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一年多前,我与武汉大学萧国政教授共进晚餐。席间,萧教授高谈阔论,谈到我们使用的语言在很大程度上规约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乃至行为方式。
他举了一个例子,汉语里的“权威”和英语里的“authority”说明东西方文化对同一件事情有着不同的思维模式和世界观。
在汉语文化里,“权威”是建立在“权”的基础上的,有权的人发发威,就成了“权威”。于是乎,不同领域里的“权威”必须有很大的权力。在英语里,“权威”是“authority”。“authority”源于“author”,“author”一词的含义是“作者,创造者”之意。只要你是某个方面的创始人或作者,你就是该方面的“权威”,你不需要做什么“局长”、“处长”、“院长”、“校长”。西方有权威的科学家绝大多数都不担任领导职务,最多是科研团队负责人,带领一支团队从事原创性的科研活动,“权威”一定是做出来的。
萧教授的一席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对于他对“权威”的解读我深表认同,而且我也观察到了汉字和英语单词的构成能够反映出不同文化的思维模式。早些年,我出版过七本关于英语单词的书,一直在观察词汇的构成与文化思维的关系,已经有了许多心得体会。那天跟萧教授分别后,我彻夜未眠,头脑中一下子涌现出很多想法,我有了一种写作的冲动,感觉必须把这些想法写出来。于是,我就开始了本书的撰写。
我发现,“思想”之“思”反映了我们的祖先在农业文明中的思维模式。古代中国人关心最多的也许就是“田地”了,心里总是考虑“田地”的事情。在1949年前,中国人奔波一生,就是要多置些田地或建造房子。有了田地,中国人就会感到“富”足和幸“福”。英语中的“present”很特别,其特别之处在于它表达的三个含义:“现在”、“礼物”和“出席”。如果将“活在当下”翻译成“live in the present”,其含义就丰富多了:即“活在此时此刻”、“活在上天恩赐的礼物之中”和“以出席者的身份而活着”。当下是上天恩赐的礼物,活在当下就是要抓住今天,珍惜这一神圣的时刻,要积极地而非隐遁地、以出席者的身份而非缺席者的身份活在当下。
“明”字由“日”和“月”构成,“日”和“月”是两个发光的星体,同时,“日”表示白天,“月”表示夜晚。白天是明亮的,夜晚是黑暗的。古人想通过这个字的构成告诉我们:仅仅是在光亮之处不足以看清楚事物,换个黑暗的地方可以看得更明白。“舒”字告诉我们:想要舒心就要舍得给予他人,奉献让人感到快乐。古人创造“赚”字说明,做生意赚钱不要只看重钱,还要兼顾其他,即“达则兼济天下”。
本书中分析的汉字和英语单词还有很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您阅读完此书后就会领略到:文字可以给予我们人生启迪和文化启示。您会了解如何静心养性,珍惜人生的每一寸光阴;会注意到称呼他人时的文化讲究以及语言使用中的禁忌;会懂得“不说破”所深含的中国处世哲学的文化内涵。
著者
2013年6月
于武汉晓南湖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