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相如
爱我,你怕了吗
西汉景帝年间,蜀郡成都的街头,一个带着孩子的父亲遇到了自己的一个朋友。
那位朋友打招呼道:“哟,司马兄,这是上哪儿去啊?嗬,这是令郎吧?都长这么大啦!”
被称作“司马兄”的大叔摸着自己儿子的脑袋说:“哎呀,正是犬子。来,犬子,快叫叔叔!”
古人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大多是一种谦称。对他人尽量往高了抬,对自己尽量往低了说,这是中国人自古以来的谦卑。所以问别人要用“尊姓”,介绍自己要说“鄙姓”;提到对方媳妇要说“令正”,讲到自己老婆就得用“贱内”“拙荆”(1)什么的。
不过司马大叔还真不全是谦虚。
因为他儿子的名字真的就叫犬子(2),翻译过来就是“狗子”朋友。
在古人看来,狗是狩猎的帮手,生活的伙伴,是个褒义大于贬义的词。比如《国语·越语》中就记载,越王勾践为了鼓励生育,规定老百姓生了男孩,就奖励两坛酒和一只猎犬;汉高祖刘邦在分封功臣时,把功劳最大的萧何比作“猎人”,把其他立功的手下比作“猎犬”,这都体现了古人对狗的肯定。所以称自己的儿子为“犬子”,既是一种自谦,也有着美好的寓意。
不过就算这样,“司马狗子”这个名字还是让当事人觉得过于不雅,于是他长大后就根据偶像蔺相如的名字改了一下。从这一天开始,司马犬子就变成了司马相如。
不过名扬后世的司马相如,这一路走来可不容易。
司马相如从小学习诗书和击剑,算是个文武双全的“硬派小生”。可惜的是,当时的汉朝最不需要的就是硬汉。自汉高祖以来,汉朝奉行对外和亲、对内休养生息的国策,创造了一个长期和平、国力渐强的局面,因此太平盛世时期没有那么多驰骋疆场、纵横捭阖的机会。
所以司马相如一狠心一咬牙,就用家里的钱给自己买了个官,光荣地成了汉景帝的武骑常侍。
这个官听起来似乎很“高大上”,其实主要工作也就两项:一是在皇帝出行的时候站岗放哨,二是在皇帝打猎的时候喝彩叫好。通俗来说,就是皇帝的安保组兼气氛组,是那种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也不少的尴尬存在。
工作干得不顺心,司马相如就辞职南下,投入了文学“发烧友”梁王刘武的怀抱。在这里,司马相如终于找到了挥洒自己才华的机会,闻名后世的《子虚赋》就是创作于这一时期。
然后他就又失业了,因为梁王刘武死了。
没了“金主爸爸”的支持,司马相如再有才华也没法变现,只能灰溜溜地回四川老家。走过了这么多的弯路之后,司马相如决定抄一回近道:先成家,再立业。
通俗来说,就是软饭硬吃,给自己找一张长期饭票。
当时的临邛(3)令王吉是司马相如的老朋友,他给司马相如透露了一个非常重要的情报:
临邛当地有一个钢铁巨头,名叫卓王孙,卓王孙有个女儿叫卓文君,年纪不大就守寡在家。谁要是能娶到这位当地首富的女儿,还愁下半辈子没钱花吗?
此时的司马相如虽然有点小名气,但也没到万人景仰的程度,他的那点家底也早就在这几年“外出务工期间”折腾光了。无论怎么想,他都很难娶到卓文君这样的“白富美”。
不过办法都是人想出来的。
问:司马相如要娶到卓文君,拢共分几步?
答:三步。
第一步,把噱头搞起来。
第二步,将人设立起来。
第三步,让气氛嗨起来。
很快,临邛的老百姓就看到了神奇的一幕。大伙儿眼中高高在上的王县令突然百般殷勤地出现在“县招待所”门口,哭着喊着要见一个叫司马相如的人。最关键的是那个什么司马相如压根儿就不给面子,高傲得很。就这样,王县令还是甘之如饴,上赶着“求打脸”。
大家内心的八卦之火一下就被点燃了,一顿打听,终于搞到了这位大人物的基本信息:才华横溢、名满天下、出行有派、穿着讲究、单身未婚……
哎呀!这简直就是人中龙凤,金灿灿、亮闪闪的人类高质量男性啊!
当然,光有抓人眼球的标签还不够。优秀的人多了,也没啥了不起的。还要树立更“高大上”的人设,让人求而不得,这样才能突出自己的稀缺性。
临邛当地的头面人物听说县里来了名人,自然要招待一下。于是他们安排筵席,邀请王县令和这位司马大才子一同出席。
开席当天,王县令春风满面地来了,又怒气冲冲地走了。
因为那位传说中的大才子推说自己身体不舒服,根本就不肯来。
王县令临走前撂下一句话:“司马先生不来,这饭吃着还有什么意义!”然后他丢下满座宾朋,飞奔去请司马相如,大有请不来司马大才子誓不罢休的意思。
卓王孙等“主办方”这下子傻了眼,感叹这司马相如果然是大才子啊,能让王县令这么重视。如此神仙般的人物到底能不能来赏个脸,大家心里都忐忑得很。
然后,司马相如就来了,勉为其难地、降尊纡贵地来了,满脸都写着不情愿,一副“我是真不想来,你们非得逼我干甚”的样子。
在座的所有人都对司马大才子的出场报以热烈的欢迎。一方面他们觉得能请到这位大才子真是太不容易,太给自己长脸了,另一方面也确实是饿了半天,这回正主来了总算能动筷啦!
司马相如在众人仰慕不已的目光中落座。刚一坐下,王县令立刻又扯起了话头说:“哎呀,我听说司马先生特别擅长弹奏古琴,何不借此机会让我们大家也感受一下高雅艺术的魅力?”
司马相如自然还是端着架子,但是在王县令的“助攻”下,他只能再次无奈地选择顺应民意,当场弹了一首《琴歌》,这就是流传后世的求爱神曲——《凤求凰》:
…………
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
时未遇兮无所将,何悟今兮升斯堂!
有艳淑女在闺房,室迩人遐毒我肠。
何缘交颈为鸳鸯,胡颉颃兮共翱翔!
…………(4)
在场所有人都听得如痴如醉。当然有的人是真听懂了,有的人则纯粹是因为气氛烘托到位了,哪怕自己一个调都没听出来也跟着叫好。
可惜他们的喝彩再疯狂,对司马相如而言都没有意义,因为他这首曲子只是弹给一个人听的,这个人就是此时正在屏风后面偷窥的卓文君。
卓文君热爱文学和音乐,哪会错过这个和大才子亲密接触的机会。虽然她没法上桌吃饭,但从旁边偷摸看看还是可以的。
司马相如琴歌一起,卓文君就觉得每一个音符、每一句歌词都是唱给自己听的。虽然高朋满座,她却好像听了一场只属于她一个人的演唱会。
这就是司马相如想要的效果。
当筵席结束后,司马相如趁热打铁,重金收买了卓文君身边的侍女,向佳人转达了自己的爱意。在如此环环相扣的设计下,全程被蒙在鼓里的卓文君满心欢喜地以为自己遇到了传说中的真爱,二话不说就跟司马相如私奔去成都了。
可一到了成都,卓文君却傻眼了。她知道司马相如不如自己有钱,但真没想到他能这么穷。史书记载司马相如“家徒四壁”,直接点说,他家就是个毛坯房,除了四面墙啥也没有。
堂堂临邛首富之女,从来就不知道“苦”字怎么写的卓文君,在毛坯房里体验了几天的人间疾苦后,终于开始认真地考虑起自己的生活问题。准确地说,是生存问题。
她的私奔让老父亲卓王孙丢尽了脸面。卓王孙放出话来,一个铜子都不会给小两口,就差登报断绝父女关系了。
但就这么窝在成都也不是事,还是得回临邛。于是在卓文君的提议下,小两口回到临邛,凑钱开了个小酒店。卓文君在柜台卖酒,司马相如则穿着犊鼻裈(kūn)跑堂。
犊鼻裈是古代的一种内衣,类似今天的大裤衩,在当时是底层人干活的时候穿的。司马相如摆明了是做给岳父看,如果你卓王孙觉得我这个便宜女婿赤身裸体不够丢人,你女儿还在那儿抛头露面地“当垆卖酒”呢!这时候比的就是谁的脸皮更厚了。
事实证明,卓王孙的偶像包袱还是更重一些,所以他也只能选择认栽,给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一大笔钱,让他们赶紧停止自己的“行为艺术”。
从此以后,司马相如和卓文君才真正脱贫,过上了富足的生活。这就是司马相如“琴挑文君”“凤求凰”的故事。
读到这里,很多小伙伴可能都有点怀疑人生。不是说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是才子佳人的浪漫故事吗?怎么一点也看不到你情我愿、双向奔赴,反而是卓文君全程被司马相如套路?
其实很简单,因为今天我们熟悉的“凤求凰”已经是无数后人加工过的版本,里面掺杂了人们对于浪漫爱情的太多向往和想象。
事实上,司马迁写到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时,上来就写了一句“临邛令缪为恭敬”。“缪为恭敬”就是假装恭敬,这词已经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县令王吉就是司马相如的“托儿”。至于其他的环节,比如光鲜亮丽的外表啊,名士大家的做派啊,都是那钓鱼的饵。
而这里面最绝的设计当属司马相如琴歌求爱的环节。
针对卓文君音乐“发烧友”的属性进行精准投送,这已经很巧妙了。更巧妙的是,司马相如其实是在扬长避短。因为司马迁写得很清楚,司马相如这位才华横溢的“汉赋第一人”还有两个小毛病——糖尿病和口吃。
糖尿病虽然损害健康,但至少表面上看不出来,反正那个时代又没有婚前体检,身体出了问题也不耽误找媳妇。
但口吃就不一样了,堂堂大才子竟然是个结巴,这要是传出去会让人笑掉大牙的。所以对于“说的不如唱的好听”的司马相如来说,只弹琴,少说话,这完全就是为了掩盖自身缺陷而想出来的策略。
总结起来就是,在司马相如追求卓文君的整个过程中,虚假宣传、饥饿营销、先斩后奏、捆绑销售,这些坑人、蒙人的手段一个不落地用上了。如果这能算爱,那只能说大家对于婚托诈骗的容忍度未免过高了。
而且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故事还有续集,这就是“茂陵聘妾”的桥段。
说的是司马相如后来发达了,他的赋受到了汉武帝的赏识,他还作为外交官出使西南,极大地稳定了汉朝的边疆局势,很对得起他司马相如这个名字了。
此时的司马相如再不是要靠着老婆娘家贴补的“软饭男”,自然也就看不上朱颜不再的卓文君了。他相中了一个茂陵的女子,想要娶回来做小老婆。
卓文君自然是伤心欲绝,于是写下了一首《白头吟》来控诉负心汉。其中那句“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简直就是对渣男行为的灵魂暴击,直接把司马相如说得羞愧难当,于是这娶小老婆的事也就不了了之了。
这部分的内容出自东晋的《西京杂记》和南朝沈约的《宋书》,都属于后人的道听途说,所以在可信度上还是要打点折扣的。
不过这应该也不是有人在故意黑司马相如。因为在古代那个男权至上的时代,坑骗个把姑娘还真不算啥致命的污点。你看司马迁虽然如实记录了司马相如的骗婚过程,但也没见他有多少批判的意思。甚至还洋洋洒洒地写了万余字的《司马相如列传》,要知道司马迁写孔子他老人家的《孔子世家》也才九千多字。
当然,《司马相如的列传》里大部分内容都是司马相如写过的绝妙文字,个人生平并没有多少。但这也体现了司马迁的态度,他未必欣赏司马相如的品行,但至少倾慕他的才华。
只是今天的时代变了,才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对“凤求凰”的故事情节产生了疑问,觉得这把“狗粮”吃起来味儿不对。
我们无法百分百地确定司马相如在故事的结局有没有变心,但至少大多数人都会觉得他在故事最开始,就没有付出过真心。
(1) 旧时对自己妻子的谦称,又作山荆、荆室或简称为荆。荆为一种灌木,在古代还用来制作妇女的发钗,称为荆钗。荆钗布裙,指以荆枝为钗,粗布为裙,形容妇女简陋寒素的服饰。后来还演变成对自己妻子的谦称。
(2) 见《史记·司马相如列传》。
(3) 巴蜀四大古城之一,今四川省邛崃(Qiónglái)市。
(4) 见《史记索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