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新皮浪主义的折中
福格林认为符合论和戴维森的理论是不成功的,并提出了一种皮浪主义的观点。在这一节中,我将介绍皮浪主义对于知识证成问题的回应并提出一种不接受的理由。
皮浪主义认为,对于知识的追问最终都会陷入“阿格里帕挑战”,因此一切试图构建知识系统的努力不过是没有前途的尝试。人们对符合论和怀疑论的挑战似乎蕴含了它们的失败(暂且先假设如此)。对此,恩披里克明确指出,皮浪主义的目标在于超越这种知识论层面上的争辩,并达到内心的平静。当人们放下对知识的追问,回到日常信念并正常生活时,皮浪主义认为人们反而收获了一种平静的快乐。
皮浪主义并不主张消极地生活,或者绝望地面对知识窘迫的现实。相反,一个好的皮浪主义者所做的不过是对信念的悬置(suspension of beliefs)。这种对信念的悬置和正常的生活并不矛盾。皮浪主义者依然可以心满意足地吃饭、睡觉、生活、娱乐、阅读等等,只不过他对于知识并不存在执念。皮浪主义者所满足的仅仅是生活中对行为本身的把握。
维特根斯坦(Wittgenstein)在《论确定性》中有类似的表述。维特根斯坦指出,尽管我们可以对知识进行最彻底的怀疑和反思,但是我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日常的行为,而这些行为必须具备某些基础(grounded)。人们能够正常生活、行动的依据并不是这些事物中存在某种不可怀疑、绝对确定的因素,而是因为人们在生活和行动时会悬置他们的怀疑。比如,当我们走进教室并看到黑板,没有人会怀疑万一这个黑板只是“缸中之脑”建构出的幻觉怎么办,而是会仅仅把黑板当作行为的基础。
但是,并不是所有人都需要接受皮浪主义的生活态度。德雷福斯(Dreyfus)和泰勒(Charles Taylor)在《重申实在论》中就指出人们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意志,这种意志驱使人们发出对于知识的追问并且试图去获取一种有效的、免于被怀疑的知识。对于这些追问者而言,建立一套可靠的知识系统是必须要完成的事业。
这个挑战的意图不在于反驳皮浪主义的怀疑论的合理性(legitimacy),而仅仅在于说明并不是所有人都应该接受皮浪式的教条。换言之,人们可以选择接受皮浪主义带来的平静,但也有同样具有说服力的理由去追问、探寻可靠的知识论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