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师傅
陈书福最终还是答应过完年去看看。
在老爷子家坐了一会,陈川和陈林两人又去给小叔拜年。
小叔家距离爷爷家并不远,走路也就两分多钟,他们早就看到陈川一家,家里茶水已经准备好。
小叔家有三兄妹,老大老二都是男孩,老三是个女孩,最大的十八岁,已经没读书,在家帮忙干活;老二十四岁在读初三,成绩还行,一中不用指望,要是发挥好到有可能上中专;最小的十一岁,下学期读初一。
现在年味很浓,但拜年也是个辛苦活。
初二陈川一家人又要去给两个姑姑百年,因为陈祥海是兄弟姐妹中的大哥,他不用去,只是陈川和陈林两兄弟去,拜完年后再一起回家。
初三中午回家,下午又要去外婆家百年,舅舅、姨妈全部拜完年已经是初五。
陈川一到家,几乎马不停蹄,拿上礼物又去洛韵秋家拜年,到的时候已经天黑,初六在洛家待了一天,初七又赶着回家。
初七工人已经上班,可陈川还得去给其他人拜年,不管粮站、工商部门还是做生意认识的人,只要以后有用得到别人的地方,就算不吃饭,也要送个礼过去。
这是陈川两世记忆中过年过得最累的,完全就没有任何的休息时间,一直都在拜年的路上。
去亲戚家还能不喝酒,或者少喝,请其他人吃饭,那就不能不喝了。
过元宵的时候,几个重要的地方又得稍微意思一下,送点礼,吃个饭什么。
农历一月十七。
陈川完全不想动了,直接在家休息一天,顺便确定一下接下来的工作。
农历一月十八。
陈川去了本市最大的养殖基地,也是他学习的地方。
养殖基地在武城县,距离桃江县有近百公里路,中间又要转车,一大早出发,到地方的时候已经是下午三点多。
养殖场并不在武城县县区,而是在下面一个镇上。
“老张,新年好,给你拜个晚年。”陈川跟看门的中年男人打了个招呼,递上一根烟。
老张对陈川的印象就是大方,陈川在这学习的时候他们关系就还可以:“陈老板,又来学习啊?”
说着,老张打开门,让陈川进来。
“不是,来找我师傅,有些养殖方面的技术没搞清。”陈川问道:“我师傅今天上班吗?”
老张说道:“今天来了,你去找,应该在办公室。”
寒暄几句后,陈川进了养殖场。
这个国营养殖场规模很大,占地面积也有几千多亩,里面供销社、粮站、副食店应有尽有,实际已经相当于一阵乡镇,大多数乡镇还不如这里。
陈川先去买了两瓶酒和一些糕点,然后朝着一个鸡舍旁的办公楼走去,路上不时有工作人员跟他打招呼。
陈川的师傅叫孙京生,是个老专家,大学毕业有分配到这,一直负责养殖技术方面的工作,现在已经五十九,还有几个月就要退休,所以几年前就已经不下鸡舍,转而负责培养技术人员,最近两年扶持养殖户,又开始负责养殖户的培训。
“咚咚咚!”
陈川敲了敲自己师傅办公室的门。
“进来!”一个声音传来,陈川推门而入。
一个头发花白的男人抬头,见是陈川也有些意外:“陈川,你怎么来了。”
“来给您拜个晚年,顺便请教您一些问题。”陈川这次来其实还有一个目的,就是想等师傅退休后,去自己的养殖场,帮自己负责技术方面的问题,同时帮自己弄一套标准的养殖技术出来。
说着,陈川把自己带来的礼物放桌子上。
孙京生脸上露出笑容:“你这拜年是顺便,问问题是真吧?”
“说吧,遇到什么问题了。”
“坐着说。”
陈川先给孙京生递了根烟,然后才坐下:“师傅,我想弄一套标准化的养殖技术。”
这话刚说完,孙京生就摇头否决:“不可能,现在没有这条件。”
陈川其实不知道,国内的养殖其实一直比较落后。
就算到后来,国内其实依然是小养殖户为主,年出栏量在五万只以下的,2011年有2500多万户,到2019年,下降到1700多万户;而年产5万只以上的,从2.5万户增长到2.88万户。
陈川原本想自己做养殖标准,但他琢磨来琢磨去,觉得自己这点技术,还是不够格:“为什么?”
孙京生解释道:“你知道鸡苗是怎么来的吗?”
陈川知道问题肯定没那么简单:“师傅,您就别卖关子了。”
孙京生吸了口烟,叹息道:“我们本地土鸡,就算养得好,一般也要150天左右才能出栏。”
“当然,不同品种略有差异,但基本都在100天以上。”
“美国的白羽鸡,通常是40到45天可以出栏,并且按照他们的标准养殖,成活率能达到99.5%以上。”
陈川大概知道有快速生长的品种:“我们能引种吗?”
孙京生笑着说道:“可以啊!国家支持引种,但要外汇,你有吗?”
陈川知道现在美元可不好弄,他还特意找了相关的报纸,国家公布出来的数据,1981年外汇储备只有27亿美元。
普通人根本就弄不到外汇,国家买各种先进设备都不够,怎么可能随随便便给你兑换大量外汇。
再者,陈川现在也没有这么多钱。
孙京生见陈川没说话,又说道:“其实也能买到鸡苗,但没用的,白羽鸡的鸡苗不能自己繁殖,只能不停从国外引种。”
陈川还真不懂这些:“为什么?”
孙京生拿起一本草稿纸,在最上面写下“甲、乙、丙、丁”四个字:“这是四种纯种鸡,专业术语也叫原生鸡种。”
孙京生又用笔在甲乙下面画了一条线,线下面写上“甲乙”两字:“他们两个繁育出来的就是一个新品种,我们就叫甲乙品种。”
孙京生再把“甲乙”和“丙”用线连起来:“接下来再次这样繁育一批,我们就叫他甲乙丙品种。”
“最终甲乙丙品种再和丁品种繁育一代,又成了一个全新的品种,也就是我们吃的。”
“我们吃的叫肉鸡,往上一代则是父母代,再往上一代是祖代,再往上叫曾祖也叫原生。”
“进口引种,通常会给祖代,我们自己培育出父母代,父母代再培育出正常销售的品种。”
“引进一组种,通常是十只,九只母鸡,一只公鸡。”
“一只母鸡大概能产1000-1500个鸡蛋,我们就算1000个。”
“九只母鸡也就是九千个鸡蛋,也就是九千只父母辈的种苗。”
“如果算50%的几率,有4500只母鸡,每只再下1000个蛋,也就是四百五十万只肉鸡”
“肉鸡不能再繁殖,这样繁殖出来品种会有问题,比如生活率低、生长周期长等问题。”
“就算再繁殖一代不出问题,繁殖个两到三代,肯定会出问题。”
“所以只能不停引种。”
陈川没问为什么不偷技术这种问题,稍微用脑子想想就知道,这不太可能。
虽然繁育技术不难,但人家肯定注册专利的。
如果你小规模繁殖,人家四种原生鸡,可能国内根本没有,你得去国外弄,还要自己一直保持鸡舍有原生鸡,这个花费就不小。
卖一组祖鸡出去就能就算繁殖不出四百万只,两百万只是没问题的。
卖个百八十组,市场上就会出现几亿只该品种肉鸡,人家肯定能发现,把你告了就得赔偿,一赔就得亏本。
卖十组八组出去也能繁衍出几千万只,考虑全国规模大,几千万只他们发现不了,但自己花那么大精力,冒这么大风险,总不能为了这十组八组祖鸡,还不如去国外引种了,还省了风险。
陈川想到另外一个问题:“我们能不能用土鸡,发展一套自己的标准养殖技术?”
孙京生说道:“土鸡不需要什么高标准,土鸡的抵抗力强,只要不出大规模禽流感就行。”
陈川沉思片刻,问道:“师傅,你说我们能不能自己培育一个品种出来?养殖周期短,又好养的。”
孙京生苦笑摇头:“不行,其实自己培养新品种单纯说难度,其实不高,无非就是试错。”
“但试错也要技术性试错,比如通过生物基因技术排除大部分不可能,再去尝试可能的部分。”
“即便如此,难度也很大。”
“全世界纯品种鸡没有一千也有八百。”
“就算往下培养三代,你算一下有多少种可能?”
“这个数我算不太出来,我们就算一百个数字,三个数字为一组,有多少种组合方式?”
孙京生大概算了一下:“应该是七千多种。”
“这还只是第一代,下面还有两代,这样不停的搭配,可能性估计有上亿种。”
“就算在不停搭配的过程继续用基因技术排除不可能的部分,几千万种可能是有的。”
“就算培养出来,还要进行实验,你自己至少得养殖几批,知道他们生长周期,他们抵抗力情况,大规模养殖的情况等等。”
“你得拿到所有相对应地数据,大家才会相信你,要不然谁会养你这所谓的新品种?”
“你把这些全部摸清楚,又要很长时间。”
“你在培养过程,还要全世界寻找合适的原生鸡。”
“这是一个长期大资金的投入,就算运气好,投入至少也得百万以上,运气不好甚至得上千万,乃至几千万,私人不可能承担得起,国家现在不可能在这个上面投入,我们需要发展的地方太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