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 家乡的端午节
十八岁时,我的一个非常鲜明的特点,就是愤世嫉俗,这跟我的灵魂追求有关系。当一个人对高尚有很强烈的追求时,他自然就看不上外界那些不高尚的现象,很多人不能容忍人性中的卑琐,不能容忍身边人那些不完美的行为,都是这个原因。
所以,在我当年的日记里,你会看到很多显得有些偏激的文字,跟我现在的文字很不一样。用一个我常打的比方来说,当年的我,就像刚踏上西天取经之路的孙猴子,身上还有很大的火气,需要通过唐僧的调教和九九八十一难去调伏猴心,等到该经的都经过了,该磨掉的都磨掉了,才会呈现出现在的这个样子:虽然依旧会时常做出怪相,但心里一片光明祥和。
闲话不多说,先看接下来的日记。
1981年6月6日 星期六 多云
今天是端阳节,家家户户门口都插上了避邪的柳枝,据说今天是屈原投江的日子,也是伍子胥自杀的日子。这两位古代爱国名臣,尽管雄心勃勃,但都以悲剧告终,我尽管很佩服他们的爱国之心,但我觉得他们是软弱的,与其自杀,不如组织义军,抵御外来侵略,可他们都可怜地自杀了。虽然以“成功”变“成仁”,可“仁”也有环境,正当国家危亡,百姓逃难,自杀有何益?顶多让后人纪念纪念。假如屈原不投江,而组织楚国人民抵抗秦国,楚国也不至于那么快就灭亡吧!倘若伍子胥不自杀,而再来几次“卧薪尝胆”,恐怕勾践也坐立不安吧。以国君命令为重,还是以国家存亡为重,这是他们没有处理好的最大问题。生命诚可贵,轻易不要自杀。
我想把我的可笑经历写一篇文章,来自嘲一顿,就是怕写不好。还是不要怕它,放心写吧!(上午十一时)
我星期日回校。
她简直像一位公主,像一颗星,可望而不可即。我不知道她为什么那样,若真因为我草率,也还情有可原,但如果因为她早有意中人呢?真可怕,我真怕是美梦一场,惊醒后只有惆怅、徘徊……我有时气愤地想:算了吧,我就当一个独身主义者!但社会会议论,人言可畏。而且她那成熟的举止、动作、微笑,也让我爱不忍抛。气是爱的具体表现。
可惜啊,后悔啊!可恶的社会风气,我诅咒它。
日记是端阳节那天写的,我记得,那天恰巧又是二十四节气中的芒种。端阳节一般叫端午,凉州人叫五月端午。凉州的习俗是,五月端午那天,人们会做两件事:一是折了柳条,插在大门的两侧;二是吃油饼子卷糕。油饼子卷糕听着复杂,做起来其实很简单,先炸上一张烫面油饼子,然后卷上混合了枣子、红糖的黏糯米。我小时候,这真是一种美食,比过年时的吃食还好。过年时,凉州人一般也就是做个叫炉盔子(也叫炉扣子)的馍馍,大年三十,再多炖一大锅烩菜。像油饼子卷糕这种美食,只有在五月端午才能吃到。那一天,母亲会做上满满一盆子,给我们一人一个。那时的我,最喜欢过端午了。在凉州人的说法里,有两种美食最好,一种是肉,另一种就是油饼子。关于它们,凉州有一句俗语:“福不可重受,油饼子不可卷肉。”意思是,你要是用油饼子卷了肉吃,连老天爷都会嫉妒的,那样,定会折了你的福。它虽然是提倡勤俭节约、感恩惜福的思想,但也可看出油饼子在凉州人心中的地位。
炸油饼子要用清油。我小的时候,凉州是没地方买清油的。那时的农民,只有在每年的生产队决算时,才能分到一点儿清油。我们一家人大约只有五六斤,但那已经是我们一年的所有用油。平时做饭,母亲一般不用清油,只有家里来亲戚时,母亲才会用点儿油。那所谓的用,也仅仅是用一根筷子绑几根布条儿,像我们用毛笔舔墨那样,在油瓶中蘸一下,再在烧热的锅底“闹”一下,就这。有时候,家里若来贵重客人,母亲也会在做好一锅面条后,用铁勺盛一点儿油(不多,大约一调匙),在火上烧热,然后撒上葱花,浇到做好的汤面条中,这样看起来,那锅里就有了油花儿。母亲会将漂在上面的油花儿、葱花儿特意先舀给客人,然后,再在锅里用力搅一下勺子,将那油花儿搅匀了,自家人再吃。这样,我们就都能沾一点油星儿。
这时,你便明白,能在端午节吃一块油饼子卷糕,对那时的我们来说,是多么奢侈的一件事。一般情况下,母亲不会多炸油饼,也就一人一块,或是多上个一两块。为了防止我们贪吃,也为了让我们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她总将多余的那一两块油饼子偷偷地藏起来。但不论她藏得多隐秘,只要我找,就总能找到。那时的家里没啥家具,只有几个箱子,都是几十年前的旧货了,上面黑黑的一层,已看不出啥木头。所以,只要是“好吃头”,不管母亲怎么藏,藏到哪里,都逃不过我的法眼。
不过,那时的美味,现在看来,也不过如此。因为现在吃的东西多了,油饼子卷糕也不稀罕了。但我看到这篇日记时,想起它,还是觉得很温馨。我记起的是吃它时的感觉。有了那感觉,就有了一种家乡独有的味道。
后来,我在一些高档酒店也吃过炸油饼,但总是没有母亲的那种味道。母亲炸油饼,有她的诀窍:每次做油饼前,她都会先放几粒小米,在开水锅里煮。那小米很快就会开花,等那小小的米花开到都碎了,她再将那清清的米汤倒在备好的面粉上,用筷子搅和成稀软的面团。等面搅均匀了之后,她就把那面团揪成拳头大小,再擀成小饼,然后放在油锅中炸。母亲做油饼很老到,做油饼与炸油饼总能同步进行,等做完油饼,也就差不多炸完所有油饼。
我写上面的日记那天,正赶上过端午,所以心情应该很好。但内容好像不怎么明亮,也许是因为话题的缘故,毕竟讲的是两位名臣的自杀。不过,看得出,日记里的我,还是有点意气风发的味道。
日记中对屈原和伍子胥的说法很有趣,比如组织义军,抵抗侵略啥的,说明那时节,我也是崇尚暴力的。那时的我,并不知道,无论有几个屈原和伍子胥,无论他们怎样组织义军,都挡不住历史的车轮。而且,在屈原和伍子胥那时节,君王要他们死,他们是必须得死的。这已经成了他们的命运。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们不能不死。当然,他们也可以逃。伍子胥就是从楚国逃到吴国的。但有时候,逃也不是办法。正如《大漠祭》中老顺的说法:“你能逃过自己的命吗?”所以,我虽然不提倡自杀,但他们走到了那一步,已经不得不死了。要不死,只有一个办法,就是不要走到那一步。当然,这说法简单,但真要做到,就必须改命。要改命,就要改心;要改心,就要有智慧。没有智慧,他们想不死,命也会推着他们走到那一步。命是啥?就是他们的思维。思维看不见摸不着,但人生的内容,往往就是它定的。
前些天,我给一些人看了这日记,想叫他们看看过去的雪漠,他们却说了另一个观点,很有趣,在这里也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们说,看到我谈历史人物、分析历史事件,觉得特别正常,特别自然而然,但事实上,他们在学校里学历史,很少想到能这么学,老师似乎也没有想过能这么教。所以他们一直不知道,原来历史这么有趣,常常是学了就忘掉,记不住什么东西。他们说,如果自己知道学历史可以主动思考,当年就不会学得那么痛苦了,反而有可能会迷上历史。
其实,很多东西都是一种习惯,思考也一样。你从我的日记里就可以看出,思考是我的习惯,不管历史还是现实,不管过去还是当下,只要进入我的视野,引起我的注意,我都会思考。因为习惯思考,我的思维才会自由、独立,不受身边环境的约束。相反,如果我习惯了机械化地接受,习惯了拷贝别人的思想,我也会像很多人那样,对什么都没有爱,都不好奇,把一切都当成完成任务,只管完成,不求深究。很多学生和老师就是这样,所以他们的思维才会僵化。
但这不怪他们,这本来就是应试教育的特点。比如命题作文,正常人对一个话题,肯定会有自己的想法,但所有的命题作文,都会有作文范本,老师给分,往往也有自己认为的标准答案,你符合他心中的标准,他就给你高分,你不符合他心中的标准,你的分数就会很低。这时,家长就会要求你按模板来学习,而不会叫你独立自由地思考,因为这样不能保证你得高分。这样的教育下,孩子就会慢慢变得刻板,慢慢对新事物失去兴趣,慢慢变得功利,变得实惠,变得算计。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看起来长得不同,脑子里装的东西却差不多,都是别人填进去的,或社会常识,或家长灌输,都不是自己的东西。
历史也是这样,老师教历史时,只关心我们能不能把试卷填对。但历史人物也是人,他们的经历也是经历,无论君王还是布衣,无论大事还是小事,都是这样,跟我们身边的人发生的事,或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本质上是一样的,我们在学习历史的时候,为啥要把他们的故事当成一串数据?为啥不好好想一想,他们是谁?他们为啥要这样选择?他们的际遇、结局是什么决定的?他们如果选择另一条路,命运会如何?我们如果是他们,我们会如何选择?我们能不能做到他们做到的事情?他们的故事,承载着怎样的人性密码和命运密码?……只要你意识到他们是活着的人,对他们有爱、有同情,对人性和人类的命运也有关注,你就一定会有思考。
人们爱小说,爱电影,爱照亮人心的经典,经典作品总是让人一遍遍地看,不管过了多少年,也不会过时,不就是这个理由吗?人性总是相似的,什么时代都一样。只是,我们生活在故事里时,总有一些东西看不清楚,看发生过的故事,尤其是看历史中发生的故事,反而会清楚很多,因为我们是局外人,也因为我们已经知道结局了。但其实,我们从这些故事里看到的东西,也是可以用在自己的生活里的。所以,我看历史故事的时候,总是喜欢把它跟现实经验结合在一起。其实,历史本来就跟我们每个人都有关系,因为历史就是人的故事。
我从小就爱听贤孝,贤孝是啥?就是历史,只不过它是唱出来的历史,课本上的历史是写出来的历史,本质上其实都一样。我小时候就喜欢听贤孝,那时节,我们村子里没啥娱乐,大家最喜欢的娱乐,就是听贤孝。那场景,我写在了《大漠祭》里。现在,想起那画面,我还是会觉得很惬意。你想,烟雾缭绕(很多人都在抽烟)的房子中央,一位瞎仙在全情投入地拉着三弦子,唱着贤孝,他沧桑的声音随着那烟雾,飘满了整个屋子。乡亲们都听得津津有味,有些人甚至忘了吸手里的烟。瞎仙唱到动情处,一些敏感的小女子,还会悄悄地抹眼泪——对,敏感的我也会。所以,你想,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我,怎么可能不爱历史呢?
孩子们不喜欢历史,就是因为没有感觉到它的有趣。如果我们的历史书能改一种编法,或者我们的老师能改一种教法,不要只讲数据,不要只讲现象,把数据和现象变成话题和故事,讲一个个活过的时代和个人。这样,所有孩子都会喜欢的。
我虽然是在填鸭式教育环境里长大的,但我喜欢观察、分析、思索,然后形成自己独立的观点。正是这套程序,让我成功地规避了被同化、被消解、被扼杀掉活性的危险,拥有了一种主体意识,总是活得非常清醒而自信,但也让我看起来很奇怪,跟那时节身边的人都不一样。对这,我自然是不在乎的,因为我看到了一种普遍存在的庸碌,而那正是我想要远离的。
你要知道,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思想,是人类的权利和享受,是上帝送给我们每一个人的礼物之一,如果我们忘掉它,或看不到它,就太可惜了。
从这篇日记里,你还可以看出,那时节,我对一个女子有过朦胧的好感,但也仅此而已。我只是迷恋她的举止和微笑,除了知道她的名字,我对她没有任何了解。那时,我对爱情的理解还停留在生理需求的层面。瞧,从日记里看来,对她的好感还挺强烈,确实在我心里激起了一些波浪。
但到今天,我已经想不起那女子的模样了,也没了当时的那种感觉。好感也罢,爱情也罢,只是一种感觉。有时,它保持得长一些,深一些,但终究会过去的。很多人在失恋时,都痛不欲生,但如果遇上另一个不错的对象,他又会全情投入在另一段感情里。所以,对爱情的来来去去,有时你不用太在意。
这些过去的文字,虽然很幼稚,但很真实,有时候,真实高于一切。因为,随着时光的流逝,我的很多看法都变了,回味过去,就像是看另一个人似的。唯一没变的,是其中透出的从一个孩子成为雪漠的基因。
四十年后的我,看四十年前的我时,时不时就会发笑。没关系,“雪漠”不是一天炼成的。
我们的成长需要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