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宝华文集·第七卷:论社会主义企业管理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3章 中国企业如何实现管理现代化

一、如何理解企业管理现代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1982年开始,中国企业管理协会和经济管理研究所每年都召开一次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1986年国家经委还制定了《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草案)》。对这个问题我们曾进行过长时间的讨论。大家认为,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根据社会主义经济规律,为适应现代化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运用科学的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之达到或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创造最佳经济效益。讨论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要改变我国企业管理的落后状态,实现管理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现代化,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包括我国企业管理中先进经验的普及,从而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

从国外情况和专家们的介绍来看,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企业,一般应具有以下特点:强调基础管理,以信息为依据,以经营决策为核心,以系统工程为工具。具体是:注重企业经营目标和资源部署等战略发展的研究和预测;实行生产经营多元化;强调对人的激励,认为人是决定管理效率的关键因素;重视职工培训;从系统观点出发,求得企业人力、物力、财力的合理使用;广泛应用现代自然科学最新成果和现代化管理手段。

美国经济理论学家西蒙提出的“决策理论”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现代化企业管理是在科学预测的基础上,运用数学分析、技术分析、经济分析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制定和实施一环扣一环的最优决策,这是提高管理效率、决定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这种理论的前提是企业已具备良好的素质,是执行决策的协调而有力的机体,因此,西蒙认为,正确的经营决策就是一切。

二、中国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提出

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根据我国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提出来的。我们感到,我国要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没有管理现代化是不行的。早在1978年,日本质量管理专家石川馨来我国访问时,我们就提出了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问题。就在这一年,我们在全国提倡实行全面质量管理。从那时开始,我们进入了认真研究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新时期。

在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过程中,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恢复起步阶段,为管理现代化打下了比较扎实的基础;第二阶段是深入试点、总结经验、制定《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草案)》阶段。从大的方面勾画出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轮廓;第三阶段是结合深化企业改革,开展企业升级,全面实施《纲要(草案)》阶段,开始出现了一些初具规模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管理现代化的企业,为保证国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我们还应该看到,这项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工作,目前在广度和深度上还是远远不够的,使企业的潜力得不到充分挖掘,不能取得明显的经济效益。甚至有些单位,虽有现代化的工艺、装备,但没有现代化的管理,结果将自动化设备改为半自动和手工操作。因此,当前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迫切的任务。

技术必须同管理相结合。现代化的技术,必须要有现代化的管理与之相适应,才能变为先进的生产力。我国现有不少企业已拥有比较先进的技术装备,但是由于管理落后,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今后还有大量的企业要有计划地进行技术改造,如不相应地推行管理现代化,技术改造的效益也不可能正常地发挥出来。这一点很重要。现在有的同志往往把现代化的技术装备与现代化的管理割裂开来或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

推进企业管理本身就是一场深刻的改革。党中央1986年提出,要争取在五年或者更长一些的时间内,基本上奠定有中国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础。这就要求企业必须从旧的经济体制所形成的僵化模式中解放出来,按照现代管理的思想原则对传统的管理进行改革和提高,形成自主经营的能力,使之能适应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要求。特别是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企业素质低、产品质量差、物质消耗高的落后状态,只靠加强传统的一套管理是难以奏效的,必须在推动技术进步的同时,在企业经营管理的人才、思想、组织、方法和手段等方面逐步实现现代化,使提高产品质量和降低物质消耗的工作真正建立在科学、可靠的基础上。

应该看到,企业管理现代化不只是发展经济、提高企业素质和经济效益的需要,就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来说,企业管理现代化又是改革的需要。1985年年初在第三次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座谈会上,我讲过,企业管理现代化也是经济改革的客观需要。以城市为重点的整体经济体制改革,是一项十分艰巨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建立新的经济体制,要适应在公有制基础上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要求。主要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增强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使它们真正成为相对独立的、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二是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市场,逐步完善市场体系;三是逐步减少国家对企业的直接控制,建立健全间接控制体系,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并采取必要的行政手段,来控制和调节经济运行。企业活力的增强,商品市场体系的形成,间接控制手段的完善,三者必须相互配套。要抓好这三个方面,都要以企业管理现代化为基础,改革、开放、搞活,都是为实现四个现代化服务的,都是在为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创造条件,包括为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只有把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搞活了,企业管理现代化才能真正在企业里顺利推行;也只有在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中取得了成果之后,企业才能具有真正的经久不衰的活力。首钢和其他一些企业,在改革过程中增强了企业的活力,同时也都顺利地推行了企业管理现代化,就是一个有力的说明。

三、企业管理现代化的主要内容

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内容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现代化,管理组织现代化,管理方法现代化和管理手段现代化。管理人才现代化是实现管理现代化的保证,因而也是管理现代化中的重要内容。

第一,企业管理思想现代化,是企业管理现代化体系的灵魂,对企业管理现代化起着指导作用。我国企业管理思想现代化,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民主管理的思想。社会主义企业的民主管理是生产资料公有制所决定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实质就在于职工群众是企业的主人,对企业享有民主管理的权利。这是社会主义企业管理区别于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的一个根本特征。我国企业的民主管理是有优良传统的,但也并不完善。要进一步健全职工代表大会制度,采取有效办法,切实保障职工参加企业的民主管理。

2.现代经营的思想。树立现代经营的思想,实现企业管理向生产经营型转变,这是我国企业管理思想上的一个重大变革。为此,要把企业的生产活动同市场需求紧密联系起来,打破企业管理只局限于生产领域的局面,变执行性管理为决策性管理,把经营战略放到重要位置上;面对国际国内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要有强烈的创新观点,加强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新材料,开辟新的市场,特别是要敢于到国际上去竞争,走向国际市场;要树立社会主义经营道德风尚,在同行企业之间,提倡技术有偿转让,发扬互助协作精神。

3.管理系统化的思想。企业本身是一个系统。企业系统的重要特点,是系统内的各部分之间的整体性、相关性、目的性,以及由于它受到的社会经济环境这个更大系统的约束和限制而产生的对环境的适应性。因此,对企业这个系统要运用系统思想进行管理。企业管理人员订计划、作决策,开展各项管理工作,都要树立整体的观点、动态平衡的观点、控制的观点、协调的观点,自觉地把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联系起来,把局部和整体联系起来,寻求整体的优化。

4.时间和信息是现代经营重要资源的思想。在现代经营中,不仅人、财、物等物质资源是不可缺少的,时间、信息等非物质资源同样是不可缺少的。时间资源对企业经营来说,具有广泛的重要性。时间也往往成为企业经营成败的关键。在有竞争对手的情况下,新产品开发的时机恰到好处,就可以达到占领市场、扩大销售、增加盈利的目的。要注意时间价值。考虑资金贴现因素,今天的一元钱,会比明天的一元钱更值钱;经营得法,资金占用少、周转快,用更少的资金可以带来更多的盈利。现代经营离不开信息。没有信息,经营就会陷入盲目。现代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信息的数量、质量和信息传递及转化为生产力的速度。

时间和信息的重要性,现在还没有被普遍认识。应当视时间、信息如人、财、物一样,加以精心管理和利用,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

5.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这就是要把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多年来,不少企业在“左”的思想影响下,轻经营、轻内涵,因此,产品质量低、成本高,经济效益很差。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情况开始有所好转,但仍不理想。提高经济效益是一项长期性任务。所有企业都要自觉地、切实地把提高经济效益的思想贯穿于生产经营活动的全过程,坚持做到价值和使用价值的统一,速度和效益的统一,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的统一,当前效益和长远效益的统一,挖掘企业潜力,达到优质、适销、低耗、盈利、安全的效果。

企业管理思想现代化还应包括科学技术进步的思想、法制思想等。

第二,企业管理组织现代化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从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出发,按照职责分工明确、指挥灵活统一、信息灵敏准确和精兵简政的要求,合理设置组织机构、配备人员,并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中心的科学的、严格的规章制度,保证生产经营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要逐步改革企业管理体制、领导制度、组织机构和经营管理制度,改变过去那种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建立集权与分权相结合的新体制。大型企业应从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划小内部核算单位,让下属单位有一定的经营管理自主权,以利于把经济搞活。要普遍推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建立统一的、强有力的、高效率的生产指挥和经营管理系统。要按照适当的管理幅度、合理的管理层次,进行组织机构的改革。要不断地健全和完善企业的市场预测、技术开发、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第三,企业管理方法现代化。要围绕提高经济效益,特别是围绕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物质消耗,有重点地选择一批综合性较强、适用面广而且经过试点证明行之有效的现代管理方法,如市场预测、决策技术、目标管理、全面质量管理、系统工程、价值工程等,要普遍推广应用。已推行多年的统筹法(网络技术)、优选法(正交试验法),要进一步推广。有一些适用范围有一定局限性,但是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如ABC重点管理法、线性规划、量本利分析等,要根据不同企业和专业的特点,积极推广应用。还有滚动计划法、应变计划、看板管理、成组技术、计划评审法、投入产出法、企业管理诊断、以期定量法、无缺点运动、全员生产维修活动、企业信息管理、管理工程学、质量反馈等,也都是值得重视的现代管理方法。

第四,企业管理手段现代化。主要是广泛应用电子计算机,以及各种先进的检控手段,建立起不同水平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我国应用电子计算机管理,还处在起步阶段。对大多数企业来说,首先还是要认真抓好基础工作,为推广应用电子计算机创造良好条件。大中型企业在应用电子计算机进行管理时,一般地要先从库存管理、财物管理、合同管理、人事管理等单项突破,取得经验。人才培训要先行。对计算机管理要有系统的思想,有条件的地方要着眼于向网络发展。从人才培训到机型选择以及软件开发都要树立长远战略观点,一旦条件成熟,即可在整个企业形成电子计算机管理的网络体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优势。小型企业,一般可从计算机应用入手。

这里要强调一下,有人往往把管理的现代化仅仅理解为把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用于管理。这样认识未免太窄了。把数学方法和计算机用于管理,只是管理现代化的一部分,即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管理现代化不仅应该包括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更应该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理论的现代化。这就是说,不仅应当把现代化的数学成就、计算机成就用于管理,而且应当把人类的一切最新成就都用于管理。在这里,人类的一切科学成就,除了数学和计算机外,还有诸如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经济学等等。在西方,近二三十年来管理科学为什么发展得如此迅速?原因之一就是因为其他领域的科学有了迅速的发展,各个领域的专家都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来研究管理,从而创造了一个管理科学欣欣向荣、繁荣昌盛的局面,有人称之为“管理理论的丛林”。

第五,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重要的是要有具有良好的政治素质、技术素质的人才,合理地使用人才。现代化大生产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要驾驭现代化企业的生产经营过程,必须有相当数量的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许多工业发达国家把培训人才看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命根子,是企业最重要的经营战略和取胜的法宝。我们的企业应当进一步加强对人才培训的重要性的认识,真正把人才培训放到战略位置上,舍得花点钱、花点时间,下工夫做出成效来,逐步建立起一支包括有相当水平的厂长(经理)、总工程师、总经济师、总会计师和党委书记等门类齐全、成龙配套的社会主义经济管理干部和技术干部的宏大队伍。现在有的企业一方面感到人才缺乏,另一方面有些人才又得不到合理使用,应当迅速改变这种状况。企业领导人是否善于识别人才、使用人才和培养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这是衡量企业领导人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四、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原则和目标

在我国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已经明确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现代化必须遵循的原则是: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

——坚持按照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立场、观点、方法,运用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现代科学理论,指导企业管理现代化实践;

——坚持改革开放,正确处理管理现代化与经济体制改革、技术进步的关系;

——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使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同时进行;

——坚持“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的方针,在汲取中华民族的文化精华、认真总结建国以来企业管理的经验的基础上,借鉴外国先进的管理经验;

——坚持从实际出发,讲求实效,防止形式主义。

按照1986年《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草案)》的要求,近期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总的目标是:我国企业主要是全民所有制企业,要正确运用国家赋予的经营管理自主权,按照现代管理的思想原则,基本完成企业内部的配套改革。各行业都要有一批骨干企业在经营管理上、主要产品的质量和物质消耗上达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际先进水平,有的要达到当时的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奠定以大中型企业为骨干,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的基础。在经营管理上要针对目前产品质量低、物质消耗高的两个致命弱点,建立和完善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消耗为重点,确保提高经济效益、增强出口创汇能力,使生产经营逐步实现良性循环的现代化管理体系。

实现这个总目标的具体要求是:

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前已经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特别是其中的大中型企业,要率先实现管理现代化。它们的现代化管理的体系要建立得比较完善,具有较强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有出口任务的企业还要有较强的创汇能力。

其他企业要积极努力为实现管理现代化创造条件,打好基础。大体上可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目前在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要基本形成现代化管理体系,具有一定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能力;主要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达到全国同行业的先进水平,主要产品具有较强的竞争能力。二是目前基础比较薄弱的企业,必须积极做好管理现代化的起步工作,主要是切实加强各项管理的基础工作,努力学习掌握现代化管理知识和技能,在一定范围内推广应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主要产品质量、物质消耗等主要经济技术指标要达到和超过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先进水平。

小企业的情况各不相同,其中有相当多的一批企业,在管理现代化工作方面,已经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有的甚至走在了大企业的前面。不过就整体来说,小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问题较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

五、如何把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提高到现代化管理

目前,许多企业的管理水平还停留在经验管理阶段,即传统管理阶段,与管理现代化的要求差距很大,不仅影响经济效益的提高,而且很难适应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管理发展史告诉我们,他们一般都经历了与生产力发展相适应的“传统管理”、“科学管理”和“现代管理”三个阶段。“传统管理”主要是适应手工业生产方式,只凭个人经验进行管理。到社会大生产时,生产有了专业分工,要求工作标准化、劳动定额化、管理科学化,从而产生了“科学管理”。“现代管理”注意经营决策和预测,实行全面的系统管理,广泛应用数学方法,并使用电子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要求有更高的基础工作水平与之相适应,并注意行为科学,重视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美国、日本和西欧,在发展先进科学技术的同时,也发展了先进的企业管理方法,并且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进入了现代管理的阶段。

我国40多万个县属以上的工业企业中,有少数企业,主要是大企业,已经进入现代管理阶段,而多数企业基本上处于科学管理阶段,还有一批企业(多是小企业)的管理仍处在传统管理阶段。在激烈、复杂、多变的经济竞争环境中,这样落后的管理水平,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因此,把我国现有的企业管理引向现代管理阶段,是十分迫切的任务。

这几年来,我们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工作,每年都有新的进展,在不断的实践中,我们对管理现代化的认识也不断提高、不断深化,积累了不少经验。如何使我国长期形成的传统管理,通过改革,提高到现代化管理?这里的关键问题在于要有一个正确的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或者说,有一个指导思想的转变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好,企业管理现代化就“化”不好,甚至走弯路,适应不了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新形势的需要。

指导思想是一种反映客观规律,支配全局,决定方向,长久起作用的东西。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们主观臆想出来的,而是从实践中产生的,经过实践证明是对的东西。指导思想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应当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目标任务的改变和情况的变化而相应地加以转变。西方企业现在都很重视所谓“企业信息”、“公司文化”、“经营哲学”等等,我看也都是讲的办企业的指导思想问题。日本企业管理比较注重人的因素,美国过去比较注重物的因素,现在也越来越强调人的作用,鼓励职工参加管理,要求经理走出办公室,深入现场,调动第一线职工的积极性,这反映了他们在企业管理指导思想上的变化。我国在企业管理工作中贯彻群众路线,实行民主管理,这是我们的传统特色。“一五”和“二五”计划时期,我们在这方面有很多成功的经验;但十年“文化大革命”否定一切,把企业搞得乱七八糟。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继承发扬了这些好的经验,同时又吸收了国外企业管理好的经验,我们的经验更丰富了。现在我们要在总结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新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树立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指导思想。

《企业管理现代化纲要(草案)》提出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等6条指导原则和关于树立市场竞争观念等5个基本的经营管理思想,概括提炼得比较好。我认为,把这6条原则和5个思想观念集中起来,就是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总的指导思想。具体地说,就是:

第一,要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我们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从五四运动以来70年的切身体验,我们得出的历史结论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小平同志说:“中国离开社会主义就必然退回到半封建半殖民地。”[2]他还明确指出:“社会主义的经济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而不是为了剥削。由于社会主义制度的这些特点,我国人民能有共同的政治经济社会理想,共同的道德标准。以上这些,资本主义社会永远不可能有。”[3]他还说:“我们为社会主义奋斗,不但是因为社会主义有条件比资本主义更快地发展生产力,而且因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消除资本主义和其他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腐败和不公正现象。”[4]

实行搞活经济和对外开放,大大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但也难免出现一些消极的不健康的因素。我们始终不要忘记,我们是办社会主义企业,推行的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管理。我们要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同时又要防止和克服“一切向钱看”的思想。我们要打破平均主义,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同时又要防止和克服“按酬付劳”的雇佣观念。我们的企业要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社会主义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同时又要坚持正确处理国家、企业、职工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把国家利益放在第一位。我们讲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目的还是为了促进共同富裕。我们提倡市场竞争,同时又要十分讲求社会主义的经营作风、职业道德和企业信誉。我们要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同时又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的腐蚀和影响。总之,一定要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使两者同时并进。我们讲经济工作是中心,同时强调思想政治工作是保证。我们在搞管理现代化时,要注意把广大职工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上来,统一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个总的目标上来。

第二,要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冲破了长期存在的“左”的思想、旧的观念和僵化模式的严重束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我们的各项工作获得了蓬勃的生机和活力。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伟大历史功绩。小平同志说:“过去我们搞革命所取得的一切胜利,是靠实事求是;现在我们要实现四个现代化,同样要靠实事求是。不但中央、省委、地委、县委、公社党委,就是一个工厂、一个机关、一个学校、一个商店、一个生产队,也都要实事求是,都要解放思想,开动脑筋想问题、办事情。”[5]这几年我们在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借鉴外国经验时,重视了这个问题,强调“以我为主”,从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出发,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而不去照搬照抄。现在大家都在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这是一个大课题、新课题。我们更要重视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因为,一讲“现代化”就往往容易对外国的东西不加分析,一概吸收,甚至“全盘西化”,“食洋不化”。这种态度违背了实事求是的原则,显然是错误的。同时,一讲“中国特色”,要重视我们自己的经验,又往往认为自己的东西一切都是好的,对于中国古代的东西也如此,不分先进与落后,不分精华与糟粕,甚至抱残守缺,“食古不化”。这当然也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所以,在探索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的问题上,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既要“洋为中用”,又要“古为今用”,这样才是正确的、科学的态度。

针对工业企业特别是全民所有制大中型工业企业的一些带有普遍性、共同性的问题,我们曾提出过原则性、指导性的要求。各地区、各部门、各企业在贯彻实施时,必须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可能出发,不要生搬硬套。同时,在实施过程中,也一定要扎扎实实,做到一步一个脚印,务求实效,决不要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搞形式主义,与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背道而驰,是要吃大亏的。

第三,要发扬创新精神。现代化的内容是发展的,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探索中国的现代化特色,不能是静止和固定不变的,必须立足于创新。为什么强调创新呢?因为事物本身是不断发展的,因此,必须要有发展的观点,创新的观点,这样才不至于墨守成规,固步自封。比如我们长期以来坚持的企业管理的群众路线、民主管理,“鞍钢宪法”中提出的“两参一改三结合”,今天都大大地前进了一步。“鞍钢宪法”提出了5条原则,实际上只是5条方针,在当时是中国的5个特色。现在看来很不够了,好多地方要改革,整个经济体制、政治体制也要改革。“鞍钢宪法”产生于1960年,已经过去30年了,我们要在那个基础上前进、发展。好多先进的企业、好多成功的企业家都不是死抱着已有的经验,而是不断适应新的形势,研究新的问题,探索和取得新的答案,不断前进的。现在,我国经济发展的战略和经济体制正面临着进一步由旧模式向新模式转换的关键时期。我们的企业必须在经营管理方面进行相应的改革,以便在新体制的轨道上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现代化企业管理体系,使企业具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改造、自我发展的机制和能力。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是经济体制改革的迫切需要,而且对企业管理也是一场深刻的改革,触及到对传统观念与旧的经营模式、管理方法和手段等企业内部各个方面的变革。对这样一场改革,我们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只能在探索中开拓前进。因此,要求我们在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工作中,不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要更好地发扬大胆改革、勇于创新的精神。

现在西方国家都在强调企业家精神。西方企业家,面临新技术革命的严重挑战和世界市场的激烈竞争,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就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绩和经验,而必须敢于大胆突破,善于捕捉时机,不断采取新的经营战略,创造新的经营管理方式,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断开辟新的市场,以赢得更多的用户。这种企业家精神在某种意义上讲,也就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改革、创新精神。中国的企业家,肩负着建设社会主义四化和实现企业现代化的重任,一定要继续发扬开拓创新的精神,自觉地站在改革这个时代潮流的前列。

第四,要有正确的经营战略思想。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为了完成国家和人民所赋予的使命,并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必须根据国家的要求和市场的需求,确立企业的经营战略思想和目标,制定经营战略。在改革的新形势下,企业的发展主要靠自己的本事。有没有正确的战略思想和经营战略已成为企业兴衰成败的关键。正确的经营战略可使企业兴旺发达;错误的经营战略可使企业一蹶不振,甚至被淘汰。而经营战略的正确与否又完全取决于企业领导者是否具有远见卓识和经营战略思想。由此可见,是否要制定经营战略是区别传统的企业管理与现代化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有没有经营战略头脑则是区别传统管理者和现代企业家的一个重要标志。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企业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要求企业领导者善于审时度势,知己知彼,扬长避短,深谋远虑,既有胆有识,又脚踏实地,既有明确的战略思想和经营目标,又能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这样企业才能充满活力。从这里可以看出,树立正确的经营战略思想,对于实行企业管理现代化,把企业的全部经营管理工作真正转到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轨道上来,起着先导和支配的作用。

第五,要树立市场竞争观念。我们往往把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利润的增加作为衡量企业经营管理搞得好不好的标准,这当然是对的。其实,利润的增加,效益的提高,途径是很多的。对企业的真正考验,还在于产品的竞争力。我们到美国考察时,美国的一位经济学家说,中国的产品要打进国际市场,不要只看创汇多少,而要看有没有竞争能力;不在于低成本,而在于高质量、新品种。这是企业的生命。不讲求产品质量、不开发新产品的企业,在竞争中是混不下去的。提高产品质量和开发新产品固然要靠先进的技术,但是引进高水平的技术,如果没有高水平的管理,也是发挥不了作用的。因此,要使产品在市场上保持竞争优势,必须把产品质量和新产品开发放在第一位,必须重视技术进步,重视企业管理,积极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

所谓市场观念,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竞争观念。竞争是商品经济运动的必然现象。只要有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就要起作用,就必然要有竞争。在社会主义社会也不例外。这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一种重要力量。为了促进竞争,要加强宏观控制,使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大体平衡,争取供给略大于需求,形成“买方市场”,这样企业在外部压力下就有了动力。当然,如果没有“买方市场”,产品老是处在供不应求的条件下,也就形不成竞争,企业就没有真正的动力。国家计划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力争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大体平衡。所以,市场竞争观念是企业管理由传统的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转变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第六,要坚持群众路线。在企业管理方面,日本强调发挥人的积极性;美国过去不大重视这个问题,只强调对劳动者的管理,现在有了改变,他们甚至把“人事管理”的名词也改作“人的资源开发”。联邦德国一些企业还建立了工人委员会,规定涉及工人切身利益的问题,工人委员会有否决权。当然,资本主义企业的这些做法是为了他们自身的需要。但是,在这方面也反映了现代企业管理的发展趋势。民主管理本来是我们中国社会主义企业管理的好传统和鲜明特色,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企业的民主管理工作抓得不紧,有的也流于形式。随着厂长负责制的实行,厂长的权力相应扩大,在这种情况下,厂长就更要充分发扬民主,依靠群众,切实保障职工的民主权利,吸引和鼓励职工参加管理,充分发挥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企业才有真正的持久的活力。《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我们必须坚决保证广大职工参加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而且指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企业领导者的权威同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统一的,同劳动者的主动性创造性是统一的。这种统一,是劳动者的积极性能够正确地有效地发挥的必要前提。”现在,我们有些同志往往把企业家精神与民主管理对立起来,这是不对的。应当明确,企业家精神必须建立在充分的职工民主管理的基础上。我们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决不能丢掉党的群众路线这个好传统。

总之,指导思想问题是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的关键问题,第一位的问题,根本性的问题。

六、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目前,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主要应解决哪些问题呢?我看,首先要提高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认识。从各方面反映的情况看,对企业管理现代化的认识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得到解决。不少同志在处理软件和硬件的关系上,重视硬件,不重视软件;在投入与产出上,重视投入,不重视产出。争设备,争投资的积极性很高,而对改善管理却劲头不足。这样片面追求量的投入,忽视质的提高,忽视效益,是在多年来不重视发展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形成的一种指导思想。

有的同志一提到管理现代化,总是强调客观条件不具备,认为技术装备条件差,搞不了管理现代化;有的同志则把管理现代化看得很神秘,感到高不可攀;有的同志反映,推行管理现代化是“软任务”,在领导日程上排不上队,不被重视。看来的确还有一个缺乏管理知识,特别是缺乏现代化管理知识的问题。你不研究、了解它,不认识它,当然就不会重视它。

争投资,争设备,把物质条件、硬件看得重于一切,这种旧观念在有些同志脑子中是根深蒂固。看来,要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确实存在一个思想观念上“转轨变型”的问题。这个问题不解决,当然谈不上推行管理现代化。

发展生产抓什么,是抓投入,还是抓产出、抓效益?提高效益靠什么,是靠客观条件,还是靠内部管理来挖掘潜力?当然,抓生产不能没有投入,不能没有必要的客观条件,但是,无限的投入,无效的投入,无论如何是不可取的。真正的社会主义企业家,在生产经营上要着眼于以最小的投入取得最大的产出和最高的效益,这就必然要在管理上下工夫、做文章。

对推行管理现代化热情不高,排不上队,列不上日程,这并不是由于对管理现代化存在什么偏见,主要原因还是对管理现代化既缺乏研究和了解,又缺乏积极实践,没有尝到甜头,因而不能执着地去追求。管理现代化是我们过去没有做过的事,是一项开拓性的工作,要破除神秘感,使它成为更多人的自觉行动,当然这是要有一个过程的。不过,我们希望这个过程越短越好。推行管理现代化是国务院已经确定了的方针,是看准了的事。大家都说我们企业的潜力很大,潜力到底在哪里?就在管理,就在管理现代化。我们希望经济部门各级领导加强对管理现代化的研究和了解,不等待,不观望,切实地尽快把这项工作抓起来。

第一,抓企业管理现代化,一开始就要注意总结经验,搞好典型示范。总结经验要从实际出发,紧紧围绕提高效率,提高效益,不要搞形式主义、搞花架子,要扎扎实实抓好试点工作,用典型引路,以点带面,并且要组织起来,通力合作。现代化的企业管理是一个涉及许多学科的新的领域。对此,我们的知识还远远不够。一定要以企业为主体,加强各有关方面的合作,把各个方面的力量组织起来,把那些为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而苦干实干的积极分子和一切有志于这项工作的同志组织起来,打破行业界限,扩大我们的队伍,培养新生力量,交流经验,取长补短,为实现企业管理现代化这个目标而共同努力,共同探索,开拓前进。各级领导还要加强同计划、财政、劳动等有关部门的合作,在技术改造、人员培养、人才引进、管理咨询等方面,给企业以切实的支持、帮助,做好引导和服务工作,以利于更好地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第二,把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现代化提到重要日程上来。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是适应企业管理现代化的需要,伴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不断向前发展的。从企业管理发展的进程看,前些年,我们基本上是在原有的经济管理体制和企业管理模式变动不大的情况下抓企业管理基础工作的。现在,同前些年相比,我们的经济体制改革有了很大发展,企业管理上有了新的突破,技术装备水平有了提高,计算机等现代化管理手段得到进一步采用。经济体制改革和生产力发展的这种新形势,向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改革在不断深化,实行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完善企业经营机制、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改革企业内部分配制度等,都迫切要求加强企业管理基础工作。没有健全的基础工作,企业的承包、租赁、内部分配制度等改革和企业经营决策、生产管理就缺乏必要的依据,内部经济责任制和各项改革措施就难以落实,推行管理现代化也将是一句空话。

第三,把企业管理现代化同当前的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一道去做,搞好治理整顿,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和深化企业改革是当前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开展企业升级是加强企业管理、推行企业管理现代化、全面提高企业素质的重大措施。

深化企业改革,从根本上讲,就是要寻求最有效的企业管理途径,发展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深化企业改革,不管用什么办法,真正要见效益,不能靠改革给一点优惠政策,还得靠管理,管理是基本功。对首钢,国家给了包干的政策,自然是很大的动力,但是每年要递增利润20%,也是很大的压力。他们能做到这一点,就是靠加强管理。瓦房店轴承厂的同志说得好:改革、管理要互相渗融,寻求整体优化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