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少年陶渊明
“看来渊明也和我一样,其实并不相信有桃花源啊。”刘歆哑然一笑,举起酒杯示意。
“尚公兄恐怕误会了,我相信那位渔人所言非虚。”陶渊明摇头道:“但我此次来荆州,主要是为了从军,以抵抗伪秦入侵。”
“至于桃花源这片世外乐土,等伪秦大败,晋军北伐收复中原,我再追随子骥的脚步吧。”
刘麟之对这话有些惊讶,随即想到了之前和陶渊明来往的书信,又点头表示理解。
虽然渊明并没有适应世俗的性格,生来就热爱丘山自然,但毕竟少年心性,满腔热血未冷。
他还记得书信中,渊明写下的两首诗:
一首《读山海经》——
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
一首《少年游》——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诗以言志。
渊明“性本爱丘山”的同时,也“猛志逸四海”啊。
刘歆闻言,也没有感到意外,抚掌称善:“渊明心有猛虎,不愧是大司马陶侃的后人啊!”
“尚公兄谬赞了,曾祖的雄才伟略,我不及万一,只能绳厥祖武而已。”陶渊明谦虚道,但是提及自己的先祖,脸上难掩傲色。
陶侃,出身寒门,前半生仕途不顺、困顿失意,后在八王之乱和苏峻之乱中屡立战功,两镇荆州,治下“自南陵迄于白帝数千里中,路不拾遗”。
获封长沙郡公,追赠大司马,谥号“桓”。
而巧合的是,随后接管荆州的就是桓氏一族。
与始终忠于大晋的陶侃不同,说出“不能留芳百世,亦当遗臭万年”的大司马桓温,西征灭亡成汉,三次北伐,一度废立晋帝,逼朝廷加其九锡。
然而在此之前,曾接受过九锡之礼的分别是王莽、曹操、孙权、司马昭……
篡逆之心可谓是昭然若揭了。
虽然最后因为朝廷中王谢等人的拖延和自己的重病没能够实现,抱憾而终,但是桓氏的权势却并未随之衰落。
桓温之弟桓冲,以大局为重,解任扬州刺史,入驻荆州,都督长江上游七州诸军事,与坐镇建康的谢安同为大晋柱石,并称“江表伟人”。
桓冲礼贤下士,曾经数次来到阳岐村,请刘麟之出任长史,但是都被拒绝,随后又请刘麟之的好友邓粲为别驾,刘歆也从沅南县令被擢升为武陵太守。
如今秦王符坚意欲大举南侵,桓冲就在荆州各郡征兵,为即将爆发的战争作准备。
陶渊明此次便是为从军而来,与好友相聚反而是意外之喜。
“伪秦号称有百万大军,局势于我大晋实在不容乐观啊。”刘歆有些忧虑。
“尚公兄多虑了,依我看来,若开战大晋必胜!”陶渊明笑道,然后伸出三根手指,侃侃而谈:
“其一,符坚虽然统一北方,但其以胡族入主中原,根基尚未稳固就急于南下,不占天时。”
“其二,敌军来犯,必须要面对长江天险,不占地利。”
“其三,伪秦兵马虽多,却极为分散,况且五胡汉人杂处,军心不齐,大将鲜卑慕容垂、羌族姚苌等人全都是桀骜之辈,包藏祸心,不像我大晋上下齐心,一致对外,不占人和。”
“如此三者皆无,伪秦必败无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