泛智能革命:从人工智能到元宇宙的关键革新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从想象走进现实

“人工智能”虽然是一个现代性的专业名词,但是人类对人造机械智能的想象与思考却是源远流长的。

地球上第一个行走的机器人叫塔洛斯,是个铜制的巨人,大约2500多年前在希腊克里特岛降生在匠神赫菲斯托的工棚。据荷马史诗《伊利亚特》描述,塔洛斯当年在特洛伊战争中负责守卫克里特岛,诸神饮宴时有会动的机械三足鼎伺候。埃德利安·梅耶在《诸神与机器人》中甚至把希腊古城亚历山大港称为最初的硅谷,因为那里曾经是无数机器人的家园。

古老的机器人虽然与现代意义的人工智能风马牛不相及,但这些尝试都体现了人类复制、模拟自身的梦想。

人类对人工智能的凭空幻想阶段一直持续到20世纪40年代。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交战各国对计算能力、通信能力在军事应用上迫切的需求,使得这些领域的研究成为人类科学的主要发展方向。信息科学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让一批学者得以真正开始严肃地探讨构造人造机械智能的可能性。

1935年春天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年仅23岁的图灵第一次接触到了德国数学家大卫·希尔伯特的23个世纪问题中的第10个:“能否通过机械化运算过程判定整系数方程是否存在整数解?”

图灵清楚地意识到,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对“机械化运算”的严格定义。考究希尔伯特的原意,这个词大概意味着“依照一定的有限的步骤,无须计算者的灵感就能完成的计算”,这在没有电子计算机的当时已经称得上既富想象力又不失准确的定义。但图灵的想法更单纯,机械化运算就是用一台机器可以完成的计算,用今天的术语来说,机械化运算的实质就是算法。

1936年,图灵在伦敦权威的数学杂志上发表了划时代的重要论文《论可计算数及其在判断性问题中的应用》,一脚踢开了图灵机的大门。

1950年,图灵发表了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首次提出了对人工智能的评价准则,即闻名世界的“图灵测试”。图灵测试是在测试者与被测试者(一个人和一台机器)隔开的情况下,由测试者通过一些装置向被测试者随意提问。经多次测试后,如果机器让30%的测试者做出误判,那么这台机器就通过了测试,并被认为具有人类水准的智能。

从本质上说,图灵测试从行为主义的角度对智能进行了重新定义,它将智能等同于符号运算的智能表现,而忽略了实现这种符号智能表现的机器内涵。它将智能限定为对人类行为的模仿能力,而判断力、创造性等人类思想独有的特质则必然无法被纳入图灵测试的范畴。

但无论图灵测试存在怎样的缺陷,它都是一项伟大的尝试。自此,人工智能具备了必要的理论基础,开始踏上科学舞台,并以其独特的魅力倾倒众生,带给人类关于自身、宇宙和未来的无尽思考。

1956年8月,在美国达特茅斯学院,约翰·麦卡锡(LISP语言创始人)、马文·明斯基(人工智能与认知学专家)、克劳德·香农(信息论的创始人)、艾伦·纽厄尔(计算机科学家)、赫伯特·西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等科学家聚在一起,讨论着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主题:用机器来模仿人类学习及其他方面的智能。这就是著名的达特茅斯会议。

会议足足开了两个月,讨论的内容包括自动计算机、编程语言、神经网络、计算规模理论、自我改进(机器人学习)、抽象概念和随机性及创造性,虽然大家没有达成普遍共识,但是却将会议讨论的内容概括成一个名词:人工智能。

1956年也因此成为人工智能元年,世界由此变化。