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魂篇
立足“大思政”格局,打造学生党建全方位培养链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党建办公室 季自军
一、案例简介
案例来源: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学生群体。
基本情况: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我们的高校是党领导下的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办好我们的高校,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要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抓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生一生成长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要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师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近年来,随着电院(即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本书中没有歧义的情况下均简称电院)学生数量的不断增长,传统的以职能分工统筹大学生党建工作的模式越来越不适应当前的形势,具体体现在:一是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浮在表面,没有跟日常思想管理工作联动;二是党建指导老师单打独斗,没有发挥邻近群体的支撑作用;三是党建活动形式单一,不能引起入党积极分子的兴趣;四是党建工作空间狭窄,没有与学生能力培养产生共振。因此,必须拓展党建工作的空间,整合各方力量,发挥思政教师日常管理和专业教师专业引导的功能,发挥学生党建骨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深落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导思想,高质量完成大学生党建德育工作。
二、案例分析
大学生党建工作,是涉及大学生灵魂的工作。单调肤浅的工作方式,从纸面到纸面的工作流程,难以触动学生的灵魂,也难以实现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方向的引领。总结目前电院大学生党建工作,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一)学生党建工作没有真正融入思政教师的日常管理当中
目前大学生党建实行的是专人专管的职能分工模式,党建指导老师全面负责大学生党员发展转正和支部建设工作,具体包括入党积极分子、预备党员的培训和过程化材料的管理,以及党支部的日常活动、骨干培养和考核评优等。但是,从实际过程看,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工作和其他的表现情况,基本掌握在思政教师手里,党建指导老师获取学生信息的渠道基本限于学生党支部书记。掌握学生真正思想和行为动态的思政教师游离于大学生党建工作之外,这样既影响了党建指导老师对实际情况的全面了解,又浪费了思政教师这个思想引导工作的重要资源。
(二)党建工作没有发挥专业教师在专业引导上的积极作用
专业教师是大学生在校期间人生观和政治信仰引导的重要力量,无论是课程思政作用的发挥,还是课程本身的理论教育,都能对大学生的政治取向和人生价值追求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目前专业教师实施思想教育的渠道狭窄,几乎集中于课堂教学,形式单一,吸引力不足。丰富形式,发挥专业教师和思政教师,甚至是社会人士的作用,拓展他们的党建思想引领空间,走出课堂,打造结合实际、形式丰富、对接学生需求的党建工作新渠道,成了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三)党建工作未能充分发挥学生骨干队伍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学生骨干队伍既是党建工作的受教育者,同时也是学生群体里的优秀分子。他们思想活跃,创新能力强,各方面表现优秀,在学生群体中有较强的号召力,对学生的所思所想感同身受,最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但是在当前的党建工作中,他们只是被动的接受者,只是帮助党建指导老师完成一些简单的程序性工作,没有发挥出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三、教育过程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电院党建办公室认真调研、仔细分析,通过职能化改革、活动品牌打造、定向政策激励等多种手段,实现了对大学生党员发展和支部建设的全方位革新。在“三全育人”的路径下,切实提高了大学生党建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一)推行“大思政”改革,将党建工作融入日常思政工作
自2020年始,电院推行“大思政”改革,打破以前条块分割的职能分工模式,将党建工作整合到日常思政工作当中。具体做了以下分工。党建指导老师负责面上业务指导,思政教师负责过程化培养。本科生思政教师全部担任本科生党支部的支委,研究生思政教师全程参加研究生党员发展和党支部活动。经过一年的试点,效果明显。首先是将真正品学兼优、入党动机端正的积极分子从学生群体中选拔出来,确定为发展对象,提高了发展对象选拔的有效性和针对性;其次,思政教师作为党员发展过程化管理的主角,保证了党建材料的规范性和高质量;最后,思政教师深度融入学生党支部活动,极大提升了学生支部活动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使学生党员的身份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
“大思政”改革
电院是上海交通大学规模最大的学院,涵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与通信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仪器科学与工程等六个一级学科,目前在校生达到九千六百多人。基于电院学生体量大、学科分布广的特点,以往按照职能划分的工作模式无法满足新时代学生成长的需要,存在学生事务管理与思想引导相脱节,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弱化的现象。从2020年起,电院推行“大思政”改革,打破条块分割的职能分工模式,职能工作下放全体思政教师,把大学生党建、德育、团学、职业发展和事务工作熔入一炉,拉近了学生与思政教师的距离,增加了师生接触的机会,切实提高了思政工作的质量和成效。
(二)发挥专业教师作用,实现学生政治素质和专业素质同步提升
聘请马克思主义学院黄庆桥、孔德猛等老师担任电院二级党校理论课教员,聘请电院关工委王绍平等老同志开展党员论坛,邀请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洪洋副院长为入党积极分子上党课,让入党积极分子接受全面的红色洗礼。这些也拓展了思政教育渠道,使得培训教育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极大提升了教育培训的效果。同时,推进师生支部结对共建,针对大一新生开展专业引导系列讲座,针对高年级学生开展进实验室和行业社会实践活动,针对毕业班学生,分专业开展保研和考研经验分享会,这样就将党支部活动和专业引导结合了起来,充分对接了师生两端的需求,受到师生的欢迎。
(三)推进本科生“星火计划”,充分发挥学生骨干的积极作用
电院党建办公室推行培养本科生党建骨干的“星火计划”,力求从本科生入学伊始开启选苗育苗工作,通过骨干遴选、社会实践和工作培训的梯次推进,把对党建工作最有情怀的本科生逐渐培养成党员发展的蓄水池和党建工作的支撑力量,这一行动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首先,遴选的学生在学业和生活方面足以成为同学的表率,树立了榜样,提高了党支部的吸引力;其次,这些本科生党建骨干是党建指导老师开展实践活动和支部活动的重要助手,提高了党建指导老师的工作效率。
星火计划
为培养一批理想信念坚定、管理能力出众、专业素养过硬的优秀学生骨干,从2017年起,电院党委实施“星火计划”,每年从递交申请书的大一新生中选拔40~50人作为党建骨干,在其整个本科生涯中接续培养锻炼,目前已开展4期。
四、总结反思
电院党建办公室充分认识到学生党建工作是人心工程,因此工作的开展,力求突出“人”的因素,在贴近学生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发挥各个群体的力量优势,应该说取得了一定的实效。但是,大学生党建是一项环节繁多、程序严格的工作,如果仅仅依靠传统的方法,无论是覆盖面还是工作效率都很难达到满意的效果。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我们发现一些教师忙于应对程序性工作,未能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提高工作效率。同时,党建工作与其他职能工作结合不够,与自媒体时代的发展结合不够,这为我们下一步创新工作方法提供了思路。
(一)党建“大思政”改革,必须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结合起来
大数据具有规模性(volume)、多样性(varity)、高速性(velocity)和价值性(value)等典型的“4V”特征,其中蕴含的价值信息能进一步增强党建的针对性、目的性和专业性。当前高校党员管理已经实现了党务工作互联化,党员管理系统中存储了大量的信息数据,但是未能实现党员行为数据化及培养过程的数字化。如果将思想汇报等过程化材料上传系统,再通过大数据挖掘和数据智能化加工,追踪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则既可让党建工作不再盲目,又可以推进党建工作的高效化、专业化。
(二)党建“大思政”改革,必须与团学和就业工作结合起来
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的推荐绝大多数都是通过团支部来实现的,真正发挥团支部的作用,可以延长和优化入党积极分子考察链条,使入党积极分子考察工作更加扎实有效。同时发挥入党积极分子在就业社会实践和重点行业就业的表率作用,特别是发挥毕业生党员在学术岗位和基层单位就业的引导功能,更好地营造良好的就业氛围,为低年级同学的职业发展做好正面铺垫。
(三)党建“大思政”改革,必须与自媒体时代相适应
电院大学生使用微信以及微博等各类自媒体的频率很高,这主要是因为自媒体是当今学生群体交流沟通的主要方式。但是电院针对大学生的党建自媒体建设,力度不够,政治话语显得陈旧。因此,必须激发思政队伍的活力,从党建指导老师到思政教师和学生党支部,从形式到内容,紧跟时代,加强创新,提升党建媒体平台的吸引力度,并潜移默化地去引导学生,守好党的舆论主阵地。同时利用自媒体平台做好党支部远程管理工作,组建“自媒体流动党支部”等,让分散在外的流动党员通过自媒体平台集结在一起,确保党员的归属感和党支部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