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华文集·第七卷: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4章 要强调做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一、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

前几年,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中国人民大学曾联合举办多次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专题研究班,目的是加强我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主要是指工业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各项专业管理的基础工作,不是泛指企业的全部工作,也不是指企业一切工作的基础工作。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在组织社会化大生产、进行科学管理的实践中产生的。

为什么现在要突出地强调搞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这是根据我国实际情况提出的。近40年来,可以从我国企业管理曲折发展的过程中摸索到一条规律:基础工作的完善程度,直接关系着企业管理水平的高低和经济效益的好坏。要建立健全企业管理,搞好生产,提高经济效益,没有坚实的基础工作是不行的。不然,即使一时搞上去了,也难以得到巩固和发展。有些先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经得起风浪,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那里的领导重视抓基础工作;有些企业管理混乱,经济效益低,甚至亏损,往往是因为基础工作太差,而一旦重视并加强了基础工作,就很快改变了落后面貌。所以,基础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前途和命运。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随着生产力发展和企业管理水平的提高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自觉运用科学知识和方法,用现代管理代替经验管理的过程。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由“传统管理”发展到“现代管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我国没有经过发达的资本主义阶段,要用较短的时间从落后的管理方式迅速转上科学管理以至现代化管理的轨道,必须强化企业管理基础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这个概念,在我国实际工作中已使用多年,但对它的含义、性质、特征和内容等,说法不一。因此,有必要认真进行研究,使它理论化,并制定相应的政策措施,以利于提高认识,指导工作,促进其发展。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为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和管理职能提供资料依据、共同准则、基础手段、前提条件的必不可少的工作。企业管理的职能是计划、组织、指挥、控制、协调、激励等。根据这些职能,分别建立各项专业管理。各项专业管理中的业务职能工作和基础工作是相互依存、关系十分密切的。基础工作必须和业务职能工作结合起来,才能发挥其作用;业务职能工作又必须建立在基础工作之上,依赖于基础工作。不同行业、不同生产特点的企业,基础工作的内容有所不同。带有共同性的内容主要是:

标准化工作。包括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制定、执行和管理工作。技术标准是企业标准的主体,它是对生产对象、生产条件、生产方法以及包装、贮运等所作的应该达到的要求和必须共同遵守的规定。例如,各种产品的技术标准,设备操作、维护、检修规程等。管理标准是对企业各项管理工作的职责、程序等所作的规定。

定额工作。包括各类技术经济定额的制定、执行和管理等工作。定额是企业在一定生产技术条件下,对于人力、物力、财力的消耗、利用和占用所应达到的数量界限。主要有劳动定额、物资定额、资金定额、费用定额、设备利用率以及厂内价格等。

计量工作。包括计量检定、测试、化验分析等方面的计量技术和计量管理工作。主要是用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对生产经营活动中的量和质的数值进行掌握和管理。

信息工作。主要是企业生产经营决策及执行决策所必需的各类资料、数据的收集、处理、传递、贮存等管理工作。科学管理的信息系统由原始凭证、原始记录、统计分析、经济技术情报、科技档案工作等构成。

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责任制是规定企业内各级组织、各类人员的工作职责和权限的制度。如各级领导人员的责任制、各职能机构和职能人员的责任制、工人岗位责任制以及考勤制、奖惩制、安全生产制度等。责任制是建立经济责任制的基础。

基础教育。主要是本职业、本岗位必需的思想教育和技术业务教育。包括按“应知”“应会”的要求进行的基础性教育和基本功训练。

此外,班组建设也很重要,它是落实各项基础工作的组织保证。

随着企业由生产型向经营型转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基本内容也在不断充实发展。

就基础工作的整体来看,它具有以下主要特征:它体现和反映了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客观规律,是一项科学性的工作;它涉及的面广、量大,是一项群众性的工作,必须依靠广大职工持之以恒地贯彻执行;它一般走在各项管理职能工作之前,为企业各项专业管理提供资料、准则、条件和手段,是一种先行性工作,或称前提性的工作。

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作用主要表现为:它为实现管理职能提供决策依据;为有秩序地进行生产经营活动提供有效的组织手段和控制工具;为企业改善环境条件和人员素质提供保证;为贯彻执行按劳分配原则提供计算、考核的依据;它能促使企业获得最佳经济效益;它有利于提高企业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二、我国加强企业基础工作的主要经验

建国以来,随着我国企业管理的加强,各项基础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也遭受过冲击和破坏,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三年恢复和“一五”时期学习苏联经验,我国企业管理的一些基础工作初步建立起来。当时,许多部门和企业制定了各种技术经济定额考核指标、技术标准和技术规程,建立了各种原始记录和统计分析制度;同时,还锻炼成长了一批熟悉业务的基层专业人员,基本上适应了各项专业管理的要求,保证了生产的正常进行。但是,到了1958年“大跃进”时,由于“左”的思想影响,高指标脱离了平均先进的定额依据,瞎指挥干扰了科学的管理制度,设备失去正常的维修保养。企业管理的基础工作遭到了冲击,受到了严重削弱。

三年调整时期,为了纠正“大跃进”中经济工作方面的错误,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制定和颁布了“工业七十条”,对企业管理工作认真进行了整顿。由于“大跃进”的时间不长,多数企业尚未大伤元气,有关资料未散失,专业人员没有大的变动,所以经过整顿,很快得到了恢复,并有所发展。但是,1966年开始了“文化大革命”,在十年动乱中,林彪、“四人帮”两个反革命集团推行极左路线,煽动无政府主义,否定了科学管理,破坏了生产的正常秩序。管理机构被裁并或撤销,专业人员被下放,以“管、卡、压”的罪名否定了一切规章制度,整个企业管理及其基础工作遭到了严重的破坏。

粉碎这两个反革命集团后,企业管理工作随着生产的恢复重新建立。在头两三年恢复性整顿中,通过开展工业学大庆等活动,各企业加强了“三基”(基层建设、基础工作、基本功)工作,建立了各类责任制度、各项定额,原始记录、计量等基础工作也逐步恢复起来,企业基本上建立了正常的生产秩序。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贯彻执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实行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一系列政策。在这种形势下,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对基础工作的要求比过去更高了,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内容有了发展。如把信息系统由企业内部扩展到外部,责任制度由过去的岗位责任制发展到经济责任制。在企业管理基础方面,我们的经验是丰富的、教训是深刻的。集中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要把提高职工的素质摆在首要地位。企业素质的内容,从生产力要素的角度说,在人、技术、设备、资金等几个方面,人是决定性因素。国外就有人认为,企业即人。职工素质决定产品质量和企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从这个意义上说,产品和企业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企业要在择优使用职工的同时,加强职工业务技术培训;教育部门也要做好就业前的培训,以保证企业生产发展所必需的职工素质。同时要加强职工队伍的思想作风建设。没有思想政治工作强有力的保证,单纯讲同物质利益挂钩也是行不通的。只有在提高人的素质上下工夫,不断提高职工的文化技术和政治素质,造就一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的职工队伍,才能真正把各项基础工作搞好。

第二,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基础工作。必须进一步清除经济工作中“左”的思想影响。“左”的思想不尊重科学,不按客观规律办事,与科学管理是对立的。它把企业说成是无产阶级专政的阵地,模糊了社会主义企业生产的目的,抹杀了社会化大生产所必需的科学管理内容,必然否定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这是一条沉痛的教训。因此,我们必须在企业改革实践中,尊重科学,按客观规律办事,只有这样才能使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得以建立和发展。

第三,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基础工作,必须不断克服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在小生产经营方式下,由于生产规模小,劳动分工比较简单,因此,对基础工作要求不高。在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分工与管理分工比较复杂、细致,要有效地组织生产经营活动,把生产力的各要素正确地结合起来,使人力、物力、财力得到有效的配合和利用,创造更好的经济效益,就必须以科学管理代替经验管理,并相应地建立健全基础工作。由于我国大量的企业是由手工作坊和私营小企业合并发展起来的,加上干部和工人许多来自农村,缺乏现代工业管理的知识和技能,因而,在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基础工作的实践中,往往遇到小生产习惯势力和各种消极因素的影响和抵制。因此,必须对干部和工人进行教育,使他们懂得现代工业生产的知识,树立起科学管理的思想。

第四,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基础工作,必须把它同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联系起来。那种单纯依靠行政手段的办法,往往使职工群众感到基础工作与己无关,造成基础工作不巩固、不稳定。这些年的改革使我们找到了一条出路,就是把基础工作与经济责任制结合起来,同企业和职工的物质利益挂上钩。这能使加强基础工作成为企业和职工群众的自觉需要。这对于基础工作的贯彻执行和巩固发展是十分有利的。

第五,建立健全科学管理基础工作,必须有长远的、系统的打算。要扎扎实实地抓下去,讲求实效,并随着生产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经营管理职能的扩大,使之不断发展和完善。那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零敲碎打,形式主义的做法是收不到成效的。

三、我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发展方向

当前我国工业企业正在逐渐摆脱小生产经营方式的影响,不同程度地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一部分先进企业正在向管理现代化发展。就大中型企业的管理基础工作来看,大体可分为三类。

第一类是比较好的,基本上有了一套科学管理制度,基础工作比较健全。如定额和标准比较先进,计量测试手段比较完备,各项原始记录比较齐全、准确,信息比较灵敏,建立了一整套责任制度。有的企业生产经营和组织结构趋向合理,开始运用现代化管理手段和方法,正在向管理现代化发展。这类企业是少数,主要是一些基础较好的老企业、骨干企业和近年来整顿中涌现的先进企业。

第二类是一般的,科学管理有一定基础,尚未完全摆脱“经验管理”的影响,基础工作不够扎实。如以责任制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基本建立,但执行和考核不严;制定了一些定额和标准,但不全,水平不高;计量测试手段不完备,计量管理比较薄弱。生产过程中的原始记录较好,但对外部信息反应迟钝。这类企业占多数。

第三类是较差的,基本上没有走上科学管理的轨道,在很大程度上还是凭经验办事,各项基础工作还没有真正建立健全起来,生产不稳定,经济效益差。这类企业占少数。

如果就全国工业企业来看,第一、三类情况是少数,第二类情况占多数。总的来看,我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还是比较薄弱的。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是:(1)比较普遍地存在着对基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有的同志认为基础工作太烦琐,有的认为可有可无。(2)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停留在一般号召,缺乏有效的政策措施。有些领导同志片面抓生产,很少过问企业管理基础工作。(3)普遍缺少专业人才。(4)缺乏器具装备,特别是有些企业极缺计量测试手段,已经严重影响生产,但由于资金缺乏、供货不足等原因,使问题长期得不到解决。

从上述状况和存在问题来看,我国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建设,一定要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第一,要适应提高经营管理水平的要求,以尽可能少的活劳动消耗和物质消耗,生产出更多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

第二,要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要求。比如,推行承包、租赁等经营责任制,完善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改革工资制度,就必须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特别是要搞好定额管理,以进一步加强成本管理、资金管理、经济核算等工作。

第三,要适应技术进步的要求。随着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的发展,必然要广泛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材料,这就要求企业相应地提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水平。

第四,要适应企业由生产型转向生产经营型,向管理现代化发展的要求,逐步推行“四全”管理。“四全”管理就是:以改善经营决策,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的全面计划管理;以提高质量为目标的全面质量管理;以增收节支为目标的全面经济核算;以开发人才、调动职工积极性为目标的全面人事劳动管理。“四全”管理对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因此,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基本途径是:以提高经济效益为目标,以改革为动力,从完善经济责任制入手,通过“四全”管理,全面提高企业管理基础工作,为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

对各项主要基础工作应该提出以下一些要求:

关于标准化工作。各项产品质量、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工艺、工装、检验、包装、运输、贮藏等,凡有国家标准和部标准(专业标准)的,要认真贯彻执行。要参照国家和部标准制订企业标准。企业要保证标准的先进性,甚至要高于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要相应地制定管理标准,企业要围绕完善经济责任制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制定工作质量标准、管理程序标准等,使企业各项管理工作合理化、规范化、高效化。

关于定额工作。人力、物力、财力等各个方面,凡是能够实行定量的,都要制定定额,要坚持定额水平的平均先进性,维护定额的严肃性,建立严格的定额管理制度。

关于计量工作。要按照组织现代化生产的质量、节能和科学管理的需要,有计划地配齐配好计量检测手段,提高原料、材料、燃料、工艺过程和产品性能的检测率,完善质量传递系统,建立必要的计量管理制度。要积极创造条件,改革落后的计量器具和计量测试技术,逐步实现检测手段和计量技术的现代化。

关于信息工作。要加强统计工作,整顿和完善各种原始凭证、原始记录、台账,建立健全各项统计分析和统计监督制度,实现数据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要积极筹建数据库,运用电子计算机进行数据处理。要积极做好企业外部的经济、科技信息情报工作,建立相应的工作体系和制度,搞好预测工作。信息工作要做到准确、及时。要建立健全科技档案工作,使科研、生产和基建都有完整、准确、系统的档案,加强档案的科学管理。有条件的企业要运用现代技术管理科技档案。同时,要建立必要的经济档案。

关于以责任制为核心的规章制度。主要是要按照完善企业内部经营责任制的要求,形成一套纵横连锁、互相协调的责任制体系。做到人人有专责,事事有人管,严格考核,赏罚分明。

关于基础教育工作。要按照有关部门的要求,有计划地积极开展对职工的技术业务培训和思想教育。

关于班组建设。要加强班组思想政治工作,选择一个好的班组长,深入开展以增产节约为中心的劳动竞赛,抓好职工技术培训,搞好班组经济核算,坚持工人参加管理,建立一套科学的管理制度。

随着企业管理向现代化发展,基础工作也必须相应地实行现代化,要在总结自己经验的基础上,积极地吸收和运用国外先进的方法和手段。

鉴于目前各地企业的情况不同,企业管理的基础也有差异,应当区别不同情况,提出分类要求,不要搞“一刀切”。第一类企业,基础工作要着重于完善和提高,向系统化、现代化发展。第二类企业,要填平补齐,提高水平。第三类企业,要在加强企业管理工作中,有计划地逐项建立,为企业管理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加强基础工作要注意工作方法,讲求实效,结合中心工作去做,多做“笨”工作,不搞突击,不搞“大呼隆”。要坚持群众路线,发挥专业人员的作用,做到专群结合。

当前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迫切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

一要切实加强对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领导,积极开展宣传教育。加强基础工作的整顿和建设,是有效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加速我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对于这一点,有些领导机关认识不足,因此有必要首先从领导机关做起,解决好提高认识的问题。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通过各种形式广泛地进行宣传。有关各专业机构要积极开展工作,除了加强对企业的指导外,制定和修订全国(专业)统一标准和统一定额,主动、积极地协助企业解决各种实际问题。

二要把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纳入有关的经济法规中去,严肃法纪。从法律上确立其地位,使之成为共同遵守的准则,不许受到任何干扰。劳动、物资、财务、计量、标准、统计、情报、档案等部门,都要为加强基础工作制定相应的条例和实施办法,相互配套。

三要把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所必需的资金、器具和物资,纳入各级技术改造规划或其他计划。企业自有的生产发展基金的使用,应把它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国家还可以用发放低息贷款等办法给企业以资助。认真做好器具的科研、生产和供应工作。为保证关键器具的质量,要实行生产许可证制度。

四要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加快基础工作专业队伍的建设。应把专业人才的培养纳入各级培训计划。建议适当设立有关专业学院,或在高等院校设置专业学科;各地区、各部门应开办这类中专学校;各城市、各企业要广泛开办基础工作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班;各级科协、企协等有关团体,应积极举办有关基础工作专题讲座;有关部门要组织力量编写这方面的教材、手册等。

五要尽快研究解决从事各项基础工作专业人员的职称、奖励、待遇问题。有关部门要制定出办法,以利统一执行。注意保持专业人员的相对稳定,制定有关办法,进行科学管理。

六要有计划、有重点地把计量测试中心、经济技术情报中心的网点建立健全起来,为广大企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