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散文是一种轻灵、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名篇佳作迭出,一直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的一道亮丽景观。从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再从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到徐霞客的经典游记,散文早早就在中国文学的领域里占据了一席之地。
从过去到今时,散文的脉络绵延不绝。在当下,散文更是有了蓬勃的发展契机。——它们尽可能地扩大着自身存在的疆界,不断涌现出的散文家亦如雨后春笋。就在我们身边,每年仅成集的散文选,就不下几十种,它们选本、篇目各有不同,可谓琳琅满目。然而,即使千变万化,唯有一点似乎或说一定是恒久不变的:那就是一种文体的平凡、细碎,个性被分解,远离轰动的效应。
之所以这样说,是参照了它的近邻小说。
小说家们笔耕不辍,用自己的辛劳为图书市场打造了一根繁荣、夺目的“产业链条”,它的存在吸引了大批的眼球。它为自己赢得了足够多绚烂的鲜花与掌声。散文也气息不断,然而与小说相比,究竟逊色不少。这份差距,与散文自身的“形散”、“无法聚焦”不谋而合,也名副其实。
看过周遭,与众多文体不断相较,散文自有它的优势。那就是更加贴近我们的生活。它不是文学史上的“正典”,它是游弋于这个体系之外的飘忽不定的片断;少了正襟危坐,它一如街头巷陌的闲话家常。平实与常态,让人们熟悉它,也因太过熟悉,往往顿失敬意。这就是它与寻常百姓生活的距离。
世上经典美文不少,本书编者也为文葩增光添彩,特此汇编了大批名家力作成集,希冀读者或在精炼的语言中,或在凝重的思想里,甚而平小的事件中,能够有所感悟,能够畅享文学的美妙。有要补充的是,所谓“名家”、“力作”,其实未必论资排辈。——由于阅历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生活层面的不同,作家为文的形式和内容可谓天差地别。这份自有的不同,彰显的是各家的特色,也构成了散文创作的多样性。因而,名篇也好,佳作也罢,皆以随意,抒发真性情,灵动抓人为准。在这个宽泛的标准下,或有人运斤成风,写就文化大散文;或有人才思细腻,以精致哲思小品示人;更不乏当代作家,将以往的文章统统扫归“传统写作”,而成就了自己的“新生代”……散文的创作从来都不高深,但也难讨一剂良方,下笔一日千里。所有的进程,无不暗合散文的意境:细碎、绵长。
行路无疆,没有人为散文作史。
冷落的长河中,文人继续怀揣着各自的心事,在各自的角落里行色匆匆。
且倒一盏清茶细细品味,细啜它的味道兼收并蓄;细看它的色调五彩纷呈;在广袤的天地中,认真领悟那份本真的、内在的妙不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