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去推动中国的对外发展
改革开放40年的历史经验证明,中国的全面开放和拥抱全球化,带来了经济的长足发展。从历史地理的视角去看,中国加入了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开启的发展模式,共同推动太平洋航线取代大西洋航线成为全球更重要的贸易线路。这些都得益于全面开放的政策。
中国未来的对外发展也一定会是经济的和贸易的,而不是强权的,因为中国的发展有着满足内需的经济逻辑。中国需要确保能源、金属、战略矿藏的进口,以满足老百姓日益增长的需求。
此外,中国的对外发展对其他国家也一定是有益的,中国给周边地区带来的经济影响都是善意的,因为中国承担了推动地区现代化引擎的角色,中国优先进行基础设施投资的发展模式也值得许多发展中国家借鉴。
投资非洲就是一个例证:一方面是为了帮助非洲国家借鉴中国大力投资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探索一条发展道路,另一方面也希望在这一过程中推动更多中资企业国际化,寻求在非洲发展企业的机会。如果推动得当,中国就能帮助非洲抓住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机遇,比如跨越固定电话而直接进入移动互联网,跨越传统货币而直接进入数字支付等,而这些也恰恰是不少中资企业具备优势的地方。此外,中国对非洲基础设施的投资,无论是公路、铁路、大坝和发电站,中长期都对非洲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价值。
中国需要非洲的矿产资源,比如苏丹、安哥拉和尼日利亚的石油,赞比亚和加蓬的铁矿石,刚果的铜矿和钴矿等。这些矿产资源很多都需要依靠中国建设的公路和铁路相连到大西洋和印度洋的港口,中国也有必要去保护海上航线的畅通。
中国未来要取得更好的对外发展,必须完成从大陆经济到海洋经济的转型。中国要发挥自身的地理特点优势。中国是大陆文明与海洋文明的交汇点,未来发展需要更好地去拥抱海洋。
马汉的海权论认为,海洋是文明的“重要高速路”或“广阔的公共区域”,“海上航行一直比陆地更容易,更便宜”,因此海军作为商船队的保护力量,一直在全球政治斗争中起决定性作用。
卡普兰认为,中国需要在向海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拥抱海洋,学会运用准入与贸易流动的海洋思维,强化对外拓展的实力,发展海军的远洋实力,发展海军保护海洋交通线的能力以保护海外的利益。
历史值得借鉴。
美国的镀金时代,也就是19世纪中期美国内战和19世纪末美西战争之间的40年,是美国对外扩张最快的40年。美国海军在南美洲和亚洲不断扩张,这种对外扩张恰恰是经济发展时期的一种张力,尽管当时美国国内的民生问题很严峻,贫富差距不断拉大。
然而,美国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就值得反思。卡普兰提出了一种跨越时空的两个帝国的对比。他认为美军入侵伊拉克和阿富汗,与1857年英国镇压印度民族大起义有相似之处。当年,英国政府内的福音派和功利的改革者共谋,击败了政府内的东方专家和实用主义者,希望以自己的影响力量推动印度的现代化,把印度变成下一个英国。事实证明,当你仅凭自己的想象去改变复杂地缘政治中的他者时,遭遇问题和抵抗是必然的。
但是英国在印度的挫折并没有导致大英帝国的衰落,相反成了推动大英帝国转型的折点:从随意推行自己价值观的帝国主义,转型为更为冷静、更为务实的帝国管理。大英帝国又存活了近百年,而其基石已经换成了国际贸易和科技。
全球化、国际贸易、科技进步、确保贸易线路与战略资产的安全、推动周边地区的现代化,这些应该成为中国对外发展的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