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源性能力建设:农村减贫的社会工作实践模式研究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一章 导论

贫困问题对每个社会而言都是一个既古老却又始终存在的社会议题,正是在与贫困问题的联结中,人们才开始探索在一个复杂社会里生活的价值与意义;[1]同时,每一个社会对于贫困现象的解读与应对也会随政治、经济、社会、人口及文化的环境变迁而呈现出不同的样态与面向。[2]不过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学术界出现了逃避“贫困”“发展”等语汇的趋势,取而代之的是讨论诸如社会排斥(social exclusion)、社会融合(social inclusion)、社会剥夺(social deprivation)等时髦的话题。但不可否认的是,在发展研究和社会政策领域,贫困和发展依然是中心议题,[3]如何消除贫困依旧是公共政策与社会政策最大的挑战之一。著名经济学家艾尔弗雷德·马歇尔发现,减轻贫困的前景“给经济研究带来主要和最大的兴趣”,[4]而一百多年前,当社会工作开始出现在人类的历史舞台时,就开始应对和处理以贫困为主要议题的社会问题。[5]因此,也可以说,减轻贫困的专业愿景给社会工作理论和实践的发展带来了主要的动力与兴趣。

专业社会工作最初诞生于对穷人和被压迫者的承诺,致力于降低社会的不公平和贫困问题,被视为社会道德进步的守护者和传播者。[6]社会工作与贫困问题相伴而生,专业社会工作自19世纪末兴起以来,始终声称将长期致力于应对贫困问题,满足贫困人群的现实需求,这也一直是社会工作职业的中心目标。[7]在国际范围内,社会工作参与反贫困是一种惯常做法,这是社会工作在反贫困行动中扮演的积极角色使然。[8]西方国家的实践已经证明,专业社会工作对于缓解和消除贫困拥有先天的优势与功能。[9]社会工作者对于贫困的理解、探寻贫困的原因以及关于贫困的解决方案,不但对于处理贫困议题的专业人士的工作方式具有重要影响,而且在不同程度上也影响到社会工作机构为穷人所采取的方式,这些概念反映了社会工作职业的精神气质,它根植于更广泛的文化时代,是历史和社会的建构之物。[10]贫困形成的原因异常复杂,其缓解往往要求不同主体协调一致的共同努力,而社会工作的既有潜力和责任,无疑有助于实现这一艰巨的任务。[11]

不过,同时也应该看到,作为私人领域和非国家组织的组成部分,社会工作最初是作为处理欧洲和北美工业化市场经济过程中严重的贫困现象而产生的,[12]一定程度上是城市化和现代化的产物,具有深刻的“城市本质”。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从一开始就走上了一条“重视城市、轻视农村”的道路,如今,世界范围内主流的专业社会工作几乎已经成为城市社会工作的代名词。[13]就中国而言,由于农村在社会结构体系中的边缘地位和社会工作发展逻辑方面的原因,农村社会工作一直处于相对滞后的发展状态。[14]作为农村社会工作的核心主题,参与农村减贫行动对中国的专业社会工作而言还是一个相对比较新且具有相当挑战性的实践领域。

虽然21世纪初开始,以一些高校社会工作专业教师为代表的职业群体已经尝试将社会工作专业理念和方法运用到农村减贫领域,但这种尝试更多还是“试点”和“实验”性质的,最终并未形成较强的“线面”带动效应和规模效应。并且,由于这种实验同当时国际发展潮流的“赋权理念”和“参与式方法”的兴盛和传入密切相关,伴随着这些理念和方法在中国实践过程中遭遇越来越多的“水土不服”,农村社会工作亦开始面临十分艰巨的自我反思和转型压力。一时之间,相关学术研究也陷入沉寂,理论增长缓慢。随着国家层面精准扶贫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学术界讨论专业社会工作如何有效介入农村精准扶贫的研究开始升温,相关文献明显增多。这是知识界将学术研究与国家政策和社会现实紧密结合的必然结果,有助于借此推动中国农村社会工作的学术研究与实践操作协同发展。不过,单纯从“精准扶贫”这一阶段性的国家减贫政策角度讨论社会工作与农村贫困治理的亲和性及其实践议题,可能会遮蔽二者的长期关联性。因为,长远来看,精准扶贫其实只是中国近40年国家扶贫开发的一个阶段性政策,随着政策目标的逐渐实现,将来一定会有政策调整的空间。而一旦国家政策转向,社会工作该如何应对“新贫困”又会演变为新一轮的讨论热点。

对于专业社会工作而言,要想真正从“城市本质”走向广袤的农村地区,实现中国社会工作的深入本土化,必须能够超越精准扶贫这一特殊的“热点式”的“政策性刺激”,聚焦“人类贫困”这一兼具历史和现实特质的“现代性困题”,探寻一种更长远稳健的专业化发展之路。因此,在讨论精准扶贫这一特殊议题之外,有必要跳出其局部性和阶段性框架,回归到社会工作与贫困议题的历史性和总体性层面,从历史的、现实的以及专业的角度厘清二者的关系,以促进农村社会工作的“稳定性发展”而不是“热点式增长”。

本书试图探讨社会工作在中国农村反贫困中的内源性能力建设模式的理论构建与实践行动议题。然而,讨论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贫困领域的理论议题与实务构建,如果单纯从专业社会工作本身的理论脉络和方法模式出发,容易落入“专业为本”的学术陷阱,很难超越专业主义自身的局限性,从而不利于解决贫困领域的实际问题。只有在透彻理解当前中国农村反贫困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从社会工作的专业知识库中提炼出贴合生活实际和地方情境的实践性概念,亦有可能操作化为农村反贫困实践中具有生命力和拓展性的实践模式。本章从分析中国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整体性困局着手,希冀从总体上把握和理解当前农村的反贫困实践,并由此探讨专业社会工作介入农村反贫困的实践空间。在此基础上,提出本书重点关注的学术命题,同时对研究方法、实践田野点等进行必要的澄清与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