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儿子的问题,首先都是爸爸的问题
第一篇 从自己开始,正向教养培养杰出男孩
环境不好,好男孩也杰出不了
孩子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孩子健康心灵的形成,往往取决于孩子是否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取决于爸爸妈妈的教养方式是否合理。为了让孩子能够健康成长,爸爸们一定要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年京城举行大考,一位秀才带着他近期将临盆的妻子前往京城应考,这样既不耽误考试,还可以照顾妻子。
谁知一路的奔波动了胎气,妻子在路上阵痛起来。秀才只好带妻子住进了一家酒馆,更巧的是,酒馆老板的妻子也正要生产。秀才看到这种情景心底踏实了许多,现成的接生婆正好顺道帮妻子接生,免去了许多麻烦。
当天晚上,秀才的妻子和酒馆老板的老婆先后产下两个儿子,母子皆平安。两个男婴算来竟是同年同月同日同一时辰生下的。两家人都非常高兴,这也算得上有缘了。秀才在考完回程时,又在酒馆住了三年多,每日教两个孩子习字、作画,两个孩子都很聪明,这让秀才越看越爱。后来由于家乡有事,秀才才告别酒馆老板和妻儿一起回乡。
一转眼,16年过去了,秀才和酒馆老板的儿子都长大了,秀才的儿子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考上了状元。老秀才高兴之余,想起酒馆老板的儿子与自己儿子的生辰八字相同,想来也有个锦绣前程吧。
回想当年酒馆老板收容妻子临盆之恩,秀才便准备了礼物,专程去拜访酒馆老板。等到了酒馆老板家,只见老板坐在门口吸着旱烟,秀才将礼物呈上,并问起了他的儿子。酒馆老板指了指门内,说道:“喏,在干活呢!”
秀才顺着酒馆老板的指引,看到屋内有一个年轻人正站在柜台内给客人打酒呢!“是他,这可奇怪了。按命理说来,你儿子和我儿子生辰时刻相同,八字也一样,理应此时也该求取个功名才是,怎么会……”秀才满脸诧异。
酒馆老板大笑:“什么功名,这小子从小跟着我卖酒、招呼客人,大字不识几个,拿什么去考功名啊!”
从这个故事里,我们就可以清楚地看到家庭环境对孩子成长的影响。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男孩,在聪明程度上也不分上下,可是秀才的儿子考上了状元,酒馆老板的儿子却站在柜台前卖酒。因此教育学家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孩子的命运、成长方向往往取决于他的家庭环境。
家庭环境主要包括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其中,经济条件如果不是入不敷出,生活难以为继的话,对孩子教育的影响关系不大,而父母的文化程度、思想道德水平、行为方式、生活习惯等则对孩子的影响非常重要。
事实上,好的家庭环境也并非指富有的父母,而是指父母关爱孩子,正直有品味,与孩子有良好的互动,这才是最适合孩子生长的家庭环境。
所以作为爸爸,我们首先就要让儿子有个健康的成长环境,有个值得效仿的榜样。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1.夫妻相敬相爱
爸爸妈妈应该相敬互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们看到这种深厚感情。比如,爸爸在生活中多照顾妈妈,逢年过节向孩子的母亲赠送礼物,出门时给她写信等。如果一个孩子了解他的爸爸妈妈是相亲相爱的话,父母就无需更多地向他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善了。父母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从而有益于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
2.夫妇共同教育孩子
教育孩子不是妈妈一个人的事,是爸爸妈妈共同的责任,但在中国家庭中,大多数情况下,在家务和养育孩子方面妈妈要比爸爸付出的多,这样是不对的。一个良好的家庭里,爸爸应该自觉地帮助妈妈,这样不但会赢得孩子的尊敬,而且会使夫妻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抚养教育孩子,爸爸们要记住,帮助妻子就是对孩子的爱。
3.身教重于言传
爸爸要主动地将基本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示范给孩子,以便于孩子在社会上成长。当然,身教胜于言传。当我们把垃圾放入垃圾箱里,孩子也会这样做;而如果我们随处乱丢的话,孩子也会乱丢杂物。如果我们待人接物彬彬有礼,助人为乐,处世豁达,我们的孩子也就有可能成为这样的人。孩子在潜移默化地摹仿着我们,因此我们需要使自己成为好的榜样。
家庭冲突不断,孩子人格出现偏差
有的父母总是嫌弃自己的孩子脾气很暴躁或者是无法跟同龄的孩子友好相处,而有的男孩从上学开始就不断地跟其他小朋友发生矛盾,其实这些都和父母是分不开的。
妈妈们或许会对爸爸们有这样的抱怨:“你儿子的脾气怎么跟你一样啊,都这么暴躁,动不动就发脾气,跟幼儿园的小朋友也没法好好相处,动不动就打架,真不知道这孩子到底是怎么形成这种性格的。”其实,妈妈们抱怨孩子脾气暴躁的问题,的确是跟爸爸平时的性格有关系的。比如说,在看到爸爸和妈妈吵架以后,孩子就容易形成这种性格。更为重要的是,在孩子看到父母吵架的时候,往往会产生一种畏惧和恐惧的感觉,这种感觉会让孩子感受不到安全感。于是,在生活中,孩子在遇到一些具有威胁性的事情时,自然就会哭泣,这完全是因为内心比较恐慌和害怕的结果。
苏亚下班后,匆匆忙忙地去接儿子回家。在回家的路上,她顺路买了菜,回家之后,赶快放下书包,照顾儿子喝水,然后让儿子写作业,自己则开始在房间里忙碌,一会儿要看看儿子的功课,一会儿去厨房看看饭菜。好不容易饭做好了,她还要给儿子洗衣服,忙活大半天了,还是不见丈夫回家。她打电话给丈夫,但是手机却打通了没人接。
丈夫是搞销售的,平日里要见客户,她心想丈夫一定又在忙着工作,虽然心里很生气,但是也没办法。已经七点多了,儿子叫嚷着饿,苏亚便先和儿子一起吃饭了。当两个人快吃完饭的时候,门铃响了,打开门是丈夫回来了。他一脸的疲惫,苏亚还在为刚才没打通电话的事情不高兴,见丈夫回来了,也没说话,只是开了门,回到座位上继续陪儿子吃饭。丈夫看到苏亚没有等自己,竟然已经开始吃饭了,心里也很不痛快。
此时,他坐下也开始吃饭,两个人各吃各的,都不说话。苏亚心想自己忙活了半天,回来之后又要接孩子,又要做饭,为什么丈夫不能够帮自己做点呢,哪怕按点回家看着孩子也行啊。而丈夫此时也憋不住了,生气地说道:“我在外面这么累,你连吃饭也不等着我。”苏亚听了心里更是不舒服,说道:“我给你打电话也打不通,你看看你手机我打了几次。”“你还说打电话呢,当时我正和一个重要的客户在一起,电话不停地响,差点影响到我谈业务。”丈夫显然生气了,苏亚根本不管那么多,继续说道:“我给你打电话还打错了啊,你想想你一个星期关心过儿子几次,你接过儿子几次,你工作忙,难道我闲着了吗?”
显然两个人说话的声音越来越大,丈夫不甘示弱:“我这么忙是为了什么啊,难道我是为了让别人好过点啊,我还不是为了多赚点钱,让你们母子好过点啊。”苏亚更是生气,说道:“那你赚到钱了吗?工资不还是那么多,天天就知道见客户、喝酒吃饭……”
苏亚和丈夫开始了吵架,在一旁的儿子吓得连饭都不敢再吃了。第二天苏亚送孩子去学校,晚上接孩子的时候,老师告诉苏亚说:“你儿子今天一天心不在焉,中午午睡的时候还做梦吓哭了,问他怎么了,他就是不说。你们家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影响到孩子了。”当老师说了这些之后,苏亚才回想起来,可能是昨天和丈夫吵架的事情,吓到了孩子。
孩子的性格形成与父母自然的行为是分不开的。当孩子看到爸爸们总是冲着妈妈大嚷,他们的内心可能会产生恐惧和紧张,在以后看到同样的事情,比如说看到大街上两个人大嚷的时候,也会产生恐慌的心情。久而久之,孩子内心往往会缺乏安全感。因此,爸爸和妈妈之间的矛盾再尖锐,也不要在孩子面前大吵大闹,更不要在孩子面前大打出手。
心理学研究者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孩子天生具有模仿力。家庭中,夫妻意见不统一,甚至发生争吵都是十分正常的,但是切忌当着孩子的面发生争吵。当着孩子的面吵架,不仅会对孩子的情绪和个性产生危害性的影响,更会让孩子产生模仿的心态,这对孩子以后的人生观会产生很不利的影响。总之,父母尽量避免在孩子面前争执,如果偶尔出现了争执,那么一定要注意到孩子的情绪,给予及时的安慰和开解。
教育立场不一致,孩子趁机钻空子
在许多家庭里,夫妻之间常在孩子的教育上不知所措或产生矛盾。夫妻双方对孩子的教育有不同的看法、想法,甚至矛盾,这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而是自然现象。如同对一个事情,不同的人可有不同的看法一样,不足为怪。因此夫妻双方发生分歧时,不必彼此抱怨,可以通过讨论、协商达到共识。但是,在爸爸和妈妈有了分歧后,有一点值得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这种分歧和矛盾不要暴露在孩子面前。
事实上,不少父母在教育孩子时正是在这个节骨眼上犯了错误。譬如,妈妈在教育或责备时,爸爸站出来替儿子说话;或者是在爸爸责备儿子时,妈妈站出来替儿子鸣不平。这样的例子在生活中比比皆是。譬如:
孩子吃了晚饭坐在电视机前不肯起身,妈妈便催促孩子去做功课:“不要再看电视了,该去做功课了。做完了好睡觉。”孩子不起身:“我看完再去!”妈妈坚持说:“看完这个节目,就很晚了,还能做什么功课!快去,听话!”儿子正在犹豫,这时,爸爸却在一旁调和:“让他看完算了!”儿子当然也就不起身了。结果功课也就不要做了。
在花钱上也常出现这种不一致的现象。孩子跟妈妈要钱买新运动鞋,妈妈认为旧的没有破,可以穿,不必买,因而不给钱。孩子又去找爸爸,爸爸经不起他的纠缠便给了。这是两个常见的例子,夫妻虽然没有争吵,但是给孩子的不良影响却是一样的。这使妈妈在孩子的心目中没有了威信,孩子有了依仗,可以不听妈妈的话,助长了孩子的任性和娇气。而且,这样会使得孩子无所适从,更重要的是助长了孩子不听话的表现。因为既然爸爸认为妈妈责备的不对,或者反过来,妈妈认为爸爸的责备是不对的,那么孩子当然可以不必听了,因而孩子的错误或不良习惯也就得不到纠正,而且会对父母的意见和责备都置若罔闻。
所以在教育孩子时,爸爸一定要与妈妈达成一致,任何一方在教育孩子时,另一方都不应该出面袒护,即使爸爸或妈妈责备的不对,也不要当着孩子的面纠正,甚至是争吵。这样既会损害对方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使对方日后无法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也会伤害母子或父子感情。
那么在具体问题上出现不同的看法,爸爸应该怎样处理呢?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在妈妈责备孩子之后,在孩子不在面前的时候,再提出自己的看法,与妈妈讨论,以取得一致的看法,避免日后重蹈覆辙。
滥用物质奖励,孩子学会了无度索取
生活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儿子,这次你要能考一百分,爸爸就送给你一辆最棒的模型车!”“你争气点儿,要是能进前三名,我就带你去游乐园玩!”这样的对话继续下去,若干年后,也许就会发展成这样:“我要是进了前十名,你们怎么奖励我?”“乖儿子,你要真进前十名,爸爸就带你吃麦当劳,随便你点!”“没意思!我不吃麦当劳!我要耐克球鞋!”“可是,你不是已经有一双了吗?”“我不管,我就要!不给我买,我就……”多么可悲!鼓励变成了贿赂,孩子却反过来勒索父母,这就是滥用物质鼓励的结果。爸爸们要认识到,对孩子的鼓励并非一定都是物质上的、金钱上的,精神上的鼓励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母的温暖。
邓超中学毕业后,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一所市重点高中。接到通知书的那一天晚上,邓超问爸爸说:“爸,你和妈妈都答应过我,考上重点高中就给我个惊喜。怎么样?惊喜是什么呀?”
爸爸回答说:“我和你妈妈对你的确有那样的承诺。原来的计划是要去北戴河旅游,但现在我们要和你商量一下,是否可以不去旅游,把那笔钱省下来,以你的名义捐赠给希望工程……”邓超对爸爸的提议有点犹豫,妈妈接着说:“你能考上重点高中,我们都替你高兴!也觉得应当带你出去旅游一趟,表示我们的奖励。但我们慎重地想了想,觉得你刚上中学,今后的路还长着呢!
“尤其是想到我们自己的孩子能上重点中学,而一些贫困的孩子却连上学的权利都难以实现,因此……
“我们不强迫你,你可以考虑一下,哪个更有意义!”
“好吧,我们还是省下钱来捐赠给希望工程吧。今后我还要帮助更多的人!”
这种精神鼓励是非常有意义的,它既包含了激励因素,又不会让孩子产生惟利是图的不良心理,对孩子的成长有利无害。
但儿童心理学家也指出,精神鼓励也要努力处理好方式方法,这样才能使鼓励发挥最大效用。那么,鼓励孩子进步时,我们应当记住哪些原则呢?
1.对孩子的鼓励要有针对性
教育学家认为,如果父母的鼓励具有针对性,孩子们就能够学习到什么是好的表现,并将继续发扬这种好的东西。这就要求爸爸做到,只表扬孩子具体的好的行动,而不是随意表扬。比如,孩子在考试中得到好的成绩,有些家长会这样夸奖孩子:“我早就说你是天才。”其实,这种鼓励对孩子来说只是一种负担,把孩子的成绩归结于孩子的天赋,而不是孩子的努力,有可能会泯灭孩子勤奋努力的精神。因此,这种随意的表扬是不可取的。
2.对孩子的表扬应当实事求是,讲明道理
一个能大胆学习走路的孩子,第一次学习用筷子吃饭的孩子,爸爸对他进行表扬是恰当的。如果这个孩子都已经10岁了,家长还能去表扬孩子的这些行为吗?所以说,对孩子的表扬一定要切合实际,让孩子觉得爸爸妈妈的表扬是真诚的。另外,在表扬孩子时讲明道理也很重要,让孩子知道这样做为什么是好的、对的,培养孩子判断是非对错的能力。
3.把握鼓励孩子的时机
当孩子第一次做出过去没有过的好行为时,要及时表达出高兴和赞赏,但是当孩子不断地表现出同样的行为时,就应该隔几次行为给一次表扬、鼓励,且间隔时间越来越长,不要每次都予鼓励,这样有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养成。
爸爸过分在意,孩子得寸进尺
生活中,很多孩子都会出现不讲道理、无理取闹的情况:以自我为中心,不理解别人的立场;不管自己有没有道理,说发脾气就发脾气……这些问题往往让为人父母者头疼不已。孩子的不讲道理其实是儿童缺乏自制力的表现,因此爸爸一定要努力培养孩子的自制能力,对孩子不讲理的行为决不姑息纵容。
爸爸给冬冬买了一个漂亮的玩具车,准备下午带孩子到姑姑家做客,冬冬非常高兴,决定向表弟炫耀一下自己的新玩具。但是到了下午,忽然下起了大雨,冬冬趴在窗户上看了好一会儿,跑来问爸爸:“爸爸,这雨会停吗?”爸爸知道,如果冬冬不能去姑姑家,他一定非常失望,于是安慰孩子:“再等一等看,也许会停的。”
一个小时过去了,雨还是没有停,甚至还刮起了大风。于是冬冬开始吵闹起来,一边吵闹一边哭泣。爸爸安慰冬冬:“姑姑家我们都去过多次了,也不在乎这一次。等大雨停了,爸爸再带你去,你看好不好?”冬冬吵闹着对爸爸说:“谁知道雨什么时候能停!你都答应我了,现在又反悔,我不干!我不干!”冬冬越吵越厉害,连邻居都惊动了!
爸爸很为难,又拿他毫无办法,于是就向他保证说:“爸爸明天带你到商场去,再给你买一个玩具枪,能射子弹的那种,以前你不就想要吗?”
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父母犯这样的错误:孩子一哭一闹,自己就慌了手脚,马上对孩子又疼又哄,对孩子的不讲理百般迁就,或者很多时候,孩子因为某些不如意的事情,吵闹一阵子后,差不多快要停止下来了,忽然,又因为父母或其他人对孩子说了些安慰的话,孩子的情绪一下子又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变,变本加厉,越发吵闹得不可收拾!
冬冬对爸爸的吵闹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对一个孩子来讲,由于天气的原因,不能参加原来计划好的活动,一定会感到很失望,但孩子因此而纠缠不休蛮不讲理,在很大程度上正是由于爸爸的同情把这种失望的感觉扩大了。父母们常常会低估了孩子对失望与挫折的承受力,总是不知不觉地以父母的角色,心甘情愿地替代孩子“受罪”。在这个例子中,爸爸对冬冬表示了怜悯,冬冬自己就愈加觉得自己可怜,越加觉得“去不了姑姑家是难以承受的事”!
更糟糕的是爸爸提出的“补偿”办法使冬冬形成一种观念,那就是他在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失望的事情都应该由别人来给予补偿。如果任何事情不能按他的愿望实现的话,冬冬就会感到生活亏待了他,他受到了不公平待遇。当爸爸的认为孩子的失望太大了,是冬冬不能承受的,他的这种态度,实际上低估了冬冬可能有的承受力。爸爸认为冬冬太软弱了,根本无法对付生活中的现实,他的这种态度将使冬冬也形成对自己的错误认识:“我受到了一个很大的打击,没有能力应付了。”
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往往是由于父母过多地在意孩子,才使得孩子得寸进尺,甚至于发展到无理取闹。而父母在处理孩子的这种行为时,通常会大声斥责,甚至大打出手,以达到使孩子改变行为的目的。父母的这种做法行不通!如果我们真是希望孩子能够改变那些不讲理的行为,那么,父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适当地采取不理睬孩子的态度,至少应当保持相当程度的沉默。
爸爸在孩子无理取闹的时候,不妨采取置之不理的办法,这样孩子就会在你冷淡的态度中反省自己的做法,千万不要过多地在意孩子,你的在意只会让孩子得寸进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