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史官漫画:藏在语文里的历史故事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编后语 神童背后的秘密:官二代曹冲称象是学术造假?

曹冲称象的真实性,之所以被学者们质疑,除了曹冲的智商太逆天之外,还有就是基于对古代中国大象分布的一种误解,似乎除了岭南、西南等偏僻地区外,中国大部分地区都很难见到大象。

事实上,在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气候环境、植被分布迥异,在1050年以前,长江流域的气候环境还十分适宜大象的生存。公元前500年以前,黄河中下游曾经是野象的分布区域。随着气候变冷、人类活动日渐频繁、栖息地被破坏、滥捕滥杀,大象的分布区域才逐渐退缩到岭南、云南。

从考古发掘和文献记载来看,商周的统治区域存在野生大象。殷墟不仅出土了象骨,甲骨文中还有获象的记载,商周青铜器纹饰中也有象纹。《尚书·禹贡》九州中的豫州,“豫”字就是一个人牵了一头大象的形象。《吕氏春秋·古乐》也记载了“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当时的大象不仅是家畜,打仗时还出动象队。《孟子·滕文公下》还提到“周公相武王……驱虎豺犀象而远之”。

西周中期开始,气候变冷,大象在黄河流域的生存环境恶化,但是淮河下游的淮夷、长江中下游的楚国、西南的古蜀,依旧盛产大象。

《诗经·鲁颂》记载,公元前7世纪,淮水下游的少数民族“淮夷”向鲁国进献的礼品中有“元龟象齿”,反映当时淮水下游有野象活动。《国语·楚语》叙述公元前6世纪初,楚国“巴浦之犀、犛、兕、象,其可尽乎?”《左传》记载,鲁定公四年(前506),楚国与吴国交战时,楚人在大象的尾巴上系上火把,以此恐吓驱赶吴军。据《华阳国志》记载,古代蜀国之宝有大象、犀牛,可见四川盆地同样有大象分布。

2500年前到1050年前后,大象的活动范围以秦岭-淮河为北界,偶尔迁徙到淮河以北,但是无法在那里过冬,而且一到淮北,就容易被当地民众捕获。东魏天平四年(537)八月,有一头巨象到达南兖州(今安徽亳州),被当地百姓捕获,送往京师邺城,东魏还因此而改元“元象”。

淮北的野象大体上是从淮南迁徙而至的。据《南史》记载,南朝梁承圣元年(552)十二月“淮南有野象数百,坏人室庐”。长江以北、秦岭-淮河以南有,甚至一直维持到北宋。《宋史·五行志》中记载“建隆三年(962),有象至黄陂县匿林中,食民苗稼,又至安、复、襄、唐州践民田,遣使捕之。明年十二月,于南阳县获之,献其齿革。乾德二年(964)五月,有象至澧阳、安乡等县,又有象涉江入华容县,直过阛阓门;又有象至澧州澧阳县城北”。上述出现大象的区域,大体上位于今天的湖北、湖南两省。

长江以南地区,野生大象的出现频率就更高了。《宋书·符瑞志》记载:“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十二月丙辰,白象见零陵、洮阳。元嘉六年(429)三月丁亥,白象见安成、安复。”《南齐书·祥瑞志》记载:“(永明)十一年(493),白象九头见武昌。”以上出现大象的地区,位于今天的湖南、江西两省。《南齐书》还记载,南朝齐永明年间,“有象至广陵(今扬州)”。《文献通考·物异考》记载,南朝梁天监六年(507)三月,“有三象入建邺”。说明一直到南朝,人口较为密集的长江下游,都有大象出没。

北宋中期以后,野生大象的生存范围逐渐退缩到岭南,岭南地区的大象,于19世纪30年代前后灭绝。到今天为止,中国境内的野生大象仅见于云南西双版纳地区。

因此,宋朝以后,“象为南方之兽”的认识深入人心,清代学者何焯认为孙权只有控制了交州,才能获得大象;陈寅恪认为称象故事发生在印度,也就不足为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