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带你读鲁迅:故事新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关于《故事新编》

陈漱渝

《故事新编》收入鲁迅 1922 年至 1935 年所作的历史小说8 篇。1936 年 1 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初版,被列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第 1 集第 2 种。从开篇《补天》至末篇《起死》,时间跨度长达 13 年。本书跟鲁迅其他作品一样,充满了孤独情怀、独战力量和复仇精神。

茅盾在《〈玄武门之变〉序》中指出:“用历史事实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自‘五四’以来,已有了新的发展。鲁迅先生是这一方面的伟大开拓者和成功者。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楷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在《故事新编》中,鲁迅先生以他特有的锐利的观察、战斗的热情和创作的艺术,非但没有将古人写得更死,而且将古代和现代错综交融,成为一而二,二而一。”

有专家认为,在鲁迅作品当中,最难读懂的是文言论文、《野草》和《故事新编》。其实这三类作品难点并不相同。文言论文难懂的是词语,《野草》难懂的是哲理,《故事新编》难懂的是文体、“油滑”之处和创作方法。

《故事新编》是什么文体?当然是历史小说。鲁迅本人将这本书定义为“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自选集〉自序》)。“演义”就是小说。他在 1935 年 12 月 4 日致王冶秋的信中说他“现在在做以神话为题材的短篇小说”,更明确了这部作品文体的性质。将《故事新编》统称为“历史小说”,是因为鲁迅写的都是古人,创作时参考了大量文献资料,如《山海经》《国语》《列子》《淮南子》《太平御览》《博物志》《史记》《楚辞》《孟子》《尚书》《论语》《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古岳渎经》《水经注》《吴越春秋》《墨子》《战国策》《绝越书》《列士传》《孝子传》《列异传》《搜神记》等等,用力甚勤。有人提出质疑,不过是因为其中也撷取了一些现代素材,穿插了一些现代生活的细节。这表现的正是鲁迅天马行空的创造精神和古为今用的创作态度,因而显示出这部作品的先锋性和实验性。如果一定要用文学概论中的既定术语去界定,那是一种削足适履的做法。文艺理论落后于创作实际,这是文学史上的常态。

鲁迅在《〈故事新编〉序言》中,说其中的作品“仍不免时有油滑之处”,又在致王冶秋的同一封信中,说《故事新编》“内容颇有有些油滑”。鲁迅所说的这些“油滑”之处,是自谦,还是自责?是长处,还是短处?评论界长期以来也说法不一。其实,“油滑”之处就是采用漫画化手法,在作品中穿插了一些现代生活的细节,如吃面包、谈稿费、服维他命W、做时装表演……或者让古人说一些插科打诨式的现代语言,如“OK”“古貌林”“好杜有图”……这种涉笔成趣的文字,是作者用古今交融手法服务于现实斗争的一种尝试,很难用“优点”或“缺点”一言以蔽之,只能说是一种特点。

对于《故事新编》的创作方法也是众说纷纭。有的专家认为基本上是现实主义,有的专家认为属于浪漫主义范畴,实际上这两种创作方法兼而有之。前不久又有专家认定《故事新编》是表现主义创作方法的产物,这种观点同样有削足适履之感。鲁迅的确关注过表现主义的理论,也收藏了一些表现主义的美术作品,但他对表现主义理论从来有褒有贬,贬多于褒。在对待艺术流派的态度上,鲁迅从来是兼收并包,为我所用。他绝不会刻意运用某一种创作方法去写一篇作品。再说,表现主义的出现也是一种复杂而矛盾的艺术现象,其中有鲜明的社会抗议、底层关怀和人道主义倾向,也有悲观颓废和扭曲现实相结合的因素。所以,创造社批评家成仿吾贬低《呐喊》中的其他作品,而只肯定具有表现主义倾向的《不周山》为杰作时,鲁迅愤而从《呐喊》中抽出了这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