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作者大猜想
既然我选了这样的题目,想必大家都猜到了,我并不认同吴承恩是《西游记》作者的论断。
实际上,《西游记》的作者差不多算是一个谜案,明代后期以来有各种说法:明末清初的“丘处机说”(可以无视)、清中期的“无名氏说”、民国的“吴承恩说”,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万历说”、“李春芳说”等。而“吴承恩说”虽然疑点多多,但因为是民国两个大家——鲁迅与胡适提出的观点,所以渐渐地形成了滚雪球效应,逐渐成为公认说法。
但是“吴承恩说”的证据明显有些乏力。首先,最有力的证据就是《淮安县志》中《淮贤文目》的记载:“吴承恩:《射阳集》四册四卷、《春秋列传序》、《西游记》。”但是,就算这个最有力的证据,也疑点重重。
第一,这是“文目”,要么是诗文集,要么是小短文,小说志怪一般是不入选的。比如吴承恩曾经创作过类似于《聊斋志异》的志怪小说集《禹鼎志》,在这里就没有提到。仅此一点,就足以让这个证据大打折扣。
第二,现存任何一个版本的小说《西游记》都没有以吴承恩为署名的。倒是有一本曾经藏于某古代藏书阁的游记《西游记》的署名是吴承恩。
其次,“吴承恩说”的第二个证据,就是吴承恩有一首诗,名叫《二郎搜山图歌》,里面的描写与《西游记》的情节有神似之处。而吴承恩的志怪小说集《禹鼎志》,也说明他对于这些神神鬼鬼的作品非常感兴趣。
这个证据显得非常的无厘头,按照这个逻辑,杜甫诗中有对诸葛亮的描写,而他的很多作品都表达了对刘备和诸葛亮的敬仰和羡慕,那么杜甫是《三国演义》的作者?
再者,这首《二郎搜山图歌》是一首题画诗,画上怎么画的他就怎么写。与其说吴承恩是作者,倒不如说这个画家呢。整首诗大家看一下:
李在唯闻画山水,不谓兼能貌神鬼。
笔端变幻真骇人,意态如生状奇诡。
少年都美清源公,指挥部从扬灵风。
星飞电掣各奉命,搜罗要使山林空。
名鹰搏拏犬腾啮,大剑长刀莹霜雪。
猴老难延欲断魂,狐娘空洒娇啼血。
江翻海搅走六丁,纷纷水怪无留纵。
青锋一下断狂虺,金鏁交缠擒毒龙。
神兵猎妖犹猎兽,探穴捣巢无逸寇。
平生气焰安在哉,牙爪虽存敢驰骤。
我闻古圣开鸿蒙,命官绝地天之通。
轩辕铸镜禹铸鼎,四方民物俱昭融。
后来群魔出孔窍,白昼搏人繁聚啸。
终南进士老钟馗,空向宫闱啖虚耗。
民灾翻出衣冠中,不为猿鹤为沙虫。
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
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
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
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
谁能为我致麟凤,长令万年保合清宁功。
很明显,这首诗跟《西游记》压根儿就没啥关联,猴子精在整首诗里头只能算个龙套,戏份儿还不如那些水怪多。
至于《禹鼎志》,则更是乌龙,简直是反面证据。《禹鼎志》的原文已经散佚,我们今天只能看到一篇序。客观地说,这篇序中确实有可以作为旁证的东西,比如,“虽然吾书名为志怪,盖不专明鬼,时纪人间变异,亦微有鉴戒寓焉”,这样的创作思路,确实与《西游记》如出一辙。
但是也有不少反面证据,序中说:“尝爱唐人如牛奇章、段柯古辈所著传记,善模写物情,每欲作一书对之,懒未暇也。转懒转忘,胸中之贮者消尽。独此十数事,磊块尚存;日与懒战,幸而胜焉,于是吾书始成。”可见,小说并不是吴承恩所擅长的文体,仅仅十几篇短篇小说,就已经让他每天与自己的“拖延症”做斗争,而且幸好最终战胜了自己的惰性,才写成了这部小说集。然而,可能这部小说集写得还不好,没人出版,于是就散佚了。
再次,“吴承恩说”的第三个证据,就是有人比对过《西游记》的语言词汇与淮安的方言,认为两者存在一定的联系。这更显得滑稽。明代后期的方言与现在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今天的淮安是官话区,所用的方言为江淮官话洪巢片淮扬小片,而明代几乎整个南直隶方言都接近现在的吴方言。直到清朝初年,流行的方言都是“苏白”,可见江淮官话的形成和推广是多么的晚!也就是说,如果现在的淮安方言和《西游记》的用词有关联,恰恰说明《西游记》的作者是个北方人,最多只是由一个淮安人帮他校对了而已。最重要的是,《西游记》中大量出现儿化音,这明显与南方方言不符合。
话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支持“吴承恩说”的读者想必已经想骂我了,而所有的读者或许都想知道我是怎么想的。在提出我自己的观点之前,我先跟大家谈一谈《西游记》之前的《西游记》。
1.《西游记》之前的《西游记》
在我们现在通行的小说《西游记》之前,玄奘西游的故事就已经开始被神话了。在唐宋之际的敦煌壁画上,唐僧的身边就多了一个毛脸雷公嘴的猴和尚。宋代,关于这方面的小说开始多了起来,但是故事很简单,尚不丰满,充其量也就相当于现在某个小地方电视台非黄金档的小电视剧,没有足够的社会影响力。
但是,到了元末明初,有一个叫杨景贤的人,集合当时社会上各种关于玄奘西游的传说故事,写了一个剧本,也是元代以来最长的杂剧剧本,名叫《西游记》,总共六本二十四折(也就是六个单元,二十四出戏)。而这部作品,也是现行版本小说《西游记》之前,最有影响力的作品。
为了区分,下文中我们称之为杨版《西游记》,我来简单介绍下故事情节。
首先出场的是观音菩萨,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后,向观众透露了整个故事的主题:西天取经。然后说西天已经决定了,让“西天毗庐伽尊者”投胎到唐国状元陈光蕊家里去,但是陈光蕊已经注定要受十八年的水灾……
然后,陈光蕊出场,春风得意,他刚刚科举高中,又娶了大将殷开山的女儿,正在赴任洪州知府的路上。为了给怀孕的妻子补身体,他买了条鲤鱼,但是那条鲤鱼很诡异地眨了眨眼睛。他于是怀疑这鱼是龙变的,就把这条鱼给放生了。
可是,就在他们秀恩爱的时候,刘洪出现了。跟小说《西游记》里的附录《陈光蕊赴任逢灾,江流僧复仇报本》一样,刘洪打“死”了陈光蕊,甚至很多对话,附录都有着向经典致敬的味道。
刘洪替代陈光蕊成了洪州知府。殷氏不得已,只得将刚出生的小唐僧装在盒子里,放到江里任其漂流,身上放了表明身世的血书什么的。好在龙王相救,将小唐僧送到了金山寺边的水域,被渔夫救起之后,送到了金山寺。而神仙们昨晚就托梦给老和尚说,今天“西天毗庐伽尊者”的转世要来,所以老和尚早早地做好了准备。小唐僧就在金山寺生活下来。刘洪遭到了报应,成了残疾,不能继续做官,只得做些放高利贷之类的勾当。
接下来是字幕:十八年后。
老和尚告诉了唐僧事情的真相,唐僧跑去寻自己的母亲……最后母子相认。碰巧这时候,老和尚的朋友虞世南出任洪州知府,老和尚带着小唐僧去找虞世南告状。后来在江边杀刘洪祭奠陈光蕊的时候,陈光蕊突然出现了——原来因为他曾救了龙王,所以龙王也救了他,在龙宫养了他十八年,此时奉观音菩萨的法旨,还阳重生。
接下来观音菩萨出现了,告诉大家,现在长安大旱,可以让玄奘去长安祈福,如来那里有好多好经书,就等玄奘去拿了。并且告诉虞世南:“虞太守听我叮咛:依老僧国祚安宁。陈光蕊全家封赠,唐三藏西天取经。”
最后在长安求雨成功,唐太宗高兴异常,同意了取经计划,唐僧踏上了征途。之后的故事显得拖沓,又是村姑来剧透,又是观音菩萨弟子木叉前来送马。最后木叉还告诉唐僧,前面是花果山(你没听错,花果山),那里有个猴子是你未来的徒弟,在等着你呢。
好了,我们看起来雷人的情节将一一上演,之后的故事一个比一个雷人!
孙悟空出场了,他的自我介绍太雷人,我不敢看:
“小圣弟兄、姊妹五人,大姊骊山老母,二妹巫枝祇圣母,大兄齐天大圣,小圣通天大圣,三弟耍耍三郎。喜时攀藤揽葛,怒时搅海翻江。金鼎国女子我为妻,玉皇殿琼浆咱得饮。我盗了太上老君炼就金丹,九转炼得铜筋铁骨,火眼金睛,……我偷得王母仙桃百颗,仙衣一套,与夫人穿着。今日作庆仙衣会也。”
且不说他说脏话显得粗俗,要命的是,他还有家人有老婆,齐天大圣是他哥哥,他是通天大圣。而且他大闹天宫是为了哄老婆开心!我的神啊!
后面,天兵天将出场前来抓孙悟空,走了过场。孙悟空的老婆出场,吐槽自己被抢来做压寨夫人不幸福。对了,这里孙悟空的洞府不是水帘洞,而是花果山紫云罗洞(很浪漫的名字)。
天庭的剿匪队伍营救了孙悟空的老婆金鼎国公主,然后观音菩萨显法力,将孙悟空压在了花果山下。确实,在杨版《西游记》里,孙悟空是个“战五渣”。可是唐僧与孙悟空的初次见面,却足以让无数人“三观”尽毁。
唐僧:“小僧救他。”(做上山的动作)
孙悟空:“师父,你爱我吗?”
唐僧:“……这个,爱是仁心的根本,只要是生命我都爱。”
孙悟空娇羞了:“师父是不是爱上了我像沉香亭上杨贵妃一样的小蛮腰?”
唐僧:“……还是谈谈怎么救你的事情吧。”
之后把孙悟空救了出来,观音菩萨就出现了,给孙悟空戴上了紧箍,送了他一件黑色的直裰(小说里猪八戒的同款),并且送给他武器——戒刀,当然,他的主要武器还是耳朵里的金棍。没多久,他们师徒又在流沙河收服了妖人河里沙,也就是沙和尚。
初具规模的取经队伍又发生了营救刘太公女儿,协助佛祖等人降伏鬼母子使其皈依(鬼子就是红孩儿)的故事。当然,我相信大家会对猪八戒的出场更感兴趣。
猪八戒上场,照例一段自白:
“某乃摩利支天部下御车将军。生于亥地,长自乾宫。搭琅地盗了金铃,支楞地顿开金锁。潜藏在黑风洞里,隐显在白雾坡前。生得喙长项阔,蹄硬鬣刚。得天地之精华,秉山川之秀丽,在此积年矣,自号黑风大王,左右前后,无敢争者。近日山西南五十里裴家庄,有一女子,许配北山朱太公之子为妻。其子家贫,裴公欲悔亲事。此女夜夜焚香祷告,愿与朱郎相见。那小厮胆小不敢去。我今夜化做朱郎?去赴期约,就取在洞中为妻子,岂不美乎?只为巫山有云雨,故将幽梦恼襄王。”
在这个版本的《西游记》中,猪八戒几乎是二号人物,是四个徒弟(包括龙君,也就是龙马)中最为夺目的。不仅出场时的戏份儿最多,而且也是几个徒弟之中法力、武力最为高强的一个。天地间能够收服他的,只有二郎神和细犬(猪怕狗啊)。
后来孙悟空和沙和尚救出了裴家庄的小姐,二郎神前来帮忙降伏了猪八戒。取经的队伍凑齐了,后面的故事也与小说《西游记》差距很大,所以不多做介绍了。
但是,“女儿国”有一个情节倒是可以提出来。在电影《大话西游》中,孙悟空因为对紫霞起了凡心,紧箍自然就紧了,很多人觉得是在恶搞。实际上,这个情节还真的有来头。在女儿国,师徒们经历了非常淫荡的一晚。女儿国国王对着唐僧百般魅惑,连孙悟空都看不下去了:“陛下啊,我们师父是童男,吃不得大汤水。放开老和尚吧,我来!”
女王当然不听,把唐僧带到了卧室。千钧一发之际,韦陀尊者闯进女王卧室营救,才让唐僧保住了法体。然而,猪八戒和沙和尚则肆无忌惮地与宫女们厮混,偏偏孙悟空刚刚一动凡心,紧箍就起了作用。
另外就是取经成功,唐僧回到东土后还发生了一些事情,而他的徒弟们,则在西天就被要求“成正果”。所谓成正果,就是死,然后重新投胎……
2.杨版《西游记》与小说《西游记》的对比
通过介绍,我们可以知道,小说《西游记》是在杨版《西游记》基础上的再创作或者说同人作品,但是两者差异极大。
角色设定上,杨版《西游记》将唐僧作为主角,猪八戒作为取经团队的最强者,孙悟空则是用来卖萌、扮花痴的。而小说《西游记》则是将孙悟空作为主角,是整部作品自始至终的核心人物,唐僧也只是取经团队名义上的师父,猪八戒则成了卖萌的角色。
在这一点上可以看出,小说《西游记》的作者对孙悟空这个人物倾注了非常多的心血,他想通过孙悟空这个人物,来告诉我们一些东西。也就是说,解码孙悟空这个形象的象征意义,是破解小说《西游记》作者之谜的关键钥匙。
而在一些细节描写上,两者的差异非常有意思。杨版《西游记》里,除了唐僧,取经团队个个都是凡心涌动的人。孙悟空不仅时不时动凡心,而且本身就有一个妻子,也就是抢来的金鼎国公主。在路过火焰山时,孙悟空听说铁扇公主没有丈夫,还开玩笑说想入赘过去。路过金鼎国的时候,还很自豪地告诉师父,这是他的丈人家。猪八戒也有过压寨夫人。沙和尚虽然没有妻子,但是在女儿国也和猪八戒一起风流过。
而小说里,作者有意淡化了“性”。不仅从来没有关于“性”的描写,作为主角的孙悟空更是一个无性人。孙悟空有情有义,偏偏没有爱情,从来没有凡心。哪怕是在花果山当妖怪的时候,作者对这些都没有丝毫的描写。不仅孙悟空没有爱情,甚至他的出生都被描写成与性无关。杨版的孙悟空家里还有兄妹五人,到小说这儿干脆说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石猴。
而这个石猴的“石”字堪称妙笔。在民间,通常称无法进行性行为的女子为石女,那么孙悟空是个石猴,是不是也有这个暗示在里面呢?
我们可以大胆地猜想,孙悟空这个形象,实际上隐喻着明代政坛上的一个特殊群体——宦官!
话说到这里,我要给明代的宦官说句公道话。在明代,尤其是中期以后,话语权逐渐掌握在文官势力手上,别说对宦官了,甚至对皇帝的评价都控制在那些官僚手中。皇帝在很多时候对于这些形成气候的官僚朋党无可奈何,很多事情做不了主。在这种情况下,皇帝就会扶持宦官势力,与官僚们做斗争。到了清朝,明末官僚朋党之一的东林党残余势力参与了《明史》的编纂工作,对宦官更是极尽污蔑之词,就连郑和下西洋,都被说成是劳民伤财、好大喜功之举。
另外,明代宦官的文化水平很高,能够成为品级较高的宦官,其考试严格程度不亚于科举。所以,不能因为他们是宦官就歧视,总觉得所有的宦官都是坏人。我们且不说郑和下西洋,就拿魏忠贤这个颇具争议的人来举例。
在天启年间,魏忠贤当权。当时,天启皇帝与魏忠贤这一对搭档对时局的把握非常好,面对日趋混乱的局势,他们能够齐心协力维持现状,保证小步快走的发展。魏忠贤虽然在朝廷人事任命上有点儿排除异己,但是在边关将领的选择上,从来不看出身只看战绩,而且也不硬性要求他们在政治斗争中站队。他还在宫里面开展集资活动,为前线捐赠马匹(他自己就曾经多次捐款)。这个时候,朝廷还能有正常的税收,能养得起军队,打得起仗。
相反,江南士人集团东林党在崇祯年间上台之后,国家在南方富庶地区的税收几乎为零(他们自己是江南人啊,打着为民请命的旗号……);对于已经出现旱灾的北方,则是横征暴敛,激起了李自成等人的起义。崇祯皇帝几次要求朝中大臣为朝廷捐款,几乎没有人愿意,前后收上来的捐款都是杯水车薪。可是李自成杀进北京城,随便一个大臣的家里都是数千两的白银。这就不难理解,崇祯皇帝为何在李自成杀进北京城的前夕,下令厚葬魏忠贤。
所以说,千万不要对明代宦官带有偏见。放在人类历史的发展历程中,他们是特定时代的特殊人群。但是在当时,他们也是普通人,有好有坏,不是完美的圣人,但也不都是恶人。我在这里说孙悟空象征着明代宦官,不仅没有抹黑孙悟空的意思,相反是带着非常大的敬仰的。
这样,我们就找到了第一条线索。而在现存最早版本的《西游记》“世德堂本”中,似乎又有更多的线索。
3.世德堂本《西游记》中的线索
世德堂,用今天的话说就是“世德图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或者“世德出版社”,明代人管出版社叫“堂”。在世德堂本中,没有作者署名,但是有校对人员的署名——华阳洞天主人校。华阳洞天主人是谁,我们先别管。但是一部书,校对者的名号都流传下来了,作者被埋没了,多少有点不可思议。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猜想,这部书的出版商知道作者是谁,但是不方便透露。
另外,今天通行的《西游记》版本非常单一,各个版本的《西游记》都差不多。与《水浒传》的又是百回本,又是百二十回本相比,显得太单一了。这也从侧面说明一个问题,《西游记》的成书、流传、出版间隔的时间不是很长。世德堂本出版的时间为万历二十年(1592年),那么可以推测,这部书大约创作于隆庆末期到万历初期。
在这部《西游记》里,有两个可能暗示作者身份的地方:一个是书前的序,一个是出版商给书另加的一个情节——《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
为这部《西游记》作序的人叫陈元之,南京人。而世德堂也恰巧就在南京,所以我们也可以猜测这部书的作者与南京有着一定的关系。
序中说:“(《西游记》)不知其何人所为,或曰: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或曰:出八公之徒;或曰:出王自制。”
这段话真的是个千古悬案,序作者说了这么几句云里雾里的话。越是这样遮掩,越是激起我们的兴趣,我们来逐一进行分析。
“出今天潢何侯王之国”,这句话有一个大歧义,到底是出今天的潢何侯王之国,还是今天的天潢何侯王之国,我们完全搞不清楚。最要命的是,压根没有这个国家或者封国!所以,我们只能把这句话当作谜语来看——天水黄何侯王之国,或者水黄何侯王之国。或者这根本就是序作者设下的迷魂阵,我们接下来看:
“八公之徒”,这又是一个歧义。八公,一般而言指的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手下的八个道家学派的门客。所以“八公之徒”又有两个含义:“八公他们那些人”,可以理解为帝王的近臣;“八公的学生晚辈们”,可以理解为道士。
“出王自制”,这句话更邪乎了。一方面歧义,一方面不可思议。歧义上,既可以指“出自某个王爷自己”,也可以指“某个被废黜的王侯的作品”。不可思议之处在于,这部书是某个明代王爷的作品?
我们把这些线索综合一下就会发现,序作者确实有意隐瞒,告诉我们线索的同时也在给我们设下迷魂阵。首先,这部书绝对不是一个王爷的作品。书中借孙悟空之口说了这么一句话:“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试问作为皇室成员,会傻到让别人家做皇帝?而且在明代,王爷们身边都有一大帮子人看守着,连旅游都要上报当地官府,动笔写这么一部书,我想是没有胆子的。
其次作者是个道士的说法,也不大可能,这个联系本书内容就知道了,作者绝对不是个虔诚的宗教界人士。
那么,我们不妨把两条有用的信息综合到一起——一个被罢黜的帝王近臣!这下,貌似很多问题已经通了,甚至可以说豁然开朗。
回过头来看第一条线索,这个不存在的国家或封国——天潢何侯王之国,或者潢何侯王之国。我们先来看“侯王之国”,“国”在汉语文言中有两个意思:一指“邦国”,二指“都城、国都”,可引申为城市,例如杜甫诗“国破山河在”、《孟子》“在国曰市井之臣”。那么,侯王的城市,不就是宫吗?这又和前面对应起来了。
前面的“出今天潢何”,这个“出”也可以理解为罢黜。“出今天潢”则暗示是“今天子所罢黜的”,“潢”实际上就是“皇”的暗示,“何”就是某个,三个证据连在一起就是——
被当今皇帝所罢黜的、宫中的某个近臣!
我们再看下一个线索《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按照明朝末年人盛于斯的记载:“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估计这哥们儿看的是书摊上买的,不是正版世德堂出版,要不就是自己把回目名字记错了),心识其为后人之伪笔,遂抹杀之。后十余年,会周如山云:‘此样抄本,初出自周邸。及授梓时订书,以其数不满百,遂增入一回。先生疑者,得毋是乎?’盖《西游记》作者极有深意,每立一题,必有所指,即中间斜诨语,亦皆关合性命真宗,决不作寻常影响。其末回云:《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三三,九九,正合九十九回。”
也就是说,当初《西游记》是九十九回。而了解世德堂本的人都知道,世德堂本一共有二十卷,每卷五回,每卷都有一个字作为名字,连在一起正好凑成“月到天心处,风来水面时。一般清意味,料得少人知”这样一首五言绝句。九十九回,明显少了一回,所以世德堂的老板就命人加了一回,也就是这个《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同样,很可能是这个陈元之代笔的。
这一回非常诡异,出现的妖精是《西游记》里最富有情调的妖精。他们找来唐僧不为别的,就为作诗,最后又来了一个杏妖要跟唐僧成亲,让唐僧放弃取经计划,永远待在木仙庵。
在这一回,“作者”完全在秀自己的诗,但是也有一些蛛丝马迹。这一节故事有四个老妖,即十八公(松精)、孤直公(柏精)、凌空子(桧精)、拂云叟(竹精),是四种大木成妖;一个女妖杏仙(杏花精),两个小女妖(丹桂精、蜡梅精),一个鬼使(枫树精),都是灌木、矮树。孙悟空点破他们身世的时候,猪八戒“不论好歹,一顿钉钯,三五长嘴,连拱带筑,把两颗蜡梅、丹桂、老杏、枫杨俱挥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鲜血淋漓”,这里是否在暗示原作者身份是一个“六根不全”的宦官?
我们再大胆猜想一下:四个大木精,四个“木”,两个“林”,不就是“双林”吗?
我们再综合下所有的线索:作者对孙悟空这个角色倾注了非常大的心血,但是有意淡化“性”,孙悟空可能象征着宦官;陈元之的序中暗示,作者是一个“被当今皇帝(万历)所罢黜的某个宫中的近臣”;世德堂本所添加的那一回情节中,暗示了作者是个六根不全的宦官,而且暗示“双林”。
4.《西游记》原文中对作者身份的暗示
我们把已经搜集的线索放一放,回过头来看原文。原文中对于孙悟空从出世到压在五行山下这段描写,无疑是作者凭空想象的,这里面必然包含了大量信息。
首先,孙悟空见到菩提祖师的时候,菩提祖师要给孙悟空取姓氏,说了这么一段话:“你身躯虽是鄙陋,却像个食松果的猢狲。我与你就身上取个姓氏,意思教你姓‘猢’。猢字去了个兽傍,乃是古月。古者,老也;月者,阴也。老阴不能化育,教你姓‘狲’倒好。狲字去了兽傍,乃是个子系。子者,儿男也;系者,婴细也。正合婴儿之本论。教你姓‘孙’罢。”
这更像作者在纠结怎么给主角起名字,这里头“老阴不能化育”,可能也暗示了作者自己的宦官身份,甚至有一些怨念在其中。
其次孙悟空的官职更是值得玩味——弼马温。在书中,弼马温是御马监的头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御马监,正是明代的宦官机构,是十二监之一。有掌印太监、监督太监、提督太监各一员,下有监官、掌司、典簿、写字等员。与《西游记》中描写的“他(孙悟空)在监里,会聚了监丞、监副、典簿、力士,大小官员人等”,是基本符合的。
这就更说明之前的猜想了,孙悟空这个形象象征着宦官,这里面可能暗示了作者自己曾经担任过的官职。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御马监的一把手并不是“不入流”的小官,相反是掌握有军队、掌管马政的重要职务,有的时候直接兼任东厂一把手。
这样的肥差,在作者笔下却是这样:
正在欢饮之间,猴王忽停杯问曰:“我这‘弼马温’是个甚么官衔?”众曰:“官名就是此了。”又问:“此官是个几品?”众道:“没有品从。”猴王道:“没品,想是大之极也。”众道:“不大,不大,只唤做‘未入流’。”猴王道:“怎么叫做‘未入流’?”众道:“末等。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如稍有些尪羸,还要见责;再十分伤损,还要罚赎问罪。”猴王闻此,不觉心头火起,咬牙大怒道:“这般藐视老孙!老孙在那花果山,称王称祖,怎么哄我来替他养马?养马者,乃后生小辈,下贱之役,岂是待我的?不做他!不做他!我将去也!”
这样的官衔,作者竟然认为不入流,为什么呢?作者其实已经用这一回的回目告诉你了——《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大家看这一回的回目,从语法上说,缺乏主语,更像是作者自己写的某首诗里的对仗句子。
那么,是不是说,这个作者原先是御马监的头子,后来成为炙手可热的大人物?而且又被皇帝罢黜,历史上可以找到这样的人吗?
有,而且是非常吻合的人——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元老,明朝宦官改革家,大太监冯保。
冯保,字永亭,号双林(木仙庵里暗示过)。隆庆元年提督东厂,兼管御马监。后来司礼监(明代宦官职权最大的机构,帮助皇帝起草诏书,作用堪比清代军机处)的掌印太监退休了,按理说应该是冯保上任了,可是偏偏隆庆皇帝不喜欢他,所以就一直在御马监干下去了(原著中“这样官儿,最低最小,只可与他看马。似堂尊到任之后,这等殷勤,喂得马肥,只落得道声‘好’字”)。
隆庆六年,隆庆皇帝病危,临死之际,任命张居正、高拱、高仪为顾命大臣。次日,冯保晋升为司礼监掌印太监,成为整个张居正改革时期的二把手,并且协助李太后教育年仅十岁的新皇帝万历。
这不正是“官封弼马心何足,名注齐天意未宁”吗?
万历十年(1582年),张居正逝世,万历皇帝积压了多年的怨念和叛逆心理得以发泄,张居正带领的改革派立即跌入谷底。正好江西道御史又上书弹劾冯保,没多久,冯保就被贬谪到南京给朱元璋的陵墓(明孝陵)守陵。
最后问大家一个简单的问题:明孝陵在哪座山?去过的人肯定知道,在南京梅花山。梅花,有五个花瓣。而小说《西游记》里孙悟空是被压在五行山下,五行山,梅花山,大家可以联想一下。
时间上看,冯保是万历十年被贬谪到南京,《西游记》于万历二十年在南京世德堂出版,时间上吻合;陈元之序中所暗示“被当今皇帝所罢黜的某个宫中近臣”,身份吻合;世德堂所补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悟能努力,木仙庵三藏谈诗》,暗示作者是个六根不全的宦官,而且提醒我们“双林”二字,与冯保的身份、名号吻合;《西游记》中对于孙悟空早期经历的描写,也与冯保本人经历有暗合之处。
最重要的是,冯保本人骄横跋扈,却又存有善心,能识大体,略通佛道,在文学艺术上也很有造诣。不仅古琴技艺让张居正折服(张居正的儿子都拜冯保为师学习古琴),著名的古画《清明上河图》上都有冯保的题跋,可以看出其文学功底和书法功底的不俗。就连最看不惯宦官的《明史》,都承认冯保有儒生的气质。
综合这么多的证据来看,冯保创作《西游记》可以说不足为奇。甚至《西游记》里的很多问题都迎刃而解,比如,《西游记》反映的历史地理就是本糊涂账,几乎只能当架空小说来看。如果作者是冯保,那么就不足为奇了,毕竟他不是科班出生的读书人。
当然,我承认,这一说法还缺乏一个有力的直接证据,那就是关于冯保创作《西游记》的直接记载。但是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浮出水面,证明我的观点。至少我认为,这一假说的可信度高于“丘处机说”,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