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子
1913年12月,一个凉爽的早晨,辛辛那提号蒸汽轮船结束了汉堡—美国航线的航行,驶入纽约港。一位身材魁梧的女士站在栏杆旁,面露微笑。她裹着毛皮大衣,头戴一顶硕大的带面纱的黑色帽子,其下露出浓密的栗色头发。从纽约的天际线变得隐约可见时起,她便安静地站在那儿,直到客轮泊进码头。“我要看看这一切。”她对一位同伴说道。她生来便是一位观察者,观察的习惯引领她来到了这一刻。船只靠岸,她带着高贵的自信与和蔼的笑容步下舷梯,门徒和政要立即围上来,拥抱她,向她致意,激动地用意大利语与她交谈。这是一次盛大的欢迎仪式。
玛利亚·蒙台梭利于1913年年底来到美国时,作为全世界最著名的女性之一,她正处于个人声望的巅峰。各大报纸,包括庄严的《纽约时报》,腾出大量版面刊载对她的专访。围绕其观点展开的争论,占据了主要报纸的社论版和编辑信箱专栏。《纽约论坛报》称她为“欧洲最有趣的女性”。《布鲁克林每日鹰报》形容她是“颠覆世界教育体系的女性……她教会了智障人士与精神病人读写,她的成功堪称奇迹,以至于蒙台梭利教学法在一个又一个国家之间广为传播,东至韩国,西至檀香山1,南至阿根廷共和国”。就连保守的《纽约太阳报》也以头版头条发表了她的来访。
美国民众对蒙台梭利的到来翘首以盼。
与她一齐出现在新闻头版的热点事件包括:墨西哥革命者潘乔·维拉对美国境内发动的武装袭击、女权运动先驱潘克赫斯特夫人在英国被捕、威尔逊总统拒绝在华盛顿就妇女选举权问题发表公开声明,以及失窃的达·芬奇的《蒙娜丽莎》画像在意大利被追回。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前一年,许多人尚未意识到这将是未来几年里最好的一年,战争即将摧毁欧洲,并使世界格局发生永久改变。妇女们依然裹着长裙蹒跚而行,巴拿马运河正在建设中,招工栏中贴满招聘男仆和女佣的广告。空前数量的美国人享受着安逸生活,同样空前数量的还有贫困的移民。显贵们的特权仍与义务相伴。中产阶级和富人重视教育,希望借此丰富后代的生活,同时帮助新城市群体走向文明,实现“美国化”。这位创造奇迹的意大利女医生,似乎为这两种需求带来了答案。
她每到一处,都被誉为教育学先知以及广泛社会改革的主要力量。她在圣诞节前夕启程回国时,人们确信美国学校将有所改变,相信蒙台梭利为教育留下了某种持久的影响。
历史总会让我们感到意外。不到5年,蒙台梭利便几乎被美国大众遗忘。10年后,除了少数教育方面的专家学者,几乎没人知道她的名字。
尽管她的许多思想在欧亚生根发芽,其影响更接近于一股特殊的狂热,但其并未融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主流。她继续孜孜不倦地工作,遍访欧亚,举办讲座,笔耕不辍,创立学校,开展教学,直到在荷兰去世,享年近82岁。对她的虔诚追随者而言,她是一种精神象征,是一位名声显赫的大人物。除此之外,她很少为世人所知,不再被视为教育思想的重要影响者,仅仅是一位历史人物。1952年,她与世长辞时,许多人读到她的讣告,竟不知其人,或是对于她在战后依然健在和活跃感到惊讶。她仿佛属于另一个时代。
在她去世10年后,在她首次胜利访美半个世纪后,蒙台梭利的名字被重新提及。学校改革采纳了她关于教育过程的本质与目标的观点。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才华越发清晰可辨。她依然是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真正原创者之一。
1 美国夏威夷州的首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