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念的世界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言

说到信念,人们通常最先联想到的便是与理想、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相关联的信念。其实,与上述问题相关的信念尽管非常重要,但只是信念的大家族中很小的一部分。

本书中所讨论的信念是就最一般意义而言的信念,它可以理解为由“信”与“信什么”两者构成的、具有相对独立意义的“信”的单元、单位,这一意义单元或单位通常以特定的意象特别是特定的言语陈述为载体和依托;凡满足上述条件的对象便是一个信念。

就上述意义而言的信念,与我们通常所说的认识有着密切的关联,但又有所不同。“认识”通常既可以指认识活动,又可以指认识活动的成果、产物。本书将上述两者分别用认识V和认识N加以区分。认识V指动词性的“认识”,即认识活动;认识N指名词性的“认识”,即认识活动的成果、产物。认识V实则可以看成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其本身并无所谓真伪之分(但通常却可以有对错之分),而认识N则通常通过特定的言语陈述来呈现,如果该陈述确实承载和表达了我们的某种认识的话,那么它便是有真伪之分的,或者说,存在一个真伪的问题。就真伪意义而言,认识N可以看成是一种信念,甚至可以说认识N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信念,但并非所有的信念都可以说是认识N。“认识”这个词,在我国学界通常将其理解为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反映、能动的反映,而许多信念比如预言、预断、推断式的信念等很难通过“反映”一词对其给出合理的、令人满意的解释和说明。我们发现,如果某个陈述语句是一个表达了特定认识和信念的陈述的话,那么通常可以通过两个标志性的语词来表明这种情况,这两个标志性的语词便是“相信”和“认为”。如果说,凡是可以在特定的陈述句前面加上“相信”和“认为”这两个前缀的(通常还需要有一个主体,如我、我们、某人等),都可以说是一个特定的认识N的话,这样的认识N便与信念基本等价(就真伪意义而言)。故在这种意义上两个语词可以通用、交替使用乃至并列使用。实际上,本书在大多数情况下正是在这种意义上经常交替和并列使用“认识(N)”和“信念”这两个语词的。

我们发现,“相信”和“认为”这两个语词几乎可以作为所有的陈述语句的前缀(如果该陈述是一个表达了特定的认识和信念的陈述的话)。比如陈述语句“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如果是一个承载了特别是表达了特定认识和信念的陈述,那么就可以说“我(我们、某人等)认为(相信)A桌子上有一个苹果”。我们进一步发现,“相信”和“认为”是两个非常特殊的动词,在汉语中这样的动词非常之少,除此之外还有“知道”“以为”“认定”“看来”“觉得”等。在现代汉语中按特定标准通常可以将动词区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而“相信”“认为”和“知道”等的特殊之处在于其所及的不是特定的物,而是特定的事。故我们可以将其称为“及事动词”。这些及事动词虽然数量非常少,但是却具有其他动词无法与之比拟的普适性、普适价值。我们通常认为陈述语句所表达、所述的实则是一些特定的事,正因如此,在这样的陈述语句之前通常都可以加上上述前缀。相比较而言,在上述及事动词中适用范围最广的就是“认为”和“相信”。这一点也表明陈述语句的最基本功能就是可以作为认识和信念的载体和依托,或者说可以承载或表达特定的认识和信念。故如果我(我们、某人)有某种特定的信念,也就是说我(我们、某人)认为如何如何、相信如何如何;只要可以说“我(我们、某人)认为或相信……”我便有了一个特定的信念。显然,上述的省略号和“如何如何”原则上可以换成任意一个陈述语句,也就是说,作为“及事动词”的“相信”和“认为”原则上可以涉及任何事情。

由于“相信”和“认为”可以涉及任何事情,可以成为任何具有真伪问题的陈述语句的前缀,故“信念”可以说是一个无所不“涉”、无所不“及”的概念。显然,这里的无所不“涉”、无所不“及”是相对于整个世界而言的,是相对于世界中存在的所有的事而言的,故就此意义而言,可以说我们所面对的世界首先是一个信念的世界,是一个我们相信的世界(包括本陈述在内)。这是一个与人们可能提出的所有问题的回答相关联的世界,是一个有真有假、真真假假的世界。

由于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信念,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事就可以有多少种不同类型的信念,故可以依据对问题和事情的基本类型的区分,将信念划分为各种不同的、基本的类型。于是便有了关于“是什么”“有(存在)什么”“为什么”“像什么”“可能如何”“应该如何”等信念;如果从信念所指涉的对象的角度看,还可以有关于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的信念,关于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信念等;此外还可以按照其他的标准将信念区分为关于具体事物和现象的信念与关于抽象的共性、本质和规律的信念,关涉普遍的、一般的、基本的、全局的、整体的问题的信念和关涉特殊的、个别的、枝节的、局部的、个别的问题的信念等。如果我们通过哲学的视窗窥探特定的信念,我们所关注的显然首先是那些涉及普遍的、一般的、基本的、全局的、整体的问题的信念以及关于共性、本质和规律的信念;如果我们要探究关于信念本身的哲学问题,那自然应关注各种信念所共有的、一般的、普遍的、广泛存在的问题。显然,对这些问题的回答又构成了我们的另一些普遍的、一般的、基本的信念。可以看出,上述两类问题既有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前者是相对于信念所指涉的对象而言的,后者是相对于信念家族本身而言的。它们都是本书所要讨论的主要内容。

我们在前面提到,认识(N)可以看成是一种信念,甚至可以说认识(N)从本质上看就是一种信念,并说到在真伪意义上,“认识(N)”与“信念”两个语词通常可以通用、交替使用乃至并列使用。但是,这并不表明两者总是可以互换使用。比如,在一开始我们提到的与理想、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相关联且经常连在一起说的“信念”通常就不能够将其换成“认识(N)”;也就是说,就此意义而言,认识(N)与信念是有着明显不同的,两者并不等价。这是因为,在此种信念中更多强调的是“信”,强调的是“信”本身的作用和功能,而在认识N中虽然也具有必不可少的“信”的成分,但是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认识的内容和对象的问题特别是认识的真伪的问题。在信念中,除了涉及信念的内容和指涉的对象以及真伪问题之外,还可以有更加侧重于“信”的信念。这种更加强调“信”的信念主要是相对于信念的功用价值而言的,是相对于信念与成功、与预期的实践活动的结果的关系而言的,而不仅仅是指其所具有的一般意义上的指导实践活动的功能和作用。此类信念多涉及那些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达到我们所希望获得的实践结果主要取决于努力的程度的事情。此类事情通常都不是可以轻而易举做成或者经过一定的努力就能做成的事,要做成此事(成功)往往需要有非凡的毅力、百折不挠的勇气、坚持不懈的努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决心、顽强的意志、矢志不渝的恒心、永不言败的甚至越挫越勇的斗志、坚持到底永不放弃的坚守等;而上述这一切又都首先取决于坚定的信念,取决于坚信能够做成、一定能够成功的信念。如果没有这样的信念,如果对能够做成、能够成功产生了怀疑特别是否定,那么上面所说的毅力、勇气、努力、决心、意志、恒心、斗志、坚守等皆无从说起。由此可见,是否具有对能够做成此事、能够成功的坚定不移的信念,是上述各项的前提和支撑。如果失去了坚定信念的支撑,上述各项皆瞬间瓦解,从而最终的成功也将变成不可能,将化为泡影。

可以看出,此类信念所涉及的事通常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不可能轻而易举地完成的事,二是其结果对我们来说是具有重要价值的事,三是在特定条件下有可能做到的事。显然,此类事越是需要耗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难度越大、困难越多、在做的过程中遇到的失败和挫折越多,越容易使人对其是否真的能够做成产生怀疑,特别是在面对不断的失败和挫折时越容易使人灰心丧气、使人沮丧,越容易出现半途而废甚至功败垂成的情况,因此也越需要更加坚定的信念的支撑。显然,能够使我们不惜花费巨大代价也要完成的事,对我们而言的价值也是非同一般的;我们愿意为其付出得越多,它对我们而言价值就越大。由此可见,需要坚定信念的支撑才可能完成的事主要是一些对人甚至是人的一生能够产生重要的、重大的影响并具有重要价值的事(特别是其结果),而其中最主要的则通常直接体现为人生的根本追求。当然,这里的主体并不仅仅是个人,还可以是某个特定的群体、民族乃至国家等;故相对于特定的群体、民族乃至国家而言,具有上述特点的事及其结果也体现为该特定的群体、民族乃至国家的根本追求。这种根本的追求通常也与特定主体(包括个人以及特定群体、民族和国家等)的理想直接相关,就个人而言,则与其人生理想直接挂钩。正因如此,此种意义上的信念才有了我们一开始所说的与理想、信仰、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相关联且经常连在一起说的情况。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尽管它们可以连在一起说,但这并不表明它们就是一些基本相同的概念,而只是表明它们是一些有着内在关联的概念罢了。我们发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谈中经常会出现将信念与决心、意志、追求、信仰甚至价值观和人生观等混同的情况,显然,它们之间有着密切关联,但是不能因此而混为一谈。

由上可见,“认识(N)”与“信念”并不是两个完全等价的概念和语词,它们只是就真伪意义而言基本等价,就其他意义而言则可以有明显区别。这里所说的“其他意义”除了指上面我们所谈及的意义之外,还包括与迷信、轻信乃至宗教信仰等相关的意义(此类意义大多与价值相关),就与上述这些方面直接相关的信念而言,显然与认识(N)有明显区别,故本书也只是在主要涉及真伪问题时经常将上述两个语词交替或并列使用。

本书并不打算对与信念直接相关的所有问题逐一进行考察,凡是作者认为没有太大讨论价值的东西(包括众多的枝节问题和学界没有太大异议的观点和论述等),能省略的尽量省略。本书是一部直述自己在哲学基础理论方面基本观点的学术论著,不求完美和面面俱到,力求开拓和创新,并力戒堆积资料和综述各家等“注水”行为(这只是本书写作的重要前提和必要准备,但还不足以成为本书内容的构成部分)。本书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对信念及与信念直接相关的哲学基础理论方面各种重大的疑难问题,特别是本人认为很有必要或必须解决但现今还未较好解决的疑难问题的依次解答而形成基本架构和理路,故明显有异于绝大多数哲学专著。

本书力图构建出一个信念的世界,并将整个哲学建立在信念的基础之上。之所以要通过信念来统合整个哲学,不仅是因为信念与哲学的各个方面(包括本体论、方法论、认识论、价值论、逻辑与语言以及各种部门和分支哲学等)皆存在直接的、内在的关联,更因为信念实则是一个哲学研究永远跳不出的怪圈,哲学研究自始至终不过是在各种不同的内容和形式、类型和层次的信念中兜来兜去罢了。

任何学科(包括哲学)领域里的重大进展和突破,首先来自其基础理论层面的突破和进展;然而,哲学基础理论的原创性和开拓性的系统研究却历来是我国哲学研究的弱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有助于当今哲学研究特别是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张帆

2019年6月于交大一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