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心·膨胀 你自觉相当厉害,所以现在一事无成
自信是好的,自以为是就不理想了!自以为是的人喜欢制造虚幻的自我满足,希望得到超过自己实际价值的肯定,但往往适得其反。成功者必须培养泰然心态,凡事专注,这才是成功的要点。
优越的资质常常毁在自负上
人在某一方面具有一定优点或优势之时,自负的情绪往往悄然而生,这时就会变得较为主观,往往以自己的判断来代替客观事实。而且,又总是不愿承认自己的骄傲,但与此同时,那自以为是、目空一切的表情已经说明了一切。
其实,轻度的自负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有它的好处,它可以推动我们追求更高的人生目标,达成更高层次的人生事业。但这种心理必须限定在合理的范畴之内,也就是说,优越感我们可以有也应该有,但最好不要过,当过度的优越感演变成极度的自负之时,它就会成为我们人生的一种束缚,令我们不能以谦卑之心去汲取人之所长,于是人生困顿不前,甚至一败涂地。
我们可以用这样一个公式来描述自负的害处:自负生傲气→傲气生霸气→霸气生偏见→于是狂妄自大、脱离群众、刚愎自用→最后导致失败。这种可悲的人生模式在历史上曾经上演过无数次,很多英雄人物因此而晚节不保,其中最令人扼腕叹息的当属三国武圣关云长。
三国诸英豪,论文当推诸葛亮,论武当推关云长。关云长勇冠三军,义气盖世。自桃园结义之后,温酒斩华雄、战吕布、诛颜良杀文丑、千里走单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单刀赴会,神医华佗在为其刮骨疗毒时亦忍不住赞叹道:“君侯真乃神人也!”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生前死后均被视为神人,这样一个智勇双全、忠义刚直、名满天下的盖世英豪,却也有着他致命的弱点——目中无人,刚愎自用,傲慢轻敌,而正是这平时不经意养成的缺陷,最终使他命丧东吴陆逊之手,使其义兄刘备千辛万苦开创的基业遭受了致命一击。
当时,东吴孙权对夺回荆州一事思之久矣。而镇守荆州的正是关云长,东吴陆口守将吕蒙主动请命,想要办成此事,但当吕蒙回到驻地时才知道,沿江上下均备有烽火台,荆州军马亦有所准备,于是一时无计可施,只好托病不出,并使人回报孙权。
孙权派谋士陆逊前往陆口,陆逊见到吕蒙以后就为他出谋划策:“关羽向来以英雄自诩,自认为天下无敌,现在此地只顾虑你一人而已,你不如乘此机会,装病辞职,把镇守陆口的责任交给别人。让接任的人假装卑躬屈膝,不断赞美关羽,让他骄傲起来。这样,他一定以为此处无须顾虑,便会撤兵去樊城。等到荆州守军撤去,我们只要派一旅之师奇袭,便可大功告成。”
吕蒙闻言大喜,依计而行,权衡之下便将此事交给了陆逊。陆逊接任以后,立刻命人备厚礼去见关羽,并且捎上书信一封,字里行间都是谦卑恭敬之语,他说:“前不久您巧袭魏军,只用了极小的代价,便获得了很大的胜利,立下了赫赫战功,这是多么了不起的事!敌军大败,对我们盟国也是十分有利的。我刚来这里任职,没有经验,学识也浅薄,一直很敬仰您,故恳请指教。”又吹捧关羽说:“以前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所立的战功、韩信在灭赵中所用的计策,也无法与将军您相比。”
已经自我膨胀的关羽对此信以为真,不禁对吴国放松戒备,认为荆州已然无忧,于是撤走大半守军去樊城听调。而陆逊暗中加紧准备,条件具备后,大军到达,并不费力便攻下了蜀中要地南郡,擒杀了关羽。
关羽英雄一世,最终却败在了自己的傲慢之上,着实令人叹息。
其实,关羽的骄傲已非一朝一夕。当年他温酒斩华雄、虎牢战吕布、诛河北名将颜良文丑、过五关斩六将、水淹七军之后,已然目中无人起来。
他问马超。马超来投,关羽得知马超勇武,便欲前来比试,亏得诸葛亮刻意奉承:“孟起兼资文武,雄烈过人,一世之杰,黥、彭之徒,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逸群也。”于是,关羽大为高兴——“省书大悦,以示宾客”。此时,关羽的自负已洋溢于表。
他傲黄忠。刘备自领汉中王之后,册封五虎上将,关羽对与黄忠同列大为不悦,说道:“黄忠何等人,敢与吾同列?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遂不肯受印。在他眼中,勇猛如廉颇的黄忠竟然只是一名老卒,其傲慢之情不言而喻。
他拒孙权。孙权想让自己的儿子迎娶关羽的女儿为妻,关羽大喝一声:“吾虎女安肯嫁犬子乎!”堂堂江东英雄之首,竟被其视为“犬”,关羽未免太过目中无人。此言激怒了孙权,算是彻底为自己埋下了祸根。
于是,关羽志得意满之下,被“乳臭未干的穷酸书生”陆逊用计破城,最后失手被擒,命绝于江东。
由此可见,有能力虽好,但若是引以为傲,它往往又会成为导致人生败北的关键因素。所以,希望大家对自己都能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需要有傲骨,但绝不要有傲气!人有傲骨便是铮铮铁汉,可是有骄横之气却是愚蠢之人。正如《王阳明全集》中所说的那样:“今人病痛,大抵只是傲。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傲则自高自是,不肯屈下人。故为子而傲必不能孝,为弟而傲必不能悌,为臣而傲必不能忠。”骄傲的确是我们做人处世的大忌,我们若是不能忍住骄傲,终有一天会为自己招来祸端。
傲慢的人,总是在傲慢中尴尬自己
大千世界,众生百态。生活不乏这样的人:他们骄傲而自负,总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常常表现出冷漠而盛气凌人的表情,行为上喜欢独来独往,不爱理睬别人。这样的人看起来似乎很“潇洒”。其实,他们根本不懂人情世故或完全轻视、忽略人情世故,他们常常遭到别人的反感和疏远,其结果往往是处处碰壁、寸步难行。
中国的传统文化素来鄙视傲慢,崇尚平等待人。一般来说,越是才学丰富见多识广的人就会越谦虚;文化越低,气量越小的人就会越傲慢。被奉为千古宗师的孔子说过这样意思的话:不要强不知以为知,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莫忘三人行必有我师。谦逊的态度会使人感到亲切,傲慢则往往会使自己感到难堪。
庄子有个“小学同学”,名字叫作曹商,其人浮华之气颇重,很受庄子的鄙夷。
一次,宋康王派遣这个曹商出使秦国。他离去之时,从宋康王这里得到了几辆马车;到了秦国以后,因为乖巧善言,搏得了秦王的欢心,秦王又赏赐他一百辆马车。
曹商返回宋国以后,便迫不及待地来到庄子的住地,得意洋洋地向庄子炫耀说:“住在偏远狭窄的巷子里,依靠编织草鞋生活,脸色蜡黄,脖子枯槁如树枝,这些,我曹商可不擅长。我的本领是,一句话就能把万乘大国的君主说开心,使跟随的马车一下子就变成一百乘。”
庄子不屑地回答:“我听说有一次秦王生病了,出榜悬赏,凡能挤破脓疮、消除脓肿者,赏车一乘;肯用舌头舔痔疮让他舒服的,赏车五乘。治疗的方式越无耻下贱,赏赐的马车也就越多。你大概也为秦王舔痔疮了吧?要不然你怎么会得到这么多马车?”
故事中的曹商,活脱脱一副小人得志的丑陋嘴脸,而庄子对其的辛辣讽刺,则更是入木三分、发人深省。像曹商这种人,且不说其能力如何,首先他的人品就不值得人恭维,又怎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信任呢?
傲慢是粗俗。它哗众取宠、盛气凌人,往往摆出“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的俗态。
傲慢是无知。它庸俗浅薄,狭隘偏见,表现出夜郎自大的心态,是虚荣和一知半解结合的怪物。
傲慢是愚蠢。它故作高深,附庸风雅,其实是井底之蛙的仰望,是矫揉造作的不高明的表演。
傲慢是自负。它会使人觉得难于接近,只得敬而远之,或避而躲之。
傲慢是流沙。常常导致事业的失败。
傲慢之人必是无礼之人,无礼之人必将遭到别人的厌弃。如果你不愿遭到别人的反感、疏远,那你就切勿傲慢和过分强调自我。如果人人都注意加强品德修养,人人都谨防傲慢,那将会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和谐,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幸福和愉快。
不懂装懂就是自欺欺人
求知最忌讳的就是自欺欺人,不懂装懂。如果只是为了读书获得知识,这种“自欺欺人”还只不过是害己而已,没有什么大碍。但如果让这种人领导企业,那就不是害己的问题了,可谓是“小则害己害人,大则毁掉企业。”为此,对于我们而言,绝不要低估了不懂装懂的危害。因为它完全可能让一个人的品质转变,堕落成为一种社会公害,可谓是贻患无穷。
曾听过这样一个笑话:
某人问:“你怎样评价莎士比亚?”
甲说:“还可以,只是口感不如‘XO’。”
乙反驳道:“喂!你不要不懂装懂!莎士比亚是一种甜品,怎么被你说成酒了!”
莎翁,何许人也!竟被拿来与食品相提评论,可怜他一代文坛泰斗,若闻听此言,恐怕再也难瞑目了。这个笑话真的令人啼笑皆非,寥寥数语,满含哲理。它告诫我们: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不要不懂装懂。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对任何事情精通于心,必然有很多需要弥补和学习的地方。而不懂装懂就好像是给不足之处盖上了一块遮羞布,施了个障眼法,暂时挡住了别人的视线,让自己能够苟延残喘。殊不知,等到真相大白的那一天,不懂装懂的人终究是要为自己的无知付出代价的。
话说苏东坡在湖州做了3年官,任满回京。想当年因得罪王安石,落得被贬的结局,这次回来应投门拜见才是。于是,便往宰相府来。此时,王安石正在午睡,书僮便将苏轼迎入东书房等候。苏轼闲坐无事,见砚下有一方素笺,原来是王安石两句未完诗稿,题是咏菊。苏东坡不由笑道:“想当年我在京为官时,他写出数千言,也不假思索。三年后,正是江郎才尽,起了两句头便续不下去了。”把这两句念了一遍,不由叫道:“呀,原来连这两句诗都是不通的。”诗是这样写的:“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在苏东坡看来,西风盛行于秋,而菊花在深秋盛开,最能耐久,随你焦干枯烂,却不会落瓣。一念及此,苏东坡便按捺不住,依韵添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待写下后,又想如此抢白宰相,只怕又会惹来麻烦,若把诗稿撕了,不成体统,左思右想,都觉不妥,便将诗稿放回原处,告辞回去了。第二天,皇上降诏,贬苏轼为黄州团练副使。
苏东坡在黄州任职将近一年,转眼便已深秋,一日忽然起了大风,风息之后,后园菊花棚下,满地铺金,枝上全无一朵。东坡一时目瞪口呆,半晌无语。此时方知黄州菊花果然落瓣!不由对友人道:“小弟被贬,只以为宰相是公报私仇。谁知是我自己错了。切记啊,不可轻易讥笑人,正所谓经一事长一智呀。”
苏东坡心中含愧,便想找个机会向王安石赔罪。想起临出京时,王安石曾托自己取三峡中峡之水用来冲阳羡茶,由于心中一直不服气,早把取水一事抛在脑后。于是便想趁冬至节送贺表到京的机会,带着中峡水给宰相赔罪。
此时已近冬至,苏轼告了假,带着因病返乡的夫人经四川进发了。在夔州与夫人分手后,苏轼独自顺江而下,不想因连日鞍马劳顿,竟睡着了,等到醒来,已是下峡,再回船取中峡水又怕误了上京时辰,听当地老人道:“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一般样水,难分好歹。”便装了一瓷坛下峡水,带着上京去了。
苏东坡先来到相府拜见宰相。王安石命门官带苏轼到东书房。苏轼想到去年在此改诗,心下愧然。又见柱上所贴诗稿,更是羞惭,倒头便跪下谢罪。
王安石原谅了苏轼以前没见过菊花落瓣。待苏轼献上瓷坛,取水煮了阳羡茶。王安石问水是从哪里取的,苏东坡说:“巫峡。”王安石笑道:“又来欺瞒我了,这明明是下峡之水,怎么冒充中峡的呢。”苏东坡大惊,急忙辩解道误听当地人言,三峡相连,一般江水,但不知宰相是怎么辨别出来的。王安石语重心长地说道:“读书人不可道听途说,定要细心察理,我若不是到过黄州,亲见菊花落瓣,怎敢在诗中乱道?三峡水性之说,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太急,下峡水太缓,唯中峡缓急相半,如果用来冲阳羡茶,则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相宜,今见茶色半天才现,所以知道是下峡的水。”苏东坡敬服,王安石又把书橱都打开,对苏东坡说:“你只管从这二十四橱中取书一册,念上文一句,我若答不上下句,就算我是无学之辈。”苏东坡专拣那些积灰较多,显然久不观看的书来考王安石,谁知王安石竟对答如流。苏东坡不禁折服:“老太师学问渊深,非我晚辈浅学可及!”
苏东坡乃一代文豪,诗词歌赋,都有佳作传世,只因恃才傲物,口出妄言,竟三次被王安石所屈,从此再也不敢轻易傲慢他人。苏东坡尚且如此,而那些才不及东坡者,更应谨言慎行,谦虚好学。一个人读不尽天下的书;参不尽天下的理。正如古人所说:“宁可懵懂而聪明,不可聪明而懵懂。”
其实,不懂就是不懂,为何要装懂呢?细思之,但凡带此陋习者一般原因有二:一是肚中本来没有多少知识,一旦被人问住,想回答“不知道”,但是又怕自己丢人,所以只好不懂装懂,信口胡诌,答非所问,敷衍了事,从而得以脱身;二是自己的能耐不大,但是却耐不住寂寞,于是就开始在人前人后“打肿脸充胖子”,摆出一副博古通今的架势,张嘴就是“张飞打岳飞,打的满天飞”,专门吓唬那些学识浅薄的人,从而借以扬名。
说到底,不懂装懂其实就是自欺欺人,更是一个人在求知过程中对待缺点和不足的一种遮掩。
可见,不懂装懂不仅无用,反而有害。汉代鸿儒董仲舒曾写道:“君子不隐其短,不知则问,不能则学。”所谓“不隐其短”就是要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敢于解剖自己。“不知则问”就是让自己少几分羞涩与虚伪,多几分坦诚与谦虚。“不能则学”就是要学习自己原来不明白的东西,弥补缺陷,不断充实自己,成为一个有真才实学的人。
我们也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实事求是地做人,才能够在人生道路上站得稳、走得端。
不懂就问,借别人的知识扩充自己
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其释义如下:一次,孔子来到周公庙,每件事情都发问。有人便说:“谁说叔梁纥的这个儿子懂得礼呢?他到了太庙,每件事都要向别人请教。”孔子听到后,便说道:“(不懂的地方就问,)这正是礼呀。”孔子说这些话是在担任鲁国司寇时,此时他已到知天命的年龄了,他的知识、为人,那时早已闻名遐迩,真的对太庙的一切他一无所知吗?显然不是,其所以“每事问”,正表现了孔子处处谦虚、谨慎,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治学精神。
常言道,大海之所以为大,在不拒细流;高山之所以为高,在不辞壤土。知识不惧多,学问无止境,不知则学,精益求精,既是做人的道理,也是求学的“捷径”。古今之伟人、名人,在学业、事业上有造诣的人,莫不具备“每事问”的精神。
有“神医”之称的我国古代医学家华佗精通内科、外科、妇科、儿科、针灸等各科,其中,尤以外科最为擅长。华佗成名以后,来寻他诊治的人非常之多。
某日,有一年轻人前来看病,华佗询问检查过后得出结论:“你所患之病为头风病,药倒是有,只是药引子无法寻找。”
“需要用什么作药引子呢?”
“生人脑。”病人闻言吓了一跳,这药引确实无法寻找,于是,只得失望地回家了。
一段时间以后,年轻人又遇到位老医生,老医生问他:“你可曾找人看过?”
“我找华佗看过,他说要用生人脑做药引。”
老医生摇摇头,说道:“不必非用生人脑,你去找十顶旧草帽,熬汤喝了就可以。记住,一定要找人家戴过多年的。”
年轻人依言而行,果然药到病除。
又一日,华佗巧遇年轻人,见他精神抖擞,不似有病模样,于是惊讶地问道:“你的头风病治愈了?”
“是啊,多亏了一位老先生。”
华佗将事情了解清楚,心里非常敬佩那位老医生。他决定向老医生请教,将他的经验学来。但他知道,如果人家知道他是华佗,肯定不会收为徒弟。于是,他将自己扮成一名普通人,跑到老医生那里当起了徒工。
直至三年以后,老医生外出,华佗在为人治疗疑难杂症时被老医生看穿了身份。老医生对华佗的好学精神极为钦佩,将自己多年的行医经验及所得偏方倾囊相授。从此,历史上便有了这样一段虚心求教、不耻下问的美谈。
所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纵然你身怀绝技,也会有人更胜于你,纵然你才高八斗,毕竟也是所知有限。谦虚是求学建功必备的一种素质,谁不谦虚,谁就会被成功拒之门外。
虚心求教、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不仅体现出一个人良好的修养和深厚的内涵,而且在实际的学习和生活中,也会让自己受益匪浅,水平不断地得到提升。
尤其是在竞争中,当对峙双方条件不相上下时,往往是低调而谦虚的人更容易得到他人的认可,因为他给人的感觉更真诚、更富有人情味。相反,态度傲慢、自以为是的人,多是不受人待见的,因为张狂总是会刺伤别人的自尊心,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是防范,从而陷入了被动。
所以,不要因为别人在某一方面不如自己,就加以轻视别人。须知,人各有所长,虚心可以使我们取他人之长补自己之短。如此一来,我们才能随时随地的严格要求自己,夯实自己,才能在虚心求教中不断得到进步。
低开,才能高走
有些人看上去平平常常,甚至还给人窝囊不中用的感觉。然而这样的人并不可小看,机会常常与他握手。因为,越是这样的人,越是在胸中隐藏着高远的志向抱负,而他这种表面“无能”,正是他心高气不傲、富有忍耐力和成大事讲策略的表现。这种人往往能高能低、能上能下,具有一般人所没有的远见卓识和深厚城府。
刘备一生有“三低”最著名,它们奠定了他王业的基础。一低是桃园结义,与他在桃园结拜的人,一个是酒贩屠户,名叫张飞;另一个是在逃的杀人犯,正在被通缉,流窜江湖,名叫关羽。而他,刘备,皇亲国戚,后被皇上认为皇叔,肯与他们结为异姓兄弟,他这一来,两条浩瀚的大河向他奔涌而来,一条是五虎上将张翼德,另一条是儒将武圣关云长。刘备的事业,从这两条河开始汇成汪洋。
二低是三顾茅庐。为一个未出茅庐的后生小子,前后三次登门求见。不说身份名位,只论年龄,刘备差不多可以称得上长辈,这长辈喝了两碗那晚辈精心调制的“闭门羹”,毫无怨言,一点都不觉得丢了脸面,连关羽和张飞都在咬牙切齿。又这一低,一条更宽阔的河流汇入他宽阔的胸怀,一张宏伟的建国蓝图,一个千古名相。
三低是礼遇张松。益州别驾张松,本来是想卖主求荣,把西川献给曹操,曹操自从破了马超之后,志得意满,骄人慢士,数日不见张松,见面就要问罪。后又向他耀武扬威,引起对方讥笑,又差点将其处死。刘备派赵云、关云长迎候于境外,自己亲迎于境内,宴饮三日,泪别长亭,甚至要为他牵马相送。张松深受感动,终于把本打算送给曹操的西川的地图献给了刘备。再这一低,西川百姓汇入了他的帝国。
最能看出刘备与曹操交际差别的,要算他俩对待张松的不同态度了:一高一低,一慢一敬,一狂一恭。结果,高慢狂者失去了统一中国的最后良机,低敬恭者得到了天府之国的川内平原。
在这个故事中,刘备胸怀大志,却平易近人礼贤下士,慢慢成就了自己的基业。与之相反,曹操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白白丢掉了富饶的天府之国,并且还因此耽误了统一中国的大计。单从这一点上看,刘备是真英雄,虽然他没有所谓的气势架子;而曹操则一副狂徒之态,傲气冲天,耀武扬威。他因此吃了大亏,其实一点都不冤。
一个人,无论你已取得成功还是还没有出师下山,其实都应该谨慎平稳;尤其不能得意忘形狂态尽露。特别是年轻人,初出茅庐,往往年轻气盛,这方面尤其应当注意。因此心气决定着你的行为,行为影响着你获得机会的可能性。
所以说,懂得胜不骄、有功不傲的人是真正懂生活、会做事的人,他们会因此而成为强者,成为前途平坦、笑到最后的人。
唯有顺理成章,才能水到渠成
在对目标追求的过程中,我们常会犯下“大多数人”的错误。我们壮志满怀、激情澎湃,却往往忽略了现阶段目标的可行性,最终只是徒费精力,事倍而功半。
捷克有一位名叫齐克的年轻人,他在18岁时,已与同伴一起登上了堪称“欧洲第一高峰”的勃朗峰。此后,他们毫不停歇,先后登上9座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欧洲高峰。此时,欧洲已经不能满足他们的攀登欲望,于是,这群小伙子将目标锁定在了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之上。
攀登珠穆朗玛峰要走很多程序,首先要有签证,其次还要到相关部门申请批文,而且审核人员对登山运动员的条件要求也相当“苛刻”。于是,齐克只得向自己的父亲——一位国际登山者协会的常务理事求助。他在信中对父亲说道:“身为一名登山运动员,若没有征服珠穆朗玛峰,就永远不能说是成功。”
不久,父亲即回信给齐克,他在信中讲述了“贝纳尔巧答卢浮宫失火竞猜题”的故事。看着父亲的回信,齐克沉思良久,他体会到了父亲的良苦用心。父亲是想提醒他——获得成功的最佳目标,不一定是最有价值的那个,而是最容易实现的那个。
在经过理智、客观的分析以后,齐克不得不承认,以他们现在的装备和素质要去征服珠峰,确实是激情大于实力,失望大于希望。与其徒劳无功,不如脚踏实地地从最容易实现的目标开始。于是,齐克对其他三名队友说道:“现在我们不一定非要一步登天,不如先尝试征服乞力马扎罗山。”
对此,三名队友嗤之以鼻,他们鄙视齐克,认为他“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结果,大家始终没有达成共识,最终不欢而散、各奔东西。
在此后几年的时间里,齐克一直谨遵父亲教导,以自身实力为标准,从最容易实现的目标开始。他先后登上了海拔5895米及6893米的乞力马扎罗山和盐泉山,凭借不俗的成绩,被国际登山者协会吸纳为理事会员,并受到捷克国家登山队邀请,担任副教练一职。
2008年初,齐克再一次打破了自己的成绩,他在不配备后援人员的情况下,成功征服了第七高峰——海拔8172米的道拉吉里峰。
回到家中以后,齐克手拿起放在桌上的报纸,报纸上大幅刊载着有关他此次登山的图文报道。齐克对此早已司空见惯,但是《捷克探险报》上的一则消息却令他需用惊不已——“在齐克征服道拉吉里峰的同时,另三名登山队员,在珠穆朗玛峰海拔8300米处失足坠崖,不幸罹难,他们的名字是……”他们,正是齐克以前的三名队友……
2008年6月,齐克终于来到珠穆朗玛峰脚下,凭借多年来积累的娴熟技巧及丰富经验,一步步攀到了海拔8844.43米处。站在珠峰之上,齐克感慨万千,此时他不禁想起了葬身峰底的队友——他一度是他们眼中的“胆小鬼”,是“鼠目寸光”“胸无大志”的人,但今天,他却站在了他们所未能达到的高度上。
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也不应该在一开始就去追求目标价值的最大化,从最易实现的目标做起,由浅入深,一路探索、一路攀登、一路追逐,那么总有一天你会达到自己心目中的高度。这时你就会明白,唯有顺理才能成章,只有水到才能渠成。
好高骛远就是不切实际
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当你站在沙堆上,无论你怎样用力,都没有在结实路面上跳得高、跳得远。其实,人生亦是如此,如果你好高骛远,不能踏踏实实地做好工作,不能脚踏实地地做人,就无法为自己的进步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好高骛远,那就在人生征程上犯了一个大错误。不要以为可以不经过程而直奔终点,舍弃细小而直达广大,跳过近前而直达远方。心性高傲、目标远大固然不错,但有了目标,还要为目标付出努力,如果你只空怀大志,而不愿为理想的实现付出辛勤劳动,那“理想”永远只能是空中楼阁,是一文不值的东西。
徐天娇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家电影制片厂担任助理影片剪辑。这本来是一个人在影视界寻求发展的起点,但在10个月后,她却离开了这个岗位,辞职了。
她认为自己这样做的理由很充分:堂堂一个大学毕业生,受过多年的高等教育,却把宝贵的时间耗费在贴标签、编号、跑腿、保持影片整洁等琐事上面。这怎能不使她感到委屈呢?
几年后,当徐天娇看到电视上打出的演职员表名单时,竟然发现以前的同事,有的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导演,有的已经成为制作人。此时,她的心中颇有点不是滋味。
徐天娇原来并未看到平凡岗位上的不平凡意义,所以她的辞职行动,是自己关闭了在影视界闯出一番事业的大门。
不能脚踏实地者首要的失误在于不切实际,既脱离现实,又脱离自身。或者以为周围的一切都在为难他,或者不屑于周围的一切,不能正视自身,没有自知之明。
脱离了现实便只能生活在虚幻之中,脱离了自身便只能见到一个无限夸大的变形金刚。不能脚踏实地,只能在空中飘着,那所有的远大目标也只不过是海市蜃楼。
先做好士兵,再去想当将军
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做不好士兵的人也永远当不了将军。现实的情况是,将军的位置很少,士兵的位置很多。如果大家都当将军,那谁来当士兵呢?何况没有做过士兵的将军,也不会是好将军。立大志固然很好,也很有必要,志当存高远,但落实到现实中的时候,必须脚踏实地,不能好高骛远,志大才疏。
李志是一所理工大学的英语教师,他讲的课一直深受学生的欢迎,后来就为“托福”考试办培训班。在办班的几年时间里,李志除了赚取一定数量的钱之外,还开阔了眼界,脑筋变得灵活了。
他下决心干一番属于自己的事业,于是,他离开了曾经工作过6年的大学校园,到北京的一家俱乐部工作。北京的俱乐部大多数为会员制,要想有所发展,必须要大力发展会员。而在俱乐部里,衡量一个员工的工作业绩,主要是看他又发展了多少会员,以及售出去了多少张会员卡。他的上司告诉他,你现在唯一需要做的就是一件事:售卡。
李志的生活从此开始发生了180度的大转弯。如今,他变成了一个“厚脸皮”的推销员。那是一种什么样的感觉?他心理上的失落感十分强烈。他对自己的选择表示怀疑了,如果当时留在学校里教书不是挺好吗?
李志渐渐地发现,那些冷如冰霜的客气,其实还是对他最大的礼遇,因为公司里的秘书小姐可以随便找个理由将他拒之门外。她们也知道该怎么对付推销员,在许多公司的大门上都贴着一句话:谢绝推销,推销人员禁止入内!在这种情况下,他得装出一副视而不见的样子,而且会大说特说其俱乐部的好处。
在一次专为外国人举办的酒会上,似乎没有人比他更为活跃了。别忘了,他能讲一口纯正、流利的英语,这让他一下子就与老外们打成了一片。他曾经一个下午同时向5个老外推销,结果竟然售出了6张会员卡,其中有1个人多买了一张,是送给他朋友的。每张会员卡3万美金,每售出1张会员卡,销售人员就可以从中提取10%~20%的佣金。这样,李志一下午的收入就很容易推算了。
几年后,他不用再“怂恿”别人去买会员卡了。他有良好的学历、良好的敬业精神和销售业绩,所以,他从销售员、销售经理、销售总监一直坐到了俱乐部副总裁的位置上。显然,如果没有当年的“低人一等”,哪里会有后来的“高人一筹”呢?
做人就是如此,没有在低处的积淀就很难筑起高楼玉宇。不要害怕别人的冷嘲热讽,毕竟在低处的状况只是暂时的。为了心中的那个梦,“委屈”一点又何妨?
万丈高楼平地起,盖高楼的第一步不是往上搭建,而是首先要夯好地基。一个人如果不能做到“低不就”,就很有可能“高不成”。
不屑于平凡小事的人,即使他的理想再壮丽,也只能是一个虚幻的海市蜃楼。想要有所成就,必须脚踏实地。
那些在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尽管他们的优点不一而足,成就也各不相同,但他们却都有一个共通的基本特点:专注细节,把小事做到完美。因为看重小事,所以能够投入精力;因为专注细节,所以能够心无旁骛地勇往直前,达到专业与精通。
认清自己,做出正确判断
常言道“人贵在有自知之明”,一个“贵”字,足以见得自知是何其不易;又一个“明”字,更可见自知是何其的智慧。其实,多数人都是不自知的,这就像“目不见睫”——人眼可以看到百尺以外的东西,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又或者可以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不自知,归根结底还是自我意识太重、主观性太强。我们都认为自己不错,也喜欢听别人夸赞自己,而对于自己的缺陷,我们会本能地去掩饰,对于别人的批评,我们会本能地去排斥。于是久而久之,我们心中的眼睛蒙了尘,便会越发地看不清自己。
不自知最常见的行为表现便是自恋,就像我们之中的一些人,总是觉得自己万般皆好,真是怎么看怎么顺眼,亦如唐人郑谷所说的那样——“举世何人肯自知,须逢精鉴定妍媸。若教嫫母临明镜,也道不劳红粉施。”嫫母是谁大家想必知道,黄帝的妻子,贤良淑德,但其相貌确实不敢恭维,郑谷以此为喻,倒是将世人的自恋姿态描绘得淋漓尽致。
曾经看到过这样一则寓言,很有启示意义,与大家一起分享一下:
说是有只山羊突然来到栅栏外,它很想吃园内的白菜,可缝隙太小,它根本无法进入。这时,它不经意间瞥见了自己的影子,在阳光的斜射下,它的影子显得很长、很长……
“原来我竟如此高大,何必非要吃这白菜呢?我可以去吃树上的果子。”
小山羊奔向远方的一片果园,尚未到达目的地,日已近午,阳光照在头上,它的影子缩成了很小的一团。
“唉,我这么矮小,看来是没法吃到果子了,不如回去吃白菜吧。”但片刻之后,它又转悲为喜:“我现在这么苗条,钻进栅栏肯定不成问题!”
待回到栅栏外时,日已偏西,小山羊的影子再度被拉长。
“我为什么要回来?我不比长颈鹿矮,吃树上的果子毫不费力!”
就这样,小山羊往返于果园—栅栏之间,直至天黑仍然饿着肚子……
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就和这只小山羊一样,我们的意识是会受到不同环境的影响,因而失去了对于自己的准确判断,于是,心中的那个“我”会诱使我们做出很多错误的举动。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对自己有一个客观、公正的了解,那么就必须换一个角度,跳出“自我”的怪圈,就像照镜子一样,不仅要看正面,也要看反面,甚至对于自己的身高、体重、美丑都要做出一个客观的评价。
一个人,只有客观地看待自己,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反之,若是脱离基本事实,过高或过低地评估自己,就只能重复着错误的选择,到头来自食苦果。也可以这样说,我们的心中都有一杆秤,若是秤轻了自己,那就很容易自卑;若是秤重了自己,那就难免要自负,唯有秤得恰如其分,我们才能实事求是地认知自己,才能给自己一个准确的定位。
如今,站在纷扰复杂的世界上,前途茫茫,有时我们难免内心惶惶,对于生活抛给我们的选择题,我们若想选定一个正确答案,首先必须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知,及时纠正自己偏离的目标和行动步骤,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少走弯路。
平和心做人,进取心做事
人生于世,立身之根基不外乎两种——做人、做事,然而要打好这两大基础则绝非易事。做人之难,难在对情绪的掌控、对人生的参悟、对欲望的控制;做事之难,难在衡量,难在从复杂的利益与矛盾中寻找一个平衡点,难在得到众人的认可。那么,既然做人难,做事亦如此难,我们又该如何是好呢?这就要求我们在做人方面严于律己、谦虚谨慎、淡泊名利、不事张扬;在做事方面追求创新、力求卓越,不断提升对自身的要求。若是能将二者相融合,使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我们就能够获得一片广袤的天地,成就一个多彩的人生。也就是说,若想自己的人生有所建树,我们必须学会“平和心做人,进取心做事”,而这也正是大多数有作为者成功的关键所在。
一名普通茶厂工人,在平凡的岗位上不断学习、不断摸索、不断成长,先后成为车间主任、销售科科长、经营副厂长、厂长。在企业濒临破产之际,他凭借多年工作经验,洞悉了危机下隐藏的商机,毅然购买了茶厂的全部股份,甘愿承担茶厂1200余万元的债务,开启了个人创业模式。
不到10年,他就将一个占地6亩、员工30余人、年收入不过百万的乡镇企业,一举坐上了“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宝座,总资产数以亿计。
2004年、2005年,他先后获得“中国茶业企业十大风云人物”“四川省创业之星”“全国劳动模范”以及“四川十大财经风云人物”等各项殊荣。他就是四川省峨眉山竹叶青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唐晓军。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在业内叱咤风云的人物,却有着与其身份大相径庭的低调。
在媒体眼中,唐晓军可谓是一名“神秘人物”,他从不轻易接受采访,尽量避免在媒体上露面;在员工面前,唐晓军是一位亲切的老总,他平易近人、沉稳内敛,给人的感觉就像老朋友一般。
正如唐晓军所说:“做人,要有一颗平常心,先做人后做事,凡事内敛不可张扬。”而他旗下“竹叶青”的品牌主张正是“竹叶青,平常心”。
从唐晓军身上,我们似乎看到了“低调”与“高调”的完美结合。高调做事与低调做人并不矛盾。低调做人是一种姿态,是为人处世的一种胸襟、一种谋略,他能使人自省、使人进步、使人谦虚谨慎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在低调做事的基础上,去进取,不畏艰辛迎难而上,用饱满的激情、强烈的自信去突破、去创新、去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这就是“平和心做人,进取心做事”的注解与诠释。
平和心做人是一种人生智慧,进取心做事是一种人生态度!唯有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我们才能成就一个涵蕴厚重、丰富充实的人生。
以谦卑的姿态在这世间行走
人这一生有风有浪、有顺有逆、有高有低,只有秉持着谦卑的姿态行走其间,才能顺利通过所有门庭。
羊祜是名副其实的官宦子弟,他的外公便是大名鼎鼎的东汉蔡邕,其胞姐则是晋景帝司马师的献皇后。不过,羊祜为人两袖清风、谦恭有加,并无半点“官二代”的骄奢习气。
羊祜年轻之时便已声名远播,曾被荐举为上计吏,州官4次邀请他做从事、秀才,五府也召他出来做官,但均被他一一谢绝了。因此,有人将他比作孔子最得意的门生——谦恭好学的颜回。正始年间,大将军曹爽专权,曾欲启用羊祜和王沈。王沈得信后,满心欢喜地劝羊祜与他一起去应命就职,羊祜对此颇为不然,淡淡答道:“委身于人,谈何容易!”后来,司马懿发动高平陵政变,曹爽失权被诛,王沈受到牵连而被免职。王沈后悔没有听羊祜的话,对他说道:“我应该常常记住你以前说的话。”羊祜听后,并没有炫耀自己有先见之明,反而谦虚地表示:“这不是预先能想到的。”
晋武帝司马炎称帝以后,鉴于羊祜辅助有功,遂任命他为中军将军,加官散骑常侍,封郡公,食邑三千户。对此,他坚决推辞,于是改封为侯。虽然名位显耀,但羊祜对于王佑、贾充、裴秀等前朝有名望的大臣,一直秉持着谦虚的态度,从不将其视为自己的属下。
后来,为表彰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等功劳,皇帝加封他为车骑将军,地位等同三公,羊祜再次上表推辞,他在奏章中写道:“臣入仕方十余年,便在陛下的恩宠之下占据如此显要的位置,因此无时无刻不为自己的高位而战战兢兢,荣华对我而言实属忧患。我乃外戚,只因运气好才能事事办得顺利,自当警诫受到过分的宠爱。但陛下屡屡下诏,赐予了我太多的荣耀,这让我怎么承受得起,又怎能心安得了?现在朝中,有不少德才兼备之士,比如光禄大夫李熹高风亮节,鲁艺洁身寡欲,李胤清廉朴素,却还都没有获得高位,而我只是一个无德无能的平庸之辈,地位却在他们之上,这让天下人作何感想?怎能平息天下人的怨愤呢?所以乞望陛下收回成命。”但皇帝没有应允。
羊祜身事两朝,手掌要权,地位显赫,但他本人对权势的欲望却非常淡然,但凡举荐某人升迁,事后绝不张扬,以至于很多被举荐者一直不知道羊祜曾有恩于自己。
羊祜一生清廉、俭朴,除官服外,平时只穿素布衣裳,朝廷发放的俸禄也大多用来周济族人或是赏赐军士,家无余财。
羊祜临终之时嘱咐子嗣,不可将南城侯印放入棺木。他的外甥齐王司马攸为此上表晋武帝,表明羊祜不愿按侯爵下葬的意愿,武帝下诏说:“羊祜一生清廉、谦让,志不可夺。其身虽去,但美德仍在。这便是伯夷、叔齐被尊为贤人,季子能够保全名节的原因所在啊!现在我下诏恢复原来的封爵,以表彰爱卿的高尚德馨。”
毫无疑问,羊祜这一生是成功的,他的谦恭令天下百姓、满朝文武乃至一国之尊,无不对其敬佩有加。
这世上,一个人如果谦逊低调,那是一种老道的智谋,过分的张扬自己,就会经受更多的风吹雨打,暴露在外的椽子自然要先腐烂。张狂的结果有无数的事实可以证明是失败或灭亡。那么,作为张狂对立面的谦虚,从逻辑上来说,其行为结果正是成功和收获。这也有历史上、现实中无数的案例可以证明。《易经》谦卦中说:“天道下济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谦,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终也。”就是说谦才能使君子善始善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