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子与诸国:中国古代思想的起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王师为用

从郑庄公势压卫、宋,驱动齐、鲁的一连串军事行动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郑国之所以在东周之初,兵锋所指,无人可当,是因为除了本国的郑师外,还有两支部队一直与郑为伍。接下来,可以通过郑国与王室分裂之前历次作战的部队配置,揭示使其在很长时间里立于不败之地的背后力量。

表2.1 郑国早期军事行动汇总简表

毫无疑问,郑伯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在面对东部诸国时,除了本国的郑师外,还有“王师、虢师”的协助。换个角度看,这三支部队,也是周王东迁后郑伯可以直接控制的军事力量。然而,且不论“王师”自前717年之后就不再出现在郑师之侧,“虢师”最后一次为郑效命,也终结于前712年。到前707年时,这两支队伍就与周王一同站在了郑师的对立面。厘清这三支部队之间的纠葛,就足以勾勒出东周初期的历史框架。

从西周末年和东周初期的局势来看,周室东迁前后,分别从渭河平原携带两个国家随行。一个是郑国,另一个就是“虢师”的所有者,虢国。这两国的诸侯都和周王室有着密切的亲缘关系,并且都在周室共担最高职务,因此,两国的事迹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平王东迁之后周人的实际境遇及其应对方式。

“两周”的历史上,一共建立过五个虢国(1),但真正有存在感的只有两个,分别是西虢国和南虢国。西虢国原在关中平原西部的宝鸡,控制着陇东盆地连接关中的西大门,这里曾是周人(宗周)交通西戎、犬戎的要津。西虢国后随平王一同东迁,来到了河南三门峡地区,占据了小国“东虢”的位置——这里是历史上的陕县,意为黄河中游最狭处——依旧位于成周的西部,这时它就被称为南虢。另一说法认为,西虢在周宣、幽王时已经东迁(2)。其实,结合郑国的经历来说,这两种说法同时成立,西虢和郑国一样,在宣王时已经受命东迁,而其主体人群则是随着周平王入主宗周而最终就位。

虢国的虢公翰曾在平王初立时,于镐京的焦土上拥立过幽王的兄弟即位为周携王,但随着周平王二十一年(前750年),晋文侯杀携王,而结束了在渭河流域的活动。此后的虢君都主要活动于成周或三门峡的封国,这里同样位于成周的西大门位置,把被西戎、犬戎占据的关中平原和周王隔开,堪称“王室之盾”。

相对而言,位于成周东面的郑国,则拥有了“王室之矛”的地位。一如“陕”和“郑”这两个会意字中,代表城邑的“阝”所处的位置,可以这么说,基本上是东郑、西虢国共同夹卫周王室于南嵩山、北黄河之间的安全位置。郑国和虢国君主也因此在周王室中担任辅弼重任,其中虢公的亲缘相比郑伯还要疏远一些(3),且有拥立携王的旧迹,所以周王室的主要军政大权都掌握在郑国的手中。郑伯的一举一动,实际代表了周王的意志。因此,由郑伯作为王师、虢师和郑师的统帅,就显得理所当然了。

然后问题也随之出现,虢国、成周、郑国现在的位置,原先只有东虢和郐国这样的小国。东虢的北面隔着黄河到太行山都是卫国的土地,这是周公旦的弟弟康叔的封国。郐国东边是宋国,这是商朝后裔的国家;宋国再东边就是鲁国和齐国。东虢国南面的蔡国是过去周人“三监”之一蔡叔的国家,是周公另一个弟弟的封国。东南面是淮水上的陈国,是个不大不小的古国。它们在西周的历史上领土都已经确定。虽说这几个国家之间总有些虚虚实实的隙地,对于东虢这样无欲无求的小国也就罢了,但随着周王室以及与其密切关联的虢、郑从天而降,明显是不够的。

尤其是对于周天子的股肱郑国来说,虢、郐的寸土明显与其大国地位不相吻合。年轻的郑国掌控着“成周之众”,又夹在卫国、宋国、蔡国和陈国的腰腹之间,别国的封地是数百年前就已经基本稳定的,周王在成周的领地有限,所以郑国作为“王室之矛”,不但要为本国扩张领土,还要肩负着为周王扩大势力范围、政治影响力的重任。因此,我们在郑国身上就能发现周人在东迁之后的头半个世纪中所面临的问题:国土严重不足。


(1) 蔡运章:《虢国的分封与五个虢国的历史纠葛——三门峡虢国墓地研究之三》,《中原文物》,1996(02)。

(2) 马世之:《虢国史迹试探》,《中州学刊》,1994(06)。

(3) 《左传·隐公八年》:虢公忌父始作卿士于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