员工帮助计划(第2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再版序言

转眼之间,中国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s,员工帮助计划)已走过17年。17年对人生来讲不可谓不长,但对中国EAP而言,却仍然短暂。17年里酸甜苦辣、惠风急雨,经历丰富,内心也颇为丰盈。庆幸的是,从青春年少到渐增白发,从播撒希望到收获成长,17年里,我身处其中。坚其志、逢其时,这对我而言,不仅是见证,更多的是感触与感恩。

中国EAP发展之迅速,变化之巨大,其历程凝结了众多同行的心血,也蕴含着大批实践者的智慧。这其中包括最早的拓荒者与后来居上的创造者,他们都对中国EAP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我从事EAP实践和研究17年来,诸多工作也都是在同行的鼓励与鞭策下完成的,本书就是其中之一。回首十余载,我首先要感谢我的EAP同行们。

尽管已历经17年,但时至今日,在中国,EAP的概念依然不甚清晰,本书仍试图对其基本概念进行阐述,在过去的基础上使之更趋完善。EAP是西方舶来品,在中国仍然没有自己的标准。第2版的核心变化之一就是增加了EAP的中国标准,以便国内同仁参考。随着互联网与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EAP也深受影响,如何有效地融入“互联网+”的大环境、新业态,是传统EAP面临的新挑战,本书也结合实践对此进行了论述。需要说明的是,书中不少内容还需进一步探索,如APP与可穿戴产品,希望这些内容能抛砖引玉,激发大家更多的探讨。

EAP的评估是考验从业者专业水准的一个重要模块,我有幸在2012年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员工帮助计划(EAP)的效果评估及影响因素研究”课题,在三年多的课题研究中主要探讨了EAP的评估,再次验证了其技术之复杂,执行之困难,仍然需要研究者与实践者共同的智慧与决心。本书关于评估的部分内容是课题前期成果,但囿于该课题尚未结束,更多的科学成果无法展示,这也是本书的遗憾之一。

与众多学科有异之处在于,EAP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基于此,我于14年前与郑华辉先生共同创建了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虽然一路艰辛,但却为我的EAP实践提供了大量素材。不仅有充足的案例,也提供了大量的数据,使我不仅对EAP的使用者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而且也能借此推进EAP的研究,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并促进中外EAP研究者与从业者进行交流。本书在第1版的基础上,增加了最新实践的案例,为尊重客户要求,案例并未展现全貌,但其主要模式与内容已充分表达。

本书的完成旷日持久,从2002年开始写作至今天第2版出版,凝聚了很多人的心血,与其说是一本书,不如说是EAP研究者和实践者两个团队的共同作品,这两个团队主要是我领导的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职业心理健康(OHP)实验室和江涛先生领导的北京易普斯咨询有限责任公司。在我看来,EAP并没有深奥的理论基础,重要的是实践和创新。这里聚集着大量的一手实践资料和多年的创新积累,我虽然参与了所有案例的实践与研究过程,但很多具体工作都是由这两个出色的团队完成的。在此由衷地感谢他们可以毫无保留地把案例与数据共享给同行。在书稿的完成过程中,无论是案例的整理,还是研究结果的应用,我的研究生刘静怡、贾子豪等同学和易普斯的同仁刘艳、王利娟等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能够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合作,我深感荣幸。其专业性让我敬佩,尤其是编辑张宏学女士,她不遗余力地督促我完成这项工作,敬业精神令我感动,没有她的“催命”,这本书很难有其“生命”。17年的EAP生涯,一路走来,有太多人需要感谢,借此机会一并道声谢谢!谢谢所有同路人!

由于时间仓促、能力有限,书中误漏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读者指正为盼。正如中国EAP历经17载,发展蜕变,正迎来前所未有的时代机遇,其创新一刻未停,其模式更非已定,本书绝非盖棺论定,只是做一个回顾与展望,但愿由众多实践累积的分享能给中国EAP事业的发展带来帮助。如能因此植梧引凤,使得更多志士能人投身中国EAP事业,则荣幸之甚!再次感谢各位读者,愿生命更灿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