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侃史官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章 大秦:从巅峰到灭亡,只需一对“好搭档”

收拾完嫪毐,嬴政顺藤摸瓜:“相父,是你干的好事,对吧?请你以团成一个圈圈的姿势,迅速从我眼前消失!”

吕不韦虽然把持朝政做了不少龌龊事,但嬴政念他有功,只给了一个革职处分。然而吕不韦不知收敛,天天八方来拜宾客盈门,嬴政想忽视都忽视都不行了。

……

那一次篡位,让王权迟到了千年

那是在很久以前,还是在大禹治水期间,有个叫伯益的精神小伙,他不光打井打得好,宠物养得妙,还十分热衷于公益事业,跟在大禹鞍前马后,为黄河的治理工作做出了杰出贡献。当时的部落联盟盟主舜先生非常看好伯益,给他赐了个姓,姓“嬴”,这个姓在华夏历史上出现的频率虽然不高,但并不妨碍它一叫出来就如雷贯耳。

舜先生去世后,将盟主的位置传给了当时众望所归的禹,这是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禹先生管理下的华夏部落,日趋繁荣昌盛,在这样的部落中做首领,自然是风光无限的事情。这时,禹先生的想法悄悄发生了改变——哥们凭本事一手打造的成果,凭什么让别人坐享其成?尤其是看到尧、舜的子孙因为没有继承父亲遗产而穷困潦倒、境况凄惨以后,禹先生更加坚定了“为子孙谋福”的想法。

不过,当时华夏并不流行“继承制”,谁来当首领,由部落联盟各位头领共同选举决定。禹先生知道,自己要是做得太明显,肯定会落人口实,一人一口唾沫就能把自己淹死,所以,他要想个办法,让自己的儿子启顺利接班,而且看起来是那么顺理成章。

禹先生是这样做的,他先推荐人设很好、先后辅佐过尧、舜、禹三位盟主的皋陶接替自己。禹先生这种“按规矩办事”的表象之下,其实隐藏着很深的心机——皋陶年纪那么大,或许自己还生龙活虎呢,他就先去了,但是,我确实让贤了啊!他命短不能怪我哟。

果然如禹先生所料,皋陶先走了一步。但禹先生觉得,现在还不能心急,还要继续布局,所以禹先生又推荐伯益接班,继续做表面文章给大家看。另一方面,他却不动声色地为启培植势力。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史记》中的记载挺有意思的。按司马迁老师的表述,禹先生在东巡途中,招呼都没来得及打就去世了,伯益依照禹先生生前的安排顺利接班。但大家都觉得启才是更好的领导人,都服启而不服伯益,伯益也觉得自己才不配位,就把首领的位置让给了启,自己跑到一个叫“箕山”的地方避世不出。整个过程非常和谐、非常感人,伯益与启互相推让,将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高尚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韩非子》记载:“言禹传位于益,终令启取之。”

《战国策》记载:“禹授益,而以启为吏,及老,而以启为不足任天下,传之益也。启与支党攻益而夺之天下,是禹名传天下于益,其实令启自取之。”

……

总之,通过史书我们可以肯定的是,禹先生确实没有直接传位给启。大致可以肯定的是,伯益也没有让贤给启,而是启和他的小伙伴们不服伯益,对伯益发动了简单粗暴的抢班夺权,伯益最终成了失败者,跑到或者被流放到了“箕山”这个地方。

禹先生的突然驾崩很值得玩味,但不管他是怎么死的,他去得突然,就给伯益的掌权造成了很大困难。当时,伯益仓促接位,根本没有任何准备和过渡时间,根本无法经营执政班底,建立足够的威信。这就给了启很大的造反便利。

结果,启也没有辜负他爸爸的良苦用心,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帝国——大夏王朝,中国历史由此进入继承制阶段。

当然,自古以来,成者王侯败者寇,禹先生的后人站上了权利的巅峰,伯益的后人可就惨了。

只要我们不放弃努力,早晚会实现逆袭

周初,武王死后,纣王的儿子武庚觉得是时候为父报仇、复兴大商了,于是扯起了造反大旗,结果被平时看起来很憨厚的周公旦轻而易举就给平定了。武庚被杀,与他一起倒霉的还有伯益的一部分后人,他们作为造反者的帮凶再次遭到驱逐,一部分人被迫迁徙到黄淮流域,在那里建立了一些小部落势力,在夹缝中求生,日子过得非常艰难。

还有一部分人,他们被驱赶着一路向西,被迫来到遥远荒凉的黄土高原,与原来在这里居住的嬴姓族人抱团取暖,逐渐成了最大的一支嬴姓部族。不过,因为他们与当地的少数民族杂居,因而受到了周王室及诸侯们的一致鄙夷,政治地位极低,直到周孝王时才略有改善。

周孝王时,在周西陲犬丘地区,出现了一个叫嬴大骆的人,他硬是凭本事娶了申侯的女儿,并靠着这层关系,成了犬丘的合法话事人。他有两个儿子,一个是小妾生的长子嬴非子,一个是正妻生的次子嬴成。

这位嬴非子大概是完美继承了伯益的基因,非常善于养宠物,尤其是养马,经他手调教出来的战马不仅威武雄壮,而且非常有耐力,广大用户在评论区给了一片好评,因而引起了周孝王姬辟方的关注。

周孝王私信嬴非子:小非非,你来给我养马好不好?我给你安排优厚待遇。

嬴非子敢不答应吗?当然不敢,于是就成了周朝“弼马温”,专门为朝廷养马。

那时候没有“前四后八”,也没有重型装甲,马是主要的运输和作战工具,周朝经常和当时的四大恶族东夷、西戎、南蛮、北狄干架,战马的优劣对战争的胜负影响很大,嬴非子马养得好,周朝军备力量就强,这就是军功,大功一件。

嬴非子为周朝做出了重大贡献,作为回报,姬辟方决定让他回到犬丘地区,接替他爸爸,做犬丘的最高行政长官。然而王的决定竟然遭到了阻挠。

站出来阻挠姬辟方的正是申侯,论辈分,嬴非子应该叫申侯一声姥爷,但他不是亲外孙,嬴成才是。申侯果断决定帮亲不帮理,为自己的亲外孙出头争权夺利。

当时,姬辟方恰巧命令申侯挂帅,起六师西征犬戎,申侯表示这仗我打不赢,但是你要是把犬丘给我外孙嬴成,我保证可以对犬戎做到不战而屈人之兵,保大周西部边境永远安宁。

姬辟方也没有想想,为什么申侯可以保证自己能够说服犬戎,他们两家到底是什么关系?总之出于顾全大局的考虑,姬辟方同意了申侯的建议。那么问题来了,姬辟方给嬴非子的承诺怎么兑现呢?

姬辟方想了想,便把今甘肃天水附近一小块地盘划给了嬴非子,嬴非子非常郁闷地来到更偏僻的地方,在这里建立了属于自己的势力,这就是秦国的雏形。不过,这时的秦还远远不够诸侯级别,嬴非子只是有了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还只是附近诸侯大国的附庸,行政级别是卿大夫,主要工作还是给王室养马。

此后的无数年,秦的处境都相当尴尬,名义上秦主也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但大家根本不拿正眼瞧他,只当他是“弼马温”。而活在别人白眼中的秦人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自甘堕落、放任自流,满足于做大家的马倌,他们反而越挫越强,不断充实、强大自己,渐渐有了成为一方诸侯的实力。

是周幽王给了秦人崛起的契机!

姬宫湦为了讨褒姒欢心,烽火戏诸侯,还把大老婆申后打入冷宫,结果时任申侯冲冠一怒为爱女,带着老朋友犬戎乌泱泱杀了过来,干掉姬宫湦,失联了褒姒。

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比较自然而然,因为姬宫湦和伯服皆死于犬戎之手,幸存者宜臼在他姥爷申侯的帮助下当上了大王。

他的名字很难念,含义也不好,所以他不许别人直呼其名,于是后人就叫他周平王。

当时犬戎不仅杀了周平王的爸爸,还不断来侵袭,姬宜臼吓坏了,到处喊人前来救驾,可那些称霸一方的大诸侯根本不愿意搭理他。

这时,仅为“大夫”官衔、只有卖命的义务、没有王室信任的嬴开站了出来,他知道,对于弱小的秦来说,别人不屑一顾的事情,也许正是自己翻身逆袭的机会。于是,他带着秦人,驾着200辆战车前来勤王,最后联合卫、郑等诸侯国一起打跑了犬戎。

姬宜臼一高兴:大大有赏!

从此,秦正式成为伯爵诸侯国,嬴开则成为秦被列为诸侯以后的第一任国君,史称秦襄公。不仅如此,姬宜臼还假装很仗义地给秦人封赏了一大片土地,说他假装仗义,是因为这片土地连姬宜臼自己都没有使用权。

姬宜臼给秦人的这片土地在关中岐山地区,此时仍被犬戎占领,很明显,周王室这是把秦当憨憨,给了张空头支票,就想拿他们当枪使。但对于一直被排挤在西北贫瘠之地的秦人来说,望梅也是能止渴的。

然而,这梅子要想真正吃到,也不是一般的困难。

约公元前766年,嬴开带着几百族人去接收姬宜臼给的地盘,结果被犬戎打了伏击,战况相当惨烈,嬴开战死,收地计划最终搁浅。

好在,没过多久,犬戎内部出现了问题,继位者秦文公抓住这个天赐良机,终于从犬戎手里夺取了关中岐山等地。

到了秦武公时代,秦国又相继镇压绵诸、邶戎、冀戎、义渠戎、翟和貘等犬戎部落,使自己的秦国势力扩张到关中渭水流域。饱受不公政治待遇的秦人终于完成了初步逆袭。

一个“外国人”在秦国掀起的滔天巨浪

秦人知道,自己虽然从“附庸”变成了诸侯国,但论资历和实力,与中原那些大佬还有很大差距,是故他们虽有进取中原之心,但一直掩饰得很好——任你们打得满脸桃花开,我只闷声发大财。趁着中原各国互相争顾不暇的时节,秦人在短时间里发展成了土豪暴发户。

秦国能从一个养马小国,逐渐成长为一方强者,是因为他们终于等到了一个开明的领导人——秦孝公嬴渠梁。嬴渠梁痛定思痛,他认为,要想让别人看得起自己,就先要有比别人优秀的资本。

什么资本最优秀呢?答案有两个:一个是钱,一个是人。

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可以让别人心甘情愿当属下;如果钱不好使的时候,那么就喊人,打到对方心甘情愿当属下为止。

因此,不论是钱、还是人,对当时的秦国来说,缺一不可。

嬴渠梁做到这两点,还要感谢一个“外国人”——商鞅。

当时,中原各个国家都已经有了进入封建社会的苗头,秦国却还保持着浓重的奴隶社会传统,从上到下,所有人的思想和习俗早已经跟不上时代潮流的发展。嬴渠梁想要改变现状,就要进行大力改革,而他想要大力改革,就需要一个和任何势力都没有关系,同时又能把所有的关系都处理好的人为自己冲锋陷阵。

商鞅的条件,满足嬴渠梁对目标人物的所有期待。而他,也将会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全民英雄。

说起商鞅,他的故事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

商鞅是卫国国君后裔,但他和王位没有半点关系。他也有自知之明,从小就转移了兴趣,只喜欢研究刑罚和法律。

成年以后,商鞅一度在魏国相公叔痤手下任职,他后来去秦国,是因为公叔痤死后,自己在魏国一点不受重用。

嬴渠梁其实早就听说过商鞅的大名,知道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他问商鞅:“我想让秦国雄霸天下,你有办法吗?”

商鞅无比沉重地点了点头,说:“办法我有,你敢用吗?”

嬴渠梁笑了,你小子跟我玩什么故弄玄虚?我是被吓大的?来,你快说说,说得不对,我弄死你!

商鞅淡定地看了嬴渠梁一眼,不急不缓地说出了自己的变法计划:

一、鼓励百姓开垦荒地,并且官宣:谁开的荒,地就归谁。

这样一来,老百姓下地干活的热情就有了,国家的粮食生产也有了保障。

正所谓,若想马儿快快跑,要给马儿吃够草。在商鞅这里,老百姓就是他的马,并且马要吃的草还是马自己生产的。

二、废除原来的井田制,使老百姓们可以自由交易买卖手中的土地。

井田制规定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所有(即属于周王所有),周王是全国最高的统治者,也是最高的土地所有者。正如《诗·小雅·北山》所说:“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王把土地层层分封给诸侯,诸侯将受封土地分赐给卿大夫,卿大夫把土地再分赐其子弟和臣属。周王对所封土地有予夺之权。各级受封的贵族对土地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只能世代享用,不能转让与买卖。受封者还要向国王承担义务,就是要向国王交纳贡赋。

在贵族受封的土地上,奴隶和庶民集体耕种,他们只有管理和种植土地的义务,却没有交换和买卖农作物的权利,他们只能祈求老天给自己多一点运气,不至于因为粮食低产而饿死。

老百姓也不是憨憨,辛苦一年一结算总账,结果发现自己累得跟牲口似的,却连填饱肚子的粮食都没存下。这样一来,谁还愿意去种地呢?

既然没有人种地,那作为中间商的诸侯就没有库存,国库空了,军队吃什么?

就像是多米诺骨牌引发的蝴蝶效应一样,秦国只能被逼无奈,陷入没人种地、没人当兵的境地。

国家一旦到了这一地步,落后挨打是必然的。百姓要的是自由,那么,就给他们自由。

商鞅变法前两条内容,分别是:鼓励垦荒,将土地买卖合法化。这就是要给老百姓填饱肚子的自由。秦国的老百姓做梦也没有想到,自己会等来老天爷发慈悲善心的时候。如果这不是在做梦,那一定是这个世界要变天了。

很多时候,民间老百姓的敏锐嗅觉,才是鉴别历史进程的有效法宝。

在商鞅变法的规划中,提高老百姓种地的积极性,只不过是他在投石问路。接下来按照他的设想发展,就是对秦国的军队进行改革了。

在军队建设方面,商鞅提出了当时最先进的绩效考核制度。即,以战功论业绩,对于屡立战功的优秀军人给予丰厚奖励。

这种新做法,既可以避免将领贪天之功,又能提高士兵作战的英勇气魄。

嬴渠梁觉得,商鞅干得很不错,直接任命他为左庶长,开始在全国上下推行变法运动。

“左庶长”这个官名看着很小,但其实它是一个大官衔,除了君王和王公贵族,它可以管辖所有人。权力很大!

但再大的权力,也有它的边界线。真正让商鞅头疼的,不是他权力范围内的事情,而是那些他没有权力去管、却又不得不管的王公贵族们。

他们,才是这次变法要指向的目标。可惜,商鞅有些力不能及。

其实,商鞅变法的条条框框,就像是给秦国的贵族们脖子上架了一把刀,逼着他们把自己的利益拿出来让老百姓过好日子。

这种打土豪的野蛮方式当然不会得到土豪们的认同,土豪们也没有必要听他这个外来破落户在这里胡言乱语。

在贵族们的眼中,商鞅就是一个正在花样作死的小丑而已。他们并不是不想弄商鞅,而只是想多看看他到底有什么能耐。

俗话说得好,当你想吃别人的蛋糕时,先要看看自己是不是长了那么长的嘴。

商鞅的嘴很显然没有那么长,所以当他撅着嘴要东西吃的时候,得到的不是食物,而是厌恶。

而商鞅,为了对付秦国老牌贵族对自己的抵触,想了一个让所有人都毛骨悚然的办法——尚奸——召集更坏的人来对付我觉得是坏人的人。这个奇妙逻辑,最终成了商鞅的死穴。

商鞅并没有意识到,人家不和他斗,并不是真的怕他,而是他对人家来说不值得鱼死网破。可一旦商鞅触碰了对方的底线,他的灾难就到来了。

最终,在嬴渠梁驾崩,商鞅失去了最大的背景人物支持后,那些王公贵族齐齐发力,瞬间就把商鞅给“车裂”了。

商鞅的下场很惨,但好在,秦国却因为他最终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这真是一段讽刺的历史!

人家是一将功成万骨枯,他们是只要一国富强,究竟枯了谁的骨,那都是没太大所谓的事情了。

商鞅虽然死了,但他的一些变法内容仍然被保留了下来,这也使秦国始终能够保持强大的国力和旺盛的战斗力,从而在与其他国家争霸的时候,一直是只能被追赶却永远无法超越的存在。

在这之后,秦国蚕食三家晋地,又直攻荆楚,泱泱中原除了远在海边的齐国,其他国家都多多少少被秦国打败过。

这段历史结束了,开始的,将是下一场相似的轮回。

一个女人,下了很大的一盘棋

嬴渠梁死后,他的儿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秦惠文王上位的第一件事就是杀掉商鞅,第二件事就是给自己找老婆。

于是,一位楚国姑娘走在了和亲的路上。她不是出嫁,是陪嫁,地位很尴尬,是秦国后宫地位较低的“八子”,所以江湖人称其为“芈八子”。

像许多年轻女子一样,芈八子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幻想,比如,自己命中注定的那个男人帅不帅,暖不暖,到底是不是真的爱自己……

她当时一定没想过,自己这个附赠品,有一天会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享太后之名的人,并开太后临朝摄政之先河,她就是大名鼎鼎的——秦宣太后。

她遗传给子孙的基因是:放荡不羁,热衷权力,心狠手辣……

嬴驷死后,他的嫡长子嬴荡即位。这位老兄是嬴驷大老婆的儿子,不但名字取得拉风,行为也很与众不同,他痴迷于一种高风险的运动——举重。

有一天,他给员工开工作会议:今天会议的主题是——谁能把龙文赤鼎举起来?

他这个人特别爱较劲,谁厉害就跟谁死磕。员工都知道他这个德性,聪明人赶紧恭维:我们没有老板那样的神力,举不起,举不起!

他正得意呢,有个直性子员工大喝一声:我来!——鼎被拔离地面半尺高。

他一看:哎呀,你装,你是不是装!不就举半尺高吗?装个什么啊!给我起!看见没,半尺半寸半!

结果手一滑,“咣当”一声,鼎砸脚面上了,紧接着“咔嚓”一声,右腿粉碎性骨折,当晚就去了。这位嬴荡老兄就是秦武王。

荡哥哥是个好人,为了大秦牺牲自我,如果他不死,就没有芈八子儿子什么事,那么大一统王朝中可能就没有大秦朝了。

这位荡哥哥,可能把太多时间投入到了体育运动上,因此忽略了其他事情,结果导致自己没儿子,于是兄弟们个个对着王位虎视眈眈,由此就引发了大秦的激烈宫斗。

这对大秦来说绝对是幕悲剧,对芈八子而言却是喜剧。嬴荡虽然也流着老公的血,但并不是自己的骨肉,她不关心嬴荡的死活,只关心自己远在燕国当质子的儿子嬴稷,是不是能活着回来继位。

接下来的剧情,史书是这样描述的:嬴荡的一帮弟弟为争王位闹得不可开交,这时国人觉得,远在燕国当人质的嬴稷比他们更靠谱,更适合给秦国做大王,于是大家齐心合力把他迎了回来……

这个记载假不假?嬴稷早早就被送出去当人质,和国人有什么感情,国人又怎么知道他是什么品性?嬴稷又不是秦币,一出生就注定让国人个个都欢喜。

后人考证,当时的情况大体应该是这样的:嬴荡死后,诸弟争立,竞争相当惨烈。秦惠文王的大老婆惠文王后想扶持公子壮,以便自己继续把持朝政,但在芈八子一系列暗箱操作之后,惠文王后败了,嬴稷成功回国当大王,芈八子也成功当上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而失败者惠文王后,则从此退出历史舞台,死状凄惨。

历史,有时就是这么残酷。

在后宫争斗中,芈八子先是凭借美貌与幸运,成功征服了她的第一个男人,两个人联袂上演了一出“王的女人”;在政权交替的关键时刻,她又凭借权谋与手腕,为儿子导演了一幕“步步惊心”,从此登上了权力的巅峰。可以说芈八子的前半生,是不折不扣的成功,但接下来的故事,就很八卦,八卦到必须要打马赛克了。

公元前306年,大秦官网突然爆出这样一则猛料:国际友人义渠君来秦恭贺嬴稷大王继位,在国家礼堂受到芈太后隆重款待,义渠君瞬间被芈太后的美貌、智慧与风度折服,当即拜倒在石榴裙下,两人随即公布恋情,并正式同居!

此消息一出,全华夏都炸了,各国诸侯都纷纷指责芈八子不顾礼法、不守妇道,对此,芈八子只是微微一笑,置之不理。

而最该炸裂的人,秦昭襄王嬴稷,对于这件事却异常的冷静与沉默。自己老妈的做法,不但有辱先人,而且大损国威,堂堂一国之君,嬴稷这都能忍?于是众人纷纷猜测,这是秦国对老对手义渠国认怂了,嬴稷怂到把自己老妈都献出去了,可怜秦惠文王英雄一世,竟娶了这样一个老婆,生出这么一个儿子,悲剧啊!

难道,义渠国真的能够让秦国如此畏惧吗?还真不能小觑!

前文说过,很早以前,在中原王朝周边围绕着四大恶人,分别是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东夷灭亡得比较早,被华夏著名暴君商纣王帝辛大手一挥就给灭了,很早就成了历史往事;南蛮随着中原政权的发展,不断被同化,逐渐融入中原;北狄在北方势力很大,遇到中原出现窝囊君主的时候,就到华夏来逞逞威风,但遇到汉武帝、唐太宗这样的君王,就只能躲到草原里放马牧羊;西戎与秦是宿敌,一直是秦的噩梦,嬴开当年正是死在西戎之犬戎的手上,而现在的义渠国,则是西戎里势力最大的一支,他们,的确可以让嬴稷心生忌惮。

这种情况下,芈八子与义渠君谈了30多年的姐弟恋,还生下两个儿子,过程相当浪漫,结局却充满了阴谋与血腥的味道。当大家都笃定嬴稷用老妈换和平、鄙视他太怂的时候,芈八子寻找机会要了义渠君和他们两个儿子的性命,紧接着秦国大军倾巢而出,趁机灭了义渠国!强大的义渠竟然消亡在芈八子的石榴裙下,从此秦国没有了东进的后顾之忧,为统一全国进一步扫清了障碍,现在知道什么叫“下了好大一盘棋”了吗?

一个男人,又下了很大的一盘棋

那是在嬴稷母子灭掉义渠国以后,战国时期抢地盘的械斗活动正开展得如火如荼,一个小男孩,独自站在王宫的角落里,一边对手指,一边思考着世界性哲学命题——我是我爹亲生的吗?

他爹安国君有十几个儿子,而且还在源源不断地生儿子,他的位置不上不下,既享受不到“长子长孙”的待遇,也得不到“幺儿”的溺爱,地位很尴尬,活得毫无存在感。

直到有一天,他爷爷嬴稷和父亲嬴柱突然发现了他的存在感:

嬴稷:“赵国现在需要个人质……”

嬴柱:“我看那臭小子挺合适……”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嬴异人,他最大的成就,是给大秦又带回来了一个很厉害的孩子。

这个被带回来的孩子出生在公元前259年农历正月(此处尚存争议),降生地点是赵国邯郸,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创立者——嬴政。在西方人眼中,他就是中国的拿破仑。

嬴政的老爸就是嬴异人,没才没品没下限,可人家被送去赵国当人质都能遇到天使投资人。这个天使投资人叫吕不韦,河南人,很有钱也很有头脑。

吕不韦出身于卫国,对有意结交权贵以登仕途的他来说,在卫国这种小地方是没有发展前途的。因此,当赵国使者提出购买百件圭璧之器时,吕不韦很快就做出决断,毅然接下了这单生意。

当时,圭璧用以礼定王公贵戚的爵位,在卫国属于严禁运进和出售的商品,违者全家砍头。这种风险之下,吕不韦仍然敢接这单生意,一方面是因为其利润极高,更重要的是,他已经决定拿着卫国纳税人的钱,去外国发展了。

吕不韦首先去了韩国首都阳翟。他之所以选择这里,是因为阳翟乃是当时华夏最大的玉器交易中心,各国商人云集于此,进购玉器,吕不韦在这里做生意,很有赚头。但是,吕不韦很快又发现,韩国也非久留之地。

当时,嬴稷任用范雎为相,实行“远交近攻”的策略。秦国的地理位置是这样的,它的北部是魏国,南部是楚国,西部是蜀国,东部是韩国。在这四个诸侯国中,韩国与秦国的土地纵深交错,相连最紧,韩国遂成了秦国的心腹之患。所以秦国要问鼎天下,定会首先向韩国发动军事进攻。

吕不韦预见到,这个诸侯国早晚会像秋风中的残枝败叶一样衰微下去。他觉得在韩国,别说是封侯拜将,就是贵为韩王,最终也将成为亡国之君。

看清楚各国形势以后,吕不韦决定离开阳翟,另觅去处。当时赵国乃是七国中仅次于秦的存在,兵强马壮,实力雄厚,而且有蔺相如、平原君赵胜等贤臣辅佐,加上吕不韦玉店的最大一个分号就在邯郸,他决定迁移到赵国。

吕不韦赴赵国时,赵国取得阏于之战胜利不久,国力正强。吕不韦的生意越做越大。期间,他又通过平原君成为赵王的座上客。但很快他就发现,赵王处事刚愎自用,却又偏偏目光短浅。他断定赵王不足以成大事,正在此时,秦赵又起战端,更加验证了其看法,也坚定了其离开赵国的意愿。

这时,他发现了在赵国当人质的嬴异人,吕不韦欣喜若狂,深感“奇货可居”。心思百转之后,吕不韦决定将嬴异人捧为秦王,借此实现自己高踞朝堂之上的梦想。

接着,吕不韦开始在秦赵之间往来奔波,为立嬴异人为储之事四处打通关节。他花费千金巨资用以打点,终于成功打动了安国君的宠妃华阳夫人,使她愿意认下嬴异人为干儿子。至此,立储之事就算成功了大半,而吕不韦也被任命为嬴异人的太傅。

这一步的成功,给了吕不韦极大鼓舞。他似乎看见了胜利的曙光。他觉得自己的千金没有白花,这个回报将来应该有无限大。

但是,千金巨资买一个“师傅”,是不是有点忒贵了?在回邯郸的路上,吕不韦这样想。

继而,他又想到:自古君王多变,像三伏天的脸。我虽散尽千金帮他,他做人也比较厚道,但一旦做了王,真要与我共享秦国时,他舍得吗?他到时会不会不认账?白纸写黑字还说变就变呢,何况是口头达成的协议?你看他那个爷爷,不是与赵国郑重其事地互为友好邻国,还派了孙子做人质吗?有什么用!还不是说翻脸就翻脸,连亲孙子都不管,更何况,我是一个八竿子都打不着的什么师傅呢!他现在做出这个承诺,是因为有求于我,谁知道事成之后会怎么样。

吕不韦陷入了沉思。

他在思考,有没有一种比金钱、比珠宝更神奇的东西?这种神奇之物,可以让嬴异人入迷,让嬴异人如着了魔一般。那时候,我吕不韦说一,他嬴异人就说一,我吕不韦说二,他嬴异人就说二。在这种情况下,别说是要分秦国与我共享,就是我想要整个秦国,他也会糊里糊涂地拱手相让。

这时,他想到了周幽王,当年周幽王像着了魔一般入迷的东西是什么?是女人!

那么问题来了——嬴异人是否好色?经过暗中打探,吕不韦得知,这小子隔三岔五就去花街柳巷,找失足少女畅谈人生梦想。吕不韦大喜,立马派人去寻找绝色美女,但绝色美女哪有那么容易找到?

一日,吕不韦约嬴异人吃饭。席间,老吕命人奏乐起舞,顿时,磬鼓丝竹齐奏,五音十二律和鸣,一队舞伎飘然而至,在柔软的羊毯上翩翩起舞。这一曲舞蹈,是表达年轻女子思念情人的忧烦和见到情人的欣喜,情感体现得淋漓尽致,时而像一池春水被风吹皱,泛起愁绪如涟漪,一层又一层追逐而去,缠绵悱恻;时而像一股春潮,从平阔的江面流出,流向忽然变窄了的弯道口,奔泻激荡,浪花四溅……

嬴异人的情绪受到了感染,心头的不快慢慢烟消云散,原来,因为长平战败,40万赵军被活埋,赵王大发雷霆,非要弄死嬴异人,幸亏蔺相如与平原君百般劝阻,嬴异人才保住小命一条,但训斥与辱骂是少不了的。嬴异人来吕家之前刚被赵王叫去辱骂了一通,心头十分郁闷,现在才得以开解。

乐声徐徐消失,舞伎如仙女般飘去,嬴异人竟无察觉。他仍沉浸在无尽回味之中。

忽然,热烈、豪放的乐曲爆发,赵姬浓妆艳抹,跳起了折腰舞,唤醒嬴异人渐入另一种境界。乐声像一阵春雷滚动,赵姬的舞姿随之舒展奔放,舞步生起旋风,长袖飘扬似满天长虹明灭,裙裾飞转如鲜花遍野怒放……情到娇柔处,像开在泉边的兰花幽婉纯美;舞到狂热时,如草原烈火气吞万里……嬴异人萌动的青春活力被点燃,开始起了骚动,这时才注意起狂舞的赵姬竟是这样地美。面容灿若桃花,娇媚妖艳,眼珠晶莹如墨玉,神采无限,身段似杨柳临风,仪态万千。舞蹈随乐曲达到高潮,当乐曲戛然而止时,赵姬骤然面对嬴异人收腹折腰结束。赵姬这一曲酣畅淋漓地刻画出少女青春骚动、火热情怀的独舞,感染得异人热血沸腾、燥热不安,时间空间都被融化了,只听见自己的心在怦怦作响。

吕不韦见赢异人愁眉渐开,变得有些痴迷地看着赵姬的舞姿,不禁心中一笑。吕不韦知道自己这一步走对了,让连日被人羞辱的嬴异人重拾心怀,必然会使他对自己的好感更为加深。但马上老吕就有了一丝担忧,他发现嬴异人射向赵姬这位自己最宠爱的女人的眼光中有一些暧昧,但这种忧虑很快就被酒冲淡了。

赵姬舞罢退下后,嬴异人仍有些神不守舍,虽说嬴异人年少风流,常去夜店厮混,但从未遇上过赵姬这种绝色佳人。于是,他借着酒劲说:“我年方二十,血气方刚,身陷囹圄,无亲无爱。太傅三妻四妾,占尽风流,可否奉献出一个?”

吕不韦深知当时的风俗,在各诸侯国都有一代代相袭的陈年古语:宁穿朋友衣,不占朋友妻!况且又是师娘。有鉴于此,吕不韦对嬴异人的话并未在意,以为只是酒后胡言,便开玩笑地说:“任君挑选。”

谁知嬴异人张口就说:“就是刚才的舞者赵姬。”

吕不韦惊呆了,这小子还真不是个东西!但稍加沉思,权衡利弊之后他就故作大方地将赵姬送给了嬴异人为妻,并为其举行了婚礼。

其中有些内幕,来自战国八卦媒体“疯行”的爆料,真假仍未可知。

据说,当嬴异人酒后向吕不韦索要赵姬之时,吕不韦虽然故作大方地答应了,但心中仍然隐隐作痛,而且更不知该如何说服赵姬。当他回到内宅时,赵姬欢天喜地地告诉他自己怀孕了,吕不韦呆住了。

“要给你生个王子,让你当太上皇呢!”赵姬逗笑说。

这句本是赵姬撒娇的话,无意中触动了吕不韦那根最敏感的神经。

“我怎么就不会这么想呀!”吕不韦眼前豁然开朗,一个荒唐、诡谲,又简单粗暴、非常现实的想法忽然跳将出来,旋风般在脑子里飞转,连吕不韦自己也觉得有点不可思议……吕不韦沉浸在盘算之中,挂在嘴角狡黠的微笑,不停地颤动着。

最终,吕不韦和赵姬合谋做出决定,让赵姬怀着吕不韦的孩子嫁给嬴异人,二人相对誓咒,此大计秘密,永远深埋两人心底,至死不泄露丝毫口风。

原先的设计,本为协助异人“窃鼎”,如今一转为由自己的后代取之,计中有计,谋中有谋,连环双套,如此空前的“窃鼎”奇计,就在两人的商量中出笼了。

第二天,吕不韦就为赢异人与赵姬举行了婚礼。不久,孩子降生下来,是一个男孩,吕不韦与嬴异人商议后取名为“政”。后来,吕不韦与嬴异人逃离邯郸时,因情况危急,无法带妇孺出城,只得将赵姬母子送回其父赵傀子家藏匿起来。再后来,赵姬母子终为赵王侦知下落,并软禁起来。

在嬴异人成功登基后不久,吕不韦终于打探出赵姬母子在赵王手中,经过一番努力,赵王被迫答应送赵姬母子回秦国。

赵姬母子一归秦,嬴异人就册立赵姬为王后,嬴政为太子,由吕不韦任其太傅。

这段故事,可能只是一个故事,也可能真是一个事实,至于真相,已无法获知。

却说吕不韦站到秦国最高权力的金字塔尖上,踌躇满志,自任丞相之后,一刻也没有停止筹划东进的军事行动,继续攻城略地。嬴异人的王位、权力都是吕不韦一手策划扶持出来的,他本身是个软弱之人,对吕不韦言听计从,完全成为一个傀儡,吕不韦从此在秦国一手遮天。

吕不韦为了得到文武百官的支持,拜相之后第一个拜访的就是曾与自己作对的前丞相范雎,对其好言抚慰之后方才离去。由此,吕不韦向世人显示了自己“宰相肚中能撑船”的宽阔胸襟,并使那些以前敌对的官员松了口气,死心塌地地效忠自己。吕不韦深知自己以外人的身份身居高位,难免会有人背后非议。于是广收门客,使自己贤名远播,并开始组织门客编写《吕氏春秋》,淡化人们心中自己的商人形象。

嬴异人在位3年就去了,年仅13岁的嬴政即位,朝政由太后赵姬与丞相吕不韦共同商议决定。

嬴政继位后,吕不韦除了仍任丞相(相国)、文信侯外,又加封了一个特殊称号——“仲父”。13岁的孩子当然不会想出这么个封号,肯定是吕不韦自己出的主意。

吕不韦为什么煞费苦心地给自己加个“仲父”的称号呢?

“仲父”这个称号既不是官、爵名,也不是亲属的称谓。对它可以做多种理解:从字面上看“仲父”就是叔父。吕不韦暗示自己是嬴政的亲生父亲,或表示自己与嬴政之父嬴异人有非同寻常人的关系,在嬴政面前自称“仲父”均无不可。但是,除此之外尚有更深的一种示意:

“仲父”曾是春秋时代齐国管仲的称号。管仲是历史上的名臣,主持齐国改革,发展生产,富国强兵,使得齐国几年之内就由弱变强,称霸中原。齐桓公对管仲信任、尊重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将齐国朝政全部交给他,而自己从不加以干涉。这时的管仲就被称为“仲父”。

吕不韦自称为“仲父”,就是以相齐的管仲自居,他不但要嬴政认自己当爸爸,而且向臣民暗示他将要像管仲一样处理朝政,无须取得嬴政的授权。如果说嬴异人在位时,吕不韦操纵秦国政权还须通过国王的话,那么,到嬴政登上王位时,身为“仲父”的吕不韦就可以直接发号施令来实行自己的主张了。这个时期的秦国,实际是吕不韦个人专政从后台进入前台的时期。商人吕不韦经营的事业,达到辉煌的顶点。

从秦王政即位的公元前246年到他亲政的公元前237年,整整10年间,秦国政权完全控制在吕不韦手中,其权势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时的吕不韦堪称是秦国的无冕之王。

那么吕不韦为什么不彻底一点,直接当王?为什么不直接一点,让社稷彻底姓吕?这正是他的精明之处,狡黠之处,诡谲之处。试想,如果让社稷彻底换姓,吕不韦直接当王,那么,且不说朝野上下通不过,诸侯列国通不过,就是那忠于朝廷的蒙骜、蒙武父子,战功煊赫的蒙氏家族,他吕不韦也对付不了。而且,公开谋反政变,要混战,要争夺,要打斗,要流血,而吕不韦当时尚无兵权。所以,他来了个神不知、鬼不觉地偷梁换柱、曲线盗国。

秦王嬴政年少,国事皆由吕不韦决断。凡事吕不韦或先斩后奏,或斩而不奏,所以,实际上,秦王嬴政这时与他爸爸嬴异人一样,只是个木偶、傀儡。

吕不韦为了爬到权力的顶峰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他扶立了嬴异人登基为秦庄襄王,使自己权倾朝野。普通人达到这一步,应该已经完全满足了,但是吕不韦没有。因为当年他在铺就异人为王这条路之时早就已经铺下了一条后路的后路,使自己将来长期掌权能有一个强大的基础。

所以直到现在,秦始皇他爹到底是谁,还是坊间人士津津乐道的谜题……

吕爸爸,请你和自己说再见吧

嬴政虽然爹爹不像样,妈妈很放荡,但大概在他太祖奶奶芈八子那里得到了真传,从小就很彪悍。13岁,嬴政就做了秦王,22岁那年,嬴政搞了两件大事:干掉了嫪毐和吕不韦。

嫪毐,江湖人称轮子哥。据司马迁介绍,这人练过硬气功,丹田一运气,就能把车轮转起来。

当年,吕不韦为了摆脱和嬴政妈妈之间不太好的关系,专心致志做事业,就将嫪毐假扮成太监,送给了赵姬,赵姬很喜欢。

那时候嬴政还小,太后说了算,赵姬就给嫪毐不断封官,一直封到长信侯,国家大事都让他来决断。于是秦国内部形成两大派系,分别是新欢嫪毐派和旧爱不韦派。

而且,太后还偷偷给嫪毐生了两个孩子。这时的秦国有点乱。

这个嫪毐除了能让嬴政妈妈喜欢和快乐以外,其实没什么本事,但是他觉得自己是个人物,整天牛哄哄的,嚣张得很。因此得罪了不少人。只不过,当时太后当权,大家敢怒不敢言。

嬴政一主政,情况就不一样了,立马有人把嫪毐给告了!

大臣:“王,那个嫪毐,是个男人!”

嬴政:“你是不是觉得我眼瞎?男女我看不出来吗!”

“王,我是说,那个嫪毐是个完整男人!”

“什么?你再说一遍!”

嬴政抓狂中……这表示什么?这表示太后和嫪毐做了不可描述的事情。

嬴政怒了,下令将嫪毐大卸八块!

嫪毐反了,矫诏发兵,杀向王宫。

结果无须言明,过程太过血腥,屏蔽。

收拾完嫪毐,嬴政顺藤摸瓜:“相父,请你以团成一个圈圈的姿势,迅速从我眼前消失!”

吕不韦虽然把持朝政做了不少龌龊事,但嬴政念他有功,只给了一个革职处分。然而吕不韦不知收敛,天天八方来拜宾客盈门,嬴政想忽视都忽视不了他。

那什么,您老人家去四川吧,那地还很荒凉,有待您的开发。

吕不韦一看,这是要我死啊,于是就死了。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嬴政不太讲究修身,他齐完家,治完国,就开始平天下了。

这个过程很复杂,简单地说,就是:虎狼之师,风卷残云。后人是这样描述的: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

嬴政一统华夏以后,觉得自己功绩简直太伟大了,比之前所有的“王”都要伟大,因此决定,必须给自己取一个无比霸道的名号,“王”的霸气程度显然远远不够,没法跟六国诸侯区分开来。思来想去,嬴政决定称自己为“皇帝”。

他那意思,以前咱们华夏不是有三皇五帝吗,每一个看起来都很厉害的样子,现在我把他们的名号集合起来自己用,这表示什么?表示我比他们都厉害!我就是古往今来天下第一,谁不服气?

又因为自己是秦国历史上的第一位“皇帝”,所以嬴政自称始皇帝,后人也就称他为秦始皇了。从此,“皇帝”一词作为华夏最高统治者的正式称号,沿用了两千多年。

嬴政对自己的这个名号非常满意,同时也给自己的后代安排好了名号,二世、三世、四世……一直到万世……

可惜,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嬴政做梦也没有想到,他辛苦创立的大秦帝国,在历史舞台上竟然仅仅是昙花一现。

嬴政这辈子,谁能说得清呢

名号的事情敲定了,接下来就该办点正事了。

既然是统一,就要有统一的样子,那什么,齐楚燕韩赵魏,你们六个都按我秦国的来。

这就是书同文,车同轨,行同伦,度同制,币同种。

没改之前什么样子呢?比如赵国人想去韩国,就得到边境买辆进口韩国马车,要不然可能因为车不合规格无法上路;比如各国都有自己的文字,互通书信,没有大学问的人不一定看得懂;开展商业活动时,各国都有自己的衡量标准,国际贸易很容易产生纠纷。

嬴政一看,这简直太乱了!这哪行啊!于是立即出台规定:不管你原来是哪个国家的,现在全国的马车兵车,两轮之间的宽度统一为6尺;以前形态各异的文字统统不要了,从今以后统一学秦文;还有那些什么尺子、秤砣、量斗啊,都给我统一标准。这才像一个统一的国家嘛!

其实笔者觉得,在这些措施中,最棒的是书同文!为什么呢?比如赵国小哥哥想跟韩国小姐姐处对象,写情书向人家表白——“我喜欢你!”

姑娘:“啥玩意,跟鬼画符似的!”

这种情况,能把小哥哥急死!

解释一下,因为笔者不懂战国文字,所以只好用简体字字意代替,读者们这么聪明,你一定懂的。

接着说。小哥哥情急中灵光一闪,幸亏我跟驴友们学过几门外语,挨个试试?

小伙:“我中意你!”

姑娘:“火星文?来自火星的你?”

俺可待见你、我盖你、我雄你……小哥哥急得泪流满面。

好吧,只剩最霸道的一个了!

小伙:“俺贼拉稀罕你!”

姑娘:“咋不早说!俺都跟隔壁王小聪好上了!”

小哥哥气得一口鲜血喷出好远,拔剑自刎为红颜。

——谈个异地恋爱,写个情书,太费劲了,还容易被人捷足先登。

除此之外,嬴政还做了件功在千秋的大事,就是修筑万里长城。

以前,燕、赵两国为防止北狄南侵,就各自在边境线上修筑了一些防御性的城墙,但几乎都是摆设,北狄还是想打就能打进来。后期,两国都忙着内斗和抗秦,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兼顾北狄,因而被夺走了河套地区大片土地。

嬴政完成大一统以后,北狄非但没有收敛,反而跃跃欲试,想趁天下方定,再从大秦身上啃下一块肉,这让嬴政十分火大:这些北狄蛮民竟敢如此嚣张!不把朕放在眼里是吗?蒙恬,给朕收拾他!

同时,嬴政又征调30万民工,把原来燕、赵、秦的防御城墙连接起来,加固北方的防御工事,这就是今天“万里长城”的雏形。

嬴政这家伙,每一项措施都是大手笔,而且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按理说,怎么着都应该进入千古明君的行列,但实际上,两千年来他一直被钉在“暴君”的耻辱柱上。这,又是为什么呢?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探讨一下让后人尤其诟病的“焚书坑儒”事件了。

焚书,坑儒,事实上这是两件事,而且都是有背景有原因的。

先掰扯焚书。

那是在秦国实施郡县制八年以后,博士儒生淳于越在工作会议上激烈要求恢复分封制,让皇家子弟裂土封王。

理由是:分封制是一套比较成熟的政治体制,与创新性的郡县制相比,风险性小,而且分封的都是自己人,靠得住!

李斯表示强烈反对,说周朝打得跟烂桃似的,不就是分封的结果吗?蠢(淳)老头你想搞复辟是不是?我提议,烧掉除农家、医家等实用书籍和咱们图书馆存书之外的所有不良印刷品。免得这帮人随便读两本破书,就乱嚼舌根子。

嬴政经过深思熟虑,还是支持李斯。理由是: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分封制并不怎么靠谱,兄弟之间为了争家产血流成河的事情多了去了,有时候自己人才最不可靠。而郡县制,则更有利于中央集权和大局稳定。

于是,在李斯的主持下,大秦开始焚书。我们再来看看焚书的结果:

——儒家被一把火烧没了吗?没有。

——儒生因此消失了吗?更没有。

那为什么嬴政因此被黑了2000多年?看看秦国主张的是哪家思想,后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思想主要又是哪一家的,你懂的。

当然,不管怎么说,焚书都不是件好事,一定会造成文化流失。但读者朋友们,我们看问题要有深度,要从单一事件看整体,要看到焚书事件的大时代背景。

分封,这是六国复辟的首要条件,如果你是嬴政,你怎么做?

看看鲁迅怎么说:“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

坑儒,其实坑的也不全是儒生,基本都是方士。

方士是干什么的?就是古时候一帮装神弄鬼、占卜算命、炼丹嗑药的所谓专业人士。徐福了解一下。

徐福在焚书之前,就已经带着3000童男童女跑路到了海外,传说在海岛上建立了个国家,不过,此事已无从考证。徐福的背叛,狠狠地伤了嬴政的心,更伤心的还在后面。

当时有两个叫侯生、卢生的方士,吹牛说能让嬴政长生不老,结果事没办成,跑了。

跑就跑呗,这俩神棍还满大街说嬴政坏话:不是我哥俩没能耐,是嬴政太缺德,老天爷不肯把仙药赐给他!

侯生、卢生这一跑,把嬴政彻底整发飙了:“全面考核,不合格者坑杀!”

显而易见,这帮方士哪经得住考核,你让他们去哪里给嬴政寻仙迹、找仙药呢?于是,考核不过关的一小部分儒生和一大部分方士,就被推到坑里,埋了。历史记载,这次坑杀了460多人。

做个比较,国民偶像乾隆先生,在位期间焚书超70万部,制造130多起“文字狱”。你们猜猜他弄死了多少人?

大家跟我一起念:焚书,逗号,坑儒。记住,这是独立存在的两件事,并且有一些史学家对事件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笔者觉得,就算这两件事真是嬴政干的,也是有复杂背景和推动力的,如果我们单纯地站在道德制高点上,用普通人的视角去衡量一个千古帝王的选择,未免有失偏颇。

在笔者看来,嬴政最大的错误,就是没管住自己,生下了胡亥这么一个败家孩子。

就这一个错误,前面那些事都白忙乎了。

毁掉一个帝国,只需一个瓜娃子

胡亥,嬴政最小的儿子,在他上面还有17个哥哥,好几个姐姐,按理说嬴政儿子够用了,真想不明白,为什么还要生他呢?

胡亥当皇帝那年,不是21岁,就是12岁,此事争议很大,至今为止仍然没有准确答案,但这并不重要,因为几乎没有人在意他的年龄,大家关注的往往都是他的那些无脑行为。

当然,作为历史上最著名的无脑青年,你让胡亥一个人把坑爹这事办出历史新高度,也不现实。于是,上帝给他配了一个最佳损友——赵高。

历史告诉我们,在某一方面有缺陷的人,往往会在另一方面寻求心理满足。赵高就是这样,干点好事就觉得特对不起自己。

其实,嬴政原本指定的接班人是长子扶苏,不过扶苏这孩子太爱唠叨,没事就跟他爹说:“爸爸,你少杀点人呗。”嬴政为了耳根子清静点,就让他和蒙恬一起守边疆,修长城去了。

公元前210年,嬴政第五次东巡找药,途中生了一场大病,大概是感觉自己快不行了,就对随行的李斯和赵高说,快叫我大儿子扶苏回咸阳,万一我见神仙去了,让他料理后事。

嬴政虽然是个“暴君”,但为政举措的大方向还是有利于大秦统治的,而且从他让扶苏回京料理后事这件事来看,他显然已经下定决心传位给扶苏,说明嬴政并没有吃药吃到完全糊涂。他虽然宠爱自己的小儿子,但也知道,胡亥能力不行,传位给他,大秦下场不会太好。

不过,这封信还没有送出去,嬴政就死在了沙丘。

随行的赵高跟扶苏不对付,李斯怕蒙恬取代自己,胡亥……呃,他只管自己快乐,这仨货在一起一合计:伪造遗嘱,反正没人知道!

胡亥就这么,以一种让人意想不到的方式、轻轻松松地当上了皇帝。后来的玄武门兵变、九王夺嫡什么的,简直弱爆了。

扶苏呢?说好听点是实在,说难听点就是傻,别人假传圣旨说让他抹脖子,他二话不说就抹脖子,蒙恬拉都拉不住。笔者觉得,就这智商,他当皇帝,秦朝也好不到哪里去。

杀完长兄,胡亥觉得还不过瘾,顺手把自己的兄弟姐妹都杀了,一个不留。

这时候赵高又发话了,那什么,亥,把李斯也杀了吧,于是一番栽赃陷害,李斯就被剁成了两截。杀完李斯,赵高一家独大,朝堂之上,从此呼风唤雨。指鹿为马了解一下。

而胡亥,直接当起了甩手皇帝,把国家大事都交给赵高全权处理,自己只顾着快乐。

这事要是让嬴政知道,估计能把棺材板子一脚踹开!

在昏坏二人组的胡搞之下,朝堂上人人自危,朝堂下民不聊生,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这就离亡国不远了。

公元前209年,阳城(河南登封)市长派两名军官押着900农民兄弟前往北京密云守边防。结果由于出门没看天气预报,半路被大雨困住了。按照秦朝的律法,迟到是要掉脑袋的!

这群农民兄弟的两个小队长陈胜和吴广就商量:反正都是个死,干脆反了吧,要死脸朝天,不死万万年!

因为这次事件发生在安徽大泽乡(宿州),所以史称大泽乡起义。

大泽乡起义的爆发,使得还没死透的六国贵族纷纷死灰复燃,复辟浪潮一浪胜过一浪,曾经强盛至极的大秦朝根基已破,大厦将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