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节 问题聚焦与思路框架
一 预研究后的问题聚焦
从学科知识教学转型到应用能力教学是当前教学改革之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之下,本研究所提出的总问题是:在当前应用型本科组织场域中,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为何迟迟难以推进?基于这一核心问题,本研究抽丝剥茧,层层分离,细化出以下系列问题:在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目标定位在哪里?如何把传统学科型英语教学转变成应用型英语教学?从本质上看,首先要确定英语类专业人才的应用是解决哪方面的问题,然后再根据这个标准来培养相应的能力,继而再倒推教学、课程、师资、组织、制度等方面应该怎样转型。当前的英语类专业教学仅限于把知识体系教完,能应付专业四级和八级考试就可以了,而对应用能力培养是不太重视的,对于从应用型如何转变成实用型这个关键问题更是欠缺思考。为有效推进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本研究从以下四个子问题进一步进行细化(如图1—3—1所示)。

图1—3—1 研究问题细化分解漏斗图
(一)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是不是真命题?
该问题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子问题。
(1)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与研究型大学英语类本科专业教学有什么区别?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存不存在转型的问题?转型的前提是什么?该前提是否成立?
(2)如果前提成立,说明当前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同研究型大学英语类本科专业教学目标同质,都注重英语语言学背景人才的培养,而不是语言应用人才的培养,这与当前的教学实践是否相符?
(二)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目标和方向是什么?
该问题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子问题。
(1)英语类专业的学科属性是人文性还是应用性?抑或是兼而有之?
(2)什么是语言应用?怎样才算是语言应用?语言应用的目标和方向定位在哪里?
(3)怎样确定和体现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的应用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在凸显应用性上应采用哪些典型的举措?
(三)当前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是不是应用导向的?
该问题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子问题。
(1)语言学科规训是应用型的,为何培养出来的能力不是实用型的?这是否说明教学没有面向实际,所以应用能力就没有培养出来呢?如何将传统学科型变成应用型?
(2)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目标是不是将语言知识教学转型为能力教学?如何实现从应用型的学科到实用能力的培养,而不是应试技能的培养?在教学的场景、内容和方式上怎样更好地与实际结合,真正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3)目前英语类专业教学过程是不是这样做的,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话,如何跨越应试教育,实现从应用向实用的飞跃?
(四)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阻力和出路在哪里?
该问题可进一步细分为以下子问题。
(1)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阻力是什么?生成转型阻力的内在机制是什么?
(2)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出路是什么?出路是不是唯一的?不同院校是不是遵循着同一路径实现转型的?
(3)目前英语类专业教学过程是不是这样做的?如果教学仅仅局限于课堂的话,如何实现从应试向应用的跨越?
二 思路框架
(一)研究思路
为探求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方向与路径,需要从明暗交错、经纬交织的全方位、立体化视角对该主题进行全景扫描。因此本研究设计了四条互动衔接的追踪路线——一条“明线”、一条“暗线”、一条“经线”和一条“纬线”,具体如下。
第一条是“明线”,是贯穿全文始终的“教学转型轨迹线”。旨在将不同属性院校的转型轨迹联系起来,组成一个教学转型的整体脉络,即以“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变化”为轴划分为:公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民办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混合所有制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
第二条是“暗线”,是“教师转型发展线”。旨在从教师个体心理维度考察不同教师对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和行动选择的动态反应,即以“不同教学转型制度的认同度变化”为轴划分为:教学转型制度认同度高的转型行动选择—教学转型制度认同度低的转型行动选择。
第三条是“经线”,是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逻辑线”。旨在通过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教学转型制度供给与行动选择的对比来挖掘教学转型的内在逻辑,即以“教学转型时期和阶段变化”为轴划分为:教学转型制度供给—教学转型制度认同—教学转型行动选择—教学转型组织再造。
第四条是“纬线”,是我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事实线”。旨在从教师、学生、用人单位和校友等教学多元利益主体的维度,锁定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问题以及教学转型突破的关键领域,即以“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主体的态度变化”为轴划分为:地方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师教学现状与问题—地方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学生学习现状与问题—全国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
这一“明”一“暗”、一“经”一“纬”的设计,为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本研究可以在更具体的层次上借鉴并重构一种本土化的教学转型理论,以此指导我国应用型英语教学转型实践,并沿着“对象—方法”的逻辑路径对本研究中一“明”一“暗”、一“经”一“纬”的设计思路进行系统阐释。
(二)研究目标与框架设计
1.研究目标
预研究后的问题再聚焦使本研究目标逐渐明晰:通过探索反馈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教师对教学转型的制度认同及行动选择的现状,对英语类专业进行应用型的教学组织再造。为增强实际操作性,本研究目标可进一步细化为以下四组子目标。
1)调查剖析应用型本科转型背景下不同属性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状况;
2)调查剖析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师对本校教学转型制度的认同状况;
3)调查剖析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师的教学转型行动状况;
4)总结归纳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组织再造的路径与策略。
2.研究框架
在锁定细化研究目标的基础上,本研究从整体上确立了一个四层研究框架(如图1—3—2所示)。第一部分探索支撑应用型教学转型的理论,并采用定量研究方法,扫描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现状以及社会需求情况;第二部分采用质性研究方法,重点深描不同属性的三所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制度供给、制度认同、行动选择和组织再造的动态表征;第三部分通过对比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院校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差异与共同处,对其教学转型理论进行适切性的本土化重构;第四部分讨论总结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方向与策略。

图1—3—2 研究框架设计图
(三)本研究重点与难点
1.研究重点
1)教学转型多元利益相关者的需求分析。从需求分析的角度探讨国家、市场、高校、用人单位、学生等多元利益相关者对于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现实诉求。
2)探索因校制宜的教学转型策略。从应用型本科英语教师转型这个小切口来打开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大界面,设定两种转型目标方向,开辟多种转型路径,形成因校制宜、按需抉择、各行其道的多样化教学转型格局。
3)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的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结合新制度主义理论在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实践中指导力不足的问题,借鉴与改造该理论,并由此凝练生发出中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动态螺旋式教学转型发展理论。
2.研究难点
1)广泛调研,重点追踪,系统把握。通过量化研究广泛了解政法类、农林类、医药类、财经类等多类型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现状与问题,以及英语类专业本科毕业生的社会需求与培养质量的现状与问题;通过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对不同属性的三所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院校进行重点追踪,点面结合,以求能在教学转型路径的探索上分类指导,因校制宜。
2)教学转型模型的构建。结合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实际,对新制度主义理论进行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结合田野调查案例实际,构建中国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动态螺旋式教学转型发展理论。
(四)本研究的创新点
1.研究视野:明暗交错,经纬交织
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研究是在贯穿全文的“教学转型明线”与“教师转型发展暗线”交错作用下展开的,“英语类专业教与学的事实经线”与“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逻辑纬线”交织,为教学转型多案例剖析提供了个性化、体验式的补充,拓展了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教学转型的研究视野。
2.研究话语体系:宏微共现,中层凸显
本研究采用宏微共现、中层凸显的研究话语体系。通过对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的借鉴与适切性改造,在研究中既关注不同属性应用型本科教学转型的宏观制度供给,又关注微观转型个体—教师的教学转型行动选择,并通过教师对转型制度的认同来弥补教学转型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罅隙。然而,教学转型制度的落地以及执行力度的强化,最根本的还是要依据默顿的“中层理论”[161],聚焦学校中层教学组织—院系学(部),进行中观的教学组织再造。只有宏观—中观—微观的三位一体,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有教学制度,更有教学转型的执行力度,以此切实解决研究话语体系断层问题。
3.理论建构:借鉴改造,本土创新
中国英语教学理论从“舶来品”走向本土创新,需要根据中国英语类专业教学的实际,辩证反思、理性抉择、借鉴改造、超越创新。本研究即是遵循着这一理性轨迹,在对新制度主义相关理论的借鉴与适切性改造的基础上,建构具有中国本土特色的应用型本科英语类专业动态螺旋式教学转型发展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