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为什么他独自玩耍——孩子不合群,一半是性格所致,一半是父母导致
单亲家庭的孩子,往往喜欢“离群索居”
01.
前不久,我微信上收到一位大学室友的信息:“忙吗?可以聊聊吗?”
“当然可以。”我回了过去。
她说,她现在活得很焦虑,经常性地失眠、噩梦,从不敢午休,生怕夜里睡不着觉,睁着眼睛看着空荡荡的屋子。那样,她会觉得自己特别孤独,特别虚无。
我问她:“到底为什么感到焦虑?”
她说:“我的内心总是空荡荡的,又特别敏感,严重缺乏安全感。我看不到自己的未来有什么希望,我对爱情既渴望又迷茫,对异性的关怀有心接受却又不由自主地刻意躲避。”
她内心深处的焦虑,也许要从不愉快的童年经历说起。
她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父亲不久又组成了新的家庭,她从小跟着母亲一起生活。母亲总是在她耳边不停地抱怨,生活是多么不公,男人是多么不可靠。
自幼,她的心灵就一直处于不安之中。她这样总结自己的童年:“没有什么值得我去记忆,没有什么值得我去留恋。”这种不安感犹如一颗不定时的炸弹,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情绪失控,弄得别人非常尴尬又莫名其妙。这些年来,她虽然结识了不少朋友,可能一直走下去的屈指可数。
童年的家庭境况在她心里留下了很大的一块阴影,有朋友说她的性格敏感忧郁,又有强烈的“渴望溺爱”的成分,这也许与小时候缺乏关爱有关。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父母任何一方的爱都不可缺失,任何人的悉心照顾都比不上父母对自己的爱和陪伴。
02.
健全家庭对孩子的身心发展具有非常好的作用,父母对孩子的差异化教育,是一种天然的和谐,是相互取长补短的巧妙配合。对孩子来说,父母的作用是不完全相同的。母爱是孩子心理发展的基础,缺少母爱的孩子往往在心理上没有稳定感,在情绪和人格上会出现某种程度的障碍,这类孩子多孤僻、冷漠、粗暴等。如果父亲的角色缺失,母爱便会向溺爱型发展,并失去家庭的稳定和减弱家庭的教育职能。很多人的不幸,就在于从小缺乏这种天然和谐的正常教育。
某位艺人在接受采访时,曾公开表示,自己天生就很孤独,哪怕身处热热闹闹的娱乐圈,他也一直待在自己的世界里。他一直坚持“三不”原则:不交际、不应酬、不聚会。而这种孤独状态在结婚以后也一直没改变过。他的妻子也常常吐槽他是一个很孤僻的人。
这位艺人说,童年的经历对他影响太大。
在他还很小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而且这个消息最后还是由亲戚告诉他的。从那以后,他一直跟着爷爷生活,很少能够见到父母。后来,他发生了车祸,才又回到母亲身边。不过,自此以后,他变得安静且不合群,不爱交朋友,性格也变得有些孤僻古怪。
家庭的破裂,对孩子来说,简直是“天降横祸”,他们没有必要的心理准备,因而所遭受的打击其实比父母更大,而且相较于大人,孩子更敏感也更脆弱,他们还不具备自我调节的能力,一时间根本无法面对家庭破裂的残酷现实,因而会感到不知所措、郁郁不乐。
另外,孩子也会比较。他们会拿自己的现在与过去相比较,觉得自己现在所受的关注与宠爱大不如前;会拿自己与完整家庭的孩子相比较,感觉自己在别人家孩子面前抬不起头,因而越发自卑和畏缩,自信丧失,不愿努力也无力进取。
破损家庭的孩子,极易因为爱的缺失而产生抑郁,他们不愿与人过多接触,对身边的人也往往怀有戒心。他们神经过敏,总是在怀疑别人是不是在背后议论自己的家庭,认为别人都戴着有色眼镜看自己,因而不愿向别人敞开心扉,变得越来越孤独,越来越自闭。
我想说的是,不管大人之间有怎样的情感纠葛,孩子是无辜的,我们没有理由让他们感到不幸。如果两个人真的无法相处下去,也要妥善地处理好孩子的问题,使孩子不论在灿烂的阳光下,还是在疾风暴雨里,都能健康成长。
03.
事实上,离婚对孩子伤害最大的不是离婚本身,而是离婚后,父母对待孩子的教养态度。
几年前,堂兄因为感情不和离婚了,孩子跟着母亲过。虽然前堂嫂对孩子宠爱有加,可以说生活上、学习上从不缺少什么。但堂侄女佳佳却一直郁郁寡欢,越来越孤僻。据说,她在学校很少与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学习成绩也直线下降,堂兄急在心里,却也无可奈何。
虽然堂兄也非常爱孩子,但是由于以前日积月累的矛盾纠葛,离婚后彼此仍不能释怀,以至于离婚后堂兄一直没有机会见到孩子。那天佳佳生日,堂兄精心准备了礼物去为孩子庆祝,可佳佳却拒绝见堂兄。一个9岁大的孩子为何拒绝见自己的亲生父亲?
从堂兄伤感的叙述中,我多少了解了一些事情的原委。原来,由于前堂嫂对堂兄积怨较深,所以在平时对佳佳的教育中,会有意无意地流露出对堂兄的怨恨。单纯的孩子受了母亲的影响,在她幼小的心灵中竟也埋下了痛恨的种子。她认为是父亲抛弃了她和母亲,是父亲不要她了,不爱她了,以至于当堂兄带着礼物去为她庆祝生日时,她倔强地不肯与父亲相见。
事后,我单独找了个时间请佳佳去吃肯德基,询问她不肯见爸爸的原因。一开始,佳佳对我带着一定的抵触情绪,无论我如何苦口婆心,孩子就是不为所动。后来,当我说道“世上没有一个父亲不爱自己孩子”时,佳佳哭了,她哽咽着向我哭诉,自从父母离婚后,爸爸就从没有去看过她,也从未给她任何关爱和温暖,她恨爸爸,恨他为什么抛弃佳佳。从一个9岁孩子口中说出这样的话,我也有些心酸,或许是母亲对她影响太大了。我只有耐心地跟她解释父母为什么离婚,爸爸为什么没有来看她。虽然我不知道她是否能够完全听懂,但我发现佳佳对我这个堂姑感情上亲了好多。
借着这股东风,我在征得前堂嫂同意后,常带着川川和佳佳一起出去玩。我和佳佳谈了很多,谈她的父亲,也谈她的母亲,但谈得更多的还是她的学习生活。其实,佳佳原本是一个聪明活泼的女孩,只是由于家庭变故,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异变,她变得非常孤僻,不愿意和小朋友们交往。自从我常带她去玩之后,佳佳渐渐开朗了,或许她觉得这个姑姑很关心她、重视她,因此也对我越发亲昵和信任,有心里话也愿意对我说。但是,我也发现佳佳的情绪起伏较大,有时候是个开朗活泼的小精灵,有时候又闷声不语、暗自感伤。我觉得,应该和前堂嫂聊一聊。
那天,约前堂嫂一起吃饭,从她的言语中,能明显感觉到对堂兄的怨恨之情,或许这就是佳佳不快乐的根源。我委婉地向她表达了我的看法:大人之间无论有什么仇怨,似乎都不应该影响到孩子的生活和学习。之前不幸的婚姻已经了断,何必纠结于心不能释怀呢?既然彼此选择了分开,就把恩怨一并了断了吧,千万别让这种情绪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前堂嫂似有所悟,也表示说不应该在孩子面前流露怨言,她以后会尽力给孩子一个健康、温馨的成长环境。
在此后与佳佳的接触中,我发现她越来越开朗了,学习成绩也有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她经常会来我这里玩,对我说她的心里话,我知道,孩子已经逐渐走出了心灵的困惑。某天,我约了堂兄和佳佳一起来家里吃饭,佳佳看到堂兄的时候虽然仍有些别扭,但毕竟与父亲有了一些交流和接触,我相信他们的父女关系一定会越来越好。
离婚后,无论孩子归属于谁,他的生活环境都会出现一定的变化,若想不造成负面影响,那不现实。但是,我们应该竭尽所能将对孩子的伤害降到最低,这就需要父母及时调整思想认识,及时调整心理情绪,引导孩子对家庭变化有一个正确的认知,而不是刚从一个失败中走出来,又亲手制造第二个失败。
04.
如果离婚是一场情感战争的休止,那么孩子无疑是止战之殇。家碎了,父母单飞了,但爱不能单行。孩子无论跟谁一起生活,在与孩子相处的日子里,都请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让生活无限接近从前,画圆孩子心中完整的家。
还是通过媒体报道才知道,美丽、开朗、乐观、勇敢、德艺俱佳的某女艺人,竟然也来自单亲家庭。
报道称,她在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父母就离婚了,和姐姐一直在母亲的养育下长大。她们有一个非常好的母亲。
她的母亲是位作家,非常有教养,也非常开明。这位母亲酷爱读书,知道读书的乐趣与好处,于是也为孩子们营造了一个阅读天堂。家里到处都是书,还特意布置了一个读书角,每天下午茶时间,母女三人一起优雅地喝着茶、读着书,幸福而充实。
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这位母亲一直很开明,不控制,也不霸权。女艺人的姐姐读初中时,数学成绩总是在三四十分上下徘徊,有一次破天荒考了五十分,母亲便夸孩子:“你好棒!进步了10分!”大女儿听后非常高兴,而母亲也快乐一整天。这位母亲说:“我在意的不是那10分的分数,而是她的欢欣。”
绝大多数父母,最希望的是孩子出人头地,但这位母亲“只期盼女儿变成一个有趣而开朗的人”。两个女儿也都如她所愿。
这位母亲是个非常坚强的女人,离婚时,她未流露出半点负面情绪——“来不及收拾震撼,首先想到的是两个女儿是否受伤。而家的温暖必须继续,厨房炒菜的声音要依然有力,餐桌前的谈笑声要依然响亮。我努力让家没有改变,只是这个家,从此少了一个人回来吃饭。”
她做到了。
她以教养,给了两个女儿良好的品性。
她以坚定,给了两个女儿自律的习惯。
她告诉两个孩子,每一个女人都得独立而自律。
有这样的母亲,即使父爱有所缺失,孩子又怎么可能不美好?
不管离异与否,所有的父母都应如此,尽自己最大的努力,负起对孩子的责任,让孩子在爱与教养中健康成长。而离异家庭的父母更要让孩子明白,虽然爸爸妈妈离婚了,但对他的爱从未曾改变,无论爸爸或妈妈是否和他生活在一起,都不意味着不爱他、不要他。
但愿所有单亲家庭的父母,都能用心帮助孩子修复内心的伤痕,送给他们一个不孤单、很幸福的未来。
有孩子在,就把怒火平息下来
01.
一个家庭里,如果父母经常吵架,那么孩子的心理问题往往比离异家庭中的孩子还要多。
让孩子生活得有安全感,是为人父母最起码的责任。大人不要认为感情只是两个人的事,便毫不顾忌地相互攻击、谩骂,这对孩子心理造成的负面影响将终生难以弥补。
我有一对朋友,夫妻二人脾气不和,三观不统一,于是家庭中战火不熄,经常在饭桌上当着孩子的面吵得面红耳赤,吓得孩子吃不下饭。有时候,孩子睡到半夜就听到隔壁妈妈在骂爸爸:“我瞎了眼,当初怎么就看上你,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跟你离婚了!”随即就是砸东西的声音。每当这个时候,孩子总是把头蒙在被子里,枕头都不知道被他的泪水打湿了多少次。
就这样,孩子吃不好,睡不好,白天总是无精打采的,上课犯困,放学吓得不敢回家,他非常不想听到爸爸妈妈吵架的声音。终于有一天,孩子实在受不了了,竟然离家出走了。
父母关系不和谐,实际是家长对孩子实施的一种精神虐待。
孩子年龄小,并不能完全理解父母为什么争吵,他们只会从自我的角度出发,认为自己是引起父母吵架的根源,从而形成一种深重的罪孽感和内疚感。同时,他们又担心父母大吵大闹的结果是抛弃自己,因而产生强烈的、难以名状的恐惧感。这种负面情感,对孩子会造成很深的精神创伤,严重的还会造成心理障碍。
02.
生活中,有些家长口口声声说为了孩子才不离婚,却终日“硝烟”不断,殊不知这种行为带给孩子的伤害更难消除。经常面对家庭“战火”的孩子,容易陷入人际交往障碍,焦虑、多疑,对未来生活缺乏信心,尤其易对婚姻产生恐惧感。
如果没有十几年前的纵身一跃,如果能与抑郁症抗衡到今天,现在,“哥哥”张国荣就已经64岁了。
“哥哥”出身富裕,父亲是中国香港著名洋服裁缝大王张活海,著名导演希区柯克、演员加里·格兰特、马龙·白兰度、威廉·霍尔登等好莱坞巨星都曾专程光顾,母亲潘玉瑶则是大户人家的大小姐。
然而,出生在这样的家庭,“父母”却成了“哥哥”成长过程中严重缺席的符号,这种冷暴力填满了他整个孤独童年。他甚至认为,挨爸爸妈妈的打是件好事情,因为他连这样的“亲子互动”都没有。
有人曾问“哥哥”,父母是否爱他,他回答:“可能是。”
另一方面,父母的情感纠葛、父母婚姻的不和谐也深深伤害了他。
张父除了正室潘玉瑶外,还纳了两妾,并在半岛酒店长期包房与其他女人“谈心”,母亲潘玉瑶就会雇私家侦探去跟踪父亲。父母不但没有了爱情,也没有了尊重。
从小生活在一个亲情淡漠、剑拔弩张的家庭环境中,“哥哥”感到非常不舒服,他由此认定婚姻是不可信任、毫无意义的,他经常把“婚姻是一种无形的负累”挂在嘴边,甚至看到别人结婚也会伤心大哭。
童年时期的家庭阴影,不经意间给“哥哥”埋下了抑郁的种子。
别以为孩子还小,什么都不懂,他们其实非常敏感,能够敏锐地察觉到父母婚姻关系、家庭氛围的变化。在父母争吵声中成长起来的孩子,内心早已千疮百孔,他们的性格由此变得敏感、脆弱和消极。长大之后,他们也会对人际关系、婚姻关系心生畏惧,缺乏经营亲密关系的信心和热情。
03.
孩子不仅需要父母的爱,也需要父母相爱以及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保持家庭稳定,减少冲突,是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发展的基础,也是培养孩子情感专注力必不可少的条件。
如果可以,希望天下的父母们都能相敬互爱,而且要公开地让孩子看到这种深厚感情。如果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的相亲相爱,我们就无须更多地向他解释什么是友爱和亲善了。父母的真实情感流入了孩子的心田,将有助于他在将来的各种关系中发现真挚的感情。
退一步说,夫妻间如果有矛盾需要解决,也应该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心理感受,尽量控制情绪,不要随意发泄,如果非吵不可,也应避开孩子换个环境,或让孩子暂时离开。
甚至,我们还可以让孩子参与进来讨论,听听他是怎么说的,不管孩子说得对与错,都不要争得面红耳赤。
有些父母喜欢在争吵时说:“要不是为了孩子,早就跟你离婚了。”这话如果让孩子听到,他就会误认为父母的争吵是因为自己引起的,会因此内疚。所以矛盾面前,我们一定要就事论事,千万不要把孩子牵扯进来。
再奉劝天下的父母们一句,即使婚姻失败了,也要学会不抱怨、不仇视,给予孩子正面的引导和更多温暖的陪伴,尽可能减少婚姻不幸带给孩子的伤害。
嫌弃性责骂,将孩子自我价值感扼杀
01.
我有位同事雯雯,面容俊美、身材修长,无论走到哪里都是一道靓丽的风景。如今二十大几,早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却始终单身一人。
雯雯说,她既渴望婚姻,又对选择伴侣十分忐忑,内心很挣扎、很矛盾。
谈起两性关系、婚姻伴侣,雯雯的态度总是很消极。她不奢望自己能够找到白马王子、如意郎君,不奢求对方有多么爱她,只愿自己不被抛弃即可。显然,她对婚姻、对伴侣的要求非常低——两个人能够搭伙过日子、不缺吃不少穿即可。
条件这么好的姑娘,对婚姻要求这么低,不禁让人怀疑:她是不是受过很严重的情感伤害?然而,并没有。她并没有真正投入地谈过恋爱,被渣男伤害之说更无从谈起。
那么,为什么她对自己的婚姻生活期待如此之低呢?
从心理学上讲,雯雯自降身价的不自信,其根源是她的自我价值感太低。当雯雯谈起她的父母时,我想我已经找到了答案。
雯雯的父母算是重男轻女的典型,从小到大,女儿发展得好或不好,全看她自己的造化。无论雯雯做什么事,父母总是抱着质疑不看好的态度,不看好她可以考上重点大学,对其自我管理能力没有信心。雯雯大学毕业出来工作以后,父母看到亲朋好友家孩子工作好、嫁得好,就一直在雯雯耳边抱怨:“别人混得都那么好,你怎么就不给我们长脸呢?”“别人家的孩子”,雯雯深有感触。所以与别人相处中,雯雯总是只看别人的优点,并拿自己的缺点与之做比较。
孩子自出生以后就在不断接受挑战,不断受到外界环境的考验,他们的生命能量在这个过程中或增或减。自我价值感越高的孩子,越能以自信进取的精神状态面对世界,越能在逆境中奋进,越能在人际交往中产生强大的影响力。而当一个孩子不断接收质疑、贬低、憎恶等消极信息时,他的自我价值感就会被破坏,他的生命能量也会被弱化,他在人群中会越来越自卑。显然,雯雯的状态就是由她的成长环境促成的。
02.
俗话讲:“孩子是自己的好。”做父母的,往往都觉得自己的孩子比较聪明、懂事,因此对自己的孩子欣赏有加。可有些父母却恰恰相反,他们不但不去真正地关爱、鼓励自己的孩子,还贬低孩子,甚至嫌弃孩子,不惜用负面的评语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这是一种令人痛心的行为。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树立一个人正面的自我意象,是孩子形成正面人格、良好行为的前提;毁坏孩子的自我认知,是让孩子走上歧路,成为问题儿童的重要原因。
艾德曼·坎波的最大特征是有着巨人般的身材,不只外人害怕,连他的亲生父母和两位姐妹都因此排斥他。
坎波9岁的时候,他的父母离婚了,于是坎波和姐姐妹妹跟随母亲搬往蒙大拿州居住,自此坎波就如同活在地狱一般。
因为长得很像父亲,坎波被母亲厌弃。在母亲的影响下,姐姐和妹妹也联合起来欺负他,坎波从小就承受着各种辱骂和拳打脚踢。
坎波很清楚,自己在家中是被孤立的,不管自己表现得多么好,都不会被接纳。10岁时的一天,坎波回家后发现自己的东西全部被搬进了地下室,他知道自己在家中可有可无了。自从被赶到地下室后,坎波的性格变得越来越极端,他开始幻想一些血淋淋的场面,这个少年慢慢出现了反社会行为。
13岁时,坎波从家中跑了出来,去寻找自己的父亲,希望可以开始新的生活,却被父亲又送回到母亲身边,而母亲也不愿再接纳他,于是,坎波被送到祖父母的农场里。农场的生活并不比家中好多少,祖母也很嫌弃他,经常当众嘲讽他一无是处,言语之刻薄丝毫不比母亲逊色。一连串的精神虐待让坎波心中悄悄埋下了仇恨的种子,他形容自己当时就像一颗“行走的定时炸弹”,随时都有可能爆炸。
在学校里,爹不疼妈不爱奶奶不亲的坎波非常自卑,他不敢与同学交往,性格越发冷漠孤僻,连基本的社交能力都没有。他越来越自闭,只有内心不断地幻想才能给他带来一些安慰,他总是想象自己亲手杀死了所有瞧不起他的人。
最终,这些幻想被付诸现实。15岁那年,坎波枪杀了自己的祖父母,医师诊断他有人格分裂和心理变态,于是坎波就在精神病院里住到了21岁。之后,坎波硬是靠记忆力背下了所有精神测验的答案,蒙骗了医生,被认为不再对社会构成威胁,获准出院。
出院后,坎波更加疯狂了,每次与母亲争执后,他都会愤而离家,并实施杀害。几年间,他先后杀害6名花季少女。
彻底引爆坎波这颗“炸弹”的仍旧是他的母亲。
一天,坎波的母亲邀请女同事到家中做客,但并没有把同事介绍给坎波认识。客人走后,母子二人又一次爆发了激烈的争吵,母亲冲坎波骂道:“你也不照照镜子看看自己的德行,有哪个女人瞎了眼会愿意和你在一起。你和你父亲一样,根本不配!你不配认识她们!”
羞愤成怒的坎波冲出家门:“你不是说我不配吗?我就证明给你看!”
……
坎波说:“我只是怕被她拒绝。只有杀掉她,才能永远地拥有她。”
最后,在杀掉他自认为一切耻辱的源头——自己的母亲后,坎波不满被警察忽视而选择投案自首。
有时候,恶魔正是被我们亲手塑造出来的。
从小被贬低排挤,会扭曲一个人的心灵,对于聪明而敏感的孩子来说更是如此。最初的时候,他们可能会沉默以对,任你贬低嘲讽,当这些负面信息的刺激达到一定程度时,他们就会出现种种问题。
03.
前几年的报纸曾经报道过一个中学生自杀的新闻:
那个自杀的孩子天生比较迟钝,但是性格倔强,而他的弟弟长得与他全然不同,大脸大眼,一副聪明相。两人在同一个学校读书,哥哥原比弟弟高两年级,后因功课一直学不好,三年内降了两级与弟弟同班。也许正是由于他读书读不进去,长得又没有弟弟好看,所以母亲对他产生了厌烦。每次看到他作业总是错误满篇,就会情不自禁地唠叨起来:“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么一个又蠢又丑的笨蛋?!我不知前世做了什么孽。”
这个孩子虽然迟钝,但是对这些话还是听得懂的。他因此对自己的前途完全失去了信心,再加上在家中得不到父母的疼爱,他竟吃安眠药自杀了。孩子死后,据说母亲也十分伤心,但悔之晚矣!
父母的一句话是能对孩子产生莫大影响的。我们常听到的“你怎么这么笨”“你的脑筋真差劲”这些责骂词的副作用很大,会使孩子自认为“脑筋差劲”,于是心灰意懒,什么事都不想做,更不想读书,对读好书没有信心。
所以不论是头脑还是容貌方面的缺点,都不应成为父母责骂孩子的理由。我们常见到这样一种母亲,那就是刀子嘴、豆腐心。是的,她们心疼自己的孩子,对孩子生活上关心备至。孩子在外面如果受了顽皮孩子的欺侮,她们会心疼得说不出话来,总要去讨一个公道。但是当她们自己的孩子不读书或不听话时,她们也什么话都骂得出,好像要骂了才痛快。因而她们时常骂些过头话:“你怎么这么蠢呢?什么功课也不会做。你真是蠢死了!”“这样蠢,还不如死了好!真把我气死啦!”
骂过了,她自己气消了,对孩子又爱护如前。但是她不知道,也从未认识到她这种刀子嘴对孩子心灵的伤害有多大!所以,父母在责骂孩子时一定要冷静,要克制!
孤僻,有时只是原生家庭的错
01.
有一位朋友,夫妻二人都是教师,而且只有一个独生子,因而对儿子的教育非常严格,孩子从小就被“圈养”在家里。我这位朋友特别爱干净,其他小朋友到她家里玩,如果把屋子弄乱了,她会很不高兴,并警告孩子,下次不要把小朋友带到家来。就这样,孩子的朋友变得越来越少,他也越来越不爱与小朋友们交往了。
等孩子稍大一点,他们又常告诫他,外面坏人多,对谁都要提防点,做什么事都要小心。孩子上初一那年,一天上完晚自习,独自一个人回家,在一条小巷子里,看到几个社会青年正在殴打一个学生模样的男孩,父母的叮嘱顿时变成了他亲眼看见的事实。他吓得瑟瑟发抖,拼命地跑回家,后来经过很长一段时间,这种恐惧感才慢慢消失。恐惧感虽然消失了,但恐惧的痕迹还是存在。每当孩子看到陌生人,就会产生莫名的恐惧,在惶恐、矛盾、徘徊中,他变得越来越孤僻。
从儿童心理学上讲,社交心理是孩子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父母没有为孩子培养一个正常的社交心理,那么孩子将自我封闭于一个相对固定与狭小的环境中,由于隔绝了与人的交往而往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常见的表现是:自闭、胆怯、自私、任性,不帮助别人,也不愿接受别人的帮助,忽而自傲,忽而自卑。有的孩子可能学习成绩不错,显示智商颇高,但情商可能偏低;不仅交往能力不足,而且不会妥善处事。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长久关闭在与爸妈的小天地里,没有同小朋友玩耍的环境,更难交得知心朋友而导致的性格变异。
02.
孩子孤僻,怕见人,总是不开心,对一切事情都冷漠,或是喜怒无常爱发脾气,做事情不专心,坚持性差,父母就要注意了。对于这样的情况,很多父母认为是孩子的性格特点,不太在意。其实,孩子的孤僻行为与家庭影响有很大的关系。
表妹在生多多前,是一家大企业的高薪白领。因为一直忙事业,怀多多时已经是高龄产妇了。为了把孩子培养成才,她无法再兼顾事业,于是辞去了光鲜的工作,一心一意当起了全职妈妈。
表妹把孩子的教育当成事业去做,不仅把多多的日常生活照顾得无微不至,而且从孩子出生起,就非常注重对他的教育。多多2岁多的时候,就能够数数、背唐诗、读英文字母了,没少赢得亲朋好友的赞许,表妹也因此成了大家眼里榜样级的全职妈妈。
但是从多多上幼儿园开始,问题就来了。
虽然多多没有像其他小朋友那样,在入园初期大哭大闹,但表妹发现,自从上了幼儿园以后,多多的情绪就大不如前了,而且夜里经常做噩梦。幼儿园老师对表妹说,多多在幼儿园很乖,自理能力也很强,但就是太安静了,他不和老师、小朋友一起玩耍,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里望向窗外,似乎望眼欲穿等待妈妈的到来,那种期盼的小眼神看着都让人心疼。
表妹问多多:“为什么不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呢?”多多的回答每次都如出一辙:“我只喜欢妈妈,只喜欢和妈妈玩,我不要和别人玩!”
表妹说,听了多多的话,她心里别提多难受了,想想多多上幼儿园前,每天在家里和自己玩得都很开心,可怎么上了幼儿园,小朋友多了,反而孤僻了呢。
其实,多多的孤僻正来自表妹的过度养护,以至于孩子大多时间只和妈妈两个人在一起,几乎没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生活圈子的闭塞,会让孩子缺乏足够的社会化锻炼,久而久之,孩子就不愿也不会与别人相处了。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往往更喜欢独处,或只愿和妈妈在一起。
当然,导致孩子孤僻的原因还有很多。
有些家庭,父母本身不善交际,自然无法为孩子提供正确的社交指导,受此影响,孩子从小就容易因为缺少小伙伴而越发不合群。
有些孩子,因为父母离异或一方身故生活在单亲家庭中,长期缺少足够的家庭温暖,爱的缺失致使他们性格越发孤僻,对周围的人和事物总是冷漠对之。
有些家庭,父母过于重事业,长期将孩子托付给老人或保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得不到父母爱的滋养,就很容易出现畏缩、孤僻的情绪。
有些父母,过度以孩子为中心,孩子被娇宠成了习惯,一旦到集体中,关注度严重降低,没有了赞美声,孩子的自信心顿时备受打击,就会慢慢变得自闭。另外,被溺爱的孩子往往过度以自我为中心,要求得不到满足就会大发脾气,这样也会受到小朋友的排斥。
还有些父母,信奉严厉教育,孩子面前总是板着面孔,孩子有点小错非打即骂,导致孩子对父母过分畏惧,长期处于紧张压抑状态。因为害怕犯错受罚,孩子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慢慢地就从不敢说话变成了不愿说话。
03.
诚然,孩子的孤僻令我们做父母的内心焦虑,但倘若父母能够及时醒悟,改变教养方式,多接近、多关心孩子,给予孩子足够的温暖,孩子的孤僻状况就会有所控制和好转。
爸爸妈妈应该竭力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氛围。如果父母不和,经常争吵,孩子就得不到应有的关怀和培养,孩子的心灵就会受到创伤,就会因此而沉默寡言、闷闷不乐,从而越来越孤僻。假如爸爸妈妈经常随意批评、否定孩子,甚至指责、训斥孩子,孩子就会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会感到自己很笨和行为不好,这种自我体验几经反复固定下来,就会使孩子形成自卑孤僻的性格,总认为自己什么都不会、什么都不行,谁都不如,因而一个人缩在一旁不敢出声、心情压抑。
我们还要扩大孩子的生活空间。当前,由于家居条件、家庭结构等原因,很多父母常把孩子关在家里,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变得孤僻。我们应该让孩子从“自我”的小圈子走出来,让孩子多与小伙伴一起玩耍、游戏、生活。
我们要将孩子带动起来。孤僻的孩子多着迷于一些缺乏社会交往、社会交流的活动,如看电视、玩游戏机等,对周围的事物不闻不问,对社会、周围的人和事采取不参与的态度。我们必须中断孩子这些着迷的爱好,多与孩子进行情感沟通,鼓励孩子陪自己外出采购、参与做饭或帮邻居取奶、取报、送信等,让他与人进行交往及培养他助人为乐的精神。
我们要坚持每天带孩子出去到有同龄小孩玩的地方活动,这是非常有必要的。另外,如果可以,多带孩子到有同龄孩子的家庭串串门,让孩子多多与别的小孩子接触。因为和同年龄的孩子在一起,孩子们相对来说会比较放松,也更容易开口和别人交流。
此外,我们要注意细致地观察、挖掘孩子的长处,创造条件使孩子得到表现的机会,经常以商量的语气、信任的目光、平等的心态与孩子沟通,做孩子的好朋友。这样,孤僻的孩子也会慢慢开朗起来,不会再沉迷于独自玩耍。
社交恐惧症来了!孩子,别害怕
01.
邻居小蒋家的孩子今年4岁,原来是由小两口自己带的,后来生活压力日渐增大,小蒋的妻子准备重新开始工作,就将孩子送到了幼儿园,另一方面也是想让他适应一下集体生活,为将来进入小学做准备。没想到刚过两周,幼儿园老师就告诉他们,这孩子可能有社交恐惧症,建议小蒋夫妇带孩子去做心理辅导。小蒋夫妇一开始根本不相信,心里想着孩子每天在家里笑逐颜开,别提多快乐了,而且每天都绘声绘色地对自己讲述在幼儿园学到了什么新东西,怎么看也不像心理异常啊。于是在老师的建议下,小蒋夫妇决定到幼儿园看个究竟。
在老师的安排下,小蒋夫妇躲在儿子所在班级的窗外观察。他们发现,无论是课堂上还是自由活动时间,自己家孩子都躲在其他小朋友的后面。课堂上,老师提问,他从不积极回答,老师问到他,他也是低着头、红着脸,含含糊糊不知在说什么;自由活动时,其他小朋友都聚在一起玩耍,只有他一个人搬着小板凳坐在角落里玩积木。同时,小蒋回忆起,晚上带孩子散步,孩子见到小区里相识的叔叔阿姨,从不主动叫人,要么假装没看见,要么故意往爸爸妈妈身后躲。
这样的现象在许多孩子身上都很常见。
年龄小的孩子,由于缺乏独立生存能力和社交经验,在离开父母独自面对陌生人的时候,都会产生焦虑情绪。一般来说,随着和陌生人交往程度的深入,焦虑情绪会逐渐减弱,最终成为“熟人”。但如果长时间地、反复地出现持续性焦虑情绪和回避行为,孩子可能就是患上社交恐惧症了。
儿时的社交恐惧症对孩子成年以后的社会生活影响严重。尽管社交恐惧症对人的智商不会造成什么损害,但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因为“不善沟通”“难以相处”,往往有才能也无法表现,有能力也无法施展。
02.
每个孩子最终都要从家庭走向社会,对社会的不适应,过分的腼腆羞涩,会妨碍性格的发展和完善,对孩子的学习和工作都会造成不良影响。
现如今,“人际交往”技能已经被列为孩子的基本智商之一。正像菲律宾大学临床儿童心理学家马·劳迪斯·卡兰丹所说的那样:“一个社交能力低下的孩子比没有进过大学的孩子具有更大的缺陷。”
是否拥有朋友是孩子能否健康成长的关键因素之一。关心孩子就一定要关心他们交友,帮助孩子就一定要帮助孩子交友。一个好朋友的影响力等于或者超过一个好的老师。
孩子交朋友看起来似乎是自然而然的,但是我们忽视了孩子们常常需要练习才能正确地结交朋友。而且尽管人们过去相信,孩子直到上学的年纪才会开始发展真正的友谊,现在的研究却表明,孩子发展亲密的关系最早可以从1岁开始。等孩子到了3~4岁,建立这样的亲密关系对他们的自信是非常重要的,而且这样的关系会让孩子在学校的最初几年感觉很自在,这是他们非常需要的。
孩子需要和同龄伙伴玩耍、交流,这是孩子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
03.
作为父母,我们首先要明白,和小伙伴们嬉戏玩耍,是正处在孩童时期的孩子的天性。
我们应该从最普通的基础开始,也就是说,要从最基本的开始教起。孩子常常模仿他们看到的社交习惯和方式,其中,他们最容易学到的就是父母在家里接待来访者的习惯和方式,所以,我们要时刻注意自己的社交方式。
孩子听父母讲话时会不耐烦,有时候会打断父母的谈话,让父母分享他的看法,这是很正常的。和孩子谈话时,我们应该采用轮流讲话的方式,要多听他讲话,而不是向他训话。
鼓励孩子大胆与人交往,父母适度提醒、节制是必要的。但是,必须看到朋友对孩子发展的不可或缺性,限制过多必然得不偿失。所以我们应该鼓励孩子大胆交往,特别是要引导孩子为弥补个人缺陷而交往,这对孩子来说是一种挑战的机会,这样会给孩子带来突破性和均衡性的发展。
同时,我们也要尽量给孩子创造与人交流的机会,比如,在外面用餐,需要纸巾或添加碗筷时,可以让孩子自己去找服务人员要;在超市,给孩子点钱,让他自己选购想要的东西并结账;外出时,我们可以佯装不认识路,让孩子去向陌生人问路,等等。当孩子完成任务以后,他们会从中获得成就感,这时父母别忘记多多表扬鼓励,让孩子更加享受与人交往的乐趣。
我们应当欢迎孩子带朋友回家。如果你家里装修得富丽堂皇,又打扫得一尘不染,而几个调皮的孩子进入你的家门,你会欢迎他们进来吗?如果你这么做了,家虽然被搞乱了,却成了孩子们的天堂;如果你拒绝了孩子们,哪怕稍有不悦,敏感的小精灵们都可能敬而远之。你一定明白,两种态度必然会有不同的结果。毫无疑问,让孩子拥有伙伴并快乐地生活,比房间的整洁漂亮重要上万倍!
别总吓唬孩子说,“外面坏人多”
01.
坏人坏事每天都在出现,我们也或多或少听过一些,不过有些家长习惯用“坏人”来吓唬孩子,也许是为了提升孩子的自我保护意识,也许是为了让孩子听话,但这样做其实是欠妥的。
闺蜜家孩子媛媛有段时间老喊肚子疼,小便憋着出不来非常难受。闺蜜急忙带孩子去医院检查,检查结果是,孩子得了急性肾炎。经过医生询问才知道,原来媛媛在学校因为害怕坏人而不敢上厕所,每次都硬憋着,结果憋出了疾病。
媛媛这孩子本来胆子就小,怕坏人,怕听鬼故事。听闺蜜说,媛媛4岁时有次看《西游记》,竟然被里面出现的妖怪给吓哭了,从那以后媛媛好长时间都不敢看电视,怕电视机里跑出妖怪来吃了自己。
闺蜜两口子平日工作很忙,媛媛大多时间是由奶奶带着的,奶奶老了身体不是很好,几岁的孩子正是淘气的时候,媛媛有时不听奶奶话,奶奶说服不了就吓唬她——“不听话的孩子会让坏人抓走”“妖怪最喜欢吃不听话的小孩”。这招真挺灵,奶奶每次一提坏人、妖怪,媛媛就乖乖听话了。吓唬的次数多了,媛媛确实越来越乖了,不过胆子也越来越小:很怕黑,睡觉一定要开着灯,在家里上厕所也要大人陪;很怕生,一见到生人就往爸妈身后躲,家里来了她没见过的客人,想抱抱她或是跟她互动,她就会吓得大哭。
媛媛上小学的时候,奶奶怕胆小的孙女被其他孩子欺负,专门调教孙女如何应对:碰到欺负人的同学不要怕,可以告诉老师;去厕所要和同学一起去,小心坏人;有陌生人问话不要答应,小心人贩子,等等。奶奶的话反而让媛媛更害怕了,在学校里,她不敢和其他同学一起玩,总是一个人坐着,看着。老师提问,她也只是低着头小心应答。她不敢约同学一起去厕所,更不敢一个人去,只好硬憋着,次数多了,就憋出病来了。
很多家长在管教孩子时,喜欢用“坏人”“妖怪”来吓唬他们,因为这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让孩子听话,但从呵护孩子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这种做法恰恰是对孩子幼小心灵的摧残。幼年时期的孩子,心理发育不够成熟,他们不能完全区分想象和现实,他们往往会把想象当作现实,大人随口用“坏人”“妖怪”吓唬孩子,他们就会觉得到处都是坏人、处处都有妖怪,由此造成内心极大的恐惧。
更严重的是,此时的孩子正处于自我意识的第一次觉醒期,需要通过不断的自我探索建立自信心,发展主动性,进而获得自我认同。恐吓教育,往往会让孩子削弱自我,产生自卑,直接造成孩子怯懦、退缩、孤僻的个性,极易毁掉孩子的未来。
川川出生后不久,我就和孩子爸爸以及家里老人达成了共识,大家都尽量不要用“坏人”“鬼故事”来吓唬孩子,因为我知道,那是一种看不到却很严重的伤害。
02.
做父母的,应该清楚地意识到,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与外界的接触会越来越多,孩子是社会中的人,只有在适应社会的过程中,才能获得社会的价值观念、行为规范和知识技能,从而不断成熟。你无形中将孩子与社会阻隔,他们就无法健康地长大。
大学同学小云是个典型的江南美女,温柔婉约、才气逼人,却有很明显的“陌生人心理障碍”,这使得她一直在事业上无法取得决定性的突破。小云说,她是被爸妈“吓坏了”。
小云刚上初中那会儿,有一次和爸爸妈妈在客厅里看电视,荧屏上正在播放一条新闻,是关于“少女失联”专题的法制报道。妈妈看过这条报道后,再三叮嘱小云:“现在外面坏人这么多,你一定要小心,千万不要在外面逗留太久,知道吗?放学就立刻回家!”
小云一开始觉得妈妈杯弓蛇影了,不过,看到妈妈紧张的模样,就随口回了一句:“知道了,您放心。”
过了几天,妈妈又和小云说了这样一件事情:“今天我在报纸上面又看到一篇报道,说有一些犯罪团伙专门对你这样的女孩下手,你以后出门可得当心,外面真的有很多坏人!你知道妈妈整天有多担心你吗?”
小云听了妈妈的话,有点害怕了,每天放学回家,凡是看起来行色可疑的人,小云就担心是专对女孩下手的犯罪分子。遇到这种情况时,小云会惊恐地一口气跑回家,生怕后面有人追自己。
就这样,小云每天除了上学放学,几乎是足不出户。她心想,这样待在家里,应该就不会有坏人了吧!
现在,参加工作的小云除了上班下班,依然几乎足不出户,平时除了和我们这几个关系还算要好、天南海北的同学微信聊聊天外,她并没有自己真正的朋友圈。她自己也很苦闷:工作会议上有好想法不敢发言,因而得不到领导重视;同事关系处不好,一步步成了办公室边缘人;会见客户总是胆战心惊,尤其是男客户,原本设计好的话本,在男客户面前就变得语无伦次。她说,自己现在很想换一份不实际接触人的工作,但是,这种自由性质的工作又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做的。
妈妈出于对小云的爱,害怕小云吃亏,受人欺负,几乎是以吓唬的口吻嘱咐小云“外面坏人很多”,还列举了很多例子。胆大的孩子一开始也许对此不以为然,可是这类话说多了,再胆大的孩子也会害怕,而那些胆小的孩子,就会越来越胆小。
像小云那样,认为“只有待在家里才不会遇到坏人”,缺少了进入社会前的必要锻炼,又怎么能适应这个社会呢?
03.
我们不应该因为社会太复杂,就把孩子收拢在自己的羽翼下,如果养成习惯,孩子就会对社会产生惧怕心理,对父母过分依赖,从而无力承受外界的压力。
我们应该鼓励孩子走出去,大胆与别人交往,接触社会,在解决遇到的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使自己从幼稚走向成熟。
不要给孩子灌输一些这样的思想:“外面坏人多”“外面都是犯罪分子,尽量待在家里”……孩子的成长就是适应环境的过程,让他们自己去解决问题,不要为了保护孩子而阻止他们交朋友、接触社会。每个人都是在失败和挫折中慢慢长大的,其实,让孩子了解一个真实的社会,了解其中的美、丑、善、恶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更有利。
多向孩子讲述一些社会上的好人好事,让他们明白世上还是好人多,要让孩子爱自己、爱身边的每一个人。
当然,孩子也需要具备必要的自我保护能力。
孩子是天真而纯洁的,他们还不了解这个世界除了美好之外,还有丑恶的一面。然而,让一个孩子精准辨别复杂现象中的真伪,也是不现实的。为了孩子的安全,我们要教给他们最基本的常识和自我保护的方法。
教孩子不和陌生人走,不要吃陌生人给的东西,并且要向孩子说明这样做的原因。
要让孩子知道怎样回家,为了预防万一,很有必要教会孩子走失后怎么办。
我们可以给孩子讲有关儿童走失后如何寻求帮助,最后找到亲人或回到家的故事,还可以和孩子讨论怎样做更好。
教孩子记住回家的路,这是比较重要的。带孩子出门时,要有意识地让孩子记住自己家附近的路名、路上的主要标志等。还可以在回家的时候,或到了熟悉的地方时让孩子带路。
教孩子记住父母的姓名、家庭地址。可以把自己的姓名和家庭地址写在纸条上,放在孩子的衣袋中。但是要让孩子知道,这纸条只能给警察等信得过的人看,不要乱找人。
告诉孩子不给陌生人开门,并教会孩子听到敲门声应该怎么办。例如,先问:“你找谁?”再问:“你是谁?”最后说:“请你等一等,我去喊爸爸或妈妈开门。”除非来客是自家人,否则都不要让孩子自己去开门,要让孩子知道:家中没有大人时,绝对不给陌生人开门。
为了巩固和加深孩子的印象,当孩子按照要求去做后,我们要及时地予以肯定,强化孩子的这种意识。
孩子,你不能够看不起自己
01.
所有人都有那么一点自卑,无论他是高官巨贾还是市井平民,概莫能外。
自卑感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适度的自卑除了可以使人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还能激发人奋发向上、拼搏进取。自卑感及对它的克服、超越,可以使人完善自我,是人走向成功的起点和桥梁。如果没有自卑感,也就没了进取心。其实人人都会产生自卑,只是程度不同而已。
然而,自卑一旦泛滥,就会变成灾难。
不少孩子都有严重的自卑心理,他们看不到自己的长处,总觉得自己不如别人。他们对自己各方面的评价都很低,有的孩子甚至在父母面前也很自卑。
自卑的孩子动作迟缓,走路低着头,有时溜着墙根走,不敢主动与人打招呼;不敢当众发言,怕引人注意;不敢正视别人;说话低声细语;愁眉苦脸;喜欢独处,总是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自卑的孩子敏感多疑,总觉得别人在背后说自己的坏话,因此往往以一种消极或错误的防御形式来保护自己,不敢与别人正常交往,造成人际关系障碍。
自卑的孩子由于过低的自我评价,对自己持排斥、轻视的态度与消极、否定的情感,常常对自身的不足以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过于敏感,因而在人际交往中缺乏勇气、畏首畏尾,在行动上处于被动。
自卑的孩子总觉得自己处处不如别人,对自己百般挑剔。他们悲观失望,不敢接受挑战;常把自己定格在“我不行”的范围内,怀疑自己的目标和能力,第一个确信自己最终会成为一个失败者。这样长期下去,会导致自己的才能得不到积极的开发,进而陷入恶性循环中,心态和举止都非常消极、灰暗。
02.
亲戚家有个孩子,叫苏芷格,家里人都叫她格格。格格家里条件不好,格格爸妈是农村进城的务工者,他们虽然生活在繁华的都市,却几乎从未领略过都市的繁华。
格格从小就很自卑,因为自己家庭条件不好,在同学中自觉低人一头。这个天性活泼的孩子因此变得非常安静,在人前不苟言笑。格格妈说,老师说格格上课从不主动举手发言,提问到她时,也总是低头回答,声音听不清,脸蛋涨得通红;下课除了上厕所外,总是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发呆,叫她去和同学玩,她会冲你勉强笑一下,仍旧坐着不动。格格平时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和小朋友、同学们玩。遇到节假日,有时我们相约一起聚餐,父母叫她一起,她都不来。
后来经过一次复读,格格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现在已经25岁了,刚刚大学毕业,有了一份还算不错的工作,但是25岁的她还没有交过一个男朋友。
格格觉得自己长得不够漂亮,也很在意糟糕的家庭环境,但在平时,她把自己的自卑刻意隐藏了。
格格在同事面前显得骄傲和霸道,她在用虚张声势的表象掩饰内心深处的卑微,因此她与同事的关系非常糟糕,同时,她自己也知道这种骄傲和霸道多么不堪一击。
在对待异性方面,格格有过失败经历……常常是她刚刚对人好一点,对方就表明态度——只能做朋友。几次以后,格格开始排斥异性,她甚至开始不善于与异性交谈、相处了。不过,看着身边的人都成双成对,她又忍不住心生嫉妒。
格格似乎很着急把自己嫁出去,这种着急近乎盲目。每每遇到想和她做朋友的男士,她就会以为能和对方的交往更深入些,并且不由自主地喜欢上对方,而当她得知对方并没有这层意思或者是她自己多想了的时候,原先的喜爱就会变成一种怨恨:
“原来他在耍我!”
“这个男人不是什么好家伙!”
“我还不稀罕与这样的人交往呢!”
从此形同陌路,老死不相往来。其实对方原本就只是想与她做好朋友而已。
像格格这样,被自卑控制了的孩子,他们在自我形象的评价上会毫不怜悯地贬低自己,不敢伸张自我的欲望,不敢在他人面前申诉自己的观点,长大以后不敢向爱慕者表白自己的爱情,行为上不敢随心所欲,总是显得很拘谨畏缩。同时,对外界、对他人,特别是对陌生环境与生人,心存一种畏惧。出于一种本能的自我保护,他们便会与自己畏惧的东西隔离和疏远,这样就像把自己囚禁在了一座孤独的城堡之中。
假如别的消极情绪可以使孩子在前进路上暂时偏离目标或减缓成功的速度,那么一个长期处于自卑状态的孩子,根本就不可能有成功的希望,甚至已有的成绩也不能唤起他们的喜悦、兴奋和信心,只是一味地沉浸在自己失败的体验里不能自拔,对什么都不感兴趣,对什么都没有信心,不愿走入人群,拒绝与别人接近。
世界上大多数不能走出生存困境的人,都是由于对自己信心不足,他们就像一棵脆弱的小草,毫无信心去经历风雨,这就是一种可怕的自卑心理。
03.
想帮孩子重塑自信,我们首先得让孩子喜欢自己、悦纳自己。
我们可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对孩子的自卑情结进行心理分析,通过自由联想和对早期经历的回忆,找出孩子自卑的深层原因,并让孩子明白,自卑情结是因为某些早期经历而形成的,它深入潜意识,一直影响着自己的心态。实际上现在的自卑感是建立在虚幻的基础上的,是没有必要的。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从根本上瓦解自卑情结。
我们需要引导孩子全面了解自己,正确评价自己。你不妨将孩子的兴趣、嗜好、能力和特长全部列出来,哪怕是很细微的东西也不要忽略。通过你的耐心发掘,孩子会发现,原来自己也有很多优点。同时,我们要引导孩子对自己的弱项和曾经的失败持理智客观的态度,既不自欺欺人,又不将其看得过于严重,而是以积极的态度应对现实,这样,自卑便失去了温床。
当孩子参与集体活动时,或是在各种类型的公开课上,告诉孩子,不要坐在后面,不要怕引起别人的注意,大大方方地坐在前面。要知道,敢于将自己置于众目睽睽之下,这是需要很大勇气的。如果孩子做到了,他的自信势必会得到提升。
在孩子遇到挫折时,我们应引导孩子从多角度辩证地看问题,形成“合理化认识”。例如,当考试成绩差时,可以强调考试时临场发挥不好或考试环境不利等外在原因,以减轻孩子的压力。同时,要教孩子利用自卑补偿法和转移等心理防御机制保持心理完整或平衡,让孩子认识到,某一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可以通过其他方面的完美和丰富进行补偿和纠正。例如,学习一般,可以通过训练,获得诸如书法、雕刻、绘画、音乐等他人所不及的特殊能力。教会孩子理智地对待缺陷,寻找合适的补偿目标,从中汲取前进的力量,他们就能把自卑转化为一种奋发图强的动力。
总之,作为父母,我们应帮助孩子重新认识自己,不要只盯着自己的缺点不放。当孩子开始喜欢自己、接受自己时,他们也就成功地远离了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