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重排本)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者的话

(一)

《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是根据中央领导同志和国家教委领导同志的指示精神,由国家教委组织编写的。本书主要用于在各类学校进行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教育。

我们这里所讲的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要是指从先秦到辛亥革命时期,以儒墨道法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内容的伦理思想以及道德实践活动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其中,由于中国历史的特殊原因,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民族心理有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思想文化传统的核心。

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其根本目的,在于振奋我们的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责任感,提高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信心;在于使社会主义道德有更丰富的内容和更能为群众所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有更强的民族特色和凝聚力、向心力;在于能更好地协调社会主义社会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在于使集体主义、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真正成为我们社会在思想上的主旋律,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形成有中国特色的价值观和伦理道德规范。

(二)

中华民族的传统道德与当今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有着密切的关系。

第一,实现国家的现代化,大力发展国家的经济,使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裕起来,是世界各发展中国家独立以后所面临的历史任务。任何一个国家的现代化,都是以不同的文化道德传统和价值观念作为指导的。每个不同的民族,都有与其他民族不同的传统文化,任何一个人都要直接或间接地接受包括传统道德在内的传统文化的哺育和影响。在实现现代化的整个过程中,究竟怎样对待自己的传统文化和伦理道德,这是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传统文化包括传统伦理道德,是积淀在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的,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制约和影响着人们的现实生活。一个着眼于未来、大力进行现代化工作的国家和民族,必然不会忘记自己的历史,更不会抛弃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从这一点出发,世界各发展中国家20世纪以来在大力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都极力倡导和弘扬自己国家的价值观念,保持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中国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是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最终目的而实行的现代化。保持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道德,更有特殊的意义。

第二,现代化决不等于西方化。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更是如此。我们要实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就必须吸收人类文明发展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包括西方近现代伦理思想文化的优秀成果。但是,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必须抵御西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影响。应当看到,由商品经济的负面影响所诱发的自私自利、见利忘义、损人利己和损公肥私的行为,是极端有害的。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形式并存的局面下,人们面临着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但是,社会主义根据其基本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制度的要求,在价值导向上必须是一元化的,这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也就是用民族的美德来更好地弘扬社会主义的集体主义道德。

第三,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传统,对于推动我国当前的现代化事业具有重要的意义。从根本上而言,我们的现代化既包括物质方面的现代化,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现代化,更必须保持和发扬强大的精神力量,包括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特别是优良道德传统,可以说,中华民族优良的道德传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精神力量。历史的发展说明,中华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对于中国社会优良道德风尚的形成,对于中华民族的团结、和谐与发展,产生过并正在产生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国及其周边一些国家的经济发展,已经并正在有力地说明,古老的东方传统文化,不但没有影响这些国家的现代化的发展,而且一定程度上已经成为这些国家维持社会秩序、改善社会风尚、协调人际关系、增强国家凝聚力的精神力量。在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事业中,我们应当使民族的优良道德传统通过改造和发展,在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发挥优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更加巨大的作用。

(三)

毋庸讳言,中国传统道德具有鲜明的矛盾性和两重性。它既有民主性的精华,又有封建性的糟粕;既有积极、进步、革新的一面,又有消极、保守、落后的一面。而且在有些情况下,精华与糟粕又互相结合,良莠混杂,瑕瑜互见。

对于中国传统道德,我们既不能全盘否定,也不能全盘继承。全盘否定势必导致历史虚无主义;全盘继承势必导致复古主义。这两种倾向都是错误的。正确的态度是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坚持批判继承、弃糟取精、综合创新和古为今用的方针。“批判继承”是一个总的原则,即强调继承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指导下有批判、有选择、有目的的继承,是以是否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原则的继承。“弃糟取精”是继承文化遗产、特别是继承传统伦理道德的一个重要要求,是一种弘扬精华、除弃糟粕的继承,是经过咀嚼、消化的继承。“综合创新”是强调在吸取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时,要注意进行一种“综合”和“创新”的工作。一方面,对中国历史上诸子百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要择各家之精华,加以比较、分析和综合,使之形成一种新的符合时代需要的思想,并使之成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的一个组成部分。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对全人类的伦理道德遗产进行整理、对比和鉴别,并善于吸取其中有益的东西,同中国的传统伦理道德相综合,以创造出先进的精神文明。“古为今用”就是为了适应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的需要,解决现实生活中的有关伦理道德问题,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道德环境,保证我国的物质文明建设能够沿着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健康地向前发展。

(四)

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核心及其一贯思想,是强调为社会、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的整体主义思想。所谓整体,在中国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主要指的是整个社会、民族和国家。可以说,一切传统美德都是围绕着这一整体精神而展开的。《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治安策》中提出的“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等,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范仲淹提倡“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文天祥认为“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顾炎武提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颜元力求“富天下,强天下,安天下”;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等等,这些思想都显示了强烈的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的献身精神。也正是从国家利益和整体利益的原则出发,在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上,中国传统道德强调先人后己,助人为乐;强调个人对社会尽责;强调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为人群。这种群体主义思想,应当说是中国伦理道德传统区别于西方伦理道德传统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和优点。

历史长河的发展,王朝统治的不断改变,各民族的纷争和融合,孕育和培养了这样一种崇高、伟大、朴实的整体主义思想,使中华民族始终没有解体,没有屈服,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世界各国所未有的。维护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反对分裂,反对内战,成为几千年来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从而决定了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方向。尽管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曾经历了无数次严重的外忧,也曾经历了造成国家分裂和地区政权间对立的内患,诸如魏晋南北朝,五代十国,宋、辽、金、西夏并峙等时期,但最终都依靠自己的力量,一次次地获得了新的生机。

中华民族的整体主义思想具有十分丰富的历史内涵。在长达数千年之久的中国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依靠这种精神无所畏惧地战胜了一个又一个的困难,克服了一个又一个的障碍,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光照日月、永垂青史的民族英雄,谱写了一曲又一曲高亢激越的整体主义颂歌。今天,弘扬中华民族的整体主义精神,对于团结全国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地振兴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我们伟大的祖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但具有十分深远的历史意义,而且具有十分深刻的现实意义。

当然,我们应当看到,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主义思想,在过去剥削阶级掌握政权的社会中,又总是打上剥削阶级的烙印,成为维护其阶级统治的一种思想武器。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把自己的阶级利益,甚至是把一姓王朝的利益冒充为所谓国家的利益和整体的利益。我们今天批判继承中国传统道德中的整体主义精神,就是要批判这种用一己私利冒充国家利益、整体利益的思想,继承那种“夙夜在公”、“公而忘私”的精神。国家、社稷和民族的利益,确实是同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幸福、社会稳定、生产发展、人际和谐等联系在一起的。每当一个王朝的经济得到发展、政治清明廉洁、社会秩序稳定、道德风尚良好的时候,社会各个阶层,当然也包括劳动人民,都能够从中得到好处,直接感受到经济利益。相反,每当一个王朝日趋衰落、经济凋敝、政治腐败时,受害最大的又必然是处在最底层的劳动人民。特别是每当一姓王朝处于积贫积弱、日趋没落的境况时,外忧内患的直接结果,必然是使广大劳动人民承受最直接、最深重的灾难,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不能自拔。也正是由于这种原因,历史上的无数志士仁人、英雄豪杰,尽管对某一姓封建王朝压迫人民、倒行逆施的腐败统治的认识程度不同,但他们总是勇于献身,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民族为国家尽自己的忠心。

(五)

《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是在李岚清副总理和国家教委主任朱开轩同志直接领导下编写的。国家教委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承担了本书编写的组织工作。

《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是在《中国传统道德》多卷本和简编本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多卷本”共分五卷,分别为:《规范卷》、《德行卷》、《教育修养卷》、《理论卷》和《名言卷》; “简编本”共分四篇,分别为:《规范篇》、《德行篇》、《教育修养篇》和《名言篇》。“多卷本”和“简编本”也是在李岚清副总理和朱开轩主任直接领导下编写的。

虽然目前这本“普及本”是在原来的“多卷本”和“简编本”的基础上编写的,与“多卷本”和“简编本”是一套书,但“普及本”不是一本删繁就简的“缩编本”,而是为新的读者对象重新编写的一本新书。考试到本书的读者对象,我们在编写“普及本”时把握着三条原则:一是选材要少而精;二是注释要简明而通俗;三是译文要准确而易懂。于是,我们对“多卷本”和“简编本”的古文原文重新作了筛选,尤其是增加了一些新的材料;同时也对古文原文作了重新注释;在此基础上,对所选古文原文逐条进行白话翻译,译文尽量紧扣原文,但也对一些费解的词语采取大意翻译的办法。加上我们根据新的读者对象而重新撰写的每篇《导言》和每节《案语》,我们相信,这本“普及本”在语言文字方面的障碍已减少了很多,能够较好地发挥普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的作用,适合中、小学校的学生,中等专业学校特别是中等师范学校的学生,以及一般文化水平的干部、职员、工人、农民、军人阅读。大学生、研究生,以及大、中、小学校的老师,也可以将此书作为参考读物。

本书仍由《中国传统道德》总主编罗国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任主编,夏伟东(国家教委高校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编审)任副主编;第一篇《规范》由焦国成(中国人民大学教授)编写,第二篇《教育修养》由夏伟东编写,第三篇《德行》由钱逊(清华大学教授)编写;罗国杰统审统改全书,夏伟东、焦国成协助审改了第三篇《德行》。《高校理论战线》杂志总编辑、《中国传统道德》丛书编委会副主任武兆令,社科中心主任田心铭、副主任史习江做了大量组织工作,并认真审读了全书,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社科中心助理研究员杨宗元核校了全书的原文。

弘扬和普及中国古代优秀传统道德,是当前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促进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我们编写《中国传统道德》普及本,就是为这项工作尽一点力量。但由于中国传统道德总是瑕瑜互见、精华与糟粕共存的,再加上我们的水平所限,本书一定还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诚恳希望阅读本书的读者,提出批评意见,以利我们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