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形态的演进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代序 坚持唯物史观及其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原理,正确认识和把握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发展的道路*

* 原载《世界社会主义研究动态》2019年5月14日第52期、5月15日第53期,正式摘要发表于《红旗文稿》2019年第9期,收入王伟光主编《中国社会形态史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2020年版。

王伟光

从当前意识形态斗争的态势和需要来看,捍卫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阐述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历史的本真事实,纠正历史唯心主义特别是其变种——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科学性、纯洁性和战斗性,用唯物主义历史观武装我们的干部群众,有着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马克思主义政敌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往往集中火力否定和反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

没有历史唯物主义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就没有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恩格斯称赞唯物主义历史观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认为“正像达尔文发现有机界的发展规律一样,马克思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1]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基石,没有这样一块基石牢固奠定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基础,就没有马克思主义真理体系的全部。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作为一块“整钢”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不可分割的、有机联系在一起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没有辩证唯物主义也就没有历史唯物主义,没有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没有辩证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前的一切旧哲学,其唯物主义与辩证法是分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伟大功绩就是把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结合起来,并率先运用于历史领域,把唯心主义历史观从历史领域彻底清除出去,创立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建立恰恰是辩证唯物主义创立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标志,是马克思主义创立的标志。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诸如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社会基本矛盾,人民史观,阶级和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等,都直接触动了资本主义最敏感的神经,撼摇了资本主义大厦的基础,是一切马克思主义政敌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马克思主义真理的根基。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最直接地指导无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人民大众展开反对一切剥削制度和反动阶级的斗争、翻身求解放谋幸福的思想武器。中国共产党人接受马克思主义,首先接受的是历史唯物主义,而接受历史唯物主义必定接受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中国先进分子学习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是为了寻找挽救中国的办法。李大钊特别强调:阶级斗争学说是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内容,要解决经济问题就必须进行阶级斗争、进行革命;如果不重视阶级斗争,“丝毫不去用这个学理作工具,为工人联合的实际运动,那经济的革命,恐怕永远不能实现”。[2]毛泽东说,读了《共产党宣言》这本书,“我才知道人类自有史以来就有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初步地得到认识问题的方法论……我只取了它四个字:‘阶级斗争’,老老实实地来开始研究实际的阶级斗争”。[3]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下开展了工人阶级及人民大众反对一切反动阶级的阶级斗争,通过革命的手段,才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中国。

历史唯物主义的对立面是历史唯心主义,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是历史唯心主义的典型表现。近年来,反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思潮突出表现在用历史虚无主义取代历史唯物主义上。一切反对马克思主义的政敌首先挖掉的是马克思主义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而一切反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政敌又首先搞掉的是历史唯物主义。坚持不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坚持不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试金石,坚持马克思主义必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必定反对历史唯心主义。当前,反对历史唯心主义首要的是反对历史虚无主义。

否定和反对历史唯物主义,必定否定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所概括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的科学原理,否定和反对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必然趋势的正确结论。

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类社会经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经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而达到共产主义社会的“五种社会形态”演变发展的一般规律(以下简称“五形态说”),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必然趋势,是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

否认和反对历史唯物主义“五形态说”是一切历史唯心主义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的通病。其表现为:有的根本不承认人类社会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必将经过社会主义的过渡而发展到共产主义社会这一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认为“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臆造出来的,不是科学真理;有的变换手法,故意谎称马克思、恩格斯根本没有提出过“五形态说”,“五形态说”是列宁、斯大林等后来人编造出来并强加给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制造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与马克思主义的继承者和发展者之间的对立和矛盾的假象,以混淆是非;有的则玩弄抽象承认、具体否定的伎俩,抽象地承认“五形态说”,但具体到对中国历史与现状的判断,则认为中国没有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曾几何时,一些历史课本、历史读物、历史文述、历史展览、历史陈列等不讲人类经过“五种社会形态”的普遍规律,不讲中国已经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不讲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中国也会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不讲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而是用王朝更替史,或历代艺术品发展史,或五花八门的历史取代社会形态演变史。目前,以宗法组织、政治体制、文化形态演变取代社会形态演变,是史学界一部分人的看法。当然,许多人是避而不谈社会形态演变问题的。更可笑的是有的中国历史课本或读物从三皇五帝讲到末代皇帝,但在讲到近代鸦片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样大的历史事件时,再也无法回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现状,突然冒出了一个中国进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须知没有父母哪来的儿女?历史是连续的,没有封建社会哪来的半封建社会?没有资本主义社会哪来的半殖民地社会?由此再向前追溯,没有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哪来的封建社会?历史唯物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的科学理论,如同没有父母就没有儿女这样最通俗的道理一样,是不可否定的真理。

更有甚者,不承认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高喊“资本主义万岁”,认为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才是修成正果。须知资本主义也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前有封建社会,后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实际上,新的社会形态因素——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在资本主义社会的母体中孕育产生,将来必定代替资本主义,这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以往阶级社会历史可以表现为王朝更替的历史,但其实质绝不能归结为王朝更替历史这么简单。这就好比一个人,作为新生婴儿已在母体中孕育,然后出生,经过儿童、少年、青年、壮年到死亡。作为人类历史的某个具体社会形态必然由生到死,这是不可推翻的历史铁律。

还有,一些历史读物、历史展览、历史影视,往往只是从唯美主义角度而不是从唯物史观角度,离开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离开社会基本矛盾的运动,离开阶级社会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主线,单独展示历代文物和历史人物,把历史仅仅变成精美艺术品的展示史,皇宗贵族、才子佳人的个人英雄史,从而取代社会形态演变的真实历史,取代阶级社会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一味地“去政治化”“去意识形态化”“去阶级斗争化”。罗列王朝更替历史、陈列艺术品、介绍历史文物、展示文明载体,让人们享受美的、艺术的、文明的感受和熏陶是完全必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但只有把一定的历史事件、一定的历史人物、一定的历史实物放到一定的社会形态历史条件下认知,才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态度。

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是不可否定的,否定了就会犯颠覆性的根本错误。一切历史唯心主义特别是历史虚无主义,一般都在这个重大问题上反对马克思主义。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分析说明一切社会历史现象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唯物史观分析认识社会历史问题,就是坚持一切从社会存在出发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最根本的社会存在就是生产方式的存在,就是“经济的社会形态”的存在。社会发展史说到底就是社会形态发展史。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经济基础,一切都要从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决定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出发,从而必须从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人类社会形态出发来认识人类社会现象,而不是相反,这是唯物史观不可违背的根本原理。

人类社会形态的演进,根源于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生产工具从旧石器升级到新石器,再到青铜器、铁器,再到机器、电子、信息、互联网、人工智能……生产力逐步提升,促使生产关系、生产方式不断发生变化,从而推动社会形态从原始社会进步到奴隶社会,再进步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当代资本主义虽强,但已经开始衰落;当代社会主义虽弱,却是必然胜利的新生事物。从长远看,任何新生事物都是不可战胜的。譬如,原始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导致人们的分工发生根本变化,进而引起剩余产品出现,产生了私有制,代替了原始共产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结构的变化引发社会结构从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为私有制社会的形成奠定基础。经济结构的变化引起政治结构、阶级结构、社会结构的变化,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经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就是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发展规律,这个规律是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人谬称马克思从来没讲过“五形态说”,企图否定社会形态演变的普遍规律,这显然是站不住脚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是唯物史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以深邃的历史洞察力深刻剖析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而收获的重要理论硕果,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研究、对人类历史观的伟大贡献。马克思虽然没有就社会形态问题撰写过专著,但围绕这一问题留下了大量论述。马克思在1851年撰写的《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中提出了“社会形态”(Gesellchaft Formation)概念。马克思写道:“新的社会形态一形成,远古的巨人连同复活的罗马古董——所有这些布鲁土斯们、格拉古们、普卜利科拉们、护民官们、元老们以及凯撒本人就都消失不见了。冷静务实的资产阶级社会把萨伊们、库辛们、鲁瓦耶-科拉尔们、本杰明·贡斯当们和基佐们当做自己真正的翻译和代言人;它的真正统帅坐在营业所的办公桌后面……”[4]马克思这里使用“社会形态”概念是为了表明资本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新阶段,是不同于以往的社会形态。根据日本学者大野节夫的考证,“形态”(Formation)一词是马克思从当时的地质学术话语中借用的,该词在当时的地质学中用以表示在地壳发展变化的进程中先后形成的不同岩层,一个形态就是一个不同的岩层单位。可以看出,马克思使用“社会形态”这一概念,意在表明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由不同的历史层次、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社会样态构成的。

早在马克思主义创立初期,马克思、恩格斯在1846年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第一次提出人类社会经过五种所有制形式:(1)部落所有制;(2)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3)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4)资产阶级的所有制;(5)未来共产主义所有制。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发表的《共产党宣言》中说:“在过去的各个历史时代,我们几乎到处都可以看到社会完全划分为各个不同的等级,看到社会地位分成多种多样的层次。在古罗马,有贵族、骑士、平民、奴隶,在中世纪,有封建主、臣仆、行会师傅、帮工、农奴,而且几乎在每一个阶级内部又有一些特殊的阶层。”[5]紧接着,他们又说:“从封建社会的灭亡中产生出来的现代资产阶级社会并没有消灭阶级对立。它只是用新的阶级、新的压迫条件、新的斗争形式代替了旧的。”[6]马克思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提出了三大社会形态:“家长制的、古代的(以及封建的)状态随着商业、奢侈、货币、交换价值的发展而没落下去,现代社会则随着这些东西同步发展起来。”[7]1859年1月,在《〈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马克思关于五种社会形态的思想表述得十分清晰:“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做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过程的最后一个对抗形式……人类社会的史前时期就以这种社会形态而告终。”[8]在1867年出版的《资本论》中,马克思充分论证了共产主义代替资本主义的必然性。到此为止,还不能说马克思已然十分精确地提出“五形态说”。比如,虽然马克思肯定“古代”社会之前还有一个社会形态,但他对原始社会形态的概括只是初步提到“亚细亚”的社会样态。在马克思那里,古代社会显然指古希腊、古罗马的奴隶社会,但“亚细亚”是指什么社会形态,其属性是什么,马克思当时意指原始社会,但尚未明确其科学定义。当然,亚细亚社会是否是原始社会,争论颇多。后来,历史学有了一定发展,特别是历史学家摩尔根的《古代社会》一书,通过田野调查和文献整理,提供了原始社会详尽的研究材料,进行了深入的科学研究,这使马克思对原始社会有了明确的科学界定,这一科学认识集中反映在1880年到1881年他对《古代社会》一书的摘要中。最后,恩格斯利用马克思批语,经过研究,于1884年撰写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清晰勾画出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的历史进程。这说明,“五形态说”内在地包含在马克思、恩格斯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上对社会发展形态的科学分期认识中,构成了系统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反映了人类社会形态发展进程最普遍的规律。

还有人试图以马克思曾说的“三形态说”为借口,用“三形态说”否定“五形态说”。围绕“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的争论曾一度产生某些思想混乱,有人认为“五形态说”不是马克思的本意,不是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就其实质而言,“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是一致的,而不是相互排斥的。

所谓的“三形态说”,是有人根据马克思“伦敦手稿”对社会历史进程的看法而提出的一种论点。马克思在这部手稿中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式,在这种形式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小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式,在这种形式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交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要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的生产能力成为从属于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9]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依赖关系、物的依赖关系、个人全面发展这三大阶段的划分可以认为,马克思把自然经济、商品经济和产品经济视为人类社会经过的三个阶段。这就是一些学者概括的社会发展“三形态说”。

事实上,“三形态说”同样反映了马克思根据生产力发展的历史状况对社会发展形态所做的一种科学分期的看法。从马克思表达的整个思想看,第一个阶段的“人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自然经济社会的特点。自然经济社会横跨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当然,随着每种社会形态的进一步发展,其自然经济特点就会逐步减弱,商品经济特点会逐步增加。在自然经济条件下,生产力低下,分工不发达,生产的直接目的是生产者的自身需要,必然采取人与人直接互相依赖的办法来克服工具落后的状况。比如,原始人必须依赖于原始群体,帮工必然依附于师傅,这就表现为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组织的依赖。第二阶段的“人对物的依赖关系”实质上是商品经济社会的特点。在商品经济社会中,生产发展了,人们生产的目的主要是交换,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物化成商品,产生了“商品拜物教”,人依赖于商品,处于物化的、异己的关系的统治下。在高度发达的市场经济社会——资本主义社会,人成为商品、货币、资本的奴隶。第三阶段的“个人全面发展”是商品经济消亡以后社会的特点,有人把这个社会概括为产品经济社会。在这个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消灭了旧式分工,产品极其丰富,人摆脱了物及其外部关系的束缚,成为人自身的主人、社会关系的主人、物的主人,人可以自由、全面地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预见的共产主义社会。

不难看出,社会形态发展进程的“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这两种划分,都是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社会形态演变进行分析得出的正确结论,二者的理论根据是一致的。[10]实际上,“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是互为补充的。按照马克思的原意,自然经济阶段基本是前资本主义社会,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商品经济阶段是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概括的产品经济阶段则是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形态的社会。按照马克思最初的预见,社会主义是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而作为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社会主义社会,不存在商品和货币,只遗留资本主义的痕迹,如资产阶级法权等。可是,现实的社会主义是在相对落后的国家建立的,这样的社会主义必然要经过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初级阶段。当然,“五形态说”和“三形态说”也是有区别的。

对于社会历史发展的分期,人们可以根据需要对同一对象按特定标准从不同角度划分。例如,以阶级斗争为线索,可以划分为阶级社会、阶级过渡社会和非阶级社会;以生产资料所有制性质为标准,可以划分为原始公有制社会、私有制社会、私有制向公有制过渡的低级形式的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和高级形式的公有制社会……当然,任何科学划分都不能离开以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以生产力发展状况为判定标准,根据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规律,直接考察社会经济关系的性质和特征。“五形态说”是马克思关于社会形态划分的主线索,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的主要内容。制造“三形态说”与“五形态说”的对立,以“三形态说”否定“五形态说”,彻底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的正确的轨道。在20世纪90年代初,我专门就“三形态说”和“五形态说”的争论写过一篇文章——《社会形态理论与社会形态演变规律》,发表于1990年5月7日《光明日报》,对相关错误认识进行了批驳。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最核心、最根本的要旨就在于说明,人类社会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不同的历史阶段构成,表现为不同的“经济的社会形态”的演进,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同以前的其他社会形态一样,只是人类社会历经的一个历史阶段,资本主义社会必然由兴盛走向灭亡,人类社会形态必将驰入一个全新的历史进程。

岁月更替,人世沧桑。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并不因时代的变迁而丧失真理光彩;相反,它依然以其宏大的世界视野、科学的理论价值,对当今社会发展发挥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在概括社会形态发展本质时,剔除了大量偶然因素,舍去了活生生的事例,只是对历史发展客观逻辑的一种抽象,并不是对全部社会历史现象的总汇,也不排除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可能出现的某种跨越、倒退等偶然特例,必须科学辩证地认识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唯物史观关于人类社会经历了五种社会形态,只是讲的一种总的历史趋势或者说总的历史规律,并不等于说每个国家、每个民族都必须完整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事实上,迄今为止,有些国家和民族没有完整地经历这五种社会形态。肯定五种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否定历史的跨越,也不等于否定历史可能出现的倒退等特殊情况。从科学角度看,作为人类社会演进的基本历史趋势,马克思主义“五形态说”的概括具有充分的历史依据。但也要看到,理论概括源于实际,但并不等于全部具体的历史实际。“五形态说”只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的普遍性规律,而具体的历史发展不是单一的、直线的、绝对的,不是毫无偶发性、毫无特例的。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哪个国家、哪个民族、哪个地区是否可以有特例、有偶然的情况发生,是否都要依次经过同样的社会形态发展阶段,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把它绝对化。他们从来不以认识历史过程的一般规律为满足,而是努力进一步探索不同民族、国家和地区符合一般规律的特殊发展道路。

马克思主义以“五形态说”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本身,也需要结合新的历史事实和现实实际,不断进行新的科学概括、总结和探索。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创立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过程中,其注意力和着眼点主要是放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但后来的实践发展促使他们开始注意并研究西方国家和东方国家社会主义革命的不同情况,提出了非资本主义国家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可能性问题,修订和发展了原先的看法,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唯物史观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他们通过对东方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的研究认为,在一定条件下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进行社会主义革命,走上非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社会形态的跨越式发展。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认为,一般地说,像英国等资本主义比较发达的国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通向共产主义的必经阶段。但他们又预言,像俄国那样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可以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而走向社会主义。也就是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阐述资本主义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必然导致社会主义革命这一原理时,并不排除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依各自具体的历史条件所采取的特殊发展道路,并不排除某些落后国家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实现社会主义革命的可能性。当然,人类社会形态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不论任何特殊国家的制度与道路的特殊选择如何,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生产力的经济发展过程不可跨越。归根到底,这一切皆取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由这种运动所决定和表现出来的历史环境,以及客观条件所决定的人的主体能动性的主观条件。这个重要思想具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意义,它告诉我们: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要进入社会主义社会形态,一定要从本国具体国情出发,选择适合本国特殊国情的社会主义模式,走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可见,马克思、恩格斯关于非资本主义道路理论不是对人类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的否定,而是对该理论的深化和丰富。

研究中国社会形态发展历史,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梳理出中国社会形态演变的清晰脉络,概括、提炼出在遵从人类发展普遍规律基础上中华民族社会形态发展的独特历史和发展道路。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存在于不同的国家、地区、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之中,对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概括是从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发展的具体历史事实中总结、提炼出来的。人类社会发展“五形态说”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不同国家、地区、民族发展的特殊规律的抽象概括。要用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这个正确的“一般抽象”,来指导分析中国特色社会形态的演变规律,分析中国独特的发展道路,梳理、概括出中国社会形态演变历史和中国道路发展的特殊性,而不是把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和发展道路人为地编造为中国王朝更替史或才子佳人史。正如毛泽东指出的那样:“中华民族的发展(这里说的主要地是汉族的发展),和世界上别的许多民族同样,曾经经过了若干万年的无阶级的原始公社的生活。而从原始公社崩溃,社会生活转入阶级生活那个时代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直到现在,已有了大约四千年之久。”[11]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晚期,民族工商业在一些地区获得规模性发展,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如果没有西方列强的侵入,中国也能自发地走向资本主义。毛泽东指出:“中国封建社会内的商品经济的发展,已经孕育着资本主义的萌芽,如果没有外国资本主义的影响,中国也将缓慢地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12]到了近代,西方资本主义先于中国发展起来,将全世界的殖民地瓜分完毕。资本主义列强不允许中国再按照人类社会形态的一般发展规律,独立自主地走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而迫使近代中国沦为受西方剥削压榨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形态演进既有普遍性又有特殊性,中国的特殊情况决定其既不能走原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走过的资本主义道路,也不能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要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新民主主义社会,再经过社会主义革命而不经过资本主义制度的痛苦,经过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跨越性发展,走出一条非资本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国社会形态和中国道路的独特历史。只有从社会形态演进层面予以理论剖析,才能认清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当然,也决不能因为中国社会形态历史和发展道路的特殊性而否定历史唯物主义“五形态说”的普遍性,否定马克思主义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理论的科学性,进而否定中国已经经历过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经过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革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最终将向更高的社会形态过渡的必然性。

为什么否认唯物史观必定否定社会形态演变一般规律的理论,必定否定“五形态说”的普遍性?

第一,这样做,可以直接否定阶级社会的存在,从而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学说。不承认阶级社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否定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已经成为否定唯物史观的“时髦”思潮。在阶级社会中,人是分为阶级的,是存在阶级差别和阶级矛盾的,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前进的动力。《共产党宣言》指出,有文字记载以来“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3]。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加注:“从土地公有的原始氏族社会解体以来”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14]这对人类进入阶级社会后阶级斗争这一矛盾主线给予了精确概括。列宁指出:“阶级关系——这是一种根本的和主要的东西,没有它,也就没有马克思主义”[15];“必须牢牢把握住社会划分为阶级的事实,阶级统治形式改变的事实,把它作为基本的指导线索,并用这个观点去分析一切社会问题,即经济、政治、精神和宗教等等问题”[16]。毛泽东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阶级斗争并没有结束”,“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谁胜谁负的问题还没有真正解决”;“如果对于这种形势认识不足,或者根本不认识,那就要犯绝大的错误,就会忽视必要的思想斗争”。[17]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立场,首先就是阶级立场,进行阶级分析。有人说这已经落后于时代了,这种观点是不对的。我们说阶级斗争已经不再是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并不是说阶级斗争在一定范围内不存在了,在国际大范围中也不存在了。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在这个问题上的认识一直是明确的。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观点在《中国共产党党章》《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上表述得十分坚定、明确。我们既要反对“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观点,又要反对“阶级斗争完全熄灭”的错误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方法,实事求是地运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当今仍有一些文艺作品和理论著述否定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历史事实,从而“虚无革命”“告别革命”“虚无中国革命历史”、虚无唯物主义历史观。

第二,这样做,可以直接否认社会革命的伟大意义,从而否定无产阶级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按照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观点,新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是一场伟大的社会革命。当旧的生产关系已经严重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旧的上层建筑已经严重束缚经济基础的发展,改变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已成为刻不容缓的事情之时,社会革命就将到来。社会革命表现为代表先进生产力的新兴阶级推翻代表落后生产关系的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表现为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统治、建立新的社会形态。当然社会革命还有另外一个意义,也就是狭义的社会革命,指在不改变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前提下,通过调整、变革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从而推进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社会革命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是代表先进生产力、先进阶级利益的。维持旧利益、旧制度、旧统治、旧秩序、旧思想、旧习俗的一切反动阶级总是贬低、否定、反对社会革命。资产阶级及其政客们总是千方百计地反对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反对无产阶级专政。当前,在我国具体表现为“否定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否定人民民主专政”这类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观点。

第三,这样做,可以直接否认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否定唯物主义历史观的意识形态学说。在阶级社会中,人的思想具有意识形态阶级性质,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观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决定意识形态上层建筑。在阶级社会,人类思想的相当部分是具有强烈阶级特性的意识形态。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的思想都带有鲜明的阶级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这决定了阶级社会的意识形态必然分为两大对立阵营,贯穿着正确与错误、先进与落后、真理与谬误、革命与反动的意识形态斗争。新兴的革命阶级要战胜落后的反动阶级不仅要进行政治领域、经济领域、军事领域的斗争,还必须开展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只有在意识形态领域最终战胜反动落后阶级的意识形态,才能真正取得历史进步的胜利。西方资本主义打出“普世价值”的旗号,抹杀意识形态的阶级性和政治性,实质是企图用资产阶级的腐朽意识形态反对无产阶级的先进意识形态,达到维护旧制度、挽救旧秩序的目的。“淡化意识形态”“去意识形态化”是典型的错误观点。

第四,这样做,可以直接否认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学说。一切反动阶级都不承认人类社会发展的“五形态”的一般演进规律,不承认社会主义替代资本主义的必然性,把自己的政治统治说成是永不灭亡、常青永驻。资产阶级向来侈言自己的资本主义社会是亘古不变的“千年王国”,而把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说成是虚无缥缈的或不可实现的臆想,认为它的出现不过是过眼烟云,最终历史将在资本主义这里“终结”,从而达到否定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摧毁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追求的目的。

第五,这样做,可以直接否定一切历史进步性,从而否认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历史进步学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演变规律理论,人类历史发展总体是向上、向前、向进步方向发展的,尽管有暂时的倒退,但历史前进的步伐是不可逆转、不可阻挡的。凡是有利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就是进步的,反之就是反动的,这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历史进步论。用这样的观点来看待历史就是唯物主义历史观,否则就是唯心主义历史观、就是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是真理,真理是打不倒的。恩格斯认为,在唯物史观发现之前,人们对社会历史的一切认识都是在黑暗中摸索。唯物史观从生产工具、劳动分工的发展,到生产力的发展,到所有制的变化,到生产关系的发展,到整个社会经济基础的变化,从而引起整个社会生产生活的变化,到阶级,到国家,到上层建筑,再到意识形态,形成了一个科学的认识逻辑。正是从这个基本分析线索入手,马克思发现了资本主义剩余价值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说明了资本主义必亡,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胜的道理。必须坚持用历史唯物主义教育我们的人民、教育我们的党员,武装我们的人民、武装我们的党员,才能获得对人类历史认识的全部科学解释并指导中国的改革发展实践。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历史和现实都表明,只有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我们才能不断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18]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002页。

[2]《李大钊选集》,人民出版社1959年版,第233—234页。

[3]《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22页。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669—670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401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1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8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0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07—108页。

[10]也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二者的理论根据根本不同。参见卢钟锋《马克思的社会形态学说与历史发展阶段性》一文,《中国社会形态和历史变迁的探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

[11]《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2页。

[1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2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400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14页。

[15]《列宁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92页。

[16]《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17]《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0—231页。

[18]习近平:《推动全党学习和掌握历史唯物主义 更好认识规律更加能动地推进工作》,《人民日报》2013年12月5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