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模拟曝光,朱元璋让我造反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两全其美

“不好意思,此地乃是上书房,你们若是讨论其他的,请出去说。”

不远处,朱允炆抱着一沓书走过来,脸上仿佛磕了三个字:不高兴。

上书房乃是皇子皇孙读书的清净之地,如此神圣的地方,怎么能宣扬那些下九流的东西。

不过,几位小王爷根本没理他,毕竟,按照辈分来算的话,朱允炆还得喊他们一声叔叔呢。

而且,学习儒学本就是一件无聊的事,现在好不容易有一件让他们放松的话题,自然都侃侃而谈。

朱允炆被无视,微微皱了皱眉。

“炽哥儿,你何时能带我们去外邦,见一见你说的那些藩人?”

只是,朱允炆刚说完,门外便走来一名小太监。

“殿下,陛下宣您!”

朱高炽听得一愣,抬头这才发现,来人赫然是朱元璋身边的贴身小太监。

“有劳公公,不知皇爷爷叫过去,所为何事?”

朱高炽笑道。

算算时间,朱元璋应该已经上完早朝,正在批阅奏折,谁知道……

“回殿下,陛下已经看过您的折子了。”

朱高炽恍悟似的点头,看来自己建驿站的奏折被朱元璋看了,这次叫自己过去,肯定是商讨一二的。

他摇了摇头,跟着小太监而去。

一旁的宁王等几个小王爷虽然脸色不爽,但毕竟是自己父皇的命令,他们也不敢去违抗,只能发出悻悻的回到自己的座位。

路上,朱高炽的脑海中响起一阵声音。

“小朱,我们构思的驿站之法,真的可行吗?”

“那是自然,你们也看到我脑海中那些送货驿站的画面了吧?”

朱高炽自信回道。

“孔明的确看过,此驿站也的确可行,不过其中也有弊端,小朱你真觉得皇帝会答应运用此法?”

诸葛亮微皱着眉头,眉宇间露出担忧之色。

“孔明先生有何担忧但说无妨,即便在后世,驿站面世后也是困难重重,若大家各抒己见,找出不足之处,也能让驿站制度更加完善。”

朱高炽一副虚心求教的模样。

毕竟牵扯到国库支出,未必朱元璋一人就能拍板确定,朝中的保守派肯定会极力反对,即便真的施行下去,驿站产生的钱财将会源源不断,不计其数,到时候肯定会有贪腐出现。

朱高炽正想着,抬头便发现已经到了奉天殿。

只是,他抬眼看去的时候,发现殿内整整齐齐站着书名大臣,那阵仗,跟上早朝也相差无几了。

光是六部尚书就来了四个,其他能来到这的也都是六部的少卿。

“炽儿,快进来,都等着你呢!”

朱元璋见朱高炽愣在殿外,不由挥了挥手,示意让他进来。

那副和蔼可亲的模样,哪有平时的威严,妥妥一个慈祥的老爷爷,看得在场的官员一阵震撼。

“这孩子,似乎还不适应这种场面?看来,日后得多锻炼锻炼才是。”

朱元璋心中暗暗想道。

朱高炽这才缓过神来,躬了躬身:“孙儿见过皇爷爷!”

朱元璋虽然说过,他们爷俩之间不用太多虚礼,但在这么多朝臣的面前,该有的礼数还是得有的。

朱元璋见状,笑得十分满意:“免礼,来,到皇爷爷身边来。”

说着,他拍了拍身旁的龙椅,正好留一个空位出来给朱高炽。

不过朱高炽可不敢真坐上去,否则,这些群臣只怕会吞了自己。

朱元璋也不强求:“上书房的学课如何?”

“回皇爷爷,学课不难,就是无聊,我还是喜欢骑马狩猎,驰骋沙场。”

“看来,再过一段时间,你也不必再去上书房了,等你成年了,有的是机会征战杀敌。”

朱元璋的一番话,着实让在场的朝臣心中大惊,虽然他们面色不变,但心中早已掀起惊涛骇浪。

太子病故后,这位皇帝早已经心灰意冷,何时有过这般爽朗的笑容。

这燕王家的殿下真是非同寻常,几个重臣心里不由盘算起来。

如今皇储空缺,立储之事也一直没提上议程,如今皇帝这般,自然让人浮想联翩。

“炽儿,你可知为何皇爷爷要叫你来?”

朱元璋突然笑着问道。

“孙儿知道,皇爷爷是看过孙儿的驿站改革之法。”

朱高炽也不遮掩,老老实实的说道。

朱元璋点点头,对这个聪颖的孙儿,又多了几分满意。

“诸位爱卿,关于驿站之法,你们有什么尽管提出来。”

朱元璋转头看着那些大臣。

“世子殿下!”

开口的是刘三吾,他知道驿站改革之法是朱高炽提出来后,他心中的天平已经开始倾斜。

“驿站设立之初的目的,最大的责任就是传递各地战报,若对商贾百姓开放,会否加大驿站的支出,万一耽误了战报,岂不坏了大事?”

自古商人多低贱,驿站服务这些商贾,的确是拉低了身价,乱了尊卑。

而且,若百姓对驿站需求大增,驿站短时间没法增加人手,必定会压榨驿站资源,毕竟,现在最主要的交通工具还得是快马,但再好的马匹也是血肉之躯。

闻言,朱高炽想了想,道:“这个好办,密报无非就是讲究一个快字,咱们可以设置一条专线,由专人专线负责。”

说着,朱高炽借了一张纸,再上面一阵涂画后,淡淡道:

“诸位,我举个例子,据户部的记载,京城大约有数十万的走贩商贾,还有几万学子和劳工。”

户部尚书闻言点头,户部的数据的确是如此记载的。

朱元璋倒是听得眼睛一亮,这小子还真是做足了功课了,短时间内就查到了户部的卷综上。

“当然,这些人大半并不是京城人士,按照他们每人一年五封家书,那么光是家书的传递就有五十多万,如此庞大的传递次数,驿站又怎么会无所事事,入不敷出?”

“有工作,驿站就需要招人,也需要更多的马匹,如此一来,又解决了多少闲散劳工?简直就是两全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