
本书每章还设有题解和思考与讨论模块,题解对每章标题内涵做了必要的解释说明;思考与讨论模块分为讨论分析、审美鉴赏和写作三个方面,除了侧重培养读者思辨分析能力和审美鉴赏能力外,还特别注重引导读者创作诗歌,提升诗歌创作能力。
唐诗与我们虽然时隔千年,但对当代人的文化选择仍旧意义深远。当代人从中华优秀传统诗词文化中汲取营养,寻回被遗忘的“诗意世界”,可以提升当代流行文化的品位,增加其文化内涵与底蕴。本书对唐诗进行系统整理,深入挖掘,既有理论探讨,更有对诗作的品评鉴赏,传播推广唐诗中的经典篇目,使其与当代人的文化需求相融合,让其与普通百姓的生活更为接近,拓宽受众群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真正做到经典永流传。
[1] 闻一多:《诗的唐朝》,孙党伯、袁謇正主编:《闻一多全集》第六卷,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20页。
[2] 钱仲联等主编:《中国文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32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