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深:华为如何实现持续、正确领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大机遇、大挑战面前,更需战略指引

这是充满机遇的年代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即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市场和最庞大的工程师群体。中国企业的实力大大增强,中国品牌与中国制造的影响力得到国内外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在最完整的产业链支撑下,创新创业的热情在各科技园区、工业园区以及互联网中释放。

人口红利虽然逐渐减小,但市场红利在逐渐扩大。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于2019年达到41万亿元(约合6.0万亿美元),同比增长8.0%。美国的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在同期约为6.2万亿美元,同比增长3.6%。考虑到增速不同与疫情影响,中国有望在2022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

巨大的工程师红利支撑经济进一步发展。伴随着教育的进步,中国累计向社会输送了近1.2亿名大学毕业生,而且数量还在不断增加。最近20年,大学毕业人数超过1亿,20世纪80年代为400万,20世纪90年代为780万,21世纪第一个10年为2 900万,21世纪第二个10年为7 200万。这些现在的和未来的工程师,使企业在生产、研发、管理等各方面均具备充足的人才。

中国企业在模式创新、场景创新、应用创新层面丝毫不逊于外国企业。例如支付宝的“第三方担保交易模式”、微信的红包分享以及抖音的人工智能推荐短视频等都是领先的业务创新。中国的IT(信息技术)行业在理解用户方面更处于领先地位。此外,中国的电商平台在产品的介绍细节、易用性、物流配送等方面均优于国外同行,中国的高德地图、百度地图等地图导航App(应用程序)更是在人性化方面居于领先。

中国制造的品质在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增加,消费者对产品质量的要求渐渐超越对价格的要求,这就逐渐拉动中国制造的质量品控上了一个台阶。我们曾到过海外很多国家,在挑选具有当地特色的工艺品时发现,很多精美的商品都是中国制造。

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是中国企业创新创业的最大优势。商务部综合司司长储士家表示:“中国产业链的综合优势目前不仅没有国家能够替代,而且还会随着新的产业加入更加完善。”中国拥有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是全世界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目录中所有工业门类的国家。完整的产业门类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有利于在各个行业形成上中下游聚合的优势。华为能够在打压下坚持,不仅依赖自身的技术基础与经营韧性,更是因为有中国强大的产业链做支撑。

国民更加自信,国潮开始兴起。在综合国力和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国民更加自信,对本土文化元素的认同日益增强,国潮应运而生。这同时也是文化自觉、消费观念多元化和个性化的体现。人民网数据显示,中国品牌的关注度从2009年的38%上升到2019年的70%。回力、飞跃、李宁、大白兔等品牌重新兴起。故宫、颐和园跨界涉入化妆品市场后,也是叫好又叫座。

中国品牌正在全球崛起。一方面,得益于中国制造质量与创新,中国品牌越来越多地进入国内外消费者的视野。微信、抖音和大疆创新等品牌在欧美年轻人中很受欢迎。在以高品质、低价格而著称的开市客里,也可以见到TCL(创意感动生活)、海信、美的和联想等众多中国品牌。另一方面,除了亚马逊,淘宝、天猫、京东的出海也起到了直接帮助中国品牌打通渠道的作用。商务部发布的《中国电子商务报告2019》显示,通过海关跨境电商管理平台的出口总额从2017年的336.5亿元增长至2019年的944亿元,年均增长率达60.5%。

这是充满挑战的年代

底层能力的薄弱、对短期利益的偏重以及品牌信任度的现状制约着中国企业飞跃。而缺乏对战略与管理的理解,更增大了企业的生存风险。逆全球化也给未来全球商业带来了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基础科学、基础技术、基础设备方面,中国仍然落后于先进国家。以人工智能产业为例,中国企业在应用层领域实现了领先,但在芯片制造与底层算法等基础领域的融资金额和专利数量上都远远落后于美国。更严重的是,中国在半导体产业链的上游软件、制造装备、高端原材料以及代工能力上与全球一线厂商的差距较大,难以形成互相支持、协同发展的良性循环。

企业偏重短期利益,难以引进深层技术。举例来说,以色列公司受限于狭小的本土市场,难以进行技术的市场孵化,其出口多为技术部件而非产品部件。因此,购买者需要继续进行技术的适用性与实用性研究。众多欧美跨国企业纷纷与以色列企业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深圳也有专业的机构组织企业前往以色列参观与洽谈。尽管响应的企业众多,但大多数中国企业更喜欢与日本企业合作。究其原因,日本企业通常对技术进行封装,提供Turnkey(交钥匙)解决方案、设备或产品部件。这种以短期收益为导向的合作,是以丧失长期规模收益与远期自主力为代价的。

品牌信任问题仍然存在。尽管品牌信任问题已经大大改善,但中国制造尚未达到美国制造、德国制造与日本制造的信任水平。即使是中国人自己也没有完全改变这样的认知。事实上,到日本买回中国制造的马桶盖和到美国买回中国制造的耐克鞋的事情仍然经常发生。

企业的扩张生死线困扰着很多中小企业。中国民营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是3.7年。企业圈中流传着一种说法,即企业的规模达到100~200人后将面临一场大考,要么一飞冲天,要么迅速崩溃。原因是企业扩张后将面临新的市场环境,这超出了企业原来的地域或领域。企业需要新的产品与特性,需要新的技术支撑,而企业原有的经验、技术、管理能力与人才储备不能保证其可以复制过往的成功。仅靠改善业务管理和提升老板个人能力,是无法延长中国民营企业的寿命的。

简单粗暴的创业,导致创业成功率低。“中国梦”激励了大批热情高涨的中青年投身创业大潮,但中国中小型企业的平均寿命仅为2.5年,不到日本同类型企业的1/5。很多创业者都是有一个想法、一个技术,或者一个客户关系,就义无反顾地创业了。“我有创新,我有长板,所以我一定能成功”,这是很多年轻朋友在交谈中表达出的共同想法。但企业成功的关键在于能兑现客户价值,能在市场、产品、技术与产业上有效协同并形成良性正循环。创业需要在想法、执行、反馈、经验等一系列过程中不断强化完善。

逆全球化风潮是挑战也是机会。一方面,中国企业在底层技术上的欠缺,可能会制约其在高技术类产业中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下游企业降低供应风险的策略会给上游底层技术企业更多的市场机会,有利于激励企业在底层技术上的投入并形成良性正循环。总之,全球化与逆全球化的动荡,给企业带来巨大的不确定性。

在这样一个大时代里,中国企业以及整个产业链能力有了飞跃性提升,但仍存在短板。而且随着可效仿对象的逐渐减少,企业越来越需要自己蹚出一条路来。所以,中国企业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战略能力来指引方向,更需要一个战略框架来帮助企业自身有目标、有节奏地增强能力,从而抓住机遇、抵御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