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与发展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导论

一 问题的提出及选题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从器物技术到社会结构、社会阶层再到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全面改革的开端,推动了农村由传统到现代的重要变革,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城乡不断由对立走向融合。改革开放引起了农村社会的巨大变化,农村的经济体系、治理体系、文化体系都进行了全面调整,农民的活动视野、接触空间不断扩大。改革开放促进了农民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在一定意义上加快了农民市民化的进程,这些变化都在更深层次上推动了农村文化的巨大变迁,农村文化的变迁既带来了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改革开放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进入快车道,农业现代化水平和农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农村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到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真正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整体转型,在这一过程中,农村社会“被嵌入”城镇化、工业化和市场化的轨道,相伴而生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文化变迁和文化建设滞后问题,许多农村社会的文化建设被边缘化,造成文化滞后,甚至文化“真空”,缺少文化支撑和文化归属。农村文化在发展目标、发展内容、发展形式上与城市文化有明显差距。同时,农村全面社会转型使传统村落意义上的农民,不断发生分化,不仅实现了职业转换,还发生了空间位移,特别是在人口流动性的加大以及市场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影响下,农民日益成为组织性比较弱的分散性群体。市场经济和信息社会的到来,改变了农村传统的文化秩序,促成了农民对现代生活的理性选择。但理性化不断冲淡他们过去在熟人社会中更具情感性质的生活,致使农村文化变迁过程中显露出各种矛盾和冲突,农村文化不仅落后于城市文化,还落后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城乡文化发展的不平衡,特别是农村文化的缺失和落后,已受到中央政府的高度重视,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背景下,农村文化振兴成为理论工作者需要不断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课题立足于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实际,针对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变迁的路径、内容、形式、矛盾冲突以及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困境和障碍,提出了农村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对于推动中国的城乡融合进程,振兴农村文化有着重要指导作用。本课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首先,在理论研究方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关于农村文化问题的研究。

中国共产党的多次重要会议高度重视农村文化发展问题。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要培育良好文明乡风问题。[2]2005年11月7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提出,加强农村的重点文化工程建设,积极培育农村文化市场,广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3]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又进一步强调,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4]由此可见,到党的十七大召开之前,我们党已经具有了城乡文化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思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提出,重视城乡、区域文化协调发展,着力丰富农村、偏远地区、进城务工人员的精神文化生活。[5]

从党的十七大开始逐步改变文化发展城市偏好的倾向,更加关注农村文化的发展,特别强调用先进文化引领农村文化发展。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满足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提高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扎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教育农民群众,引导农民牢固树立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思想。”[6]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加快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具体措施,即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对城乡文化资源进行整合规划、优化配置,在文化下乡的同时更加注重对乡村文化的帮扶,以城带乡发展乡村文化。[7]党的十八大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党的十九大提出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农村治理体系。2018年9月2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8],明确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的具体措施,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从2004年到2018年连续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也十分重视农村文化发展问题,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方法策略不断务实。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培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适应的优良家风、文明乡风和新乡贤文化。”[9]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繁荣兴盛农村文化,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10]中央一号文件开始关注农村文化发展的核心要素,即农村文化的内在价值体系。关于农村文化问题的研究,对于党和政府关于农村文化政策的制定实施,发展农村文化,提供有益借鉴。

其次,本课题从整体性的文化视角进行研究,对中国农村文化变迁与发展的现状、问题进行了全面梳理。随着中国城乡融合进程的不断深入,工业化、市场化、城镇化深刻地影响着农村社会。市场化改革使中国农村由计划体制下的单一利益链转向了多元利益链,农民不仅合理得到市场秩序中的公共资源,而且能够根据自身意愿,不断在市场化的经济运行中满足自身利益的实现。市场化改革改变了农村社会封闭单一的文化样式,农村文化面临新的建构。农村文化建设不仅要体现地方传统特色,还要不断适应社会的整体发展,我们必须在更深层次和更高站位上理解农村文化的发展趋向。中国传统的农村文化在历经革命性的社会结构变迁以及现代化、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冲击后,文化价值体系、文化内容形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民俗文化和小传统文化,正实现自身的现代转化与超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政权向广大农村地区的不断扩展和延伸,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开始对传统农村文化产生巨大作用和影响,农村文化结构实现了由传统到现代的变迁,其内层的核心文化,即文化的价值信仰和观念体系发生了变化,其表层的现象文化,即文化的样式和形式也不断进行分化和整合。仅仅通过微观的区域研究和表层文化变量的即时研究无法揭示出当代中国农村文化变迁的历史轨迹,因此也无法为当代农村文化变迁现象、过程和趋势提供分析前提、依据和背景。因此,本课题一方面探讨了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的变迁以及变迁中的矛盾和冲突,另一方面对城乡融合进程中农村文化建设的机遇、困境和障碍进行了系统分析,并提出农村文化发展的基本策略,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第三,从现实价值来看,农村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途径。关于农村文化问题的研究必将对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具有指导作用。城乡融合发展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目标,而城乡文化融合是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内容。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中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村的文明,就没有整个中国的文明。农村文化建设作为中国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特殊的地位和作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的社会经济飞速发展,但城乡之间的差距有扩大趋势,特别是农村文化建设有相对滞后倾向,生产方式和经营方式的转变促进了农民的流动,但也使农村基层组织出现涣散局面,农村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有减弱趋势。同时,由于市场经济的负面效应,农村的一些优良传统逐渐弱化,农村特色文化逐渐消失,不但影响到良好乡风民俗的延续,还影响到农村治理体系的稳步运行,在更深层次上影响到农村发展稳定的大局。因此,只有通过农村文化建设,对农村文化进行系统的规划设计,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大传统文化与小传统文化的整合创新,建构国家主导的农村价值体系,增强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才能保持农村社会的稳定,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突破传统农耕意识、乡土意识,赋予农民现代意识,推进城乡文化融合是当前农村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本研究为中国农村文化发展的制度设计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和方法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