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管理能力训练教程(第二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二版前言

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与训练是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是一种通用能力。通用能力是一种跨职业的、可转变的、可发展的、个人终身不断学习进步所必备的能力,是体现一般素质的、作为特定职业岗位技能基础的一般性能力。通用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的任何人要取得成功必须掌握的能力,是高职课程教学非常重要的培养目标,所以必须把这种能力的培养落实在具体的课程中。

自我管理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生活乃至将来的职业生涯。因此,本教材编写的宗旨是:充分考虑当今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充分考虑各专业的共同需要与特殊需要,以及不同层次学生的个体差异,实施形式灵活的教学,强调从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认知水平出发,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案例的研讨与课堂活动的训练中得到锻炼,提高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能力,学会更好地做人做事,从而具备高职院校学生应具有的优秀素质。

“自我管理能力训练”课程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技能性和实践性。该课程的任务是:通过学习与训练,使学生初步具备自我管理能力,能提升自信、发掘自身潜力、提高自身修养、养成良好习惯、有明确的人生目标、主动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等,为日后职业生涯的顺利发展、自主创业的成功及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教材体现的课程设计特点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针对高职学生的心理特点,注重人格素质和职业素质的培养。

高职学生有如下心理特点:挫折感、自卑感、认同需要、尊重需要、成就需要等。他们渴望成功但往往觉得成功遥不可及,渴望自信却又总是自怨自艾,渴望快乐但又有很多烦恼。本教材针对高职学生的这种较普遍的心理特点而开发,旨在通过一系列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树立起人人都能成功的自信,具备战胜挫折的勇气,具有团队精神,从而全面提升内在职业素质。

课程关注学生人格素质的健康成长,激发他们积极参与本课程学习和训练的兴趣,帮助他们建立学习、训练的成就感和自信心;并在人格素质培养的基础上,提升他们的通用职业素质和人际关系管理能力,使他们在学习和训练的过程中获得较全面的自我管理能力及初步的团队管理能力,为将来职场的顺利发展或自主创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体现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在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发展为基础,加强学生的自我管理知识与方法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对能力训练的适应性。本教材既遵循学生学习和训练自我管理能力的规律,也适当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学生“能够做某事”来具体描述各种训练的要求。这种设计体现了课程标准的整体性、灵活性和开放性。

第三,注重过程评价考核,激发学生参与训练的积极性。

课程的考核应以能激励学生能力训练兴趣和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为宗旨。考核体系应由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构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形成性评价所占的考核比例应较大,侧重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训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第四,课程教学时间。

考虑到不同院校、不同系部教学安排的不同,本教材的内容相对弹性较大,可以安排32~38课时,每周2课时,1学期完成。每章为2课时,亦可调整为每章3课时。教师在指导学生学习、训练时,可根据教学计划灵活调整教材各章节的内容。

本教材在内容编写上,避免枯燥乏味的抽象理论,突出科学性、思想性、实用性、启发性、感悟性、参与性、趣味性、可操作性、灵活性、拓展性等。为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还需随着教学实践的进程,不断发现教材中的问题,不断完善和修订。

教材第一版由张廷辉、杨显东主编,具体编写分工如下:张廷辉负责编写第一章、第二章、第四章、第五章、第九章至第十四章,丁一负责编写第三章,杨显东负责编写第六章、第七章,冯斌负责编写第八章。第二版由王倩、张廷辉、杨显东主编,主要更新经典案例,增加调查和活动,使得教材内容更实用、有趣,更能吸引读者阅读。

教材编写过程中引用了书刊和网络上的相关资料,凡是能够确定出处的资料,编者都予以注明;但由于部分资料经过网络多次转载,编者无法全部确定其出处,只好注明“摘自网络,作者不详”。因本教材会及时修订,故请相关未注明出处的资料原创者及时与我们联系补正。在此,对相关资料的原创者、转引者及摘编者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教材中难免有疏漏、错误及各种问题,希望广大读者,尤其是使用本教材的一线教师不吝赐教,我们将在教材的修订工作中不断优化、完善。

另外,其他院校使用本教材开设“自我管理能力训练”相关课程,若需要相关教学课件及参考资料,请登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网站下载。

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基础教育学院

2018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